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托馬斯·哈代所著小說《德伯家的苔絲》(《苔絲》)剛一面世,來自社會各個方面的口誅筆伐便紛沓而至。這些抨擊將矛頭更多地指向了這部小說的副標題——“一個純潔的女人”;在他們眼中苔絲這樣一個行為舉止與當時主流社會背道而馳的女人無論如何也不能被視為純潔的女人。然而,哈代卻堅信,這個副標題是“作為一個心地坦白的人對于女主角的品格所下的評判”。本文結(jié)合對原著作者哈代的悲劇情結(jié)的解析,從性格、象征、宿命三個角度詳細分析了英文電影《苔絲》中所體現(xiàn)出的悲劇節(jié)奏。
[關鍵詞]《苔絲》;悲??;象征;宿命
1891年,舉世聞名的英國文學家托馬斯·哈代所著小說《德伯家的苔絲》(《苔絲》)剛一面世,來自社會各個方面的口誅筆伐便紛沓而至。這些抨擊將矛頭更多地指向了這部小說的副標題——“一個純潔的女人”;在他們眼中苔絲這樣一個行為舉止與當時主流社會背道而馳的女人無論如何也不能被視為純潔的女人。然而,哈代卻堅信,這個副標題是“作為一個心地坦白的人對于女主角的品格所下的評判”①。
1979年,這部曾經(jīng)飽受爭議的小說由被稱為 “罪惡大師”的羅曼·波蘭斯基改編成電影上映。不可否認,貫穿整部影片的陰暗、冰冷、凄涼的基調(diào),近乎完美地藝術地再現(xiàn)了女主人公苔絲的凄美的愛情悲劇。1998年,導演伊恩·夏普大膽挑戰(zhàn)經(jīng)典,再次把《苔絲》搬上大銀幕,以現(xiàn)代人的視角,重現(xiàn)審視、評判維多利亞時代的社會道德觀、愛情觀和婚姻觀等。苔絲跌宕起伏的悲劇人生得到了新的詮釋。
一、悲劇的美學價值
亞里士多德認為,從美學角度來說,悲劇藝術的作用在于使觀眾產(chǎn)生憐憫、恐懼和對這些情感的“凈化”。誠然,后來的諸多學者對亞里士多德的這一觀點產(chǎn)生了不同的理解和解釋。無論學者們的分歧有多大,但對于憐憫和恐懼是悲劇對理想的觀眾所產(chǎn)生的理想效果上,大家基本認同。②事實上,面對悲劇,讀者或觀眾之所以會產(chǎn)生不同程度的憐憫與恐懼,是因為他們感受到人類在某種神秘而強大的異己力量下,是如此的渺小和微弱,根本無力左右自己的命運,只能默默忍受生活中的不幸與苦難。
談及悲劇中的主人公,或許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古典悲劇中那些源自神話、傳說和歷史上偉大人物形象,例如他們那波瀾壯闊的情感、慷慨激昂的雄辯、赴湯蹈火的壯舉。然而,以筆者之拙見,當我們談論悲劇人物時,不能囿于上述這些傳統(tǒng)意義上的“大人物”,還應該把關注投向那些生活中的普通人。眾所周知,早在18世紀初,世界著名的美學家狄德羅和拉辛就憑借他們不容置疑的雄辯在悲劇文學的殿堂上為普通人爭得了一席之地。此外,著名的當代美國劇作家亞瑟米勒也在“普通人的悲劇”一文中著重闡述了普通人作為悲劇主人公的必然性及其藝術價值。
從這個意義上講,《苔絲》恰恰是一個普通人的悲劇。也正是因為這是一個普通人的悲劇,才更容易被更多的普通觀眾所接受和認可,并產(chǎn)生或多或少的情感共鳴與心靈震撼。
二、《苔絲》中的悲劇節(jié)奏
作為哈代筆下最杰出的悲劇小說之一,《苔絲》中的悲劇色彩和情懷可謂無處不在。女主人公苔絲歷經(jīng)磨難、命運多舛。在她短暫而悲苦的一生中,心地善良的苔絲一直向往純真而美好的愛情,她苦苦尋覓,卻屢遭不幸。先是被所謂的親戚亞雷誘奸,而后孩子夭折,接著又被愛人安吉爾遺棄,最終因奮力抗爭、殺死亞雷而被處以絞刑。純潔的苔絲用自己年輕的生命如泣如訴地譜寫了一曲愛情挽歌。
(一)性格導致的悲劇
性格決定命運。事實上,苔絲悲劇的人生與其自身性格弱點有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
最初,在“認親”問題上,雖然表面上看是因為家庭經(jīng)濟狀況捉襟見肘,加之父母的愛慕虛榮。但實際上,如果苔絲心中沒有些許想要攀附名門望族的虛榮之心,又怎么會在看似極不情愿的狀態(tài)下,還是“屈從”地踏上“認親”之路?同樣,關于苔絲是否真的是被亞雷“誘奸”的問題上,讀者們、觀眾們也是爭議頗多。一方面,苔絲身上有著明顯的性格弱點,譬如柔弱、被動、優(yōu)柔寡斷;另一方面,苔絲的性格中又充滿了諸多矛盾。因為柔弱、被動,她失身于惡少亞雷。因為優(yōu)柔寡斷,婚前她既不敢將不堪回首的往事當面告訴愛人安吉爾,又不愿欺瞞他,最終選擇了把坦白信從地上的門縫塞進,結(jié)果卻碰巧塞進了地毯下。同時,苔絲的性格也是復雜的、矛盾的。她在勇敢追求純美愛情的同時,也屈服于當時社會所謂的“道德標準”,認為自己是個墮落的女人、不潔的女人。正是基于此,在遇到自己心愛之人——安吉爾時,苔絲猶猶豫豫,總是認為自己配不上“完美”的安吉爾,這也是她為何推遲到新婚前夜才把“坦白信”從門縫塞進去的原因。最終,一直溫順怯弱的苔絲在絕望時刻舉起了復仇的利刃,殺死了惡魔亞雷,這同樣是讓人意想不到的結(jié)局。
總而言之,自身性格中的弱點和矛盾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苔絲的悲劇人生。苔絲美麗善良,溫柔質(zhì)樸;她生性清高,卻不得不忍辱負重;她期望美好的愛情,卻又妄自菲薄、猶豫不前;她抱怨不公平的命運,卻又對接踵而來的不幸遭遇默默忍受。當然,也正是因為普通人——苔絲性格中這些矛盾特點,使其人生的悲劇更加具有震撼心靈的效果。
(二)象征預示的悲劇
電影《苔絲》中大量的象征場景的運用,不僅在不同程度上巧妙地渲染了整部影片的悲劇氛圍,而且對主人公苔絲一個個坎坷的人生經(jīng)歷也起到了一定的預示作用,使整部影片故事情節(jié)安排環(huán)環(huán)相扣、渾然一體。
1.馬車的悲劇象征意義
縱觀整部電影,最具預示性的象征莫過于馬車了。苔絲的命運似乎總是與馬車密切相關。苔絲悲劇人生的開始就是她家拉車的馬被撞死了,導致家里失去了惟一的生計來源,這是造成苔絲踏上“認親”之路的最重要的現(xiàn)實因素。接著,苔絲在和其他女工發(fā)生誤會時,亞雷騎著馬解救了她,隨即玷污了她。后來,當苔絲邂逅安吉爾并答應了他的求婚時,看到了農(nóng)場夫婦給他們留下的那輛馬車。不知為何,苔絲總是覺得那輛馬車似曾相識。安吉爾告訴了苔絲關于德伯家族馬車的傳說:德伯家族的一個祖先曾經(jīng)在自己家的馬車里奸污了一個清白的姑娘,此后每當?shù)虏业暮蟠鷤冊庥霾恍?,就會聽到馬車的聲音。
因為坦白了自己不堪回首的往事,苔絲不幸被安吉爾拋棄。而后,苔絲家又連遭不幸。父親去世、房子被沒收、無家可歸,就在此時亞雷再次出現(xiàn)在苔絲面前,千方百計討好她的家人。當亞雷騎馬出現(xiàn)在苔絲家的窗外時,苔絲把馬蹄聲當做了那具有詛咒意義的馬車聲??梢钥闯觯R車這一象征物,已經(jīng)預示了苔絲的一個個悲慘遭遇。
2.鳥的悲劇象征意義
據(jù)統(tǒng)計,在原著《苔絲》中,鳥的意象被使用了四十次。哈代之所以對“鳥”的意象情有獨鐘,與他自身悲觀主義的自然觀和命運觀密切相關。③在電影《苔絲》中,當苔絲心情愉悅時,會聽到鳥兒歡快的叫聲;當苔絲憂傷痛苦時,聽到的只是蘆雀粗啞的嗓音,悲哀而凝滯。鳥的意象不時地象征了苔絲的心路歷程。苔絲的心情與鳥的意象息息相關,鳥的悲痛宛如苔絲的悲痛,都是因人世間和自然界的殘酷與冷漠造成的。
在弱肉強食的自然界,鳥是弱小的,正如與命運苦苦抗爭的柔弱的苔絲。小鳥飛翔在浩瀚無垠的天地間,它是自由的象征。我們的女主人公苔絲在內(nèi)心深處同樣向往自由美好的愛情。但是由于自身的弱小,鳥卻經(jīng)常面臨被困籠中的悲慘結(jié)局。這也正預示著柔弱的苔絲的抗爭往往是徒勞無功的??v然苔絲最終殺死亞雷,與愛人安吉爾度過了幾天美好的生活,但這一切卻是曇花一現(xiàn),并以苔絲被絞死而凄慘收場。
3.顏色的悲劇象征意義
在電影《苔絲》中,一幕幕場景中主體顏色的不斷變化也在預示著主人公的一次次悲慘遭遇。影片伊始,苔絲的家光線昏黃、暗淡,暗示著其家道中落的荒涼感。當“認親”的苔絲初次推開亞雷的家門時,盡管周圍是一片青綠景色,但在這片綠色中卻隱藏著毒蛇、制造悲劇的惡魔。在苔絲被亞雷侮辱的那個晚上,霧靄彌漫,一片黑暗。這茫茫的漆黑夜色象征著世道的黑暗以及命運的殘酷。而后,當苔絲在新婚之夜向安吉爾坦白自己身世時,壁爐里的煤火冒著陰森恐怖的紅焰,墻上、天花板上映出巨大的“黑影”,仿佛要把這一切吞噬。紅焰與黑影強烈地烘托了當時的凄慘氛圍和苔絲內(nèi)心的痛楚,也同時預示了苔絲被安吉爾拋棄的結(jié)局。隨后,當苔絲第三次離家去謀生時,影片伊始的那一派生機盎然的綠色早已無影無蹤,取而代之的是無垠的“灰白色”;苔絲放眼望去,只是一片荒涼的“黃褐色”。最后,苔絲殺死了亞雷,地板上亞雷留下的“紅色”的血觸目驚心,象征著苔絲對命運的抗爭。影片結(jié)尾,在那面默默飄揚的“黑旗”下,苔絲被處以絞刑,她那悲劇的一生在一片“黑暗”中落下了帷幕。
(三)宿命決定的悲劇
一直以來,很多人都認為哈代是一個陰郁而沉悶的作家,是一個不折不扣的悲觀主義者。哈代筆下所描繪的形形色色的人生畫面總是令人無法樂觀,主人公們似乎總是難以擺脫無情的命運力量的束縛。在他的小說中,人似乎總是命運的受害者。
需要指出的是,哈代小說中的命運并非古希臘悲劇中某種抽象、超人之力量,而是由各種內(nèi)外因素、必然偶然因素等綜合作用的結(jié)果。設想,如果當初苔絲家的馬沒有被撞死,那么她也不會走上“認親”之路;如果她沒有和其他女工發(fā)生誤會,她也不會接受亞雷的“援手”;如果她寫給安吉爾的坦白信沒被塞進地毯下,也許安吉爾就會在婚前看到信;如果她沒有在新婚夜向安吉爾坦白身世,也許安吉爾就不會拋棄他;如果她父親沒有死、家里房子沒被沒收,她就不會再次委身于亞雷;如果安吉爾沒有幡然悔悟、再續(xù)前緣,她就不會殺死亞雷;如果她與安吉爾成功地遠走高飛,也就不會被處以絞刑?;剡^頭來看,苔絲的悲劇人生似乎冥冥中早已注定。
三、結(jié)語
電影《苔絲》成功地將哈代筆下這一經(jīng)典的悲劇人物形象搬上了大銀幕,當我們?yōu)槊\多舛、凄慘悲苦的苔絲而潸然淚下、扼腕嘆息的同時,我們也為文學巨匠哈代所創(chuàng)作的悲劇之美深深折服。純潔的苔絲用自己跌宕起伏、不幸連連的短暫人生譜寫了一曲凄美絕倫的愛情挽歌,久久回蕩在無數(shù)人的靈魂深處。
注釋:
① 哈代: 《德伯家的苔絲》,張谷若譯,人民文學出版社,2004 年版,第1頁。
② 祁壽華,William W. Morgan:《回應悲劇繆斯的呼喚》,2001年版,第27頁。
③ 吳笛:《論哈代的創(chuàng)作中鳥的意象》,《外國文學研究》,2001年第1期,第50頁。
[作者簡介] 王平(1977—),女,遼寧大連人,碩士,大連工業(yè)大學外國語學院講師。主要研究方向:翻譯、英語語言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