趙偉娜
(廣東機電職業(yè)技術學院圖書館,廣東 廣州 510515)
RFID又稱電子標簽、無線射頻識別,是一種通信技術,可通過無線電信號識別特定目標并讀寫相關數(shù)據(jù),而無需在識別系統(tǒng)與特定目標之間建立機械或光學接觸。因其非接觸式識別和可同時識別多個標簽的特性,RFID技術被成功應用于物流供應鏈管理、零售業(yè)、制造業(yè)、動物識別、道路自動收費、生產制造和裝配等,并于1998年由新加坡國家圖書館首次在Bukit batok社區(qū)圖書館率先使用HF RFID。
RFID作為圖書館引進的新技術,具有新穎、方便、高效等特點,日益成為國內外學者的研究熱點,發(fā)表文獻也呈現(xiàn)快速增長的趨勢。但總體而言,該領域的文獻多集中在對RFID特點、應用方面的研究,對于該領域文獻系統(tǒng)歸納和整理還較少,本文試圖對這一領域的文獻進行歸納梳理,把握這一領域的發(fā)展脈絡,為該領域的研究學者提供參考。
本文以國內規(guī)模最大、收錄文獻最全、使用范圍最廣泛的中國知網(wǎng)(CNKI)——中國學術期刊網(wǎng)絡出版總庫為統(tǒng)計對象。2012年6月1日以標準檢索方式對主題為“圖書館”并且包含“RFID”的文獻進行檢索,本次檢索采用“精確匹配”以提高檢準率,檢索年限為2003-2012近十年,期刊范圍限定在中文核心期刊,得到相關文獻總數(shù)為135篇。具體如表1、圖1所示:
圖1 論文數(shù)量及百分比年代分布圖
由表1中得知,135篇文章分布在32種核心期刊上,分布較為分散,涉及到的期刊較多,相對來說不是很集中。其中《圖書館論壇》、《圖書館建設》、《圖書情報工作》發(fā)文量位居前三,共發(fā)文45篇,占總論文量的33.33%,表明以上三種期刊為圖書館RFID的核心期刊群,是我國圖書館RFID研究的重要信息源,是研究的主陣地,并且在本主題的研究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但總的來說研究文獻總量偏少,且在內容上基于RFID技術實證研究還存在不足,顯示了我國圖書館RFID領域研究還處于起步、發(fā)展階段,有待于進一步深入研究。
分析2003年以來核心期刊刊載有關圖書館RFID的文章發(fā)現(xiàn),135篇文章共涉及37位第一作者。其中中山大學的蔡孟欣發(fā)文量最多,共4篇。中國國家圖書館董曦京、廈門市圖書館張肖回每人以3篇的發(fā)文量成為僅次于蔡孟欣對圖書館RFID貢獻較大的作者。孫一鋼等12位作者以每人兩篇的發(fā)文量位列第四,其余20位作者僅有1篇文章。
表1 核心期刊刊載圖書館RFID文章
表2 年平均被引頻次
本文研究對象135篇文章由40家單位貢獻,對圖書館RFID貢獻最大的當屬深圳圖書館和中國國家圖書館,分別發(fā)文7篇。接下來是中山大學、汕頭大學、北京師范大學,其發(fā)文數(shù)分別是6篇、5篇、4篇。其中武漢大學、浙江大學、集美大學、浙江萬里學院、浙江圖書館、廈門市圖書館等6家機構分別以3篇的發(fā)文居其后。其余29家機構的發(fā)文量小于兩篇。
由以上分析可以得出,發(fā)文量位居前三的作者分別來自廣東、北京、福建,發(fā)文位居前十的機構中廣東省、浙江省分別有三家,北京、福建省各有兩家。由此可見廣東、浙江、北京、福建等經濟實力較雄厚的發(fā)達省市將成為圖書館RFID研究的主陣地,其承擔了圖書館RFID研究的重任。
被引次數(shù)最多的文章也是我國最早一篇公開發(fā)表關于圖書館RFID的文章,張厚生、王啟云于2004發(fā)表的“圖書館服務的無線技術——RFID的應用”,其被引頻次高達71次。由表2看出,被引頻次較高的文章都集中在發(fā)表較早的文章中,因此被引頻次并不能準確的衡量一篇文章的影響力。為了更好的衡量一篇文章的相對影響力,本文引入年平均被引頻次。年平均被引頻次以一篇文章從公開發(fā)表到本論文查詢期間一共被引頻次為分子,以一篇文章所在刊期公開出版的下月至本論文查詢2012年5月這一時間段為分母。
由表2看出,年平均被引頻次較高的前五篇文章均發(fā)表在《大學圖書館學報》、《圖書館論壇》兩種期刊上,說明這兩種刊物在圖書館RFID研究方面獲得認可度較高,是該領域的研究主陣地。
對國內圖書館RFID的文獻進行分析統(tǒng)計,共涉及幾大主題:圖書館RFID技術簡介以及在圖書館的應用概況、RFID在圖書館的應用可行性分析、圖書館RFID技術應用帶來服務模式的變革、RFID技術在圖書館實施過程中的標準隱私、高頻與超高頻標簽在圖書館的使用情況分析、圖書館應用RFID技術后效果評價等幾個方面。
國內最初關于圖書館RFID的文章大多是對RFID定義、工作原理、硬件設備、系統(tǒng)構建等進行介紹,并羅列RFID電子標簽較傳統(tǒng)條碼識別技術的優(yōu)點。張厚生指出RFID電子標簽較傳統(tǒng)條碼具有以下優(yōu)點:資料可更新、方便資料辨讀、可同時讀取數(shù)個資料、容量大、可重復使用、安全性高。[1]吳唏指出RFID應用于圖書館可以加速流通處理的速度、改進上架業(yè)務流程、提高典藏業(yè)務效率、可更為有效地安全防盜。[2]
蔡孟欣從圖書館的戰(zhàn)略規(guī)劃、經濟、技術、安全、人文等方面分析了RFID在圖書館應用的可行性,指出“由于ROI的評測需要RFID運行一段相當長的時間,目前全球還沒有一個圖書館能夠為RFID的ROI計算提供一個可靠的數(shù)據(jù)來源,因此圖書館要綜合RFID可能帶給圖書館的優(yōu)點和相關問題,結合圖書館的具體情況、戰(zhàn)略目標綜合分析,對RFID回報做出一定的預測,才能夠做出是否采用該技術的決定”。[3]
王若琳認為RFID技術標準、成本、現(xiàn)有投資保護、RFID與現(xiàn)有圖書管理系統(tǒng)集成、觀念等因素制約了RFID在中國圖書館領域的推廣和應用。[4]陳嘉懿通過對國內使用RFID技術的圖書館進行調研分析,指出國內RFID廠商目前難以滿足圖書館的需求,RFID與現(xiàn)有技術的融合和兼容有待提高,RFID的應用考驗著圖書館服務模式的變革,缺乏統(tǒng)一的標準導致圖書館間知識無法互通。[5]
黃家興用德爾菲法對在圖書館應用的優(yōu)勢、阻礙、功能進行調查,得出RFID必然成為圖書館未來的主流,高校和公共圖書館將成為RFID應用的主導力量。[6]
一項新技術的引進必然會帶來服務模式的變化,圖書館如何應對這一變化來更好地服務用戶。圖書館界的同仁已就此問題進行了詳細的闡述。張肖回指出RFID的應用致使圖書館的管理模式諸如組織結構、業(yè)務處理模式和決策模式等發(fā)生改變,圖書館應通過轉變職能管理、創(chuàng)新管理和服務、突出服務職能等方面應對RFID技術帶給圖書館的變革。[7]丁新華等以鎮(zhèn)江船艇學院圖書館為例介紹了其在引入RFID后如何建立起與之相適應的新的圖書館服務模式:創(chuàng)新服務思維、合理規(guī)劃結構布局、優(yōu)化業(yè)務流程、開展融合式服務、崗位分工合理化、業(yè)務管理精細化。[8]
趙曉芳指出圖書館在應用RFID技術后,編目業(yè)務需順應技術的變革而進行編目技能、崗位、流程、范圍等方面的重組。[9]劉淑琴指出圖書館應用RFID后,提高了圖書借還、整架、盤點效率,對圖書館的領導和工作人員的能力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改變了圖書館原有的組織結構,實現(xiàn)了工作重心由傳統(tǒng)的圖書借閱向信息資源深層次服務的轉移。[10]
鄧堯偉介紹了RFID標準的分類以及目前存在的3個主要技術標準體系:歐美的EPC Global、日本的ubiquitous ID centre和ISO/IEC180000,其指出目前已正式公布的RFID ISO尚未包含數(shù)據(jù)模型、安全檢測方法、隱私和數(shù)據(jù)保護,這些方面的不完善意味著即使圖書館采用了遵循ISO標準的RFID,在相同的圖書管理系統(tǒng)下,不同廠商的設備和標簽也不能相互讀寫。[11]
楊明華在“圖書館RFID應用數(shù)據(jù)模型標準的進展”一文中指出圖書館RFID標準專項工作組于2007年正式宣布制定國際圖書館RFID數(shù)據(jù)編碼標準,代號為ISO28560,其目前正處于FDIS的投票階段。我國文化部圖書館行業(yè)標準《射頻識別圖書館數(shù)據(jù)模型》標準(草案)于2010年4月完成,但本標準(草案)所兼容的 RFID標簽頻率是 HF(13.56 MHz)。[12]
景祥祜等人總結了圖書館界研究圖書館RFID標準的三個階段:RFID空中接口層面的技術標準、建立RFID標簽數(shù)據(jù)模型即標簽寫入的數(shù)據(jù)元素和數(shù)據(jù)編碼要求、以數(shù)據(jù)模型為基本內容的涵蓋多方面的應用標準。并且通過分析在香港城市大學圖書館進行的兩個項目,得出UHF RFID的應用需特別注意兩點:UHF RFID的內存容量和UHF RFID標簽內容與圖書館RFID數(shù)據(jù)模型。[13]
孫魁明對比介紹了美國國家信息標準化組織制定的美國圖書館RFID數(shù)據(jù)模型建議書以及丹麥、芬蘭、荷蘭和澳大利亞等國家圖書館RFID數(shù)據(jù)模型工作組制定的數(shù)據(jù)模型建議書,提出我國數(shù)據(jù)模型的制定應參照澳大利亞與美國推薦實施標準中的數(shù)據(jù)模型,數(shù)據(jù)元素應參照NISO和ISO28560草案中的數(shù)據(jù)模型選擇數(shù)據(jù)元素。[14]
宋震等指出“目前有19個組織發(fā)布了70余個RFID標準,對于圖書館而言,多樣化的RFID標準將對圖書館館際互借、資源共享產生障礙”。[15]
易斌等分析了RFID技術侵犯讀者隱私的典型情形,在借鑒美國保護RFID讀者隱私權的經驗基礎上,提出我國應從立法、行業(yè)政策、技術及圖書館等四個層面來構建RFID讀者隱私權保護體系。[16]
王永東從超高頻和高頻電子標簽的工作原理、特點、使用環(huán)境、供應情況入手,分析了其各自的缺點。[17]宓永迪從標簽的讀寫范圍、標簽的尺寸和形狀、標簽的數(shù)據(jù)存儲量和存取速度等方面對比分析了高頻和超高頻電子標簽在圖書館應用中存在的優(yōu)缺點。[18]胡東介紹了超高頻電子標簽在浙江圖書館應用實施步驟以及遇到的一些問題諸如標簽格式、標簽加工質量和標簽信號不穩(wěn)定等。[19]劉紹榮測試分析了超高頻電子標簽在圖書館實際應用中的一些參數(shù)如標簽黏度和天線、金屬封皮的屏蔽、標簽加工工藝、書中固磁對電子標簽的影響、讀者攜帶圖書出門的方式、標簽信號的強弱與門禁敏感度之間的關系等。[20]
陳嘉懿等指出截至2011年3月共有67家圖書館正式使用RFID產品,47家公共圖書館(包括專業(yè)館),20家高校圖書館。其中12家公共圖書館和12家高校圖書館使用了UHF RFID。[5]
如何評價一個新技術實施后的效果向來是使用者比較關心的問題,那么RFID這一新技術在圖書館應用實施后,它的效果如何評價。
吳衛(wèi)華等從讀者滿意度角度出發(fā),采用層次分析法構建了三級指標體系,確定了指標權重,發(fā)放調查問卷,對RFID在圖書館的應用效果予以評價。調查顯示三級指標中借還方式、設備安全性、進館方式、設備方便性、服務效率等排在了前五位。[21]高飛等通過對RFID圖書館進行參數(shù)化模型分析,得到RFID信息化管理與效益之間的關系,并依據(jù)此關系模型來實施RFID圖書館的構建。最后通過分析這些措施與經濟效益之間的關系及對社會效益和管理成本的影響,最后確定RFID信息化圖書館整體的投資效益。[22]王衛(wèi)等利用成本收益法量化了RFID圖書館成本收益指標,對圖書館施行RFID后的收益進行有效評價。[23]
上述總結指出RFID具有方便、快捷、高效等特征,但在安全防護技術方面還尚未成熟,存在較大改進空間,如標簽抗干擾性差,手機、金屬制品(鑰匙)、人手等可對其進行覆蓋,阻止儀器的監(jiān)測,非接觸特性使RFID圖書數(shù)據(jù)容易被截獲、破解、更改數(shù)據(jù)位。針對此種隱患,圖書館研究人員應進一步加深對圖書館RFID安全性能研究,以保護圖書館的財產安全。
隨著國民法律意識的增強,隱私權保護越來越受到重視。而RFID標簽本身的非接觸式自動識別特性使得持有RFID標簽圖書的用戶的信息有可能被閱讀器的持有者所獲取,從而造成用戶信息的泄露??v觀現(xiàn)有文獻,發(fā)現(xiàn)對如何從技術、法律等層面來保護用戶隱私的研究不夠深入,并且沒有切實可行的技術方案和法律條款。讀者隱私保護是一個需要多領域互相配合發(fā)展的課題,需要圖書館、電子、電工等領域的研究人員共同努力,加強讀者的隱私保護。
國內對于RFID在圖書館的深入應用探討僅局限于自助借還,而忽視了對RFID技術更深層次的擴展研究。如可否考慮在圖書的RFID標簽中留出部分容量,讀者可把自己對此書的評價用裝有RFID NFC的手機以圖片、視頻或文字等形式記錄下來,以便讓此書活起來。我相信校友對此書鮮活的感受要比專家推薦或排行榜更能激發(fā)起讀者對此書的興趣。
[1]張厚生,王啟云.圖書館服務的無線技術——RFID的應用[J].大學圖書館學報,2004(1):56-59.
[2]吳 唏,甘 琳.邁向智能化圖書館——無線射頻識別技術在圖書館的應用和創(chuàng)新[J].中國圖書館學報,2006(6):65-68.
[3]蔡孟欣.RFID在圖書館應用的可行性研究[J].大學圖書館學報,2006(4):91-96.
[4]王若琳.RFID技術及其在我國圖書館領域的應用前景分析[J].情報雜志,2006(3):30 -31,34.
[5]陳嘉懿,孫 翌,金 毅,等.RFID產品在國內圖書館的應用調研與分析[J].圖書情報工作,2012(1):107-111.
[6]黃家興.RFID在國內圖書館應用趨勢研究——基于德爾菲法的調查報告[J].圖書館論壇,2011(5):82-84,118.
[7]張肖回.RFID技術對圖書館管理形態(tài)和管理結構的影響[J].圖書館工作與研究,2010(11):38-40.
[8]丁新華,王 皓,趙丹丹.基于RFID技術的圖書館服務模式創(chuàng)新研究[J].圖書館建設,2012(2):65 -67,71.
[9]趙曉芳.基于RFID的圖書館編目業(yè)務重組與發(fā)展[J].圖書與情報,2011(6):90 -92.
[10]劉淑琴.基于無線射頻識別的高校圖書館管理服務模式研究[J].情報理論與實踐,2011(5):82-84.
[11]鄧堯偉.圖書館RFID標準發(fā)展概述[J].圖書館學研究,2010(2):19 -21,10.
[12]楊明華.圖書館RFID應用數(shù)據(jù)模型標準的進程[J].圖書館論壇,2011(2):71 -73,154.
[13]景祥祜,蔡孟欣,戴淑兒,等.圖書館導入RFID的標準與互操作探討——以香港高校圖書館為例[J].大學圖書館學報,2009,27(6):32 -38.
[14]孫魁明,林 穎.基于RFID技術的數(shù)字圖書館系統(tǒng)與問題探討[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0(6):747-750.
[15]宋 震,趙 睿,陳 津.國外圖書館界對RFID技術的實踐與研究[J].圖書館工作與研究,2007(5):62-63.
[16]易 斌,黃華彩.RFID與讀者隱私權保護問題研究[J].圖書館雜志,2011(11):26 -29.
[17]王永東.RFID高頻與超高頻在圖書館的應用比較[J].圖書館論壇,2010(2):81 -82,105.
[18]宓永迪.UHF RFID圖書館應用實踐[J].圖書館雜志,2011(2):77 -79,87.
[19]胡 東.UHF RFID技術在圖書館的實踐和思考——以浙江圖書館為例[J].圖書館雜志,2010(10):52-54.
[20]劉紹榮.UHF RFID在圖書館中應用的功能分析與拓展[J].圖書館學研究,2012(3):20-25.
[21]吳衛(wèi)華,王艷紅,曹 健,等.基于層次分析法的RFID技術在高校圖書館的實施效果評價[J].情報科學,2012(2):236-239.
[22]高 飛,劉鴻翊,蘭海燕,等.RFID信息化圖書館效益評估方法研究[J].圖書情報工作,2011(1):31 -34,129.
[23]王 衛(wèi),高 玲,劉 恒.高校圖書館應用RFID系統(tǒng)的成本收益分析[J].圖書情報工作,2010(S2):283-286,2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