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曦
(中山大學外語教學中心,廣州海珠510275)
歐洲國家課堂環(huán)境下跨文化交際能力的發(fā)展
齊曦
(中山大學外語教學中心,廣州海珠510275)
本文評介近期歐洲初、中等教育機構課堂教育環(huán)境下跨文化交際能力發(fā)展的目標、教學內(nèi)容、教學方法、教師及培訓人員所需的知識技能背景等情況,以資借鑒。
跨文化交際能力發(fā)展;課堂教育環(huán)境
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是外語教學目標及其教學內(nèi)容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外語使用的過程中,語言表達的準確性和流暢性固然重要,但表達的適切性,即在交流中關注話題、語境以及交流對象的文化背景并有效調(diào)整言語以及非言語交際策略的能力,更是交流成功的必備條件。關于如何在課堂環(huán)境下提高學習者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國外的教材多采用基于個案研究進行討論的方法,以提高學生的跨文化敏感度以及跨文化意識 (另見Brislin et al.1986;Linell 2001);也有建議學習者進行實地調(diào)查,將各項研究任務延伸到課堂以外,以通過執(zhí)行各種任務來提高跨文化交際意識并習得跨文化交際的本領 (Holliday et al.2004;另見胡文仲2007)。國內(nèi)的教學也采用基于大量個案和實例的互動教學法 (另見許力生 2004),不過,正如胡文仲(2006)所評述的,普遍的教學實踐仍然是以講授為主。
介于目前國內(nèi)外教材/著作多從內(nèi)容層面涉及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yǎng)的某些方面,本文將以綜合的角度,基于Spencer-Oatey&Franklin(2009)對于跨文化交際領域觀點以及實踐的詳細闡述,評介歐洲國家所設定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yǎng)的確定目標、課程/培訓的具體內(nèi)容和方法、教師/培訓人員所需的知識和技能背景等內(nèi)容,為國內(nèi)的教學實踐提供借鑒。
Spencer-Oatey& Franklin在 Intercultural Interaction:A Multidisciplinary Approach to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一書中,針對初、中等教育機構的課堂教育環(huán)境,聚焦LACE1 study(2007)調(diào)查的結果,專題討論了歐洲國家跨文化交際能力的發(fā)展(2009:199-241)。兩位作者首先強調(diào)了采用“發(fā)展”(development)而不是“培養(yǎng)”(training)、“講授”(teaching)、“提高”(promotion)能力之類表述的原因。他們指出,雖然跨文化交際所需的各種能力可在教學或培訓中通過學習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但這些能力也可以在諸如個性、家庭成長環(huán)境、社會化過程(如接受學校教育的過程中)以及后期的生活經(jīng)歷等一系列因素的相互作用下得以自我發(fā)展,因此,“發(fā)展”一詞的及物和不及物的兩層含義恰當?shù)睾w了跨文化交際能力學習和習得兩個方面的特點。同時,兩位作者也指出,對能力學習和習得加以區(qū)分也在于跨文化交際能力的不同構成部分需要不同的活動、場景以及時間區(qū)間得以發(fā)展 (Spencer-Oatey&Franklin 2009:200),比如同為跨文化交際能力構成部分的開放性(openness)和積極的傾聽(active listening),后者可以通過短到中期的培訓和練習獲得或提高,是可以教授或培訓的,而“開放性”,即接受新觀點以及非常規(guī)的行為或陌生人,是與人的個性相關,一般在短期難以加以改變,需要中長期的時間和空間來引發(fā)變化,比如生活的經(jīng)歷或通過有目的的國外旅行以及交換項目來發(fā)展,而不是通過簡單的教授或培訓。
無疑,了解跨文化交際能力發(fā)展兼有學習與習得兩種過程的特色將有助于教師在設計能力發(fā)展各項活動時在內(nèi)容和時間的分配上更合理,同時也對能力發(fā)展的進程有合理的期待。
Spencer-Oatey&Franklin(2009:201-229)指出,不論在職業(yè)環(huán)境或課堂教育環(huán)境下,跨文化交際能力發(fā)展皆旨在促進學習者今后的交流更為有效和恰當;確切地講,是使學習者在跨文化交際相關的知識、技能、態(tài)度上有所加強,以相應提高認知的、行為的、情感的三大類別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其中,知識可在短期內(nèi)獲取,能讓學習者了解跨文化交際的方方面面,諸如特定文化的價值觀和常規(guī)、普遍意義上的文化對比知識以及有關跨文化交際過程的知識。技能需要在短期獲取,幫助有效、恰當?shù)剡M行跨文化交際,比如積極傾聽的技能、語言的準備、信息的交流、和諧相處、知識和觀點的交流、情感力量的表現(xiàn)等與能力相關的行為。這些技能可以通過已獲取的知識以及正面的態(tài)度得以提升。態(tài)度的形成則是中長期的,需要經(jīng)過相當?shù)呐韺崿F(xiàn),它能幫助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以不同的態(tài)度、視角、價值觀來進行交流,比如情感因素方面的發(fā)展需要長期的努力,體現(xiàn)在具備處理和諧關系的能力(如調(diào)節(jié)情緒)、認知能力(如采納新思想、具有開放的態(tài)度、尊重不同點等)、以及與情感力量相關的能力(如具有內(nèi)在目的性或冒險的精神)。
區(qū)分知識、技能、態(tài)度以及所對應的認知的、行為的、情感的三大模塊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將使跨文化交際能力發(fā)展的設計更為合理,能幫助清晰辨別學習者能力發(fā)展的需求,幫助選擇適當?shù)呐嘤栙Y料和方法并設計新的發(fā)展活動,同時也能避免能力訓練中過分偏重知識的傳授而忽略態(tài)度以及技能兩方面發(fā)展的內(nèi)容。
關于目前歐洲國家初、中等教育機構跨文化交際能力發(fā)展目標的設定,Spencer-Oatey&Franklin(2009: 230)基于LACE study(2007)對12個歐洲國家的調(diào)查數(shù)據(jù)作了以下展示(見表1):
顯然,調(diào)查揭示出教師對于跨文化交際能力中態(tài)度發(fā)展的重視,同時,教師對于技能發(fā)展的重視度高于對知識的傳授。
目前,西方的學校教育日益重視通過發(fā)展個體的跨文化交際能力,以促進多元文化政策以及少數(shù)族裔融入社會進而促成社會的和諧。不過,跨文化交際能力的發(fā)展在初、中等教育機構中一般不是作為獨立的課程來講授,而是融合到其他課程中,如外語教育中,正如LACE study(2007)調(diào)查所反映的,在諸如語言能力、社會語言學能力、語篇能力和跨文化交際能力等的培養(yǎng)中,發(fā)展語言能力占課程重心的比例為50%,而發(fā)展跨文化交際能力只占15%。
LACE study(2007)調(diào)查顯示,通常從事外語教育的教師采用以下的話題(按多寡順序排列)幫助學生發(fā)展跨文化交際能力(Spencer-Oatey&Franklin 2009:234-235):
有關“價值和信仰”的話題事實上對于學生了解不同文化的差異是十分關鍵的,但調(diào)查結果反映出教師給予的關注度相對較低,其中可能的原因是考慮到學生的認知能力還不成熟。當然,對于我國大學課堂教育而言,這方面內(nèi)容的比重則應加大。
關于課程的講授方法,LACE study(2007)發(fā)現(xiàn),教學計劃中只是提及需采用目標語的真實語料如電視節(jié)目、報紙、雜志以及書籍作為教學材料、采用內(nèi)容與語言相結合的學習、教師進行口語的輸入以及也使用網(wǎng)上信息等材料,而狹義上的跨文化教學方法在教學計劃中卻未有提及;不過,LACE study在網(wǎng)上以及電話調(diào)查中將后者列入了待選項目中,以調(diào)查教師在課堂中發(fā)展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所采用的方法和步驟。調(diào)查的結果如表2所示(Spencer-Oatey&Franklin 2009:232),其中下劃線的為狹義上的跨文化教學方法:
調(diào)查的一個顯著發(fā)現(xiàn)是語言教學中的交際教學法還是占主導地位,而狹義上的跨文化教學方法使用的頻率低。
對于狹義上的跨文化教學法(Spencer-Oatey&Franklin 2009:221-225),比如跨文化對話案例,是指具有不同文化背景人們的簡短對話,雙方的言談反映不同的價值觀、態(tài)度或世界觀,其中一方對另一方因產(chǎn)生錯誤的判斷以致交流中斷或產(chǎn)生嚴重的誤解;關鍵事例法則是提供一段簡約的描述,關于事件的情形以及其中一方或雙方的心理感受,但并不提供任何解釋,學習者通過討論來思考自身的反應以及可能的解決辦法;文化對照訓練主要通過角色扮演的形式來進行;同化訓練則包括以下步驟:閱讀關鍵事例、討論思考問題、比較4到5個選項的解釋、確認最佳選擇。
同時,目前各國語言課堂中的跨文化交際活動主要還是以教師為主導,其活動形式及內(nèi)容如表3所示;其中,LACE study(2007)基于此表的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初、中級教育機構教師在外語教育課堂中常使用(3)、(4)、(9)、(10)、(12)、(15)等活動(Spencer-Oatey&Franklin 2009:231-233)。這些知識、技能、態(tài)度相結合的課堂活動對于我們大學外語課堂教育的設計不無參考價值。
關于教師、培訓人員所需的知識和技能背景,Spencer-Oatey&Franklin(2009:237)基于Sercu(2005 a;2005 b)的觀點,對理想的知識技能背景與實際的情況作了以下比較,并隨后提出了改善的建議:
應該說,以上Sercu對世界范圍內(nèi)語言教師現(xiàn)狀的描述也大致反映了我國從事外語教育教師的狀況,而在一些方面我國教師事實上有更多的欠缺,如對外國文化甚至對自身文化的熟悉方面、對非本族文化的移情能力以及運用課外實踐方法等方面,因此,與之相對應的知識、技能、態(tài)度等理想背景的描述無疑為我國的外語教師提供了行業(yè)標桿,對于教師自身素質的提高具有確定的指向性。
那么,教師如何才能進一步提高發(fā)展跨文化交際能力的資歷呢?基于Beraro&Simons(2004)的調(diào)查,Spencer-Oatey&Franklin(2009:238-240)指出,目前的教師或培訓人員大多具有多學科背景,一般具有語言學、語言與文學、心理學、人類學、歷史、政治學之類學科的學士或碩士學位,而具有跨文化交際及其發(fā)展學士學位的則相對缺乏,因此,作為資歷的補充,以下背景或經(jīng)歷則尤為重要了,它們依次為:國外生活的經(jīng)歷、跨國商務經(jīng)歷、跨文化個人關系、跨文化領域正規(guī)的研修經(jīng)歷、培訓機構正規(guī)的訓練、具有多種文化血統(tǒng)、旅游經(jīng)歷等。
注釋:
1.LACE的全稱為Languages and Cultures in Europe:The intercultural competencies developed in compulsory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in the European Union。
Bandura,E.&Sercu,L.(2005).Culture Teaching Practices[A].In L.Sercu et al.(eds.)Foreign Language Teachers and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An International Investigation[C].Clevedon:MultilingualMatters.
Berardo,K.&Simons,G.(2004).The International Profession:Its Profile,Practices&Challenges[R].Available at:http:// www.Sietar-europa.org/about_us/ICP_Survey_Report.pdf(accessed 5 Oct.2008).
Brislin,R.,Cushner,K.,Cherrie,C.&Yong,M.(1986).Intercultural Interactions:A Practical Guide[M].SAGE Publications.
Holliday,M.H.&Kullman,J.(2004).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An Advanced Resource Book[M].London:Routledge.
LACE(2007).The LACE(Languages and Cultures in Europe)Report:The International Competences Developed in Compulsory Foreign Languages Education in the European Union.The European Commission:DG Education,Training, Culture and Multiculturalism [R].Available in English,German and French at:http://ec.europa.eu/education/policies/ lang/key/studies_en.html(accessed 11 Oct.2008).
Linell,D.(2001).Doing Culture: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in Action[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Sercu,L.(2005a).Teaching Foreign Languages in an InterculturalWorld [A].In L.Sercu et al.(eds.)Foreign Language Teachers and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An International Investigation[C].Clevedon:MultilingualMatters.
Sercu,L.(2005b).The Foreign Language and Intercultural Competence Teacher[A].In L.Sercu et al.(eds.)Foreign Language Teachers and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An International Investigation[C].Clevedon:MultilingualMatters.
Spencer-Oatey,H.&Franklin,P.(2009).Intercultural Interaction:A Multidisciplinary Approach to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M].Basingstoke:Palgrave Macmillan.
胡文仲(2006).跨文化交際課教學內(nèi)容與方法之探討[J].中國外語(6)。
胡文仲(2007).評介英國出版的一部跨文化交際著作[J].外語教學與研究(1)。
許力生編(2004).跨文化交流入門[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
2014-10-9
齊 曦,女,漢族,福建福州人,中山大學外語教學中心副教授,文學博士,碩士生導師,研究方向為語篇分析、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與跨文化交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