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矜婷
2010年11月底,最高人民法院出臺了《關于案例指導工作的規(guī)定》,確立了指導案例的預期作用、篩選標準和參考效力。2011年12月底至2013年2月,最高人民法院根據(jù)上述規(guī)定陸續(xù)發(fā)布了四批共16個指導性案例,標志著我國案例規(guī)則體系構建正式開始。為此,學界也進一步展開了關于案例體系構建和解讀的研究,其中不少是針對作為判例法傳統(tǒng)國家美國的比較研究。這些研究較為全面地展示了美國的判例法體系、判例的構成以及如何理解判例的效力和解讀判例。本文旨在以這些研究為基礎,進一步探索美國判例規(guī)則體系是如何通過一個個判例構建起來的,判例規(guī)則是如何從既有的法條或者判例規(guī)則中演繹出來從而補充和解釋既有法則的,并總結出美國在這些問題處理中的經(jīng)驗,將其運用到我國案例規(guī)則體系的構建中來。
為了更直觀地進行比較,本文以第1號指導案例涉及的居間合同中居間人傭金的確定規(guī)則為對象,選擇美國涉及類似規(guī)則的判例,通過研究和解釋其如何構建相應的重要規(guī)則體系來體現(xiàn)上述兩條經(jīng)驗,進而以1號指導案例為例具體說明這兩條經(jīng)驗在我國的應用。在美國法中,居間合同(brokerage contract)是合同中的一種。雖然主要是州法,但各州大體相同,所以在下文引用判例時,除非特別說明并不作區(qū)分。〔1〕本文所引用的判例都是經(jīng)過Westlaw的Keycite功能驗證后,確定沒有被推翻,仍然有效的判例。居間合同規(guī)則體系中既有納入到州成文法體系的美國商法典的一些規(guī)則,如關于居間人執(zhí)照、居間合同應當要式(有些州)等的成文法則,也有從合同判例法發(fā)展而來的判例法則?!?〕有關居間合同的法則,詳見Barlow Burke,Jr.,Law of Real Estate Brokers,Aspen Publishers,3rd edition,2012 supplement。其中第三章是有關居間合同要式的成文法規(guī)則,第十二章是其他有關居間合同的成文法規(guī)則,包括居間人的成文法定義和居間人執(zhí)照的獲得條件。下文在提及既有法則時既指已有的成文法則也指已有的判例法則。
構建一個新的判例規(guī)則總是在既有的法則體系下進行的。這個既有的法則體系包括成文法體系和與其相互交錯補充的判例法則體系。而在既有法則體系內(nèi)之所以要構建新的判例規(guī)則,是因為社會發(fā)展產(chǎn)生了原有的法則無法涵蓋或者適用時會出現(xiàn)爭議的新的事實關系。這類新的事實關系所具有的特殊性使得原有的法則無法直接調整,而要么需要經(jīng)過類比推理,要么需要經(jīng)過演繹推理,延展至判例事實,從而實現(xiàn)對這類新的事實關系的調整。然而,一個判例是無法實現(xiàn)對所有法則的延展的。在構建一個判例規(guī)則的具體的判例中,僅會對與該判例規(guī)則有關的部分既有法則進行延展,在這些延展推理中,一部分的延展是為了排除判例規(guī)則的適用,一部分是為了肯定判例規(guī)則的適用,還有一部分則是為了具體論證出判例規(guī)則。本條經(jīng)驗就是指,美國法院在構建新的判例規(guī)則時,往往會將既有法則基于判例事實進行延展,揭露更多的爭議事實,將新規(guī)則與既有法則相連,明確新規(guī)則在新的事實關系中能夠適用的范圍和情況。
本文選擇居間合同法則中的一條重要判例規(guī)則在構建之初的限定予以說明。這條規(guī)則的內(nèi)容是:在居間合同中,居間人獲得傭金的前提是其促成了買賣雙方達成一致;在其促成了一致后,居間人有權獲得傭金。這條規(guī)則在經(jīng)典判例Sibbald v.Bethlehem Iron Co.中被法院提煉出來,〔3〕Sibbald v.Bethlehem Iron Co.,83 N.Y.378(1881).并且通過延展重要的既有法則進行了限定。這也奠定了該判例在紐約州居間合同判例規(guī)則體系中的地位?!?〕參見David Lazer&Steven B.Aptheker,What Does a Real Estate Broker Have to Do to Earn a Commission?Journal of the Suffolk Academy of Law 1,1988,p.2.在該文中作者肯定道,任何想要研究紐約州居間合同法則的人都要從Sibbald判例開始,因為這個判例很好地總結了之前的相關判例,凈化和明確了如何確定居間合同權利義務的出發(fā)點。雖然同時期還有其他判例也包含類似的規(guī)則,但為簡便,本文統(tǒng)一用Sibbald規(guī)則來表述這一類規(guī)則。這一規(guī)則后來經(jīng)過不斷地解釋和演繹,發(fā)展成為具有豐富內(nèi)容和變化的“procuring cause of transaction doctrine”。這是美國大多數(shù)州都認可的處理居間人怎樣能得到傭金的基本理論?!?〕Section 5.02,Barlow Burke Jr.,Law of Real Estate Brokers,Aspen Publishers,2012 supplement.
在Sibbald判例中,法院首先通過居間合同基于的事實關系的屬性出發(fā),在眾多先例的基礎上,提煉出居間人的定義,進而推出居間人只有并且應當在促成買方和賣方達成一致后獲得傭金?!?〕在Sibbald判決中,法院從定義開始,接著對眾多先例的類似表達進行梳理和解釋,最后得出結論。Sibbald,pp.381-382.然而,這條規(guī)則可以適用于所有的居間情況么?即是否在任何情況下,居間人要獲得傭金都必須要先促成買方和賣方達成一致呢?于是法院開始延展既有法則對其能夠適用的情況進行限定。
法院將這樣一條既有法則進行延展:在合同中,人們不應該從他們自己造成的履行不能中受益。由于該法則適用于所有合同,所以演繹至居間合同:在居間合同中,居間人或委托人不應該從他們自己造成的履行不能中受益。進而推出,如果買方和賣方無法達成合同是由委托人造成的,那么無法促成買賣雙方一致就是委托人造成的,居間人不能履行合同義務,所以委托人不能因此免除其支付傭金的義務從而受益。再基于社會生活中居間合同中的事實,抽象歸納出委托人常見的兩類行為,即賣方的所有權瑕疵和委托人的臨時改變主意,得到如果居間人提供的買方或賣方本來愿意并能夠以委托人的條件與委托人訂立合同,但是由于委托人臨時改變條件(如改變價格)或者擁有存在瑕疵的所有權,而未能與委托人簽訂合同,那么即使沒有促成合同,居間人仍然有獲得傭金的權利。如此,通過延展這條既有法則,法院限定了要構建的Sibbald規(guī)則的適用。
Sibbald判例中的法院將合同法的既有法則基于事實,結合演繹推理,延展至判例事實,限定了要構建的判例規(guī)則的適用范圍,使得Sibbald規(guī)則的前提事實更加完整,即除非委托人過錯導致居間人履行不能,居間人只有且應當在促成買賣雙方達成一致后獲得傭金。這就將Sibbald規(guī)則與既有法則聯(lián)系起來,與先例相互區(qū)別,充實之后被解釋和演繹。
在美國判例中,既有法則的延展以限定新的判例規(guī)則適用,使其前提事實更完整的情況比比皆是,這就將規(guī)則與既有法則聯(lián)系起來,放置于既有法則的體系之中,借助先例的事實來發(fā)現(xiàn)和確定新規(guī)則的關鍵事實。例如,在Fischer v.Patterson判例中,〔7〕Fischer v.Patterson,97 N.H.318(1952).法院就將既有法則“合同當事人的約定有效,除非違法或違反公共政策”演繹適用至居間合同,限定了Sibbald規(guī)則的適用:委托人和居間人可以設定居間人怎樣能夠獲得傭金,只要不違法或違反公共政策就是有效的,如果這種條款中沒有將“促成買賣雙方一致”作為居間人獲得傭金的前提,那么法院仍將適用這一條款,而不是Sibbald規(guī)則?!?〕Fischer,p.320.通過這一延展,法院又增加了Sibbald規(guī)則的關鍵事實:居間合同中沒有這種條款?;谶@一限定,法院構建出了在獨家居間(exclusive agency)合同中“延展條款(extension clause)”的處理規(guī)則,即如果在獨家居間合同中明確有延展條款(往往表達為:在代理結束后90天內(nèi)如果委托人與任何居間人曾經(jīng)介紹或談判過的任何人達成了買賣合同,那么居間人仍有權獲得傭金),那么法院將履行延展條款,而不是以Sibbald規(guī)則來確定居間人能否獲得傭金。后來在Kaye v.Coughlin判例中,〔9〕Kaye v.Coughlin,443 S.W.2d 612(Tex.Civ.App.1969).法院又通過延展既有的成文法則“合同條款如果過于偏向一方以至不合理,法院可以拒絕履行該條款”對延展條款的處理規(guī)則進行了限定,即將其適用至Kaye判例事實,得出如果延展條款不合理,即使是雙方約定的,法院仍可以拒絕履行,而適用Sibbald規(guī)則?!?0〕Kaye,p.613.
經(jīng)驗一的核心意義在于通過對既有法則的延展來揭示更多的爭議事實,而不僅局限于涉案事實,以使新構建的判例規(guī)則的前提事實更加完整,使其適用的范圍更加明確,對以后的判例更具有指導意義。這一經(jīng)驗對我國構建判例規(guī)則也具有很強的實踐意義。以下就以我國最高人民法院發(fā)布的1號指導案例構建的規(guī)則為例說明經(jīng)驗一應當如何應用。
在第1號指導案例中,買方A在中介B帶其看過一次房X后與B簽訂了購房確認書,其中有禁止跳單條款,具體內(nèi)容是:“A在驗看過該房地產(chǎn)后6個月內(nèi),A……與A有關聯(lián)的人和出賣方達成買賣交易或者利用了原告提供的信息、機會等但未通過B而和第三方達成買賣交易的,A應按照和出賣方就該房地產(chǎn)買賣達成的實際成交價的1%向B支付違約金?!薄?1〕參見滬二中民二(民)終字第1508號判決書。之后B未提供其他居間服務。A通過另一中介C的居間與賣方D就購買房X達成了買賣協(xié)議,并向C支付了傭金。B以A跳單構成違約為由提起訴訟,要求A支付違約金。
二審判決首先確認該禁止跳單條款是有效的。這一判例規(guī)則也被最高人民法院認可,作為指導案例予以公布?!?2〕指導案例1號裁判要點:“房屋買賣居間合同中關于禁止買方利用中介公司提供的房源信息卻繞開該中介公司與賣方簽訂房屋買賣合同的約定合法有效?!眳⒁姟蹲罡呷嗣穹ㄔ宏P于發(fā)布第一批指導案例的通知》,法[2011]354號,2011年12月20日。按照經(jīng)驗一的提示,我們應當思考是否有相關的既有法則能夠揭示更多的爭議事實,使得該新規(guī)則的適用范圍更加明確。通過判決中對該新規(guī)則的論證說理,我們看到相關的既有法則是《合同法》第40條:“……提供格式條款一方免除其責任、加重對方責任、排除對方主要權利的,該條款無效?!迸袥Q認為雖然是格式條款,但是由于不存在“免除一方責任、加重對方責任、排除對方主要權利的情形,應認定有效”。〔13〕《最高人民法院關于發(fā)布第一批指導案例的通知》,法[2011]354號,2011年12月20日,指導案例1號,裁判理由。不過,最高人民法院并沒有利用既有法則完善新規(guī)則的前提事實,使其適用范圍更明確。
互聯(lián)網(wǎng)技術的高速發(fā)展及其便捷快速的信息傳播優(yōu)勢,使得創(chuàng)辦網(wǎng)站、線上傳播成為了文化外宣的主要途徑。所以,為了讓亳文化更快更好地“走出去”,應充分發(fā)揮網(wǎng)絡技術的傳播優(yōu)勢,創(chuàng)辦專門推介亳文化的外文網(wǎng)站。
新構建的規(guī)則是,禁止跳單條款是有效的。但是既有法則和現(xiàn)實社會都提示我們,跳單條款在實踐中的具體表述是多種多樣的,是可能存在“免除一方責任、加重對方責任、排除對方主要權利的”跳單格式條款的,就比如本案中被忽略的前半部分條款,又比如這樣的表述“本協(xié)議簽署后,甲乙雙方私自或者另行通過其他居間方簽署房屋買賣合同的,丙方有權要求乙方支付本條約定的全部居間代理費?!薄?4〕北京鏈家房地產(chǎn)經(jīng)紀有限公司與王某居間合同糾紛上訴案,(2012)一中民終字第14057號。該案中禁止跳單條款的全部表述為:“甲乙雙方同意,由丙方為本次交易提供居間服務,且應在簽署《買賣合同》時由乙方向丙方支付居間代理費58 050元整;本協(xié)議簽署后,甲乙雙方私自或者另行通過其他居間方簽署房屋買賣合同的,丙方有權要求乙方支付本條約定的全部居間代理費?!彪m然該案是發(fā)生在1號指導案例公布之后,二審法院仍然認為該禁止跳單條款無效:“因該協(xié)議書系鏈家公司提供的格式條款,且該項約定加重了王某責任并排除其主要權利,因此該條款應屬無效?!比绻挥眉扔蟹▌t對新構建的規(guī)則進行限定,那么適用該規(guī)則“禁止跳單條款是有效的”,則1號指導案例中前半部分是有效的,第二個例子的條款也是有效的。這樣的話,一方面,新規(guī)則的適用會使得那些免除中介應當履行的居間義務、排除委托人在中介沒有促成合同時不需要支付傭金的權利的禁止跳單條款有效,而與既有法則(《合同法》第40條)相沖突;〔15〕正如1號指導案例二審判決書的解說部分所說:“‘跳中介’條款是關于客戶跳開中介公司的違約責任條款,……,并不是指中介公司只要參與交易,無論成交與否,均可獲取傭金,否則,中介公司只要靜待其他中介公司促成交易,即可坐收相當于傭金的違約金;而委托人在未委托獨家代理的情況下,對參與交易過程但未促成交易的中介公司均需支付成交價的傭金,可能導致其支付雙倍甚至多倍傭金的結果,顯失公平?!鄙虾V性飿I(yè)顧問有限公司訴陶德華居間合同案,滬二中民二(民)終字第1508號判決書。另一方面,后案法院選擇適用了既有法則,得出與適用新規(guī)則截然相反的結果,比如上述第二個案例中二審法院就認為該條款無效,〔16〕參見Barlow Burke,Jr.,Law of Real Estate Brokers,Aspen Publishers,3rd edition,2012 supplement.但未能與新規(guī)則的事實相互區(qū)別(都是針對禁止跳單條款),而影響新規(guī)則的效力;進一步來說,由于不明確適用范圍,后案法院可以在遇到這類禁止跳單條款時,隨意地選擇適用新規(guī)則或既有法則而得出不同的結果,〔17〕本文在此并不論證指導案例具有正式法律效力,也不指后來法院會引用指導案例,僅指指導案例具有的指導效力。本文觀察的標準是,在1號指導案例公布后,如果之后出現(xiàn)的有關禁止跳單條款效力的案例中法院認為其是有效的,就說明指導案例新構建的規(guī)則得到了適用,發(fā)揮了指導作用。構建的新規(guī)則非但沒有使爭議事實(禁止跳單條款的效力問題)的處理更加明確統(tǒng)一,反而讓其更加模糊混亂,不能發(fā)揮指導案例的指導作用?!?8〕在1號指導案例公布后發(fā)生的上海某房地產(chǎn)經(jīng)紀有限公司與某甲居間合同糾紛案中,二審法院也適用《合同法》第40條認定禁止跳單條款無效。該條款表述為:“甲方(委托方)需經(jīng)乙方(居間方)同意方能委托第三方進行居間活動。第四條:……,未經(jīng)乙方同意,甲方委托第三方從事上述物業(yè)居間活動的或自行成交的,甲方應支付相當于應交傭金額的違約金?!狈ㄔ赫J為:該條款“系格式條款,其內(nèi)容限制了委托人權利的行使,加重了委托人的責任,免除了居間方的責任,根據(jù)《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四十條之規(guī)定系無效條款”。詳見上海某房地產(chǎn)經(jīng)紀有限公司與某甲居間合同糾紛案,(2011)滬一中民二(民)終字第3115號判決書。其實最高人民法院在公布1號指導案例時是希望實現(xiàn)這種限定的,所以在裁判要點中將該規(guī)則具體表述為“房屋買賣居間合同中關于禁止買方利用中介公司提供的房源信息卻繞開該中介公司與賣方簽訂房屋買賣合同的約定合法有效”,〔19〕《最高人民法院關于發(fā)布第一批指導案例的通知》,法〔2011〕354號,2011年12月20日,指導案例1號,裁判要點。希望將其限定于利用了房源信息但跳過中介公司的禁止跳單條款,但是仍沒有抓住關鍵點是《合同法》第40條的不適用,即不存在免除居間義務等情形,所以適用范圍不明確。
因此,既有法則的運用不應只停留在裁判說理的階段,而應當在裁判要點中明確,對新規(guī)則的適用范圍進行限定,將其納入到既有法則體系當中,在這個體系中明確哪些是新規(guī)則而非舊規(guī)則應當適用的,哪些是新規(guī)則不應當適用而應當由既有法則適用的。所以1號指導案例中的規(guī)則應當明確地被既有法則限定,不會免除提供格式條款一方責任、加重對方責任、排除對方主要權利的禁止跳單條款才是有效的。具體到居間合同而言,不會免除中介居間義務、加重委托人在中介促成買賣合同后才需要履行的支付傭金的義務、排除委托人在中介沒有促成買賣合同時不需要支付傭金的權利,這樣的禁止跳單條款才是有效的?!?0〕因為這些義務和權利都在《合同法》(1999年)第424條、第426條、第427條中加以規(guī)定。
通過經(jīng)驗一可以看到,只有構建好判例事實,才能讓既有法則基于判例事實進行延展。本經(jīng)驗就是關于判例事實的構建方法。判例規(guī)則構建于判例事實的基礎上,是通過判例事實來承載的。沒有判例事實就沒有判例規(guī)則。判例事實就是來源于社會生活中新出現(xiàn)的事實關系。不過,有時需要調整的事實關系恰好就是判例主體事實;而有時則不是判例主體事實是指有關判例當事人各方權利義務關系的事實;判例非主體事實是指其他事實。對于前者,就是要對需要調整的具體瑣碎的事實關系,通過一定的方法,提煉出有規(guī)則意義的事實,構建出承載判例規(guī)則的關鍵事實;對于后者,當需要調整的事實關系沒有作為判例的主體事實出現(xiàn)時,受限于不告不理原則,法院不得不通過另一些方法將原判例改造成以非主體事實為主體事實的判例,來承載其希望構建的判例規(guī)則,實現(xiàn)對需要調整事實關系的調整?!?1〕后者中的一個著名判例就是馬伯里訴麥迪遜案。該案的主體事實原本是麥迪遜不發(fā)出委任狀是否侵犯了馬伯里的權利。但馬歇爾大法官巧妙地將其構建為賦予最高人民法院對此案的初審權的國會法案是否合憲,然后通過對這一事實進行判決,確立了美國聯(lián)邦法院對國會法案合憲性的司法審查權。具體參見[美]伯納德·施瓦茨:《美國最高法院史》,畢洪海等譯,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本經(jīng)驗針對的是前者的方法,即確定和提煉出關鍵事實的方法。
美國判例規(guī)則的一個基本模式是條件結論式,即如果存在X+Y+Z……的事實(條件),那么就會有A+B+C……的判決(結論)。其中X,Y,Z等條件是從判例的具體案情保留和提煉的關鍵事實,而所謂關鍵事實,就是該事實的存在與否會影響到判決的結論,從而對判例規(guī)則產(chǎn)生關鍵性影響;A,B,C等結論則是法院通過演繹推理論證得到在這些事實情況下應當作出的判決或處理。這兩個部分共同構成了判例規(guī)則。所以,關鍵事實的確定非常重要,它關系到判例規(guī)則在怎樣的事實情況下可以并且應當被適用,構成了之后演繹、解釋和比較的基礎。〔22〕參見王利明:《我國案例指導制度若干問題研究》,載《法學》2012年第1期。作者提到,在考慮案例類似性時,關鍵要看系爭案例與指導案例的關鍵事實是否具有類似性。所以提煉關鍵事實,構建判例規(guī)則,對于之后進行案例的類比是十分重要的。以下介紹發(fā)現(xiàn)關鍵事實的重要方法:抽象歸納結合與先例比較。
要從具體瑣碎的案情中提煉出關鍵事實來構建判例規(guī)則的條件部分,首要的一步就是抽象歸納事實。所謂抽象歸納事實,就是用歸納性的語言將社會生活中發(fā)生的具體事實抽象地表達出來。為了簡便,隨著類似案例的重復出現(xiàn),這種歸納性的語言會用概念代替,再通過對概念進行定義來還原其代替的含義。在美國,最初出現(xiàn)居間活動時并沒有居間人(broker)這個概念,而是使用歸納性的語言來描述,例如“促成買賣雙方一致并因之獲得傭金的人”〔23〕Pott v.Turner,6 Bingham 702,706(1830).或者“讓買賣雙方的意見達成一致并因之獲得報酬的人”〔24〕Sibbald,p.381.等,之后隨著居間活動的不斷增加,學界和法院才使用了居間人這個概念來代替前述描述?!?5〕Sibbald,p.381.
可以看到,抽象歸納可以有不同的程度;用歸納性的語言表達具體的事實,是對事實的一次抽象;而用概念來代替歸納性的語言,是對該語言的一次抽象。抽象歸納是對具體事實提取共性、剔除個性的過程,是將其類型化的過程;越抽象,保留的個性就越少,所屬的范疇就越大,越容易與其他判例事實找到共性。比如Sibbald案,可以具體到:在委托人BIC公司雇傭Sibbald為其居間人的四個月間,Sibbald向Grand Trunk(GT)公司介紹BIC的鋼軌和多次提供可能的要價但都被拒。終于有一次,GT公司主動向Sibbald提出需要鋼軌并詢問可能的價格,Sibbald在咨詢BIC后給出了要價,也同時給出了其他供貨商的價格,后來GT從其他供貨商而不是BIC那兒購買了鋼軌,之后GT又一次問Sibbald要鋼軌并詢問BIC的價格,基于前次的失敗,BIC電話告知Sibbald解除其居間權并不給出報價,同時通過另一居間人Evans繼續(xù)與GT談判和報價,最終達成了合同;在這種情況下,法院認為Sibbald雖然付出了努力但是沒能促成買賣雙方一致,而解除居間合同是擔心合同會又一次失敗,而不是為了逃避傭金,所以不能促成買賣雙方一致不是由委托人造成的,Sibbald不能獲得傭金?!?6〕Sibbald,pp.385-38.這樣保留的個性很豐富,但是將難以找到其與其他判例的共性。如果將其構建為,委托人在居間人促成買賣雙方一致之前并非出于逃避傭金的目的宣布解除居間合同,這一事實就能夠與Satterthwaite v.Vreeland案找到共性事實;〔27〕Satterthwaite v.Vreeland,48 How.Pr.508(N.Y.1874).該案中,委托人只授權居間人以一定的價格出售其不動產(chǎn),但后來與之前居間人介紹但沒談成的買方以更低的價格達成了購買合同,并同時解除了居間合同。證據(jù)表明,委托人并不是出于要逃避傭金而解除居間合同的。如果共性事實滿足Satterthwaite案規(guī)則的前提,個性事實不是前提性事實(包括隱藏前提),那么該案就可以適用Satterthwaite案的規(guī)則。雖然越抽象所屬范疇越大,越易與其他判例找到共性,但是,并不是越抽象就越好。太過抽象會使得一些關鍵事實被作為個性事實而剔除,導致與其他判例的比較基礎不完整。比如,如果將Sibbald案抽象為委托人在居間人促成買賣雙方一致前宣布解除居間合同,那么與Satterthwaite案的比較基礎就不全,其規(guī)則是否能適用就無法判斷,因為剔除的“委托人并非出于逃避傭金的目的”這一個性事實恰好是Satterthwaite案規(guī)則的前提性事實。〔28〕Satterthwaite,p.508.所以并非越抽象或越具體就一定更具比較性,而是要根據(jù)有比較意義的先例的關鍵事實來確定應當抽象歸納的程度和需要保留的個性與共性事實,在比較的基礎上構建的事實。
確定關鍵事實的第二大步,是與先例進行比較。進一步展開就是,首先將判例的事實與有比較意義的先例的事實進行比較。之所以能進行這樣的比較,是因為判例的一個重要特點,即多層次抽象性。與成文法不同,判例體現(xiàn)在具體的內(nèi)容豐富的判決中。在美國,判決往往包括案件具體事實的詳細介紹(在何時何地何人之間發(fā)生了何事及其原因)、對具體事實的提煉過程(用歸納性的語言將其抽象出來,根據(jù)需要再對該語言進一步抽象)、對爭議點的闡釋部分、與既有法則的區(qū)別和解釋過程、推理論證闡述判例規(guī)則的部分,以及具體的判決部分。〔29〕參見肖永平:《論英美法系國家判例法的查明和適用》,載《中國法學》2006年第5期。作者詳細介紹了英美國家判例的組成部分,各部分的內(nèi)容,以及從它們中尋找判例規(guī)則的方法。這些部分共同作用組成了判例規(guī)則的內(nèi)容和其不斷演化的源泉,是解釋和區(qū)別判例規(guī)則的基礎,也是其能夠被解釋和區(qū)別的原因,也是不同判例之間相互聯(lián)系的基礎。它們本身具有的不同程度的抽象就構成了其承載的判例的多層次抽象性,使得判例之間的比較也在不同的抽象層次上進行。在對判例規(guī)則進行適用時,如果對已經(jīng)提取的關鍵事實構建出的規(guī)則有疑問,那么法院可以回到更具體的被剔除的個性事實中尋找遺漏的關鍵事實,將其添加進來,使判例規(guī)則更完整。所以比較要多層次地進行。
2.兩大類關鍵事實的確定
筆者總結出美國法院判例另外兩大類關鍵事實:一是前提性事實,另一是既有法則適用的標準性事實。這兩大類事實的存在與否會影響到既有法則的適用與否和適用結果,從而對判例規(guī)則的適用范圍和結果間接產(chǎn)生關鍵性影響,所以構成判例規(guī)則的關鍵事實。
(1)前提性事實
前提性事實是指影響既有法則能否適用的事實,即由于存在這一事實,所以既有法則不能適用或者應當適用,可以細分為兩類。第一類是先例中明確為其適用前提的事實或其反面。比如在Sibbald案中法院明確提出“委托人沒有造成合同無法達成”是該規(guī)則適用的前提,而在Moses v.Burling案中,〔30〕Moses v.Burling,31 N.Y.462(1865).該案中,委托人起初與居間人簽訂的合同是讓居間人做全權代理,不再找別的居間人;但是當居間人按其條款找到合適的買主時,委托人卻以其已通過別的居間人賣給了別人為由,不與其簽訂買賣合同。存在“由于委托人臨時改變主意導致買賣雙方一致無法達成”的事實,這一事實正是前述前提的反面,使該案不滿足Sibbald規(guī)則的適用前提,從而不能適用。所以這一事實就是前提性事實,應當作為關鍵事實保留下來。
第二類是針對既有法則尚未明確前提的情況。遇到這種情況,法院有時會運用經(jīng)驗一的方法對其他既有法則進行演繹,適用至該既有法則,限定其適用,將原本剔除的事實添加進該法則的條件部分,作為適用前提之一,比如Gilbert v.Quinlan案?!?1〕Gilbert v.Quinlan,13 N.Y.S.671(1891).雖然Sibbald案中法院認可居間合同是可以被善意解除的,但并沒有明確將“居間合同沒有在買賣雙方達成一致前被合法解除”作為Sibbald規(guī)則“如果居間人促成了買賣雙方一致,那么居間人就應當獲得傭金”適用的前提?!?2〕Sibbald,p.385.而在Gilbert案中正好出現(xiàn)了該事實的反面,即在買賣雙方達成合同之前委托人已經(jīng)合法地解除了居間合同,雖然委托人是與居間人介紹的人達成了買賣合同,且居間人的活動對于買賣合同的達成有很大的作用?!?3〕Gilbert,p.671.于是Gilbert法院從“居間合同不應當永久地束縛當事人”出發(fā),演繹出“在滿足善意、合理時間和有效通知的條件下居間合同可以被合法地解除”,結合合同解除的內(nèi)在含義,得到“在居間合同合法解除后,即使委托人與居間人之前介紹和談判的人達成買賣合同,委托人也不用支付傭金”,從而將“在居間合同存續(xù)期間促成買賣一致”明確為Sibbald規(guī)則的前提之一?!?4〕Gilbert,p.673.這一事實就將Gilbert案與Sibbald案區(qū)別開來,不適用Sibbald規(guī)則,〔35〕Gilbert,p.673.并構建出Gilbert案規(guī)則適用的事實,即在一定條件下居間合同可以被合法地解除;在解除之后即使是居間人之前的活動促成了之后的買賣雙方一致,委托人也沒有支付傭金的義務。〔36〕Gilbert,p.671.這就更完備了Sibbald規(guī)則,即居間人只有在居間合同存續(xù)期間促成了買賣雙方一致才能獲得傭金,除非這種不能是由委托人造成的。所以“居間合同已經(jīng)被合法解除”是尚未明確的前提性事實,影響Sibbald規(guī)則的適用,具有規(guī)則意義。這一事實在構建Gilbert判例規(guī)則時就被作為關鍵事實保留下來。
有時法院會直接演繹某些既有法則至涉案事實,涉案事實中提煉出的一些事實是具體化了的該既有法則的前提或前提的反面,進而明確該既有法則應當或不應當適用,比如E.A.Strout Co.v.Hubbard案?!?7〕E.A.Strout Co.v.Hubbard,71 A.1020(Me.1908).另見Moore v.Holman Real Estate Co.,129 Ark.465(1917);Messick v.Powell,236 S.W.2d 897.(Ky.1951)等。在Sibbald判例后法院紛紛引用其構建的判例規(guī)則來確定居間人在怎樣的情況下可以獲得傭金;之后隨著居間行業(yè)的發(fā)展,出現(xiàn)了經(jīng)驗一中提到的含有延展條款的獨家居間合同的情況;〔38〕有關延展條款的介紹詳見經(jīng)驗一的最后一段。法院在認定該條款是否應當被履行時存在爭議,不清楚是否仍應適用Sibbald規(guī)則。正如在Hubbard案中,委托人在獨家居間合同解除后與居間人曾經(jīng)介紹但當時沒談成的買方達成了買賣合同;在獨家居間合同中有“如果物產(chǎn)被賣給任何居間人曾經(jīng)談判過或宣傳過的人,那么居間人仍有權獲得傭金”的條款;〔39〕Hubbard,p.1021.居間人訴至法院,要求依據(jù)該條款判決委托人支付傭金。面對當時存在的爭議,法院直接演繹既有法則“合同條款如不違法和公共政策則應當被履行”,〔40〕Hubbard,p.1022.通過推理論證方法,考慮獨家居間合同的特殊性和對獨家居間人保護的必要性,認為獨家居間合同的延展條款沒有違反法律和公共政策,從而滿足既有法則的前提,明確其應當適用,進而得到延展條款應當被履行。所以“獨家居間合同的延展條款”就是具體到居間活動中的“不違法和公共政策的合同條款”,是具體化了的該既有法則的前提。這一事實的存在使得該既有法則應當適用,排除Sibbald規(guī)則的適用,是具有規(guī)則意義的前提性事實,應當被作為關鍵事實保留下來。
不管哪種方法,在第二類前提性事實的情況下,法院都是為了將尚未明確的前提明確出來;然后,如果當前的案件事實中能夠提煉出被明確的前提事實或其反面,那么這些事實就應當作為關鍵事實保留下來。美國法院在判例中經(jīng)常通過既有法則的演繹結合推理論證,對先例進行解釋,添加前提性事實,將所要構建的規(guī)則與先例相互區(qū)別。
(2)既有法則適用的標準性事實
既有法則適用的標準性事實是指影響既有法則在判例中適用的事實。前提性事實是讓既有法則是否適用的事實;而既有法則適用的標準性事實是在既有法則能夠適用于判例時,為其適用的具體表現(xiàn)(結果)提供標準,構建判例規(guī)則的事實,所構建的判例規(guī)則是有關既有法則具體適用的標準的規(guī)則。在上文闡釋Sibbald案中第二個例子的既有法則的延展時就提到了這類事實。當善意原則基于合同事實延展至Sibbald案中得到“即使居間合同沒有約定時間,委托人也不能出于惡意解除居間合同”的時候,法院沒有到此為止,而是進一步解釋“具體怎樣的情況下委托人解除居間合同是惡意”,并且根據(jù)Sibbald案的事實,進行抽象,給出了一個統(tǒng)一的標準來判定委托人解除居間合同的惡意和善意,解決了在此類問題判斷下法院存在的爭議,即委托人可以解除居間合同除非他僅僅是為了逃避傭金?!?1〕Sibbald,p.385.?!拔腥瞬皇菫榱颂颖軅蚪鸲獬娱g合同”這一事實的存在使得善意原則在Sibbald案中適用后得出善意的效果;如果其反面存在,就會得到惡意的效果。所以此事實就是既有法則適用的標準性事實,法院基于這一事實構建出善意原則在居間合同中的一類表現(xiàn)的判斷標準。這類規(guī)則是標準性規(guī)則,是關于其他法則如何適用的標準的規(guī)則。在所列舉出的不同的事實中,通過一些方法對既有法則進行解釋和論證,找出會導致既有法則在先例和判例中適用得到不同結果的事實;對這些事實進行抽象歸納,構建既有法則如何適用的判斷標準。
美國法院在構建標準型規(guī)則時,有時會像Sibbald案那樣給出一個統(tǒng)一的或者概括性的解釋標準,將本案事實作為其中的一個例子對該標準進行說明,比如Mellos v.Silverman案?!?2〕Mellos v.Silverman,367 So.2d 1369(Ala.1979)在Kaye案構建延展條款適用的限定規(guī)則后,〔43〕參見Barlow Burke,Jr.,Law of Real Estate Brokers,Aspen Publishers,3rd edition,2012 supplement.法院對于如何解釋延展條款存有很多爭議,不明確合理與不合理的劃分標準在哪里。Mellos案中法院則在與眾多解釋延展條款的先例的事實進行比較后,歸納總結得到這些先例在解釋延展條款時都遵循了最小因果聯(lián)系的底線標準,即“即使有延展條款,也要求居間人對于后來達成的買賣合同有最小的因果聯(lián)系”,從而提出了解釋延展條款的底線標準——最小因果聯(lián)系標準?!?4〕Mellos,p.1371,1373.
有時則會對本案事實進行歸納,僅就其得到既有法則的某一類情況下的判斷標準,而不是統(tǒng)一的標準,比如Hill v.McCoy案?!?5〕Hill v.McCoy,81 P.1015(Cal.App.3 Dist.1905).該案涉及居間人對于買賣雙方的達成一致起到的作用是否足夠以致可以說居間人是買賣雙方達成一致的促成原因(the procuring cause of the transaction between the buyer and the seller)?!?6〕Hill,p.1017.法院在適用其他先例規(guī)則的基礎上,對本案的事實進行抽象歸納,得到在一類情況下判斷居間人是否是促成原因的標準,即當買賣雙方是在有正當授權的居間人的活動下第一次聚在一起,且之后居間人并沒有放棄其居間義務,那么居間人就是買賣雙方一致達成的促成原因,應當獲得傭金,即使之后買賣雙方是獨自進行談判和最終談攏,且居間人沒有參與其中?!?7〕Hill,p.1018.這個判例規(guī)則也被后面的法院承認和適用。〔48〕Hill規(guī)則在之后的歷史中被7個判例引注和適用,被6個判例提及和認可,沒有被任何判例推翻。參寫Westlaw的該案的keycite結果。不管是哪種情況,這類標準性事實因為能夠影響既有法則的適用結果,而具有規(guī)則意義,也應當作為該判例規(guī)則的關鍵事實保留下來。
經(jīng)驗二是關于關鍵事實的構建技術,對于我國案例規(guī)則的構建有著重要的意義。1號指導案例構建的規(guī)則有兩個:一是房屋買賣居間合同中關于禁止買方利用中介公司提供的房源信息卻繞開該中介公司與賣方簽訂房屋買賣合同的約定合法有效;二是當賣方將同一房屋通過多個中介公司掛牌出售時,買方通過其他公眾可以獲知的正當途徑獲得相同房源信息的,買方有權選擇報價低、服務好的中介公司促成房屋買賣合同成立,其行為并沒有利用先前與之簽約中介公司的房源信息,不構成違約。〔49〕《最高人民法院關于發(fā)布第一批指導案例的通知》,法〔2011〕354號,2011年12月20日,指導案例1號,裁判要點。因篇幅限制,以下我們僅就如何運用經(jīng)驗二來研究第二條規(guī)則的構建是否盡可能完整地保留了關鍵事實,以及被保留的是否是關鍵事實加以說明。
根據(jù)經(jīng)驗二,判例規(guī)則的一個基本模式是:如果存在X+Y+Z……的事實(條件),那么就會有A+B+C……的判決(結論)。其中X,Y,Z等條件是從具體案情抽象歸納的作為規(guī)則載體的關鍵事實。根據(jù)這一模式可將規(guī)則二表述為:如果存在“多個中介公司掛牌出售(事實X)”+“有其他公眾可以獲知相同房源信息的正當途徑(事實Y)”+“買方通過該正當途徑獲得相同房源信息(事實Z)”+“被選擇的中介公司報價低、服務好(事實O)”,那么就會有“買方的該行為沒有構成違約(結論A)”?,F(xiàn)在要考慮的就是這些事實是否都是應當被保留的關鍵事實,在這些事實之外是否還有其他關鍵事實。
根據(jù)經(jīng)驗二,判斷某一事實是否是關鍵事實就是看該事實的存在與否是否會影響判例規(guī)則的結論。比如,如果沒有事實X,還能否得到買方的行為不構成違約的結論A。這就要看事實X與結論A之間是否有實質意義的關聯(lián)。“多個中介公司掛牌出售”使得該房源信息為多個中介公司掌握,進而使得買方從多個中介公司獲得該房源信息成為可能。如果沒有這種可能,那么買方就只能從先前中介那里獲得房源信息,之后又撇開先前中介與賣方達成交易,該行為就構成了對先前中介房源信息的“利用”,從而構成違約。所以X與A是相關的。然后要看這種相關性是否被別的保留事實所涵蓋。事實Y使得存在其他公眾可以獲知該房源信息的正當途徑,進而使得買方從其他正當途徑獲得該房源信息成為可能。這種可能涵蓋了X產(chǎn)生的可能,即“買方能夠從其他掛牌的中介公司獲得該房源信息”是“買方能夠從其他正當途徑獲得該房源信息”的一種途徑。如果被涵蓋了,那么該事實被保留的意義就在于其特殊性是否是有意義的,即這種途徑是否只能是從其他掛牌的中介公司這一種。如果是,那么較大范疇的事實Y的存在就沒有意義,應當被剔除,而保留較小范疇的X;如果不是,X就沒有意義,而應當保留Y。所以X與Y應當只留一個。本文不對X與Y應當留哪個作論述。Z的存在使得買方的確是通過其他途徑也得到了該房源信息;否則即使有X或Y的可能,但事實上買方并沒有通過其他途徑得到,而是從先前中介得到的房源信息,進而利用該信息又撇開先前中介,仍構成對先前中介房源信息的利用,構成違約。所以Z沒有被X或Y涵蓋,與A實質相關,應當被保留下來。
O的存在使得買方選擇另一中介有正當?shù)睦碛?,進而排除買方選擇另一中介是為了惡意逃避支付先前中介的傭金。買方可以有正當理由但仍利用了信息,也可以無正當理由但沒有利用信息。有無正當理由并不會使得買方更可能或更不可能利用了信息。這樣看來,O的存在與否似乎不會影響結論A,O似乎不是關鍵事實。其實不然,O雖然不與A直接相關,但是與既有法則《合同法》第45條的適用相關,進而與A間接相關?!?0〕《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45條第2款規(guī)定:“當事人為自己的利益不正當?shù)刈柚箺l件成就的,視為條件已成就;不正當?shù)卮俪蓷l件成就的,視為條件不成就?!备鶕?jù)經(jīng)驗二,有兩大類關鍵事實是通過影響既有法則的適用與否和結果來影響判例規(guī)則的適用范圍和結果。事實O就是第一類,即前提性關鍵事實。O的存在排除了買方選擇另一中介是為了惡意逃避先前中介的傭金,進而排除買方是不正當?shù)刈柚瓜惹爸薪橥瓿纱俪少I賣合同的義務,進而排除第45條的適用,使得先前中介不被視為已經(jīng)促成買賣合同,從而使得買方不承擔支付先前中介傭金的義務,使得買方不支付不構成違約。所以O是關鍵事實,應當保留下來。也可以看到,最高人民法院在構建第二條規(guī)則時仍應該根據(jù)經(jīng)驗一將第45條對其的限定明確出來,使得O的關鍵意義更加明確?!?1〕法院僅在該案的二審判決的判案理由中提到:“……根據(jù)《合同法》的規(guī)定和雙方約定,如果委托人為了不交或少交傭金而不正當?shù)刈柚箓蚪鹬Ц稐l件成就,如買賣雙方私下成交或另行委托他人成交的,視為條件已成就,委托人應向居間人支付傭金?!痹撘?guī)定即為《合同法》第45條。它對1號指導案例第二條規(guī)則的限定是,不是任何情況下不利用中介的信息就可以不構成違約——如果跳開中介沒有正當理由而是惡意逃避支付傭金,那么即使沒有“利用”該中介的信息,也會構成違約。比如1號指導案例中,如果被選擇的中介不是所報房價低,而是房價與先前中介一樣,其他服務也一樣,僅是其所收的中介費低,甚至低很多,那么買方選擇該中介理由的正當性就會受到質疑,而更有可能是為了逃避支付先前中介的傭金,從而仍構成違約。
經(jīng)過經(jīng)驗二的運用得到,事實X和Y只能留一,事實Z與A直接相關應當保留,事實O與A間接相關,是前提性事實,也應當保留。接下來討論是否有遺漏的關鍵事實。根據(jù)經(jīng)驗二,發(fā)現(xiàn)關鍵事實的一個重要方法是通過與先例事實進行多抽象層次的比較。本案并沒有先例可以比較,但是可以從既有成文法則入手,發(fā)現(xiàn)會影響其適用與否及結果的事實,從而使得關鍵事實保留得更完整。本案是關于居間合同委托人是否應當支付居間人傭金或違約金的,所以首先相關的就是《合同法》第426條和第427條,即居間人促成合同后委托人應當支付報酬;居間人未促成合同的不得要求報酬。〔52〕參見《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426條、第427條。本案中與其適用相關的就是先前中介未促成合同這一事實。因為該事實的存在使得第427條能夠適用,排除第426條的適用,得到先前中介不得要求報酬,買方不支付其傭金不構成違約,所以該事實是前提性事實,應當保留。然后相關的就是第45條,即“當事人為自己的利益不正當?shù)刈柚箺l件成就的,視為條件已成就”,將其延展至居間合同得到,“委托人為逃避傭金不正當?shù)刈柚咕娱g人完成促成合同的義務,視為居間人已促成合同。”本案中與其適用相關的就是事實O,已經(jīng)被保留,具體論述見上一段。再相關的是本案已構建的第一條規(guī)則,即禁止跳單條款是有效的。與其相關的是事實X或Y和Z,即買方通過其他正當途徑獲得了相同的房源信息,不構成對先前中介信息的利用,所以之后撇開先前中介不構成跳單,從而不構成違約。所以雖然第一條規(guī)則適用于本案,使得本案的禁止跳單條款有效,但是并不能確定本案的行為是否構成跳單。而由于X或Y和Z的存在,使得買方行為不構成跳單,所以不構成違約,從而影響第一條規(guī)則適用的結果。從這個角度講,它們又屬于第二類關鍵事實,即既有法則適用標準性事實。不過最高人民法院對它們的構建并不是以提出統(tǒng)一的如何確定是否跳單的標準的方法來進行的,而是僅就本案得到既有法則某一類情況的判斷標準,即當委托人通過其他正當途徑獲得了相同房源信息時,買方不選擇先前中介而與該房主達成合同的行為就不構成跳單?!?3〕關于構建標準性關鍵事實的兩種方法詳見前文第三2(2)部分。最高人民法院也可以根據(jù)需要選擇統(tǒng)一標準的方法,比如列出構成跳單的要件,這可能就需要添加一些關鍵事實?!?4〕比如:“‘跳中介’違約行為的認定應滿足四個條件:(1)中介公司的委托權限,是一般代理還是獨家代理;(2)中介公司是否提供了房源信息或成交機會,并且積極履行媒介服務;(3)委托人是否利用該信息、機會與出賣方私下成交或另行委托他人居間成交;(4)委托人是否存在逃避支付(不付或少付)傭金的惡意?!鄙虾V性飿I(yè)顧問有限公司訴陶德華居間合同案,《解說》部分第2點,滬二中民二(民)終字第1508號判決書。綜上,應當添加的關鍵事實是“先前中介未促成合同”,不過也可以說是已經(jīng)隱含在“……買方有權選擇報價低、服務好的中介公司促成房屋買賣合同成立……”一句的語義中了,所以最高人民法院對該規(guī)則關鍵事實的構建是比較完整的,但是X和Y只能留一個,O的關鍵意義應當明確。〔55〕2011年12月20日《最高人民法院關于發(fā)布第一批指導案例的通知》(法〔2011〕354號),指導案例1號,裁判要點。
本文以美國居間合同中有關確定居間人怎樣獲得傭金的規(guī)則的構建為例,抽象總結出美國在構建判例規(guī)則時常用的一些方法經(jīng)驗。經(jīng)驗一是從相關既有法則出發(fā),通過演繹推理,將其具體化至新出現(xiàn)的事實關系中,將新舊規(guī)則聯(lián)系起來,劃分新舊規(guī)則適用范圍,使得新規(guī)則的適用范圍更加完整明確。經(jīng)驗二是從案件本身的事實情況出發(fā),有關明確和提煉關鍵事實來構建判例規(guī)則的方法。美國判例規(guī)則的一個基本模式是條件結論式,其中條件是由關鍵事實構成,關鍵事實是指其存在與否能夠影響判例規(guī)則結論的事實。發(fā)現(xiàn)關鍵事實的一個重要方法是通過抽象歸納和與先例進行比較來得到。抽象是多層次地抽象,比較也是多層次地比較。目的在于發(fā)現(xiàn)具有規(guī)則意義的不同事實,也為之后判例被解釋和演繹留出空間。這些事實應當作為關鍵事實被保留下來。本文進而總結了通過既有法則間接影響判例規(guī)則的兩大類關鍵事實:一是前提性事實,二是既有法則適用的標準性事實。前提性事實的存在有兩種情況:一是該事實是先例明確的前提或反面;二是該事實是先例尚未明確的前提或其反面。無論哪種情況,如果該事實的存在會使得某些既有法則不能適用或應當適用,那么該事實就應該作為關鍵事實保留下來。如果該事實的存在會造成既有法則適用結果的不同,那么該事實就是既有法則適用的標準性事實,也應該作為關鍵事實保留下來。本文進而以1號指導案例為例具體說明這兩條經(jīng)驗在我國的應用。
理想的狀態(tài)是在構建一個判例規(guī)則時就能夠完整的將其條件事實一一列出,在之后的適用和解釋中,就不會存在對該判例規(guī)則能否適用和怎樣適用的爭議。但是這并不可能,因為我們無法完整地預見未來,且社會生活總是在不斷發(fā)展變化的。所以在構建之初,我們只能一方面借助既有法則的演繹,一方面基于判例的事實,盡可能完整地列出其條件事實,至少構建出其被演繹解釋的基礎。所以往往需要通過許多判例才能更完整地理解一個判例規(guī)則,把握它應否適用和怎樣適用。當然,也可以說,一個判例規(guī)則本身就是由許多更加細致具體的判例規(guī)則相互補充,共同構成的。從這點來說,任何一個判例規(guī)則其實都是在延續(xù)某些既有法則和排除另一些既有法則。在構建之初,法院是通過演繹既有法則和抽象歸納自身的事實來確定其條件事實的;在構建之后,法院又會基于新出現(xiàn)的有規(guī)則意義的事實,要么添加前提而排除其適用,要么演繹已經(jīng)構建的前提得到更具體的前提而肯定其適用,要么抽象歸納出其適用標準的事實,從而不斷地添加已經(jīng)構建出的判例規(guī)則的條件事實,這就是一個判例規(guī)則不斷被解釋和豐富的過程,也是一個判例規(guī)則體系雛形的形成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