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國良
(湖北醫(yī)藥學院 大學英語課部,湖北 十堰 442000)
試論自我效能感視閾下的大學英語學習
王國良
(湖北醫(yī)藥學院 大學英語課部,湖北 十堰 442000)
自我效能感是一種人類行為的動因機制,研究其對于大學英語學習有非常重要的實踐意義。本文在系統(tǒng)介紹自我效能感的涵義及相關實證研究發(fā)現(xiàn)的基礎上,就大學英語學習中學生應該如何努力培養(yǎng)和增強自身的英語學習自我效能感,從而充分發(fā)揮個人的主觀能動性提出了建議。
自我效能感 大學英語學習 基礎理論 增強途徑
自我效能感這一概念由美國心理學家阿爾伯特·班杜拉(Albert Bandura)在1977年首次提出[1],至今已經(jīng)在教育學、心理學和組織管理學等領域得到大量實證研究的支持,顯示出強大的生命力。自我效能感于21世紀初期被正式引入我國英語教育教學領域,其重要性逐漸得到我國英語教育專家和一線大學英語教師的重視,提高學生學習自我效能感日益成為教育教學研究的重要目標[2]。本文旨在通過對自我效能感理論的系統(tǒng)介紹,探析在我國大學英語教學中學生應該如何有效培養(yǎng)和提升自己的英語學習自我效能,從而充分發(fā)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積極主動地投入大學英語學習并取得更好的成績。
自我效能感指的是個體“對其組織和實施達成特定成就目標所需行動過程的能力的信念”[3],其理論基礎是班杜拉社會學習理論中的三元交互決定論[4]。該理論認為,環(huán)境因素、人的內(nèi)部因素(包括認知的、動機的、情感的和生理的等方面)和行為這三種因素是相互作用、交互決定的(三者的交互決定模式如下圖所示)。具體來講,首先,在人的內(nèi)部因素及其行為之間,人的認知不僅會影響行為的組織,而且行為的反饋會使人產(chǎn)生對結(jié)果的認知與調(diào)節(jié)功能提高;其次,在人的內(nèi)部因素和環(huán)境之間,不僅環(huán)境可以影響和決定人的內(nèi)部因素,人的內(nèi)部因素也會影響和決定環(huán)境。積極主動的人不會受制于環(huán)境,而會積極改造環(huán)境,甚至人為創(chuàng)造可達致成功的環(huán)境條件;再次,在人的行為和環(huán)境之間,行為是人與環(huán)境關系的中介,是人選擇改造或創(chuàng)造和適應環(huán)境的手段,但行為也受環(huán)境條件的制約。總而言之,人的能動性是其主體性內(nèi)部因素、行為和環(huán)境三者交互作用的結(jié)果,同時又對這三者有著能動作用。
圖 班杜拉的三元交互決定論
自我效能感不僅是個體對自己能否成功完成某事的能力的預先估計,而且直接影響到個體在活動中心理過程的功能發(fā)揮。自我效能是通過個體的認知過程、動機過程、身心反應過程和選擇過程四個中介實現(xiàn)其主體作用的[5]:
1.認知過程。自我效能感會影響或激起個體某些特殊的思維過程,這些思維過程對個體的成就行為所產(chǎn)生的影響,可能是自我促進的,也可能是自我阻礙的。高自我效能感的人將情景看做是自我實現(xiàn)的機會,所以常常想象成功的情景,為其行為具體實施提供積極的指導;低自我效能感的個體往往將不確定的情景視做威脅,一般會想象失敗的場景,這種認知過程會削弱自我動機,阻礙行動的實施。
2.動機過程。自我效能感通過影響個體對其行為的因果歸因,而激發(fā)或削弱個體做事的動機。自我效能感強的個體傾向于將成功歸因于自己的能力,把失敗歸因于個人努力程度不夠,因而在其后續(xù)行為中,會激勵自己堅持更久的時間、付出更多的努力;自我效能感弱的個體往往將失敗歸因于個人能力不足,在面對障礙和失敗時,會因懷疑自己的能力而降低堅持程度和努力程度,從而易于過早選擇放棄。
3.身心反應過程。自我效能感會影響個體在面臨緊張事件時的應激狀態(tài)、焦慮及抑郁程度,這些身心反應又通過改變個體的認知過程而影響個體的活動及其功能發(fā)揮。自我效能感水平高的個體,在面對潛在威脅時,幾乎不會產(chǎn)生焦慮等情感的喚醒,因而會沉著應對;自我效能感水平低的個體會認為自己不能控制潛在威脅,會心跳加速,血壓升高,體驗高水平的焦慮,進而采取消極的防御措施。
4.選擇過程。自我效能感通過影響個體對于活動和環(huán)境的選擇,深刻影響個體的發(fā)展方向。自我效能感高的個體愿意接受挑戰(zhàn)性的活動和環(huán)境,而自我效能感低的個體為了避免失敗,往往選擇易于取得成功的任務和環(huán)境,在某種程度上限制自己潛能的開發(fā)。
個體的自我效能信息一般有四個來源[6]:個體親歷的掌握性體驗是最重要的效能信息源。成功做某事的經(jīng)驗會提高個體的自我效能評估,失敗的經(jīng)驗會降低自我信念。替代性經(jīng)驗。了解到與自己能力和水平相當?shù)娜顺晒Φ刈龊媚臣?,也會讓自己產(chǎn)生能夠做好此事的信心。言語說服。他人的社會評價和言語說服會影響個體的效能信念的建立。個人的情緒和生理狀態(tài)。強烈的情緒(比如焦慮、倦怠等)通常會妨礙行為的表現(xiàn)而降低個體自我效能感;積極穩(wěn)定的情緒和生理狀態(tài)會提高自我效能感。
個體的自我效能感調(diào)節(jié)著人的思想變化和行為選擇,是人的主觀能動性的基礎。因此,培養(yǎng)和提升個體的自我效能感,就能使個體更充分地發(fā)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更積極主動地實施行為和投入任務中并得到更理想的結(jié)果。具體而言,在大學英語學習過程中,大學生們要努力做到以下幾點:
1.在客觀自我評價的基礎上設立適當?shù)拇髮W英語學習目標,不斷強化自己的成功體驗。學生對自身的客觀評價能力,首先體現(xiàn)了大學英語教學改革對學生英語學習自主性的要求[7],其次是設立適當學習目標的客觀需求。定期的自我評價同時是學生個體自我反思、自我調(diào)整和自我提高的機會,通過在自我評價中不斷自我調(diào)整,才能不斷取得進步和強化英語學習自我效能感。自我評價要客觀全面,不要狂妄自大而自評過高,也不應一遇到小困難就妄自菲薄,應當首先同自己進行比較,發(fā)現(xiàn)自己的閃光點,增強學習英語的自信心。
在對自身客觀評價的基礎上,大學生應該設立適合自己的大學英語學習目標,目標的設立本身對學生就有很大的激勵作用。同時,在不斷學習和向著目標一步一步前進的過程中,學生不斷體驗到自己的追求為自己帶來的成功,因而學習的自我效能感也逐漸提高。
2.為自己設立學習榜樣。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通過為自己設立學習的榜樣,可以為自己提供寶貴的替代性經(jīng)驗。替代性效能信息對個體效能信念的影響受到自我與榜樣之間的相似程度的影響,相似性越大,榜樣成敗的經(jīng)驗越具有說服力。個人英語學習榜樣標準應該是和自己水平和能力相當?shù)窃谟⒄Z學習方面比自己更有能力的學生,可以是同班或同年級學生,也可以是跨年級的學生。筆者認為可將那些大一、大二過大學英語四六級比較困難但在后來的考研英語中做得比較出色的學哥學姐為榜樣,經(jīng)常有意識地觀察他們在考研復習階段是怎么學習英語的,并創(chuàng)造機會和他們交流學習體會,從他們不平凡的奮斗故事中得到持續(xù)的鼓勵。
3.主動學習,敢于嘗試和冒險。主動學習因?qū)W習的發(fā)起人是學習者,學習就變成學習者自覺自愿的事。學生只有不斷激發(fā)自己的內(nèi)部學習動機,主動參與到學習活動中,才能使自己的學習具有很大的能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只有主動學習,才可能最大限度地開發(fā)潛能,讓自己忘我地投入學習,從而取得不凡成績,并不斷自我激勵。在英語學習方面逃避退縮或被動應付,都只會使自己疲于奔命且收效甚微。主動學習的另一個特點是敢于嘗試和冒險,這是成功的二語學習者必備的一個素質(zhì)。不嘗試永遠不會失敗,但永遠沒有成功的可能。只有通過不斷嘗試和冒險,才有可能找到最適合自己學習風格和個性的學習方法和技巧,并使自己運用這些方法和技巧的水平越來越熟練,才能不斷地從一個成功走向另一個成功,個人的學習效能感也與日俱增。最后,只有通過積極主動的學習,才有可能有效培養(yǎng)自己的學習興趣,對自己的成功和失敗作出積極的歸因[8],實現(xiàn)自我反思、自我激勵和可持續(xù)性的自我超越。
4.和同學、老師建立和諧互助的關系,保持身心健康。個體的情緒和生理狀態(tài)會影響其自我效能感的形成,當人們長時間過于緊張、情緒低落或疾病纏身時,獲得成功的能力、判斷水平要比心平氣和時和身體健康時差得多。學生和學生之間、學生和教師之間和諧互助的關系,首先會讓學生在關心、理解、互相信賴和支持的學習和生活氛圍中健康成長,而不會導致過激的應激情緒和強烈的負面情緒的喚醒,讓學生在教學活動中以比較輕松的情緒狀態(tài)投入學習,提高學習效率。其次,學生和學生之間、學生和教師之間和諧互助的關系,是學生和其他同伴及老師交流的潤滑劑。學生只有在充分信賴同學和老師時才會敞開心扉和他們交流,才有可能最大限度地提取同學和老師的言語說服,增強戰(zhàn)勝英語學習困難的信心。同時,大學生一定要加強體育鍛煉和意志磨煉,保持身心健康,使自己在與學習困難斗爭的過程中無論是體質(zhì)上還是精神上都處于不可戰(zhàn)勝的地位。
[1]Bandura,A.Self-efficacy:Toward a unifying theory of behavioral change[J].Psychological Review,1977,84:191-215.
[2]何晴.非英語專業(yè)學生英語學習的自我效能感培養(yǎng)策略研究[J].長春大學學報,2014,24(4):491-493.
[3]Bandura,A.Self-efficacy:the exercise of control[M]. New York:Freeman,1997:3.
[4]Bandura,A.The self-system in the reciprocal determinism[J].American Psychologist,1978,33(4):344-358.
[5]郭本禹,姜飛月.自我效能理論及其應用[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pp78-83.
[6][美]班杜拉著.思想和行動的社會基礎:社會認知論(上、下冊)[M].林潁等譯.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555-557.
[7]教育部高教司.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7.
本文系湖北醫(yī)藥學院研究生啟動基金項目2010QDJ04的部分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