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天梅
摘 要:和服是日本的傳統(tǒng)民族服裝,和服中能夠體現(xiàn)出日本特有的文化。本文從和服的發(fā)展史、和服的種類及和服的色彩、圖案特征等方面論述從中體現(xiàn)的日本文化。
關鍵詞:和服的發(fā)展史;和服的色彩圖案;人體包裝;日本文化
中圖分類號:G131.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2596(2014)01-0161-02
“和服”是日本的傳統(tǒng)民族服裝,由于日本人口中的90﹪以上都屬于大和民族,又由于日本文化中的“和”的觀念,所以被命名為和服。和服作為日本的傳統(tǒng)服裝,我們能夠從中看到其體現(xiàn)的日本文化。下面從和服的發(fā)展史、和服的種類及和服的色彩、圖案特征等方面論述從中體現(xiàn)的日本文化,從而有助于進一步加深對日本文化的了解。
一、和服的發(fā)展史
提起和服,它的起源可追溯到公元3世紀左右,據(jù)《魏志·倭人傳》中記載:“用布一幅,中穿一洞,頭貫其中,毋須量體裁衣。”這便是和服的雛形了。大和時代,日倭王派遣使節(jié)先后三次前往中國,把中國的服飾風格傳入日本。至日本的奈良時代,也就是中國的隋唐時期,日本才真正地引入漢服的精髓。此時期,日本政府派使節(jié)到中國帶回大量唐王贈送的朝服,這些朝服就是日本和服的原形。由于中國朝服的華麗、精美,受到日本人的喜愛和歡迎,日本天皇于次年下令,全國上下模仿中國隋唐時期的服飾樣式。平安時代是日本的“國風時代”,日本在全盤消化唐文化后,又有了自己的特色。此時的服裝也逐漸地擺脫外來的影響,形成獨有的精致與奢美的特色。鐮倉時代,相對精干、簡易的武家文化,日本人的服裝回歸素樸。桃山時代,人們開始講究不同場所穿著不同的服飾,當時出現(xiàn)了參加婚宴、茶會時穿的“訪問裝”和參加各種慶典、宴會等時穿的“留袖裝”。江戶時期是日本服裝史上最繁盛的時期,現(xiàn)在所見的和服大多是延續(xù)了江戶時期的服裝特色,之后幾百年沒有發(fā)生大的變動。
日本人在明治維新以前都穿和服,但明治維新后,由于受西方文化的影響,在日本上層社會中,男士開始流行穿西服,也就是我們通常說的“洋服”。直至1923年發(fā)生的關東大地震中,很多婦女因穿和服行動不便而遭致不幸或身留殘傷,之后,日本婦女才逐漸改穿套裙和其他服裝。不過,時至今日,和服仍然深受日本人的喜愛。無論是慶祝兒童成長的“七五三”節(jié),還是入學典禮、畢業(yè)典禮、婚禮、葬禮以及節(jié)日慶典等重大節(jié)日及場合,隨處可見身穿和服的人們。另外在日本,藝妓和高級賓館的服務員都以和服為職業(yè)裝,在舉行花道、茶道等文化活動以及進行傳統(tǒng)藝術表演中也離不開和服。
二、和服的種類及和服的色彩、圖案特征
(一)和服的種類
和服的種類很多,根據(jù)其穿著場合的不同可分為禮服和便服。男式和服款式較少,色彩相對單調(diào),多用深色,腰帶細,穿戴比較方便。與男式和服相比,女性的和服款式多樣,色彩艷麗,腰帶較寬,穿戴繁瑣。
男式和服:以染有花紋的外褂和裙為正式禮裝,除黑色以外其它染有花紋的外褂和裙也可作為簡易禮裝隨意進行服裝搭配。
振袖和服:有色彩斑斕的圖案和紋理,是未婚女性穿著的和服。它根據(jù)袖的長短分為大振袖、中振袖及小振袖,袖長大約在39吋至42吋之間。振袖是當今未婚女性最正式的服飾,是未婚女性參加成人禮或親友的婚禮時常穿的服飾。
留袖和服:留袖和服分為黑留袖和色留袖兩種。黑留袖以黑色為底色,染有五個花紋,在和服前身下擺兩端印有圖案。黑留袖和服通常是已婚女性參加正式的典禮、儀式或是參加親戚的婚禮時穿的禮服。色留袖是在其他顏色的面料上印有三個或一個花紋,且下擺有圖案。已婚和未婚女性在上述場合均可穿著色留袖。
花嫁衣裳:是結(jié)婚時穿的禮服?;抟律咽巧袂盎槎Y穿著的禮服(日本的婚禮形式分為傳統(tǒng)的神前婚禮和西洋婚禮),也是和服中最為華麗的服飾,色調(diào)以紅白為主。
浴衣:是一種簡單的棉質(zhì)材料的和服,它是流行于安土桃山時代浴后穿著的“湯帷子”。因其質(zhì)地輕便涼快,比較適合室內(nèi)、浴后、夏季炎熱時穿著,所以很受平民的喜愛而演變成現(xiàn)在的“浴衣”。
(二)和服的色彩、圖案特征
日本的和服在選用顏色上是很有講究的。在1945年之前,日本在和服的顏色上曾有這樣的規(guī)定: 太上皇、天皇、皇太子、和親王的禮服用色分別為深紅色、青色、桔黃色、深紫色,這些顏色限制他人使用。尤其是不準皇室以外的人使用深紅色和深紫色。
直到現(xiàn)在,在日本的一些地方,非隆重儀式和服一般不選用代表神圣、純潔的白色和象征著魔力的紅色。
日本現(xiàn)代和服在色彩上以黑色為最上。如已婚女性以黑留袖為正式禮服出席各種喜慶場合。青色較為穩(wěn)重,常作為外出服的顏色,而比較雅致的茶色等色彩也常作為外出訪友的服裝的顏色,年輕人則喜歡穿比較鮮艷的色彩。
日本和服的色彩和圖案很明顯的表現(xiàn)在與一年中的各個季節(jié)的關系上。春天萬物復蘇、草木發(fā)芽、白花盛開,因此嫩綠的草色和淺蔥色成為和服的主色調(diào),櫻花和菜花則是這一季節(jié)和服的主要圖案。初夏時節(jié)和服的顏色主要是棣棠色和藤色等,到了盛夏人們?yōu)榱烁惺艿經(jīng)鲆?,一般喜歡選擇藍色或紺色等深色的單衣。這一季節(jié)和服的圖案除了朝霞和百合之外,波和水流也是人們所喜愛的。秋天和服的顏色多選用金茶色、暗茶色、古代紫藤等色彩,紅葉、秋草、菊花則是最適合這個季節(jié)的圖案。到了嚴寒的冬天,暖暖的小豆色或是緋色是最適合的顏色了,它能夠給給人帶來濃濃的暖意。由于冬天是一個相對缺乏色彩的季節(jié),所以華麗的更紗和唐草圖案可以為此增色,尤其是新年,以蓮紅色為主調(diào)的吉祥圖案成為主旋律。
三、日本和服中體現(xiàn)的日本文化
(一)“和服”這個名稱體現(xiàn)了日本人以和為貴的文化
由于日本人口中的90﹪以上都屬于大和民族,又由于日本文化中的“和”的觀念,所以把其傳統(tǒng)服裝命名為“和服”。日本是一個重視人際關系,以和為貴的社會,集體意識很強,注重協(xié)調(diào)精神。endprint
日本自古以來是個農(nóng)耕民族,由于地理條件的限制,人們生活在比較封閉狹小的環(huán)境中,這種環(huán)境要求人與人之間必須通過集體合作、相互配合來完成農(nóng)作物的生產(chǎn)過程。長期生活在這種環(huán)境中的日本人之間就形成了“以和為貴”的文化。圣德太子頒布的日本歷史上第一部法律——《憲法17條》中的第一條就是“以和為貴”,可見其在日本文化中的久遠歷史和重要地位。
日常生活中,“和”表現(xiàn)在語言上就是人們之間善于用委婉、含蓄的表達方式,不用直白、開門見山的說話方式。同時還常見于日本人之間的寒暄以及寒暄時的點頭、鞠躬等肢體語言?!昂汀北憩F(xiàn)在行為上就是人們之間彬彬有禮、和睦相處。
(二)和服的發(fā)展史體現(xiàn)了日本人善于吸收和改造外來文化并使其具有本國特色
唐朝時期中國的唐裝傳入日本之后,天皇命令全國上下模仿中國這一時期的服飾樣式。引進唐裝之后,日本人便根據(jù)自己的需要進一步對唐裝進行改造、加工,后來日本人逐漸把本國的氣候特點、本國人的形體特征以及審美情趣等因素綜合考慮,將和服改良成了最具日本民族風格的服裝。
日本文化是混雜的文化,也是不同系列文化并存的文化。日本是個善于吸收、改造并消化別國文化的國家。日本從彌生時代起就開始大量地吸收中國文化,后來又吸收了歐洲及美國文化并使這些文化逐步日本化。例如在日本文字方面,日本根據(jù)中國漢字的草書創(chuàng)造了平假名,根據(jù)漢字的楷書偏旁創(chuàng)造了片假名,根據(jù)英語、法語、荷蘭語等創(chuàng)造了外來語。
(三)和服的色彩和圖案體現(xiàn)了日本人熱愛自然,強調(diào)與大自然的和諧
日本姑娘穿著的和服的絢麗多彩常常是西方著書者們稱贊的對象。日本姑娘們將美麗的自然景色繡染在和服上,利用大自然之美來裝飾自己。從和服到與之搭配的腰帶、木屐等都裝飾著自然界的花草等圖案。即便是顏色的名字也都和大自然有關,例如櫻色、桃色、棣棠色和、藤色、葡萄色、木蘭色等等。日本和服的色彩和圖案根據(jù)季節(jié)選擇與此季節(jié)息息相關的色彩和圖案,把大自然的色彩和圖案融入到日常生活必須的服飾當中,體現(xiàn)著人們熱愛自然,與大自然之間的親近,與大自然的和諧統(tǒng)一。
日本人熱愛自然,與自然和諧不僅僅體現(xiàn)在和服上,還體現(xiàn)在食品、居住環(huán)境、藝術等方面。如日式最有名氣的點心牡丹餅、御楸以植物為名,日本的名酒“櫻正宗”“菊正宗”“山川”等也取名于大自然。在日式庭院中的路徑、盆栽等無不使人感到與大自然融合在一起。日本的山水盆景、插花等別具一格,盡量追求自然的真實性,保持大自然之美。
(四)和服的設計之美和穿戴繁瑣體現(xiàn)了日本的包裝文化
和服在日本的根深蒂固與流行,和日本人的愛好和習慣是分不開的。有人說,“日本文化是包裝文化”。確實,日本是非常喜愛和重視包裝的民族,他們認為包裝包含著自己對對方的“體貼”和“款待”的心情。在商場購物時,即使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商品,商家也會在包裝上大下功夫,他們耐心仔細地對商品進行一層層的包裝,甚至連一塊小小的糖果也不放過。
對日本人尤其是日本女性來說,和服也是一種精美絕倫的獨具日本特色的人體包裝。日本和服種類繁多、設計精美而且穿戴繁瑣,即使貌不出眾的女性,穿上一層又一層且設計精美的和服也能變得光彩照人,讓人眼前一亮。
以上從和服的發(fā)展史、和服的種類及和服的色彩圖案特征等方面論述了從和服中體現(xiàn)的日本文化,希望本文能夠?qū)头腿毡疚幕信d趣者有所幫助。
參考文獻:
〔1〕劉笑明.日本國家概況[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0.
〔2〕武心波.當代日本社會與文化[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1.
〔3〕佐島·群巳.日本文化社會風土[M].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2.
〔4〕葉渭渠.日本文化史[M].廣西: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
〔5〕多田道太郎.身邊的日本文化[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8.
〔6〕張華.和服——日本文化的農(nóng)縮[J].科技信息(高校講臺),2007(34).
〔7〕閆格.“和服”中體現(xiàn)的日本人的幾個性格特征[J].長治學院學報,2007(9).
(責任編輯 徐陽)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