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運用中醫(yī)處方方法學分析馬淑然教授治療胃食管反流病的思路

      2014-04-02 03:26:05石珺王亞娟
      環(huán)球中醫(yī)藥 2014年2期
      關鍵詞:方法學方藥病機

      石珺 王亞娟

      ·名醫(yī)心鑒·

      運用中醫(yī)處方方法學分析馬淑然教授治療胃食管反流病的思路

      石珺 王亞娟

      介紹并分析馬淑然教授運用中醫(yī)處方方法學的思路和方法治療胃食管反流病的臨床經(jīng)驗。圍繞“滯”、“熱”、“濕”、“瘀”、“酸”、“虛”六大關鍵因素,以證候為中心,分析胃食管反流病復雜的病因病機;以法為綱,把握胃食管反流病的治則治法;以方為例,選定胃食管反流病的處方用藥。做到上銜診斷,中握立法,下接方藥,使理法方藥有機的融為一體。開拓了診療思路,提高了療效。為臨床中醫(yī)師辨治胃食管反流病提供借鑒和指導。

      胃食管反流??; 馬淑然; 中醫(yī)處方方法學; 中醫(yī)藥治療; 臨床經(jīng)驗

      中醫(yī)處方方法學是研究中醫(yī)選藥處方規(guī)律的一門學科。該法在方劑學的基礎上逐步發(fā)展形成,以處方方法為研究對象,從一定數(shù)量功用相近的方劑中總結提煉出共性規(guī)律。其特點是以證候為中心,剖析病機,據(jù)機立法,以方為例,依法遣藥。處方方法學上銜診斷,中握立法,下接方藥,使理法方藥有機的融為一體。對于病因病機及臨床表現(xiàn)較為復雜的疾病,運用中醫(yī)處方方法學可以使臨床醫(yī)生遣藥組方的思路更加明晰[1]。

      胃食管反流病(ge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在中醫(yī)學中歸屬于“反胃”范疇。其病因、病機,臨床表現(xiàn)十分復雜,是一種常見的由多種內外因素引起的疾病。本病多發(fā),中國GERD患病率為5.77%[2]。用中醫(yī)處方方法學分析治療GERD的臨床經(jīng)驗,可以極大的發(fā)揮中醫(yī)學整體觀念和辨證論治體系的優(yōu)勢,提高臨床療效,現(xiàn)總結如下。

      1 處方方法學用于治療GERD的優(yōu)勢

      1.1有利于分析復雜的病因病機并配以相應的治法

      GERD的病因是多種并存的。有內因,也有外因;有本虛,也有標實;在臨床上一因引起病發(fā)的案例已屬少見。故在治療上不能單純的只著眼于一種或兩種病因。多因多法才是治療的關鍵。

      1.2有助于根據(jù)多樣的臨床表現(xiàn)確定合適的方藥

      GERD臨床典型癥狀為燒心、反流;非典型癥狀為噯氣、上腹痛、惡心、胸骨后痛等;食管外表現(xiàn)又有如慢性咳嗽、咽部異物感、聲音嘶啞等。針對虛實夾雜、寒熱錯雜的復雜臨床表現(xiàn),可以不受某個方劑的約束,從中藥的基本藥性出發(fā),有針對性地選藥,有機組合新藥方。有時所組之方看似龐雜,實際上井然有序。

      1.3有益于理法方藥一一對應,化繁為簡

      掌握了GERD的中醫(yī)處方方法學原則,就能夠很快從臨床病證入手,分析其醫(yī)理,從理、法、方、藥一貫而下,一氣呵成,迅速找到對應的方藥,應用于臨床。執(zhí)簡馭繁,正是運用中醫(yī)處方方法學應對復雜病證的優(yōu)勢所在。中醫(yī)處方學包括了辨證、立法、選藥和組方的四大環(huán)節(jié),重視在辨證時清楚地分清主證和兼證,依據(jù)立法選用適當?shù)乃幬?,分別作為相應的主藥、輔藥、佐藥和使藥。把方與法的理論用到臨床實踐上,找出制方的規(guī)律性。方只有在法的指導下才能做到“守法不守方”、“以法統(tǒng)方”、“方從法出、法隨證立”。

      總結上述內容:中醫(yī)處方方法學的特點即在通過理確定法之后,從一定數(shù)量功用相近的方劑中總結提煉出共性規(guī)律,確定有效、適宜的經(jīng)典藥物,再次組成臨床實用的奇效良方。一些基礎方也可以成為組方的一部分,靈活加減。

      2 以證候為中心,正確理解GERD復雜的病因病機

      GERD病機一般分為:肝氣犯胃、肝胃郁熱、脾胃濕熱、膽熱犯胃,脾胃氣虛、脾胃虛寒、胃陰不足[3]。但臨床病證大多復雜、動態(tài)、多變,往往虛實夾雜,寒熱錯雜,以上通用分型實際上分辨模糊,操作起來難中肯綮。

      馬淑然教授認為GERD的發(fā)病不是單一因素所致,在疾病的發(fā)生發(fā)展過程中往往是多種病因復雜交織在一起。其中,正氣不足是本病發(fā)病的內在根據(jù),邪氣則是發(fā)病重要條件,因此,本病正虛主要涉及“氣陰虧虛”,由于氣陰虧虛,胃食道黏膜生長動力不足,黏膜厚度下降,易被各種邪氣侵擾;本病邪實主要包括“滯”、“熱”、“濕”、“瘀”、“酸”五個方面。當“滯”、“熱”、“濕”、“瘀”等邪氣侵及胃、食道,則易發(fā)胃酸分泌失常、并易對胃食道黏膜造成損傷,具體而言,主要分為以下方面:

      滯癥為先:GERD初期階段多表現(xiàn)為肝氣犯胃,其基本病機為肝胃氣滯,胃不降濁而氣逆于上?!端拿餍姆ā氛f:“凡為吞酸,盡屬肝木,曲直作酸也。胃屬土,肝屬木,二者相互制約?!薄堆C論》曰:“木之性疏泄,食氣入胃,全賴木氣以疏泄之……”肝氣犯胃早就被廣大醫(yī)家認識,一則肝氣疏泄失常,肝氣郁結,氣機不暢,影響脾胃升降功能;二則肝氣過盛,疏泄太過致肝氣橫逆犯脾胃,引起脾胃升降失常[4]。

      熱癥突出:肝胃氣滯郁而化熱,因而出現(xiàn)熱癥的臨床表現(xiàn)?!端貑枴ぶ琳嬉笳摗吩唬骸爸T嘔吐酸,暴注下迫,皆屬于熱?!币馃岚Y的原因主要有肝胃郁熱、脾胃濕熱、膽熱犯胃,臨床上主要表現(xiàn)為胃脘脹痛,口苦嘔惡,泛酸燒心,心煩易怒,脈弦或弦數(shù),舌紅苔黃膩。

      濕癥常見:由于肝氣郁滯日久疏泄失常,影響脾運化水濕的功能,就會出現(xiàn)濕癥的臨床表現(xiàn),濕阻于胃,胃失和降,氣逆于上則引發(fā)GERD。濕邪致病近年也被越來越多的醫(yī)家認識:恣食肥甘,或饑飽無常,或長期嗜酒均引發(fā)濕邪泛濫,主要體現(xiàn)為惡心納呆、胸悶肢懶,舌苔厚膩,脈象滑或者滑數(shù)。引發(fā)原因痰濕困脾或者氣虛,陽虛或者外感濕邪,引發(fā)脾虛濕重。

      瘀癥明顯:肝氣郁滯無力推動血行,致使瘀血阻滯脈絡?!鹅`樞·百病始生》云:“卒然外中于寒,若內傷于憂怒,則氣上逆,氣上逆則六輸不通,溫氣不行,凝血蘊里而不散?!痹诖酥饕撌龅氖丘鰹橹虏C制,瘀的主要表現(xiàn)為噯氣、泛酸、胸悶不舒、伴胸骨后刺痛,舌質紫暗、可見瘀點,脈象弦澀。常見氣滯血瘀、氣虛血瘀、熱壅血瘀、寒凝血瘀等證。

      酸癥為特點:GERD的病機中以胃酸分泌過多為主要特點,由于胃酸多,常易侵蝕胃食道黏膜,出現(xiàn)胃痛及食道燒灼感、反酸。因此酸癥成為GERD主要的病機特點。結合現(xiàn)代醫(yī)學治療經(jīng)驗,在臨床上運用抑酸藥均能起到緩解或消除癥狀、促進黏膜愈合及維持愈合狀態(tài)的作用[2]。提示胃酸過多,是胃食管反流的重要因素。

      虛癥關鍵:由于氣陰虧虛,胃食道黏膜自我保護下降,易被各種邪氣侵犯。李東垣在《脾胃論·脾胃虛實傳變論》中云“胃虛臟腑經(jīng)絡皆無所受氣而俱病”,“百病為標,胃虛為本”。由于氣虛則胃黏膜生長動力不足,陰虛則胃黏膜生長的物質基礎匱乏,所以氣陰虛是各種致病因素侵襲胃食道黏膜的前提和基礎。氣虛的主要表現(xiàn)為:飲食稍多即吐,食后腹脹神疲乏力,語聲低微,飲食不馨,大便溏薄,脈細弱,舌淡紅。陰虛的主要表現(xiàn)為:時作干嘔,咽干口燥,煩渴思飲,嘈雜似饑,饑不欲食,舌紅無苔或津少,脈細數(shù)。

      3 以法為綱,明確把握GERD治則治法

      根據(jù)上述分析,導致胃食管反流的疾病全過程中涉及的主要的病理因素是“滯”、“熱”、“濕”、“瘀”、“酸”、“虛”。這些因素往往相互交織,難以截然分開,因此,在臨床辨證時,就應該以這些證候要素為中心,確定相應的治法。GERD治則主要有消滯、清熱、祛濕、活血、制酸、補虛。

      消滯法大致分為為疏肝和胃、調和肝脾、健脾消痞等法。清熱之法可為清臟腑熱、清熱燥濕等。祛濕之法主要有芳香化濕、利水滲濕、行氣化濕、健脾化濕、溫陽化濕等?;钛铕鲋梢杂袥鲅钛?、溫經(jīng)活血、活血通絡、養(yǎng)血活血等。制酸之法可以參考中藥藥理學,結合臨床,選用可以起到抑制胃酸、保護胃黏膜的藥物。補虛之法包括補氣、養(yǎng)血、滋陰、溫陽、健脾、補腎、補肺等。特別提出的是滋陰養(yǎng)血法和溫陽法的妙用。

      4 以方為例,準確選定GERD處方用藥

      根據(jù)處方方法學原理,在深入研究并全部掌握GERD臨床辨證分型的普遍規(guī)律后,從中抽提出關鍵病理因素,根據(jù)關鍵病理因素之“理”確定相應之“法”,然后,從一定數(shù)量功用相近的方劑中總結提煉出共性規(guī)律,確定有效、適宜的經(jīng)典藥物,再根據(jù)臨床病人的具體臨床表現(xiàn),再次組成臨床實用的奇效良方。

      4.1消滯基礎方藥

      根據(jù)調和肝脾方為柴胡疏肝散、健脾消痞方為枳術丸,總結得出消滯的主藥:柴胡、枳殼、枳實。柴胡于《神農本草經(jīng)》述:“主心腹,去腸中結氣,飲食積聚、寒熱邪氣,推陳致新……”枳殼、枳實于《本草綱目》中記載:“大抵其功能皆能利氣……氣行則痞脹消……枳殼利腸胃……”現(xiàn)代藥理研究柴胡有明顯的利膽、抗肝損傷、抗脂肪肝的作用[5]57;枳殼抑制胃酸分泌,從而保護食管黏膜[5]240。

      4.2祛熱基礎方藥

      根據(jù)清熱代表方左金丸(肝胃火盛),龍膽瀉肝湯(肝膽火盛),總結得出清熱的主藥:黃芩(泄火解毒)、黃連(泄心胃之火,善清中焦?jié)駸?、黃柏(清熱燥濕,善治濕熱腹痛),龍膽草(泄肝火燥濕)。據(jù)《神農本草經(jīng)》記載黃柏“主五臟腸胃中積熱”;《藥品化義》記載龍膽草“專泄肝膽之火”?,F(xiàn)代藥理研究表明,黃芩具有抗炎[6]、鎮(zhèn)靜、降壓、保肝、利膽、抗腫瘤的作用[5]79。黃連具有利膽、治療菌痢、抗?jié)兊淖饔肹5]80;少量龍膽草能增強胃液分泌,促進消化[5]82。黃芩、黃連、黃柏均具有抑制幽門螺旋桿菌的作用[7]。

      4.3祛濕基礎方藥

      根據(jù)祛濕代表方平胃散、參苓術甘湯、二陳湯等方劑,總結得出祛濕的主藥:藿香(芳香化濕),白術(健脾祛濕),茯苓、生薏苡仁(利水滲濕),半夏(祛濕化痰)?!侗静輬D經(jīng)》記載藿香“治脾胃嘔吐,為重要之藥”;《神農本草經(jīng)》記錄茯苓“主胸脅逆氣……”《本草綱目》載“薏米仁,陽明藥也,能健脾益胃”;《本草匯言》記載白術“乃扶植脾胃,散濕除痞,消食除痞之要藥”;《本草圖經(jīng)》示陳皮“療嘔噦反胃嘈雜”;《藥性論》記載半夏“消痰,開胃健脾,止嘔吐”。現(xiàn)代藥理研究表明:茯苓抗?jié)?、?zhèn)靜[5]197;藿香揮發(fā)油能刺激胃粘膜,對胃腸有解痙的作用[5]187;白術強壯脾胃,調節(jié)胃腸運動[5]419;陳皮有抗?jié)兊淖饔肹5]238;半夏有鎮(zhèn)吐、顯著增強腸道輸送能力之功效[8]。

      4.4祛瘀基礎方藥

      根據(jù)活血化瘀代表方血府逐瘀湯(胸中瘀血)、少腹逐瘀湯(少腹瘀血)、丹參飲(心腹諸痛)總結得出主要用藥:桃仁(活血化瘀、潤腸通便)、丹參(活血止痛)。據(jù)《神農本草經(jīng)》記載丹參“主心腹邪氣,腸鳴幽幽如走水,寒熱積聚,破癥除瘕,止煩滿”?,F(xiàn)代藥理研究表明,丹參有擴張胃黏膜血管,降低胃酸度,抑制胃蛋白酶活性,促進潰瘍愈合[9〗的作用?;钛龅某S脝纹啡呖稍黾游浮⑹彻莛つぱ髁?,改善微循環(huán),加速炎癥吸收[10]。

      4.5制酸基礎方藥

      根據(jù)抑制胃酸的代表方劑為烏貝散[11],主藥為海螵蛸、浙貝母,常用藥為瓦楞子?!侗窘?jīng)逢原》中描述瓦楞子“其殼煅灰,治積年胃脘瘀血疼痛”。《現(xiàn)代實用中藥》描述海螵蛸“為制酸藥,對胃酸過多,胃潰瘍有效”。藥理研究:瓦楞子所含的碳酸鈣能中和胃酸,促進潰瘍面愈合,改變胃內容物的pH值,降低胃蛋白酶活性[5]352。浙貝母提取物可抑制小鼠胃潰瘍形成[5]343。

      4.6補虛基礎方藥

      根據(jù)益氣健脾代表方四君子湯,養(yǎng)血代表方四物湯,滋陰代表方增液湯、六味地黃丸、滋腎丸,溫補陽氣的代表方四逆湯、金匱腎氣丸等方劑,總結得出補虛的主藥:白芍、當歸(血虛);黃芪、大棗、黨參、白術(氣虛);沙參、麥冬(陰虛);干姜、桑寄生、川續(xù)斷(陽虛)。白芍在《本草備要》記載有“補血,瀉肝,益脾,斂肝陰”之功;《日華子本草》記載當歸“破惡血、養(yǎng)新血……腸胃冷”;《本草綱目》記載“黃芪甘溫純陽,其用有五:補諸虛不足,一也:益元氣;二也:壯脾胃……”; 《神農本草經(jīng)》記載大棗“主心腹邪氣,安中養(yǎng)脾”;《本草匯言》中記載沙參“治一切陰虛火炎……為滿、不食”;《本草正義》記載麥冬“其味大甘,膏脂濃郁,故專補胃陰,滋津液……”;《本草求真》記載“干姜,大熱無毒,守而不走,凡胃中虛冷……同歸芍則能入氣而生血”;《本草從新》記載黨參“主補中益氣,和脾胃”;《本草正義》也記錄為“力能補脾養(yǎng)胃……健脾運而不燥”?,F(xiàn)代藥理研究:麥冬促進胃腸推進[5]458;干姜浸劑具有顯著止嘔吐的作用,對胃黏膜有保護的作用,并能抑制胃液酸度和胃液分泌[5]228;黨參具有調節(jié)胃腸運動,抗?jié)?,抗輻射之功效[5]416。

      4.7根據(jù)中醫(yī)處方方法學確定方藥

      根據(jù)上述處方方法學所確立的證侯要素、治法以及適宜的代表藥物,在組方時,注重君臣佐使之藥的選擇及用量。在確立君藥時,要遵循強效、廣效、數(shù)量少三原則。此外,君藥還具有動態(tài)可變性的特性。同一首方劑根據(jù)不同的主治方向,君藥可以發(fā)生變化[12]。同一病人隨著病程主證的演變,根據(jù)治法的動態(tài)變化,君臣佐使藥也在發(fā)生著動態(tài)變化。可以在針對“滯”、“熱”、“濕”、“瘀”、“酸”、“虛”病癥的主次,結合藥物的獨特作用特點,在每個環(huán)節(jié)下的共性藥物中,選擇具有個性、針對性的主藥、輔藥以及次要藥物,組成新的有效的經(jīng)驗方劑。如此則方證對應,既照顧了各個病證要素,又有主次之分,環(huán)環(huán)相扣,無偏倚之弊。

      5 病案舉隅

      患者,男,62。初診:2012年12月10日,胃脹1年,于各大醫(yī)院反復醫(yī)治收效甚微,上級醫(yī)院診斷為“胃十二指腸球部潰瘍伴糜爛,反流性食管炎”,患者訴進食后或者生氣后胃脹加重,泛酸惡心,偶有針扎樣疼痛,胃中灼熱但喜溫食,口苦咽干,進食時必多喝湯汁飯菜方可下咽,大便干,小便可。舌淡暗苔薄白膩,右脈沉弦滑、左脈沉弦緩。西醫(yī)診斷:胃十二指腸球部潰瘍伴糜爛,反流性食管炎。中醫(yī)診斷:反胃。中醫(yī)辨證:寒熱錯雜。治療方法:寒熱平調,消痞散結,抑酸止痛。處方:半夏10 g、黃芩15 g、黃連10 g、干姜5 g、大棗10 g、黨參15 g、石斛10 g、沙參15 g、麥冬15 g、柴胡10 g、香附10 g、枳實10 g、當歸10 g、三七粉沖服3 g、丹參15 g、 生黃芪15 g、陳皮10 g、生白術10 g、海螵蛸15 g、浙貝母15 g、煅瓦楞子先煎30 g、炙甘草15 g。7劑,每天1劑,溫服。

      二診:2012年12月17日,病人自訴胃反酸明顯好轉,灼熱感大減,針扎樣疼痛愈,便干減。依舊有口苦咽干癥狀,喜溫食,進食時無需必靠湯汁輔助,因家中偶遇難事,心情稍有壓抑,舌質淡紅苔薄白,右脈弦,左脈沉。原方去石斛、沙參、白術,加郁金10 g、白梅花10 g。7劑,每天1劑,溫服。

      按 此醫(yī)案屬于反胃病(胃食管反流病)。從病因病機來看,初診時,病人兼具“濕”、“滯”、“熱”、 “瘀”、“酸”、“虛”六種病理因素。濕邪侵犯脾胃,故出現(xiàn)惡心、反酸,濕濁之氣上蒸于舌,故出現(xiàn)白膩苔,濕盛則見滑脈;氣滯主要表現(xiàn)在生氣后加重,氣逆不降則出現(xiàn)弦脈;濕阻氣郁化熱,故患者胃中灼熱,口苦咽干;瘀血內阻于胃,故見刺痛,舌質暗;患者進食時必多喝湯汁飯菜方可下咽屬陰虛之象,氣虛則表現(xiàn)為舌淡。故辨證為本虛標實,寒熱錯雜之證。氣陰兩虛為本,熱、瘀、濕、滯、酸為標。從治則治法來看,整個病程要謹守消滯、清熱、祛濕、活血、制酸、補虛六大治療法則,重在驅邪,兼以扶正。從選方用藥來看,重用祛濕化痰之半夏(為君)、輔以清熱之黃芩、黃連,溫陽之干姜(為臣)、助以大棗、黨參補脾虛,柴胡、香附、枳實疏肝理氣,當歸補血活血,丹參、三七粉活血化瘀,石斛、沙參、麥冬滋胃陰,生黃芪補氣虛,生白術健脾利濕,體現(xiàn)了治療寒熱錯雜,調和腸胃之半夏泄心湯,行氣疏肝、和血理氣之柴胡疏肝散,制胃酸止胃痛常用方烏貝散之意。二診(服藥七日后)根據(jù)癥狀,脈象,考慮患者陰虛、濕濁明顯好轉。因有外界刺激,患者肝郁不減,故目前在治法上應加大疏肝的力度。處方方法仍以治療寒熱錯雜為主,加疏肝和血藥為臣,佐以滋陰、補氣、活血、祛濕、制酸。即君藥不變,臣藥為疏肝和血藥物,將原臣藥調整為佐藥。繼服7劑后,患者自訴諸癥均已消失,心情舒暢,納眠均可。

      [1]楊陽,馬淑然,楊楨,等.濕疹辨治經(jīng)驗之處方方法學辨析[J].中醫(yī)雜志,2013,54(12):1010-1013.

      [2]趙潤栓,高楠楠.從“六腑以通為用”談胃食管反流病的中醫(yī)藥治療[J].中醫(yī)雜志,2011,52(15):1332-1333.

      [3]何占德,陶春祥.中醫(yī)藥治療胃食管反流病[J].陜西中醫(yī)學院學報,2012,35(5):22-24.

      [4]朱秀英.從肝脾論治功能性消化不良[J].江西中醫(yī)藥,2005,3(36):45.

      [5]黃兆勝.中藥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2:57,240,79,80,82,197,187,419,238,352,343,458,228,416.

      [6]江蘇新醫(yī)學院.中藥大辭典[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2019.

      [7]潘虹.中西醫(yī)治療幽門螺旋桿菌研究進展[J].實用中醫(yī)內科雜志,2011,25(2):49-50.

      [8]黃曉梅.柴平左金湯治療膽汁反流性胃炎58例[J].實用中醫(yī)內科雜志,2011,25(10):50.

      [9]朱芳,張華.降逆和胃法治療反流性食管炎73例[J].中醫(yī)雜志,2012,53(4):338.

      [10]唐艷萍,弓艷霞,李淑紅,等.復方白及糊對反流性食管炎模型大鼠食管黏膜的影響[J].中醫(yī)雜志,2011,52(15):1312-1315.

      [11]趙耀平.徐進康教授從肝脾論治慢性胃炎經(jīng)驗[J].實用中醫(yī)內科雜志,2011,25(2):12.

      [12]楊楨,高琳,李慶業(yè).試論方劑君藥的構成要件[J].中國中醫(yī)基礎醫(yī)學雜志,2010,16(8):653-655.

      (本文編輯:蒲曉田)

      北京朝陽區(qū)著名中醫(yī)藥專家下基層暨學術經(jīng)驗繼承工程資助項目;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全國名老中醫(yī)藥專家傳承工作室建設項目(劉燕池名醫(yī)傳承工作室);北京市中醫(yī)管理局劉燕池名醫(yī)傳承工作站建設項目

      北京市朝陽區(qū)安貞社區(qū)衛(wèi)生服務中心中醫(yī)科(石珺),婦科(王亞娟)

      石珺(1984-),女,本科,住院醫(yī)師。研究方向:中醫(yī)內科。E-mail:13581583264@163.com

      R259

      A

      10.3969/j.issn.1674-1749.2014.02.017

      2013-09-23)

      猜你喜歡
      方法學方藥病機
      全球首個氫燃料電池汽車碳減排方法學獲批
      大型學術著作《藥理研究方法學》出版發(fā)行
      家庭解酒方藥集錦
      中醫(yī)藥抗癌應重視扶正方藥的應用
      追蹤方法學在院前急救護理安全管理中的應用
      “體-量-效”方藥關系應用探討
      人降鈣素原定量檢測方法學評價
      老年癡呆病中醫(yī)病因病機及治療
      中醫(yī)治療高血壓病治法方藥研究進展
      高血壓病中醫(yī)病機探討
      汉源县| 甘谷县| 泰和县| 芮城县| 米脂县| 淄博市| 志丹县| 平邑县| 汶川县| 北碚区| 房山区| 武冈市| 合水县| 木兰县| 射洪县| 米林县| 揭阳市| 延长县| 习水县| 平凉市| 海淀区| 藁城市| 延安市| 富平县| 新干县| 措美县| 九台市| 庆云县| 徐水县| 河北区| 思南县| 疏附县| 大冶市| 西贡区| 平原县| 兴山县| 炉霍县| 台江县| 宁蒗| 松原市| 天门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