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對華歧視性反傾銷的歷史背景及動因分析

      2014-04-07 03:44:02張華容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學報 2014年6期
      關鍵詞:歧視性第三國反傾銷稅

      葉 俊 張華容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 工商管理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3)

      一、引言

      繼2009年我國成為世界第一大出口國后,2013年又成為世界第一貨物貿易大國。2013年貨物進出口總額258 267億元人民幣,以美元計價為41 600億美元。其中,出口137 170億元人民幣,以美元計價為22 096億美元;進口121 097億元人民幣,以美元計價為19 504億美元。作為發(fā)展中國家,我國躍居世界第一貨物貿易大國,這是我國對外貿易發(fā)展中的里程碑。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加入世貿組織以來,中國進出口貿易實現了跨越式發(fā)展,有力推動了中國經濟發(fā)展,也為世界經濟發(fā)展做出了重要貢獻。但在我國對外貿易發(fā)展中,貿易摩擦時有發(fā)生,特別是對華反傾銷訴訟時有發(fā)生。國外對我國出口產品提起反傾銷訴訟,是否存在歧視性問題,國內學界進行了廣泛的探討,大多數學者認為對華反傾銷具有歧視性,而少數學者則認為沒有歧視性。

      持對華反傾銷沒有歧視性觀點的學者認為,對華反傾銷的頻繁發(fā)生,主要是我國出口企業(yè)相互壓價造成的,但征收反傾銷稅率太高,具有不公平性,其中特別是輕紡工業(yè)品更是如此,因而提出“協同出口”的建議。持對華反傾銷具有歧視性觀點的學者,大致有三種觀點:王世春等人認為國外把中國視為非市場經濟國家,故而選擇生產成本大大高于我國的第三國同類產品價格計征對華反傾銷稅率,具有嚴重的歧視性,其依據是2001年我國“入世協定書”中第15條規(guī)定[1];鮑曉華等人認為對華反傾銷案件占同期全球反傾銷案件的25%~30%,明顯具有歧視性,他們運用計量模型對全球反傾銷案件與對華反傾銷案件進行對比分析,結果顯示對華反傾銷存在嚴重的歧視性[2];廖靚等人認為對華反傾銷稅率大大高于全球反傾銷稅率的平均水平,具有明顯的歧視性,并列舉了大量案例進行說明[3]。中國入世以后,美國反傾銷仍然呈現出“總體上減少,對中國激增;總體上分散,對中國集中”的歧視性特征。Bown認為,美國約一半以上的反傾銷訴訟都以中國作為唯一的訴訟對象,美國一半以上對華反傾銷訴訟被實施了最終反傾銷措施,并且對華反傾銷稅率是全球反傾銷稅率平均水平的2倍[4]。

      本文認同上述對華反傾銷具有歧視性的觀點,但上述觀點都是從不同的角度來論述的,缺乏對華歧視性反傾銷的歷史背景及動因的分析。因此,本文對1981~2013年期間全球反傾銷與對華反傾銷進行對比分析,其中重點對2001~2013年期間進行對比分析的基礎上,從以下三個方面來判斷對華反傾銷是否存在歧視性,即對華反傾銷案件與全球反傾銷案件之比、對華反傾銷稅率與全球反傾銷稅率平均水平之比和對華反傾銷訴訟的依據與全球反傾銷訴訟的依據之比,從而揭示對華歧視性反傾銷的歷史背景及其動因。

      二、我國是國際反傾銷的最大受害者

      自1978年實行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對外貿易每年大幅度增長,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和影響力也日益增強,國際市場占有率不斷上升,從而打破了美國和歐盟在國際市場上的壟斷格局。為阻止我國出口貿易發(fā)展的強勁勢頭,削弱我國出口產品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以美國和歐盟為首的一些國家和地區(qū),發(fā)動一輪又一輪對華反傾銷,致使我國出口貿易遭受巨大的經濟損失,對外貿易形象嚴重受損,成為國際市場反傾銷的最大受害者。

      (一)對華反傾銷案件最多

      我國大規(guī)模對外貿易是從1979年開始的,而對華反傾銷也是從1979年開始的。從1979~2013年期間,對華反傾銷案件高達1 155起,平均每年多達33起以上。其中,1979~2000年期間,對華反傾銷案件411起,平均每年18.7起;2001~2013期間,對華反傾銷案件744起,平均每年57起。我國2001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以來,平均每年遭受反傾銷的案件為入世前的3倍(見表1)。

      表1 1979~2013年中國遭受反傾銷案件統計表

      根據世界貿易組織的統計,1948~1980年期間,全球共發(fā)起反傾銷調查1 347起,平均每年40起,主要集中在美、歐、澳、加等國家;1981~1994年期間,全球19個國家和地區(qū)向70個國家和地區(qū)發(fā)起反傾銷調查2 813起,平均每年201起;1995~2008年期間,全球43個成員國針對100個目標對象國發(fā)起反傾銷調查3 427起,平均每年245起[2]。2009~2013年6月,全球反傾銷調查877起,平均每年175起。

      1981~1994年期間,對華反傾銷調查214 起,平均每年15.3 起,占全球反傾銷7.6%;1995~2008年,對華反傾銷調查638起,平均每年45.6起,占全球反傾銷18.6%。其中,2001~2008年,對華反傾銷調查445起,平均每年56起,占全球反傾銷23%。2009~2013年,對華反傾銷調查299起,平均每年60起,占全球反傾銷34%以上。這說明對華反傾銷呈現出上升趨勢。值得注意的是,自2009年以來,全球反傾銷調查每3起中有1起是針對中國的[5]。

      (二)對華反傾銷稅率最高

      無論是GATT,還是WTO,對征收反傾銷稅的規(guī)定,都是以傾銷的幅度為依據的。在通常情況下,計算市場經濟國家出口產品的傾銷幅度,是根據其國內市場同類產品銷售價格與出口產品價格之差來確定的。

      然而,對我國出口產品征收反傾銷稅不是按上述方法計算的,而是按照第三國市場價格計算的。正因如此,對我國出口產品征收臨時或最終反傾銷稅時,進口國往往選擇其生產成本大大高于我國出口產品的第三國同類產品市場價格來計算傾銷幅度和反傾銷稅率的。如此一來,國外對我國出口產品征收反傾銷稅的稅率遠遠高于國際平均水平,如墨西哥對我國鞋類出口產品征收高達165%、232%、313%至1105%的反傾銷稅。而同期國際反傾銷稅率在15%~35%之間,平均為25%。關鍵問題是,對我國出口產品征收反傾銷稅為什么要按第三國市場價格計征,而不是按我國國內市場價格計征?選擇生產力水平大大低于我國的第三國市場價格計征,而且征收的反傾銷稅足以使我國企業(yè)退出國際市場,對我國出口企業(yè)顯然是不公平的。

      (三)對華反傾銷損失最大

      對華反傾銷,不僅要征收高額反傾銷稅,而且還要支付昂貴的應訴費用。眾所周知,絕大多數對華反傾銷調查案的法律訴訟過程要經歷12~18個月,在此期間要發(fā)生三大費用:聘用國際知名律師的高額費用(每小時費用標準為200美元左右);企業(yè)聯合應訴費用(其成員由經濟、貿易、法律、財務、統計、管理等方面的專家組成,綜合費用可達上百萬甚至上千萬元);應訴資料搜集費用,因為要搜集大量證據資料證明被指控商品的生產與銷售行為不受政府干預。由于搜集證據費用巨大,許多企業(yè)難以承受巨額費用,故而放棄應訴[6]。

      凡是被進口國提起反傾銷調查的企業(yè),同時被迫采取自動出口數量限制,從而導致出口企業(yè)以及與出口企業(yè)有關業(yè)務關聯的企業(yè)縮減生產規(guī)模,甚至半停產、停產,造成大量工人失業(yè),正常生產秩序被打亂。此外,所有普惠制待遇被取消,使出口企業(yè)處于進退兩難的境地。

      對華反傾銷,涉及的商品達4 000多種,覆蓋了出口產品的各個領域,其中紡織、輕工、化工、機電、五礦和土畜等行業(yè)首當其沖。眾多出口企業(yè)深受其害,對外貿易直接經濟損失高達數千億美元,間接經濟達上萬億美元。更為嚴重的是,連鎖影響國內上萬家企業(yè)生產經營活動不能正常進行,嚴重干擾了我國國民經濟的可持續(xù)發(fā)展[1]。

      綜上所述,對華反傾銷案件最多、反傾銷稅率最高、反傾銷連鎖損失最大。這充分說明對華反傾銷超出了WTO 反傾銷規(guī)則,屬于歧視性反傾銷行為。那么,對華歧視性反傾銷是怎樣造成的呢?這必須從對華反傾銷歷史背景中尋找答案。

      三、對華歧視性反傾銷的歷史背景

      1992年,我國全面推行市場經濟體制改革,但在國際市場上得不到美國及歐盟等國家和地區(qū)的認可,因此,對華反傾銷調查仍以“非市場經濟國家待遇”進行處理。在此背景下,美國與歐盟等國家對華掀起一輪又一輪反傾銷、反補貼和保障措施的調查,使我國對外貿易長時間處于國際貿易糾紛的漩渦之中。

      2001年11月,我國正式加入WTO,但在入世協定書上仍將我國當做“經濟轉型國家”,并規(guī)定了自加入后15年的轉型期(2001~2016年)。所謂經濟轉型國家,既不是市場經濟國家,又不是非市場經濟國家,而是非市場經濟向市場經濟過渡的國家。

      (一)非市場經濟國家,以第三國市場價格確定傾銷稅率

      在我國加入WTO 議定書中,第15條關于“確定傾銷時的價格可比性”中作出4項規(guī)定:(1)當某一WTO 成員對來自中國的進口產品提起反傾銷調查時,若被調查的中國企業(yè)不能明確證明生產該同類產品的產業(yè)在制造、生產和銷售該產品方面具備市場經濟條件,那么,該WTO 成員在確定價格可比性時,不使用中國國內同類產品的價格或成本進行比較,而選擇其他某一市場經濟國家國內同類產品的價格或成本進行比較。(2)當某一WTO 成員的國內法證實中國是市場經濟國家,那么,對來自中國的進口產品提起反傾銷調查時,在確定價格可比性時應使用中國國內同類產品價格或成本進行對比。(3)當某一WTO 進口成員的國內法證實中國某一特定產業(yè)或部門具備市場經濟條件時,那么,在確定價格可比性時應使用中國國內同類產品的價格或成本進行比較,而不必選擇其他市場經濟國家同類產品的價格或成本進行比較。(4)中國自加入WTO 之日后15年終止“過渡期”(2016年11月終止)。

      上述4條規(guī)則規(guī)定在三種情況下,使用第三國市場價格確定反傾銷稅率:一是在應訴反傾銷調查時,如果不能證明其產品生產與銷售具備市場經濟條件,則采用第三國同類產品市場價格計征反傾銷稅;二是進口國國內法律和法規(guī)沒有認可中國是市場經濟國家,則采用第三國同類產品市場價格計征反傾銷稅;三是進口國內法律和法規(guī)沒有認可某產業(yè)生產和銷售具備市場經濟條件,該產業(yè)產品反傾銷稅率按照第三國同類產品市場價格確定。

      由此可見,我國加入WTO 協定書規(guī)定的“經濟轉型國家”,實質上是指非市場經濟國家,因而對華反傾銷是按第三國市場價格確定的。只有在反傾銷調查應訴中證明具備市場經濟條件時,才能消取反傾銷訴訟或按中國國內市場價格確定反傾銷稅率。

      經濟轉型國家,是美國和歐盟等國家和地區(qū)給我國出口產品反傾銷設下的三重陷阱:如果不能證明具備市場經濟條件時,征收高額反傾銷稅和支付高額應訴費用;二是證明符合市場經濟條件時,按我國國內市場價格確定反傾銷稅率和支付高額應訴費用;三是取消反傾銷調查或勝訴,也必然支付高額應訴費用,并在12~18個月內采取自動出口限制和取消普惠制待遇。有此三重陷阱的存在,無論勝訴或敗訴,都是得不償失的。

      正是由于將我國確定為“經濟轉型國家”(視同非市場經濟國家),因此,任何進口國或進口地區(qū)都可隨意提出對華反傾銷調查,從而使我國出口企業(yè)遭受巨大的經濟損失,削弱了其出口產品市場競爭力,進而導致被迫退出國際市場。這就是造成對華歧視性反傾銷的根源和依據。美國和歐盟等一些國家和地區(qū)正是依據上述規(guī)則隨意發(fā)起對華一輪又一輪歧視性反傾銷調查。

      (二)指定第三國或替代國,由發(fā)起反傾銷的進口國或地區(qū)決定

      按照WTO《傾銷與反傾銷協定》的規(guī)定,確定傾銷時的價格可比性,市場經濟國家按照國內同類產品市場價格或成本進行比較;而非市場經濟國家按照第三市場經濟國家或替代國同類產品市場價格或成本進行比較,而第三國或替代國由進口國或地區(qū)指定。

      對我國出口產品發(fā)起反傾銷調查的進口國或地區(qū)正是利用上述規(guī)則,選擇生產成本大大高于我國出口產品生產成本的第三國市場價格或成本來確定反傾銷稅率,因此出現200%乃至1000%的高額反傾銷稅率,給我國出口企業(yè)帶來慘重的經濟損失。

      綜上所述,以非市場經濟國家名義發(fā)動對華反傾銷,又以產品成本大大高于我國出口產品成本的第三國來確定高額反傾銷稅率,這是對華反傾銷歧視性兩大表現,從而使我國對外貿易深陷反傾銷陷阱。這就是造成對華反傾銷案件最多、反傾銷稅率最高、反傾銷連鎖損失最大的根本原因。

      四、對華歧視性反傾銷的動因分析

      美國是國際市場的主導者,美國對華歧視性反傾銷的舉動,必然為其他國家做出示范效應。

      (一)美國對華歧視性反傾銷的動因

      在1986~1993年關貿總協定第八回合的烏拉圭多邊貿易談判過程中,主要是美國與歐盟(歐共體)之間的較量(日本將出口貿易轉化為對外貿易投資,而進口又較少)。此時的歐盟已成為僅次于美國的第二大國際貿易組織。當時,我國已實行對外開放,并于1992年開始實行市場經濟體制,對外貿易處于大發(fā)展時期,美國與歐盟對中國對外貿易開始限制,對華反傾銷逐年增多,已成為國際反傾銷的重點對象之一。其中,美國在國際市場的主導地位受到中國對外貿易發(fā)展的沖擊最大,特別是價廉物美的商品受到美國市場消費者的歡迎。

      1995~2000年,“世界貿易組織”(WTO)正式取代“關貿總協定”(GATT),成為國際市場規(guī)則的制定、監(jiān)管和仲裁者,美國仍然掌控著世界貿易組織。在這一階段,美國與歐盟在國際市場的壟斷格局,被中國對外貿易強勁發(fā)展所打破,從而形成美國、歐盟、中國“三足鼎立”的格局,中國出口貿易在國際市場上的占有率不斷上升,其中對美國在國際市場的地位形成強大的沖擊。因此,美國對華歧視性反傾銷全面升級,故而美國對外反傾銷訴訟中的一半是針對中國的。

      2001年,我國是以“經濟轉型國家”身份加入世界貿易組織,而將中國作為“經濟轉型國家”正是在與美國“入世談判”雙邊協議中確定的。我國入世后,對我國發(fā)起反傾銷調查的進口國,均以“經濟轉型國家”為依據,采取生產成本大大高于我國同類出口產品的第三國市場價格來確定傾銷幅度和征收反傾銷稅,從而導致對華反傾銷稅高于國際反傾銷稅平均水平的2倍以上的“歧視性現象”。在美國的帶動下,許多進口國對我國出口產品隨心所欲地提出反傾銷訴訟,從而導致2001年至今每年全球4起反傾銷訴訟中有1起以上是針對中國的。其中,2006~2013年期間,對華反傾銷調查502起,平均每年為63起,占全球每年反傾銷訴訟案中30%以上,尤其是2009年(77起)占全球反傾銷訴訟總量的38.3%。

      美國是全球流動人口最多的國家,到美國旅游、學習、訪友和探親的人員眾多,無論是定居在美國的居民,還是到美國旅游的游客,都十分喜愛中國的紡織、輕工、化工和日用品等產品,成為中國出口產品最大的國際目標市場。這樣一來,對美國國內生產同類產品的產業(yè)造成強大的沖擊。另一方面,中國與美國在對外貿易中有很強的互補性,要想通過正常的反傾銷規(guī)則阻止中國出口產品對美國同類產品的沖擊是很難的,因為我國出口產品與國內市場價格是同軌的。因此,選擇生產成本大大高于我國出口產品成本的第三國,才能征收高額傾銷稅來限制我國企業(yè)對美國的出口。這就是美國對華歧視性反傾銷的動因。

      (二)歐盟對華歧視性反傾銷的動因

      盡管歐盟對中國反傾銷的歧視性沒有美國那么強,但也表現出了對待中國出口產品和其他主要反傾銷對象國的差異,他們的反傾銷總量在減少,但是以中國為對象的反傾銷訴訟份額卻在增加。從20世紀90年代至今,對華反傾銷訴訟案件中,“美國位居榜首,歐盟名列第二。涉及的商品達4 000多種,覆蓋了出口產品的各個領域,其中紡織、輕工、化工、機電、五礦和土畜等行業(yè)首當其沖”[4]。

      20世紀90年代以來,歐共體已轉變成歐洲聯盟,成員國不斷增加,成為全球最大的成員國集團組織。1995年12月,制定了《歐盟反傾銷案例》。從此,歐盟成為僅次于美國對中國出口產品反傾銷的發(fā)起者。

      與美國一樣,歐盟各國對我國出口產品進行反傾銷訴訟,也是以“經濟轉型國家”為依據,并以生產成本大大高于我國出口產品生產成本的第三國市場價格確定傾銷幅度和征收反傾銷稅,因而反傾銷稅率大大高于國際平均水平,其中大多數高于2倍以上,歧視性十分明顯。

      必須指出,除了美國與歐盟外,其他國家和地區(qū)對我國出口產品反傾銷,也是以“經濟轉型國家”為依據的,其反傾銷訴訟仍以第三國作為替代國的,歧視性同樣明顯。

      五、結論與對策建議

      (一)判斷對華反傾銷是否存在歧視性的標準與依據

      判斷和確定對華反傾銷是否存在歧視性,有以下基本標準和依據:其一,對華反傾銷案件與全球反傾銷案件之比;其二,對華反傾銷稅率與全球反傾銷稅率平均水平之比;其三,對華反傾銷訴訟的依據與全球反傾銷訴訟的依據對比。

      從對華反傾銷案件與全球反傾銷案件之比來看,對華反傾銷案件為全球反傾銷總案件的30%以上;從對華反傾銷稅率與全球反傾銷平均稅率之比來看,對華反傾銷稅率為全球反傾銷平均稅率的2倍;從對華反傾銷訴訟的依據與全球反傾銷訴訟的依據對比來看,對華反傾銷訴訟是全球反傾銷中唯一采用非市場經濟國家為依據的,即以生產成本大大高出我國同類出口產品的第三國為依據的。此外,我國是全球反傾銷應訴中唯一要證明是否符合具備市場經濟條件的國家,因此,應訴費用巨大,甚至超出出口產品本身的總價值。正因如此,從而導致對華反傾銷案件最多、反傾銷稅率最高、反傾銷損失最大的尷尬局面。這足以說明對華反傾銷的歧視性達到無以復加的程度。

      (二)對華歧視性反傾銷對出口貿易的影響

      全面回答對華歧視性反傾銷對我國出口貿易的影響難度很大,尚未見到公認的研究結論,因為我國出口貿易隨著國民經濟的發(fā)展而變化,而每年對華反傾銷有多有少,呈現出不規(guī)則狀態(tài)。為了探討對華反傾銷與出口貿易總額之間的關系,本文選擇2006~2009年間對華反傾銷與出口貿易之間的變動曲線進行對比分析。因為這一期間對華反傾銷達到高峰期,平均每年為70起,相當于全球每年反傾銷總量的35%,因而具有典型意義。

      2006年,對華反傾銷案件為70起,當年出口貿易總額為77 597.2億元;2007年,對華反傾銷案件為63起,當年出口貿易總額為93 563.6億元;2008年,對華反傾銷案件為70件,當年出口貿易總額為100 394.94億元;2009年,對華反傾銷案件為77起,當年出口貿易總額為82 029.69億元。2007年與2006年相比,對華反傾銷案件減少了7起,而出口貿易增加了15 966.4億元,平均每減少1起反傾銷案件,出口貿易增加2 280.9億元;2009年與2008年相比,對華反傾銷案件增多了7起,而出口貿易減少了18 365.25億元,平均每增加1起反傾銷案件,出口貿易減少2 623.6億元。這就是說,無論是增加,還是減少,每1起反傾銷案件影響出口貿易均在2 000億元以上,而且反傾銷增加對出口貿易的影響,要大于反傾銷減少對出口貿易影響的程度。

      如果將增加值與減少值進行平均的話,每1起對華反傾銷影響出口貿易約為2 452億元。2001~2011年期間,每年對華反傾銷案件為56件,對出口貿易總額影響值為13萬億元,相當于2013年出口貿易總額(137 170億元)。如果按照每年出口貿易總額比例計算,對華反傾銷減少每年的出口貿易總額在1倍以上。這就是說,如果沒有對華反傾銷,我國出口貿易每年要增加1倍以上。反過來說,正是因為每年有如此多的反傾銷,因而使我國出口貿易減少50%以上。

      (三)應對對華歧視性反傾銷的相關建議

      對華歧視性反傾銷,不僅嚴重削弱我國出口產品國際市場競爭力,阻礙我國對外貿易的發(fā)展,而且連鎖影響國內相關產業(yè)的發(fā)展。因此,必須采取針鋒相對的應對策略。雖然國內學者撰寫了許多應對策略的文章,但多數應對策略是基于正常的反傾銷思維,而不是針對歧視性反傾銷來思考的。因此,本文認為應對對華歧視性反傾銷,首先是做好針對性應訴,在盡量減少應訴費用條件下取得勝訴;其次是規(guī)避反傾銷,將出口貿易轉化為對外投資;最后,是做好應對未來挑戰(zhàn)的準備,即應對未來新的貿易戰(zhàn)。

      對華歧視性反傾銷應訴,有一個共同的特征,就是在應訴中首先要證明出口產品是否具備市場經濟條件,否則按第三國同類產品價格計征反傾銷稅。因此,關鍵在于出口產品生產和銷售過程中是否按國際會計準則進行核算。我國出口企業(yè)要立足于長期出口戰(zhàn)略,必須按國際會計準則建立生產成本核算體系,按WTO 規(guī)定的核算系統建立現代企業(yè)會計制度,與國際市場接軌。只有這樣,才能避免對華反傾銷訴訟國家采用第三國標準,而按照我國國內市場同類產品價格與出口產品價格進行對比,反傾銷訴訟就會終止。

      要避免對華反傾銷,就應盡可能將出口貿易轉變?yōu)閷ν馔顿Y,即在進口國市場建立生產聯盟,將進口國市場變?yōu)楫a地市場。20世紀80年代以來,美國、日本、歐盟等國家已將國內生產轉移到國外生產,從而擺脫了國際反傾銷的困擾,并把國際反傾銷重點轉移到中國出口貿易上,使我國遭受一輪又一輪反傾銷“圍攻”。例如,美國、日本、法國、德國四大汽車制造大國為了規(guī)避我國對轎車反傾銷,從而將出口到我國市場的轎車轉移到中國生產。因此,我們應將出口產品的重點行業(yè)轉移到外國建立生產和銷售基地,將國際出口市場變成原生產地市場。

      2016年是我國“經濟轉型國家”過渡期最后一年,WTO 將對中國經濟轉型進行評估,美國及歐盟即使承認中國完成過渡而成為市場經濟國家,但仍然會提出許多附加條件,這是值得警惕的。此外,對華反傾銷會減少,但對華反補貼和保障措施訴訟必然增加。這就是說,2017年開始,美國和歐盟等國家必將對華歧視性反傾銷轉化為對華歧視性反補貼和保障措施。因此,未來的國際市場必將是中國、美國和歐盟之間展開持久角力的貿易戰(zhàn)場。

      我國經濟總量已位居世界第二位,在未來時期,中國進出口貿易必將超過美國,成為國際市場新的主導者,因此,必須做好與美國、歐盟等強勁對手較量的準備。為了減少國際貿易糾紛,我國對外貿易應實行戰(zhàn)略性轉移,即大力發(fā)展跨國公司垂直專業(yè)化經營模式,將國際市場演變成第二國內市場,從根本上消除對華反傾銷、反補貼和保障措施的困擾,還要掃除技術性貿易壁壘和綠色貿易壁壘的阻礙,確保對外貿易渠道暢通無阻。

      [1]王世春.非市場經濟地位與對華反傾銷對策研究[J].財貿經濟,2005,(5):61—62.

      [2]鮑曉華.全球反傾銷緣何增長:對反傾銷動因及其“南北”差異的研究[J].經濟管理,2012,(10):21—22.

      [3]廖靚,黃漢民.后關稅化時代復合型貿易壁壘應對策略研究[J].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學報,2012,(4):25—26.

      [4]鮑曉華.中國是否遭遇了歧視性反傾銷[J].管理世界,2011,(3):30—33.

      [5]王林.金融危機期間我國遭受國際反傾銷的特點及原因分析[J].河北經貿大學學報,2013,(2):75—78.

      [6]劉愛東,曾輝祥.基于動態(tài)博弈分析的企業(yè)反傾銷應訴“成本-收益”決策模型研究[J].江西財經大學學報,2014,(3):109—119.

      猜你喜歡
      歧視性第三國反傾銷稅
      反壟斷法視閾下數字平臺的中立性范式構建
      數字法治(2023年5期)2023-12-14 00:00:00
      海外水泥EPC項目第三國設備管理關鍵環(huán)節(jié)把控——技術服務(五)
      歐盟將對華不銹鋼無縫鋼管反傾銷稅延長五年
      世界知識(2018年6期)2018-04-23 03:26:52
      當前社會歧視性稱謂語考察及其規(guī)避策略
      世界経済立て直しけん引を両國の企業(yè)は第三國協力の道探れ
      中國現行土地制度對土地利用和新型城鎮(zhèn)化的影H向及應對
      社會科學(2016年9期)2016-05-14 13:57:55
      县级市| 百色市| 德化县| 巴马| 华亭县| 凤凰县| 逊克县| 小金县| 东港市| 吉安市| 象州县| 清丰县| 左权县| 栖霞市| 阿勒泰市| 射洪县| 盐津县| 和政县| 兖州市| 阳朔县| 泽普县| 蒙城县| 黎平县| 三穗县| 洮南市| 新乡市| 长沙市| 呼伦贝尔市| 徐水县| 体育| 台江县| 太谷县| 呼玛县| 宝山区| 丽江市| 鄄城县| 灵川县| 黔东| 应城市| 永吉县| 沙湾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