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東 李錫海
論犯罪人的理性思維
——以犯罪預防為出發(fā)點
王曉東 李錫海
在犯罪實施過程中,理性思維參與了犯罪成本評估、犯罪機會選擇和犯罪過程策劃。其實,犯罪過程中表現(xiàn)出的犯罪人的理性思維,屬于表面現(xiàn)象,從本質(zhì)上講,任何犯罪行為都是受非理性思維支配的。從犯罪預防的目的出發(fā),我們要加強法制宣傳教育,形成“守法光榮、違法丟人、犯罪可恥”的良好的社會輿論氛圍,促使“不能犯罪”的理性思維在社會產(chǎn)生和鞏固;要改進立法和司法,增加犯罪成本,促使“不敢犯罪”的理性思維在社會產(chǎn)生和鞏固;要在基礎設施保障、先進科技手段運用、人力資源運用等方面加強工作力度,促使“沒有機會犯罪”的理性思維的形成和鞏固。
理性思維; 人性; 犯罪
理性思維是一種有明確的思維方向,有充分的思維依據(jù),能對事物或問題進行觀察、比較、分析、綜合、抽象與概括的一種思維*http://baike.baidu.com/view/1425546.htm?fr=aladdin,2013年12月20日訪問。。人的活動之所以和動物的活動有本質(zhì)的不同,根本原因在于人的活動是在理性思維支配下進行的。正如馬克思所言:“蜘蛛的活動與織工的活動相似,蜜蜂建筑蜂房的本領使人間的許多建筑師感到慚愧。但是,最蹩腳的建筑師從一開始就比最靈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蠟建筑蜂房以前,已經(jīng)在自己的頭腦中把它建成了”*《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97頁。。人類擁有得天獨厚的理性思維,因而擴大了人類的體力,增長了人類的才干,延長了人類的壽命,使其在激烈的生存競爭和自然選擇過程中,立于不敗之地,并變得日益強大起來。但另一方面,也正是理性思維給人類帶來了不幸。其中一個重要表現(xiàn),就是促進了犯罪的發(fā)生和發(fā)展,從而加劇了人類心靈的痛苦。本文試從犯罪預防的目的出發(fā),就犯罪人的理性思維問題進行分析,并就如何利用人的理性思維,有效預防犯罪發(fā)生問題,略述己見。
在經(jīng)濟學中,成本是指投資人為獲得某種利益必須付出的代價。犯罪也是一種投資,犯罪人實施犯罪行為,在獲得一定好處的同時,也要付出必要的犯罪成本。所謂犯罪成本,就是犯罪人在實施犯罪行為過程中和承擔犯罪后果時必須支付的一種代價。筆者贊同犯罪學中一種流行的觀點,就是認為犯罪是犯罪人經(jīng)仔細衡量犯罪預期而作出的一種理性選擇。這里講的“理性選擇”,主要有兩方面的含義:一是犯罪人實施任何犯罪行為都要追求自身利益上的滿足;二是犯罪人實施任何犯罪行為都是在有約束的條件下,達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也就是說,犯罪人實施任何犯罪行為,都要經(jīng)過理性的思考和評估,使自己達到最大限度的滿足,這是犯罪人是否實施犯罪行為的基礎。當然,在不同的時代,由于社會環(huán)境狀況和犯罪人的科學文化素質(zhì)有很大差別,犯罪人在實施犯罪行為時表現(xiàn)出的理
性程度會有很大的不同。周路研究員所作的調(diào)查表明,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犯罪人的理性思維程度在不斷上升。如1999年和2002年,有80%以上的犯罪人在犯罪前對自己的犯罪行為有過理性思考和準備,即使是犯罪人臨時產(chǎn)生犯罪動機的也如此*周路:《當代實證犯罪學新編》,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4年,第177-178頁。。
實踐證明,犯罪人是否實施犯罪行為取決于犯罪人在犯罪前對犯罪成本進行的評估。一般來說,如果評估結(jié)果認定實施犯罪行為帶來的利益大于犯罪所付出的成本,犯罪人就會實施犯罪行為。反之,如果評估結(jié)果認定犯罪所付出的成本超過犯罪所獲利益,犯罪人就不會實施犯罪行為。也就是說,犯罪成本的大小決定了犯罪行為實施的概率,犯罪成本越低,犯罪人實施犯罪行為的可能性就越大,犯罪人實施犯罪的概率與犯罪成本大小成反比關系。犯罪人對犯罪成本進行的評估,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
1.犯罪直接成本評估。犯罪直接成本是指犯罪人在犯罪準備階段和犯罪行為實施過程中使用各種工具和手段而支付的成本,如準備犯罪工具、學習犯罪技術、犯罪后逃跑、規(guī)避抓獲風險等所付出的代價,做這些事情,當然要耗費一定的資源,花費一定成本。這種犯罪成本盡管對犯罪行為的影響是有限的,因為它主要體現(xiàn)在實施犯罪行為的難度上,但犯罪人要實施犯罪行為,卻必須首先要面對它,并對其作出自己的判斷和評估,然后才能作出決策。所以,犯罪直接成本引起犯罪人的關注是必然的。犯罪人要使自己的判斷和評估相對正確,不出現(xiàn)大的失誤,就要靠理性思維,即對犯罪直接成本作出理性的預期。尤其在現(xiàn)代社會,社會生活越來越復雜,科學技術滲透到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新的犯罪類型大量涌現(xiàn),不少犯罪涉及到的犯罪工具很特別,犯罪技術很先進,犯罪方法很科學,比如信息犯罪涉及電子計算機和網(wǎng)絡技術,新型毒品犯罪涉及到化學制毒方法等。實施此類犯罪行為,無論是準備犯罪工具,還是學習犯罪技術,都要對自身條件和周圍環(huán)境作出理性的分析和評估,否則犯罪人不可能作出符合實際的決策。
在犯罪人對犯罪直接成本作出理性預期的過程中,由于所獲信息不夠完全,一些事情的發(fā)生概率不夠準確,犯罪人的決策可能隨時發(fā)生改變。在這里,對信息完全與否和事情發(fā)生概率準確與否的判斷及分析,都是以犯罪人的理性思考為依據(jù)的。這就是說,離開了理性思考,犯罪人是不可能作出任何可行性決策的。
2.犯罪機會成本評估。犯罪機會成本是指由于犯罪人在一定時間內(nèi)利用某種機會實施犯罪行為,從而放棄了利用這種機會從事合法活動所獲得的利益。這種犯罪成本主要體現(xiàn)在犯罪人是不是立即實施犯罪行為上,所以它必然會引起犯罪人更大的關注,這是毫無疑義的。一般來講,犯罪人對自己的行為是可以選擇的,但選擇機會的邏輯必然是:如果你選擇了這種機會,就意味著放棄了另一種機會。也就是說,犯罪人如果選擇了實施犯罪行為的機會,就肯定意味著放棄了從事合法行為帶來收益的機會,絕不可能兩者兼而有之。犯罪人對這兩種機會進行選擇的過程,實際上是對這兩種機會所獲利益進行比較和評估的過程,要進行比較和評估,人的理性思維就必然會參與進來,因為任何比較和評估,都必須以理性思維為最后的指導。在現(xiàn)代社會,犯罪人的理性思維程度越來越強,其中一個重要表現(xiàn)就是犯罪人在犯罪機會成本的理想預期中,幾乎無一例外地都遵循功利和利益的最大化原則,這是改革開放以來經(jīng)濟犯罪、毒品犯罪、職務犯罪等大量增多的一個重要原因。犯罪人在對犯罪機會成本進行評估的過程中,理性思維的參與起了重要作用,這是事實,但這并不意味著其作出的決策都是正確的,這是性質(zhì)不同的兩回事。
3.犯罪懲罰成本評估。犯罪懲罰成本是指犯罪人因為犯罪行為敗露而受到刑罰懲罰所付出的代價或失去的收益,這主要指受公安機關拘捕、法院定罪并實施刑罰給犯罪人帶來的損失,包括經(jīng)濟上的、人身上的、精神上的*周路:《當代實證犯罪學新編》,第182頁。。這種犯罪成本能決定犯罪人的命運和前途,因而是犯罪人最為關注的,并會在對犯罪懲罰成本的評估上,予以更多的理性思考。
犯罪懲罰成本實際上是由兩個基本因素所構成的:一是相關的法律規(guī)定。目前我國已經(jīng)建立了完備的刑事法律體系,對各種犯罪如何懲罰及懲罰的幅度,法律上都有明確的規(guī)定,不少犯罪人會以理性思維的心態(tài)學習了解這些法律規(guī)定,并根據(jù)這些法律規(guī)定,對自己實施的犯罪行為所產(chǎn)生的懲罰成本作出評估,因而產(chǎn)生了犯罪懲罰成本預期。少數(shù)犯罪人會迫于懲罰成本的威懾效應而中止犯罪行為,這是真正的理性思維選擇。有些犯罪人則會繼續(xù)實施犯罪行為,但對自己所犯罪行一旦敗露應付出多大的懲罰成本心中是有數(shù)的,這也是其理性思考的一種表現(xiàn)。二是公安機關的破案率。案件破獲了才能產(chǎn)生犯罪懲罰成本,否則是不可能的。所以破案率是影響犯罪懲罰成本的一個關鍵因素。犯罪人都知道,破案率是體現(xiàn)犯罪風險的一個變量,由于他們竭力追求的是既實施犯罪行為,又不被公安機關發(fā)現(xiàn),所以無論是在犯罪前還是在犯罪后,他們都不遺余力地采取反偵查措施,以避免產(chǎn)生懲罰成本。而要采取有效的反偵查措施,就必須以人的理性思維為指導,因為只有理性思維才能揭示事物發(fā)展的規(guī)律性,保證犯罪人選擇的反偵查措施是有效的。
在以上三類犯罪成本評估中,對犯罪影響最大的是犯罪懲罰成本評估,因而亦最能體現(xiàn)犯罪人的理性思維水平。由于犯罪懲罰本身具有某種不確定性,所以不少犯罪人對公安機關的打擊存有僥幸心理,認為可以冒一定風險而實施犯罪行為。當然,不同類型的犯罪人,其僥幸心理是不同的。調(diào)查表明,大多數(shù)經(jīng)濟、財產(chǎn)犯罪人認為自己實施的犯罪行為很可能逃過抓獲,說明這些人更愿冒風險。殺人、傷害犯罪人雖有一定的風險意識,但風險對他們不起作用,而自己一時沖動和同伙的威逼利誘所起作用更大。性犯罪人認識到其犯罪很可能敗露,但這不足以使其放棄犯罪,他們常在僥幸心理和性沖動的影響下不斷實施犯罪行為。
在犯罪人的理性思維中,既有對犯罪成本和犯罪收益的評估,也有對犯罪機會的選擇。不過,影響犯罪的其他因素(如社會緊張)常常掩蓋甚至壓倒了犯罪機會選擇對犯罪率的正效應。從理論上說,經(jīng)濟越繁榮,對財產(chǎn)犯罪有吸引力的目標就越多。如果經(jīng)濟繁榮沒能緩解社會緊張和控制社會混亂,可能造成更多的財產(chǎn)犯罪的選擇機會。犯罪機會是指有利于犯罪發(fā)生的人、物、環(huán)境等條件。實踐證明,有了合適的機會犯罪才能發(fā)生。雖然存在著一些無動機的犯罪,但絕大部分犯罪行為的發(fā)生都不是偶然的,而是在犯罪人形成一定的犯罪心理后,遇到或?qū)ふ业揭欢ǖ姆缸餀C會時才著手實施的。很少有犯罪人會不分場合地隨機實施犯罪。如果沒有犯罪機會,犯罪人大多會放棄犯罪或另找機會實施犯罪行為。犯罪人在理性思維的指導下選擇犯罪機會,一般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1.選擇犯罪目標機會。犯罪目標機會是指容易受到犯罪人侵害的目標對象。從性質(zhì)上分,侵害對象大體上可歸納為人和物兩類,人包括自然人和各種擬制的“人”——單位,物包括各種形式的財物。由于物作為犯罪行為的侵害對象在大多數(shù)情況下都與人有關系,所以這里主要討論作為侵害對象的人。一般來說,除了被害人本身存在一定過錯而導致的激情犯罪如因激烈爭吵導致的殺人、傷害,和預謀犯罪如因侮辱他人導致的復仇傷害外,在很多情況下,被害人的生活狀態(tài)如老弱病殘、孤居一隅等,及其思想行為缺陷如粗心大意、膽小怕事、炫耀財富、貪圖便宜等,很可能成為犯罪人實施犯罪的可乘之機。顯然,犯罪目標機會對犯罪的發(fā)生起到了催化作用,即目標機會越多,越有利于犯罪的發(fā)生。改革開放以來,城鄉(xiāng)結(jié)合部成為犯罪的高發(fā)區(qū)。之所以如此,源于犯罪人選擇犯罪目標機會時作出的如下理性思維分析:城鄉(xiāng)結(jié)合部的人員外源性、文化差異性突出,致使城鄉(xiāng)結(jié)合部人與人之間、家庭與家庭之間互不來往、互不熟悉、關系淡漠,形不成內(nèi)聚力強的社區(qū)和鄰里,社區(qū)防控力量相當薄弱,因此,可選擇適當?shù)哪繕藢嵤┓缸铩6?,城鄉(xiāng)結(jié)合部往往是城市延伸發(fā)展的新興區(qū)域,是各種大型批發(fā)、集貿(mào)市場,餐飲、休閑娛樂場所,客流、物流中轉(zhuǎn)場站,以及各種新興經(jīng)濟開發(fā)區(qū)的集中之地,匯聚大量社會財富且人員、物資流動量大,易侵害的目標很多,犯罪人選擇犯罪目標的機會自然就多。
2.選擇犯罪場景機會。犯罪場景機會是指有利于犯罪發(fā)生的客觀環(huán)境條件。犯罪場景機會的形成是交通環(huán)境、業(yè)態(tài)環(huán)境、建筑環(huán)境、衛(wèi)生環(huán)境等綜合作用的結(jié)果。一般說來,凡能成為作案空間的場所,其建筑環(huán)境、業(yè)態(tài)環(huán)境、衛(wèi)生環(huán)境等往往在某些方面存在著瑕疵,能為犯罪行為的實施提供某些便利條件。犯罪場景機會越好,犯罪發(fā)生的可能性就越大。從近幾年看,很多犯罪人之所以在城鄉(xiāng)結(jié)合部瘋狂作案,在選擇犯罪場景機會時所作的理性思考是:城鄉(xiāng)結(jié)合部作為環(huán)繞城市中心區(qū)域的周邊地帶,其地域范圍綿延數(shù)十乃至數(shù)百平方公里,犯罪空間廣、回旋余地大。城鄉(xiāng)結(jié)合部的經(jīng)濟結(jié)構和經(jīng)營業(yè)態(tài)十分復雜,既是城市所需商品的主要產(chǎn)銷、集散地,也是商業(yè)網(wǎng)點、餐飲娛樂等各種服務場所的密集之地。因此,城鄉(xiāng)結(jié)合部極易實施多種犯罪行為,包括盜竊、搶劫、強奸、殺人、詐騙等。由于外來流動人口的聚集,城鄉(xiāng)結(jié)合部的出租屋濫建亂租現(xiàn)象非常嚴重,使這個地區(qū)治安形勢存在著巨大的隱患,可成為犯罪活動的集散地和策源地。城鄉(xiāng)結(jié)合部又是城市交通的咽喉之地,是公路、鐵路、水路、航空等交通要道的交匯之處,是城市內(nèi)、外交通的重點部位。方便的交通條件也為犯罪后逃逸和銷贓創(chuàng)造了十分有利的條件。
3.選擇犯罪威攝機會。犯罪威懾機會是指對犯罪人實施犯罪行為產(chǎn)生威懾、限制和制約的犯罪防治因素。絕大多數(shù)犯罪行為的實施,都經(jīng)過了犯罪人對犯罪風險和犯罪收益的權衡?!笆找娲笥陲L險”這種結(jié)論是犯罪人決定是否實施犯罪行為的判斷依據(jù)。在他們看來,犯罪威懾機會的存在及其強弱直接決定了犯罪難度和犯罪風險的大小。例如,很多犯罪人之所以選擇在城鄉(xiāng)結(jié)合部瘋狂作案,一個重要原因是看中了這里的威攝機會不強,因為城鄉(xiāng)結(jié)合部的基層領導多注重經(jīng)濟建設,對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工作很不重視,許多規(guī)章制度形同虛設,一些必要的治安防治措施根本得不到落實。另外,在犯罪人看來,城鄉(xiāng)結(jié)合部的流動人口變化大,管理措施很不到位,管理的空隙和漏洞隨處可見,有大量空子可鉆,使犯罪易于得逞。
犯罪過程是指從犯罪發(fā)生、發(fā)展到終結(jié)的不同階段相互聯(lián)系的進程。它包括心理過程和行為過程兩個方面,其基本特點是:犯罪過程不是簡單的、機械的運動,而是主體內(nèi)外因素相互作用、相互斗爭的結(jié)果;犯罪心理過程與犯罪行為過程是緊密相聯(lián)、交錯進行的,是一個運動形式的兩個方面或兩個階段。犯罪心理過程是犯罪行為過程的前提和準備,犯罪行為過程是犯罪心理過程的外部表現(xiàn);犯罪過程同一定犯罪方式相聯(lián)系,沒有不表現(xiàn)為一定方式的犯罪過程,也沒有犯罪過程不采取一定的犯罪方式;犯罪過程同一定的社會條件相聯(lián)系,犯罪過程的總和相互交叉形成犯罪現(xiàn)象,犯罪現(xiàn)象又影響和制約著犯罪過程。在犯罪的社會危害日趨嚴重的今天,很多犯罪的犯罪過程都有理性思維的參與,經(jīng)過周密的策劃。為了使問題論述的更直觀,筆者試結(jié)合一個具體案例加以分析。某年1月28日,黑龍江省鶴崗市發(fā)生過一起特大持槍搶劫案。這一天,該市南山煤礦保衛(wèi)科、經(jīng)警隊10余人在金庫看守百萬元工資款。晚7時許,一輛吉普車駛?cè)肽仙矫旱V,兩男兩女持槍封鎖左右樓道,迅速向保衛(wèi)人員和經(jīng)警開槍,在現(xiàn)場留下11具尸體。他們動作迅速,槍法、戰(zhàn)術熟練,讓人瞠目。只是因為存放工資款的金庫偶然有人,才使搶劫未遂。后來,破案結(jié)果證明,此案為年輕無業(yè)人員孫海波、田原、田雨和南山礦水電科的閆文宇所為,犯罪團伙頭目是孫海波*胡平:《犯罪升級》,北京:群眾出版社,1998年,第2頁。。這幾個人很有犯罪經(jīng)驗,他們有很強的理性思維能力,所以,犯罪過程策劃非常精妙。具體講,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1.策劃具體的犯罪戰(zhàn)術和犯罪分工。在上述案例中,經(jīng)過縝密思考,犯罪頭目孫海波決定,搶劫南山礦金庫要采取突然襲擊,快速作案,迅速退出的戰(zhàn)術。4個人分為兩人一組,分別突襲處于樓道東、西兩側(cè)的經(jīng)警隊和保衛(wèi)科。以田氏兄弟田原和田雨為主攻手,其任務是首先闖入兩個值班室開槍射擊,把人打倒后迅速撤到走廊,封鎖各出入口和其他辦公室,發(fā)現(xiàn)一個人打死一個人。他要求“二田”從向室內(nèi)射擊到撤到走廊必須在7秒鐘之內(nèi)完成,然后迅速裝好子彈待命。孫海波和閆文宇負責對未死的人補槍、搶錢和處置其他緊急情況。所有彈殼要盡量撿回。發(fā)案結(jié)果證明,整個犯罪過程基本上是按這個方案實施的。若不是遇到特殊情況,其目的很可能完全實現(xiàn)。
由上可以看出,犯罪人在犯罪戰(zhàn)術策劃上具有鮮明的快速性,強調(diào)快速反應、以快制勝,要求主要犯罪行為必須在7秒鐘內(nèi)完成。這個犯罪戰(zhàn)術明顯具有積極性、自覺性和創(chuàng)造性的特征*李錫海:《偵察心理學》,北京: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1997年,第327頁。,充分體現(xiàn)了理性思維的能動性,而且反應快速。以快制勝本身是一個重要的謀略。謀略是人運用知識、智慧和能力進行思考運籌的過程*柴宇球:《謀略論》,北京:藍天出版社,1991年,第3頁。。凡謀略,都源于理性思維,是理性思維的產(chǎn)物。犯罪人重視運用謀略,說明他們是富有理性思維的。在犯罪分工的策劃上不僅十分明確,而且非常具體,足以保證犯罪行為按部就班,有條不紊地按照計劃進行。在一些犯罪細節(jié)上,犯罪人不僅考慮到了開槍后撿回彈殼,而且想到了出現(xiàn)緊急情況的處置,說明他們考慮問題十分嚴密,而嚴密性恰恰是理性思維的一個重要特征。這說明,犯罪人在犯罪戰(zhàn)術和犯罪分工的策劃上,理性思維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2.策劃必須擁有的犯罪工具和犯罪技能。實施嚴重的暴力犯罪,犯罪工具很重要,尤其是槍支。沒有這種犯罪工具,做不出驚天大案。所以,在上述孫海波等人的犯罪案例中,犯罪人從萌生實施搶劫犯罪起,就想辦法“搞槍”。因為警察手里有槍,他們就決定“先殺一個警察搶支槍,搶到錢以后再買槍不斷武裝”。為此,他們花了幾個月的時間尋找、跟蹤一名民警,最終在他們認為穩(wěn)妥的地點將其殺害,得到第一支槍。那幾年,在鶴崗市發(fā)生了4起民警被殺案,其中有兩起是孫海波等人所為,目的都是“搞槍”。過去,他們作案都是步行,路上耗費時間太長,遇到追擊,逃跑時非常被動。因此,孫海波等人認為,作大案,搶大錢,必須有人會開車。為此,在“1·28”大案發(fā)生前幾個月,他特意讓在機械方面有悟性的閆文宇學會開車,并拿到駕駛證。搶劫大案發(fā)生前,他們先劫持一輛出租吉普車,殺掉出租司機后,由閆文宇駕車前往犯罪現(xiàn)場。此外,他們還很重視進行身體素質(zhì)方面的準備。田原練過武功,得過全市霹靂舞比賽第三名,孫海波很滿意。制定作案計劃后,孫海波讓其同伙加緊體育鍛煉,每天玩杠鈴,擊沙袋,他自己則每天堅持跑步*具體參見上述胡平:《犯罪升級》中的相關案情介紹。。這些訓練在以后的犯罪過程中發(fā)揮了很大的作用。
由上不難發(fā)現(xiàn),犯罪人在犯罪準備策劃上具有充分的理性思維特征。作為理性思維犯罪人,他們很重視從犯罪過程的整體出發(fā)來謀篇布局,正所謂“善奕者謀勢,不善奕者謀子”*引自楊官疄:《弈林新編》,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1977年,第86頁。,因此,謀勢重于謀子。這個“勢”,就是犯罪過程的全局和整體。為此,他們從顯性的犯罪工具(槍支)和犯罪技能(駕車技術),到隱性的身體素質(zhì)等,都作了充分而全面的考慮和準備。之所以如此,是因為他們懂得全面性的要求可以使人的行為防止錯誤和僵化,這正是理性思維的深刻體現(xiàn)。由于理性思維在要求堅持全面性的同時,又強調(diào)要把握重點,所以,孫海波等人在做全面準備的同時,又把重點放在了“搞槍”上。為此,他們又策劃實施了兩起殺害民警的大案。槍支是重要的暴力犯罪工具,在犯罪過程中使用什么樣的犯罪工具,是犯罪人犯罪能力和水平的一個標志。孫海波等人為了搞槍支,并利用槍支做了多起驚天大案,是具有極其嚴重社會危害性的,但從思維方式來看,犯罪人把犯罪準備的重心放在犯罪工具上,既堅持了全面性,又把握住了重點,這無疑亦是理性思維的重要體現(xiàn)。可見,他們在犯罪工具和犯罪技能等方面的策劃上是以理性思維為指導的。
3.策劃沒有犯罪時間和犯罪條件的根據(jù)。南山礦工資款搶劫大案的犯罪計劃早在案發(fā)前4個月就基本擬定。犯罪頭目孫海濤認為,一旦案發(fā),住在南山附近的田原和工作在南山礦水電科的閆文宇將難逃公安機關的大規(guī)模排查,因此必須想法制造出他們沒有犯罪時間和條件的根據(jù)。于是,他便在不遠處的一個居民樓租了一套房子。先制造出田原去韓國打工的假象,舉行告別宴會,送田原去火車站,一家人忙得不亦樂乎。實際上他讓田原偷偷住進了出租房,之后又讓閆文宇以停薪留職外出做買賣為名也住進去,兩個人足足在這里悶了3個多月。孫海波、田雨二人經(jīng)常來此聚會,待時機成熟,突然出擊。正因如此,在公安人員查找現(xiàn)場留下的11號尸體身份的過程中,田原幾次被作為嫌疑對象提出來,卻都因他去韓國打工沒有作案時間而被否定*具體參見上述胡平:《犯罪升級》中的相關案情介紹。。在這件事情上,他們的策劃可謂天衣無縫,所以田原家人,包括他父親、母親、兄弟、女朋友都被蒙在鼓里,因而在大規(guī)模排查時,他們個個若無其事,根本沒想到田原會出事。這種做法,最大限度地減少了田原家屬向公安機關提供線索的可能性。
由此可以看出,犯罪人在犯罪策略的選擇上具有明顯的理性思維特性。在這起搶劫大案中,犯罪人為了制造主攻手田原沒有作案時間和條件的根據(jù),精心謀劃了一條聲東擊西的犯罪策略:明里大造田原去韓國打工的聲勢,暗里卻住進出租屋精心進行犯罪準備。在這里,去韓國打工是“聲東”,準備犯罪是“擊西”,“聲東”是手段,“擊西”是目的。犯罪人以“聲東”的假象來偽裝“擊西”的方向。由于“聲東擊西”為常人所知,容易被識破,所以犯罪人示以假象時做的十分逼真,不露絲毫破綻,連他們的親人都騙過了,公安人員亦不得不走了很多彎路。其犯罪策略顯示出奇制勝的特點。兵法云:“凡戰(zhàn)者,以正合,以奇勝”(《孫子兵法·兵勢第五》)。這種出奇制勝的做法,顯然是犯罪人理性思維的深刻體現(xiàn)。
4.策劃隱匿犯罪人的特征。孫海波等人在策劃“1·28”大案的過程中,為了隱匿犯罪人的固有特征,設想了幾套方案。最后,決定讓田原、田雨都戴假發(fā)套,裝扮成女人。這樣可以混淆公安人員的視線,如果公安人員認為犯罪人是兩男兩女,那就無論如何也查不到他們頭上。而且,田原臉部有一個鮮明的特征,就是左眼為“格棱眼”(即眼皮下斜),讓其扮成女人,還可以防止在“格棱眼”上讓公安人員發(fā)現(xiàn)破綻。由于在搶劫過程中遇到礦保衛(wèi)科和經(jīng)警的頑強抵抗,田原左前額中彈,倒在地上。為了不留活口,孫海波讓田雨給田原補了兩槍:一槍補在原來的彈眼上,是為了滅口;一槍補在有毛病的眼睛上,目的是將犯罪人面目特征毀掉。不僅如此,他們又將沙發(fā)巾蓋在田原臉上,在引爆炸藥時將其點燃,把其臉部燒得面目全非*具體參見上述胡平:《犯罪升級》中的相關案情介紹。。 由上可知,犯罪人在犯罪行動策劃上具有很強的針對性。他們深知,犯罪人的固有特征是公安偵查人員確定偵查方向和嫌疑人的基本依據(jù),因而千方百計加以隱匿,包括男扮女裝隱匿犯罪人的性別特征和開槍毀掉“格棱眼”隱匿犯罪人的個別特征,表現(xiàn)出犯罪行動上很強的針對性。做到有針對性,一是要針對特定的客觀對象,做到有的放矢;二是要針對特定的時空條件,做到機動靈活,這兩個方面要求,犯罪人都做到了。而做到這兩個方面要求,實際上就堅持了具體問題具體分析。而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恰恰是理性思維的一個基本要求。所以,犯罪人在犯罪行動上的針對性,亦是其理性思維的重要體現(xiàn)。實際上也的確這樣,犯罪人能在緊急情況下,不忘滅跡,非常冷靜地隱匿犯罪同伙的個別特征,要不是具有很嚴密的理性思維,是不可能做到這一點的。
總之,這起大案犯罪過程各個方面的策劃,都顯示出理性思維的巨大作用,如果沒有理性思維的參與,其犯罪過程不可能策劃得如此周嚴和精妙??梢哉f,人的理性思維為犯罪過程的策劃提供了最有效的武器。
人的理性思維能從不同的方面促進多種犯罪的發(fā)生和發(fā)展,但從犯罪類型來講,與理性思維關系最為密切的還是有組織犯罪。正因如此,西方犯罪學家把有組織犯罪稱為“高級的有理性的犯罪形式”*康樹華:《犯罪學——歷史·現(xiàn)狀·未來》,北京:群眾出版社,1998年,第798頁。。這是因為,有組織犯罪人充分認識到組織起來才能最大限度地發(fā)揮犯罪能量,因而都很重視犯罪組織建設,這是富有理性思維的。他們不僅有自己的組織名稱,而且組織成員眾多。他們建立了犯罪組織后,又很注意發(fā)展壯大犯罪組織。其犯罪成員少則數(shù)人、十幾人、多則幾十人,甚至上百人。國外的犯罪組織集團,如意大利的黑手黨,黨徒在5000人以上,日本的山口組有30000人之眾*康樹華:《犯罪學——歷史·現(xiàn)狀·未來》,第795頁。。有組織犯罪對組織成員的選擇有嚴格的標準,并不是誰想加入犯罪組織都能加入。這主要是從犯罪組織的安全、穩(wěn)定和提高犯罪效率的角度考慮的,這同樣是富有理性思維的。有組織犯罪人和理性思維的“經(jīng)濟人”一樣,都是為了實現(xiàn)個人利益最大化,但達到目的途徑和使用的手段有質(zhì)的不同。有組織犯罪始終把追求經(jīng)濟利益作為犯罪的根本目標,這亦是很有理性思維的。其達到目的的途徑包括:提供非法的商品和服務,如販賣毒品,走私,設置賭場,控制賣淫等;利用贓錢向合法行業(yè)滲透,為了便于實施犯罪和逃避制裁,他們總是力求使自己的身份合法化,通過巧妙的渠道參與合法經(jīng)營活動,如注冊合法形式的公司、企業(yè)等;實行壟斷經(jīng)營和敲詐勒索,有組織犯罪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從其產(chǎn)生那天起,就非常重視“劃地為牢”,搶占自己的勢力范圍,并在勢力范圍內(nèi)欺行霸市、收取保護費等。為了更好地維護犯罪組織的根本利益,保證犯罪組織不斷發(fā)展,并獲取最大的利益,有組織犯罪一般都兼?zhèn)涠喾N犯罪手段,總的說來可概括為硬手段和軟手段兩類。硬手段就是暴力手段,這是有組織犯罪起家的資本,原始積累的保障。軟手段就是腐蝕拉攏手段,主要用于國家公職人員,其實質(zhì)是利用賄賂建立保護傘,以創(chuàng)造有利的外部環(huán)境,這也具有明顯的理性思維特征。
犯罪人的理性思維能促進犯罪的發(fā)生和發(fā)展,并且與有組織犯罪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這是事實,但我們卻不能由此得出否定人的理性思維的結(jié)論。因為從實質(zhì)方面看,理性思維是以真和善為指向的。就人的行為而言,唯有擇善而去惡,才可真正視為理性思維的行為,反之,知其有害或不善卻依然加以選擇,則必然是非理性思維的行為。從這個意義上講,犯罪行為,包括有組織犯罪行為所表現(xiàn)出的理性思維,都屬表面現(xiàn)象,而從本質(zhì)上講,任何犯罪行為都是非理性思維支配的。
從根本上講,之所以產(chǎn)生犯罪行為,是因為人的不當欲望與人的真正的理性思維之間的失衡,人的不當欲望壓制、戰(zhàn)勝了人的理性思維。人的不受節(jié)制的欲望必然表現(xiàn)出非理性的傾向。所以,我們應該大力開展理性思維教育,真正高揚理性思維的旗幟,在人的需要和人的理性思維之間尋求平衡,將二者協(xié)調(diào)起來,使人的欲望在真正的理性思維的指導下,成為推動社會發(fā)展、和諧的積極力量。在此基礎上,從犯罪預防的目的出發(fā),根據(jù)犯罪人的理性思維活動在犯罪過程中的表現(xiàn)和特點,我們應采取有效的措施,真正扼制各種犯罪,包括有組織犯罪的發(fā)生和發(fā)展。
首先,加強法制宣傳教育,促使“不能犯罪”的理性思維在社會產(chǎn)生和鞏固,形成預防犯罪的良好的社會環(huán)境。不可否認,目前我國公眾的守法意識極為薄弱。在日常生活中,違法違規(guī)的行為比比皆是,許多違法者不以為恥,反以為榮,極大地玷污了社會風氣。所以,我們的普法教育,不僅要向公眾傳播法律知識,更重要的是,要把守法意識的培育作為普法教育的重要內(nèi)容。同時,在社會道德建設方面,也應把守法作為一種良好的社會道德而大力弘揚,讓全社會人都明確守法意識是人人必須具備的最基本、最起碼道德意識,守法是每個公民必備的道德品質(zhì),是現(xiàn)代社會生活對每個公民的基本要求,從而形成“守法光榮、違法丟人、犯罪可恥”的良好的社會輿論氛圍。
其次,加強立法和司法,加大犯罪成本,促使“不敢犯罪”的理性思維在社會產(chǎn)生和鞏固,形成預防犯罪的有效社會震懾。根據(jù)發(fā)達國家的經(jīng)驗,犯罪成本和定罪率與犯罪率成負相關關系,犯罪成本和定罪率的提高會導致犯罪率的降低,反之亦然。所以,一方面,在立法方面,對犯罪的立法要科學,對罪犯的懲罰要具體明確,做到有法可依。同時,應該根據(jù)社會發(fā)展需要,適當加重某些犯罪的處罰標準??傊?,不能因刑罰的規(guī)定過輕、甚至立法缺失而使罪犯受益。另一方面,在司法方面,務必做到違法必究,使犯罪分子得到及時懲罰。實踐證明,如果違法犯罪沒有得到及時懲罰,就會助長犯罪分子的囂張氣焰,助長其更大惡性。同時,公安機關也要努力改進工作,提高工作效率和破案率,打消犯罪分子的僥幸心理,使犯罪分子不敢犯罪。
再次,在基礎設施保障、先進科技手段運用、人力資源運用等方面加強工作力度,促使“沒有機會犯罪”的理性思維的形成。具體說來,要搞好“三防”體系建設。一是要搞好“物防”建設,即通過加強基礎設施建設,保護好容易遭受犯罪侵害的目標,以達到預防犯罪的目的。實踐證明,犯罪人大多選擇易得手的薄弱環(huán)節(jié)實施犯罪,所以在實踐中對一些易遭受不法侵害的目標,如各類槍支彈藥、易燃易爆和有毒物品等,要通過加強保衛(wèi)措施,減少犯罪人作案的目標選擇機會,這樣可以有效地預防犯罪發(fā)生。二是要搞好“技防”建設,即通過利用科學技術措施和方法,達到預防犯罪的目的。隨著現(xiàn)代科學技術的普及,很多先進的技術措施和方法都被用于安全保衛(wèi)工作,充分發(fā)揮它們的作用,可以有效地增加犯罪人活動的障礙,大大減少犯罪現(xiàn)場場景選擇的機會,達到預防犯罪的目的。三是要加強“人防”建設,即通過加大警察巡邏密度、搞好鄰里守望、加強保安執(zhí)勤等措施,充分發(fā)揮人的作用,達到預防犯罪的目的?!叭朔馈弊畲蟮奶攸c是具有很強的動態(tài)性、高度的靈活性和自覺的能動性,能大大提高現(xiàn)場發(fā)現(xiàn)犯罪的幾率,增強對犯罪人的威懾,有效地減少犯罪發(fā)生。
[責任編輯:李春明]
Rational Thought of Offender——Taking Crime Prevention as the Starting Point
WANG Xiao-dong LI Xi-hai
(Shandong Police College, Jinan 250014, P.R.China)
In the process of the committing of the crime, rational thought would be involved in the cost estimation, the choice and process planning of the crime. In fact, the rational thought presented in the process of the crime belongs to surface phenomenon. Essentially, any criminal behavior is part of irrational thinking. To reach the purpose of crime prevention, we must strengthen the propaganda and education of legal system, so that a good atmosphere of public opinion may come true. In this kind of society, the law-abiding is glorious, the illegal behavior will be a shame and crime must be shameful. Based on the above situation, the rational thought of “No crime” would be produced and consolidated in the society. To make the rational thought of “Dare not commit a crime” be produced and consolidated in the society, related departments should improve legislation and judicature, increase the cost of crime. To make the rational thought of “No chance of crime” be produced in the society, we should strengthen the efforts in the aspects of infrastructure security, using of advanced technology, the use of human resources and so on.
rational thought; humanity; crime
2014-03-05
王曉東,山東警察學院偵查系副教授(濟南250014);李錫海,山東警察學院教授(濟南250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