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 朋[南開大學文學院, 天津 300071]
作 者:翟朋,南開大學文學院文學博士,研究方向:中國古代文學。
海德格爾說“語言是存在之家”,詩的表達是言語的召喚,也是存在的召喚,是詩人母題的母題。北島漂泊海外的經(jīng)歷促成了其詩歌語言的轉(zhuǎn)向,一方面他努力剝離附著在詩歌上的強烈的意識形態(tài),在疏離中實現(xiàn)對母語的凈化;另一方面他通過細讀與譯詩深入對詩歌本質(zhì)的追尋,在生命—詩歌—語言的共生與互文中實現(xiàn)更大的張力。
一
告訴你吧,世界
我—不—相—信! ——《回答》
北島在訪談中以認同的口吻說到帕斯的一句話:“詩歌是除了宗教和革命以外的第三種聲音。”“宗教和革命都充滿暴力色彩,而詩歌的作用恰恰相反,它可以拆除種族文化之間的樊籬。”對暴力話語的反駁,是北島詩歌寫作的起點,而他的思考并未止步于此,其深刻在于將對政治的警惕轉(zhuǎn)變?yōu)閷φZ言的警惕,這兩種不同的存在方式共有的權(quán)力意味都是北島所刻意疏離的。他試圖消除“朦朧詩派”的官方標簽,澄清被禁忌的《今天》,“除了一小部《今天》的讀者,大多數(shù)人無法得知所謂‘朦朧詩’的來龍去脈,我們當時根本沒有發(fā)言權(quán)。……在中國當代詩歌史上,‘今天詩派’長期被‘朦朧詩派’這個含混的官方命名所遮蔽,是除掉這個遮蔽的時候了。”①在政治壓倒一切的時代,《今天》的“純文學”立場標明了“今天詩派”的獨立身份和思想自由,也顯示了他們對暴力話語的反抗?!皬谋睄u的早期作品中,可以看到‘五四’文學的傳統(tǒng),看到西方18到20世紀文學的影響;也包括中國古典詩歌的內(nèi)斂和抒情性。比如,孤獨、自由和愛情在當時是被禁止表現(xiàn)的,但這卻是北島早期作品的主要內(nèi)容?!雹诘q如一個以暴易暴的宅門逆子,北島詩歌中天然地蘊有時代話語的血統(tǒng)?!皯岩傻膽B(tài)度和邏輯上的自我循環(huán)也許能有效地驅(qū)逐父輩的權(quán)力陰影,但在發(fā)音的姿態(tài)和喊叫的方式上,我們卻看見父親的亡靈在徘徊?!摇弧唷?’與城樓上的‘人—民—萬—歲!’遙相呼應,構(gòu)成了奇妙的應答關(guān)系。盡管前者是對后者的拒絕和反抗,但兩者在表達方式和聲調(diào)及音強上,卻是那樣的相似。設若將前者的聲音放置到城樓上發(fā)出,并加以擴音,將會有怎樣的音響效果呢?我相信,它肯定也是扁平、尖利的,肯定也是同樣地顫抖?!?/p>
正如吳曉東所說:“在某種意義上,北島賦予了反叛的政治以一種詩學的形態(tài),這構(gòu)成了他的最大的歷史貢獻。北島的聲音固然是政治的反映,但是卻表現(xiàn)為一種政治的詩學。”這種意識形態(tài)的色彩加速了北島的經(jīng)典化,一方面面對官方語言體系的批判,另一方面為“pass北島”的后起詩人提供了成見。相對于他人的誤讀,北島具有魯迅般的深刻自省,他在經(jīng)歷了“流亡”的失落之后終能直面過去,清醒到近乎無情地看待自己的某些早期作品:“現(xiàn)在如果有人向我提起《回答》,我會覺得慚愧,我對那類的詩基本持否定態(tài)度。在某種意義上,它是官方話語的一種回聲。那時候我們的寫作和革命詩歌關(guān)系密切,多是高音調(diào)的,用很大的詞,帶有語言的暴力傾向。我們是從那個時代過來的,沒法不受影響,這些年來,我一直在寫作中反省,設法擺脫那種話語的影響。對于我們這代人來說,這是一輩子的事?!?/p>
二
語言的產(chǎn)生
并不能增加或減輕
人類沉默的痛 ——《語言》
“詩是一種語言中的語言”(瓦雷里語),北島對話語的警惕根于對語言的深刻反思?!罢Z言是人與生存之間達成困境、達成相互抵消、相互生成的臨界點上的尤物——它不是對某種本真觀念的傳導,而是一種更矛盾更玄邃的內(nèi)部宇宙的不斷被剝露被揭穿的過程……詩人從語言的局限和語言‘操縱’世界這兩個方面,進一步揭示了語言的實質(zhì)。”③異國漂泊的北島,在不同的語言間游走,而他也理性地看到“語言作為人解放自身的一種基本力量,最后總并不能使他們重返家園”。如他所言,寫與不寫往往是一種宿命。并非必然,但是北島注定回歸母語,中文成了他流浪各國唯一的行李。
漢語對北島而言,不是作為“文化的根”存在的。詩人年輕時代吸取了不同文化的營養(yǎng),與現(xiàn)代漢語的關(guān)系是剪不斷、理還亂的?!?949年以后一批重要的詩人與作家被迫停筆,改行搞翻譯,從而創(chuàng)造了一種游離于官方話語以外的獨特文體,即‘翻譯文體’,60年代末地下文學的誕生正是以這種文體為基礎的。我們早期的作品有其深刻的痕跡,這又是我們后來竭力擺脫的?!雹鼙睄u在《上海文學》1981年第5期發(fā)表的一則詩論中寫道:“我試圖把電影蒙太奇的手法引入自己的詩中,造成意象的撞擊和迅速轉(zhuǎn)換,激發(fā)人們的想象力來填補大幅度跳躍留下的空白。另外,我還十分注重詩歌的容納量、潛意識和瞬間感受的捕捉?!睂τ诂F(xiàn)代漢語這種“既古老又年輕”的語言,北島首先是一個反叛者或改革者(相對官方話語而言),選擇“流亡”之后,他跟母語的關(guān)系空前親近,漢語成了漂泊者存在的根據(jù)和證明。
向母語的靠攏導致向傳統(tǒng)的復歸?!皞鹘y(tǒng)就像血緣的召喚一樣,是你在人生某一刻才會突然領(lǐng)悟到的。傳統(tǒng)博大精深與個人的勢單力薄,就像大風與孤帆一樣,只有懂得風向的帆才能遠行。而問題在于傳統(tǒng)就像風的形成那樣復雜,往往是可望而不可即,可感不可知的。中國古典詩歌對意象與境界的重視,最終成為我們的財富(有時是通過曲折的方式,比如通過美國意象主義運動)?!北睄u詩歌一貫具有的冷峻與簡練便隱含著傳統(tǒng)詩歌的倒影。他對第三代詩人“試圖建立和中國古代文體的對話關(guān)系”的嘗試贊賞有加,他本人的詩作也在努力進行類似的嘗試,《時間的玫瑰》《青燈》《讀史》等作品從意象到語言、格律都顯示了對傳統(tǒng)的自覺繼承,甚至在譯詩中也別有偏愛,比如翻譯狄蘭·托馬斯的詩,“特別精彩的是與風中人西邊月合一,這句我譯得也比較滿意,有古詩之風”。⑤與現(xiàn)實的漢語語境的空間隔閡,促成了縱向坐標的親緣認同,這和北島對純詩的追求殊途同歸?!皩τ谧骷襾碚f,母語是極其個人化的,正是由于這種個人化,才可能造成整體上的豐富。在國外的好處(也可能是壞處)是,由于日常語言和創(chuàng)作語言的對立和脫節(jié),使作家對變更中的母語保持必要的警惕,反而會產(chǎn)生某種凈化作用?!雹?/p>
在他國語境中,語言的重新安置是生活的內(nèi)在要求。漂泊的異國生涯一方面揭開了北島詩歌創(chuàng)作的新序幕,“在語言上的忠誠和在文化上的反叛,會形成一種緊張關(guān)系,這又恰恰是寫作的動力之一?!绷硪环矫妫霸谖鞣降淖⌒W骷液徒處煹纳矸菀彩谴偈挂粋€準學院化的北島誕生的原因。從詩藝上講,流亡時期北島的詩歌的技巧更圓熟,肌理更細密,但是與外部世界之間的張力逐漸瓦解,剩下的更是語言本身的張力,是詞與詞的張力。”⑦北島的詩歌理念在此交匯到新批評的河流,他推崇細讀但也注意到“新批評派過分拘泥于形式分析,切斷文本與外部世界的聯(lián)系”,但他的純詩理念使他后來的詩“更往里走,更想探討自己內(nèi)心歷程,更復雜,更難懂……能感到和觀眾的距離在拉大”。
為與漢語外的詩歌世界達成溝通,譯詩成為北島詩歌探索的新路?!稌r間的玫瑰》較多地涉及到詩歌的翻譯,其深意在于通過對20世紀西方大詩人生活與寫作的描述,探尋詩歌創(chuàng)作及評論的內(nèi)在本質(zhì)。在“譯”方面,北島有著先天的不足,他熟練掌握的語言種類并不多,只能通過英譯本的多個版本鑒別比較,這對以俄語、瑞典語等寫成的詩歌,無異銅鏡中觀影,仿佛得之,失之迷蒙。而“譯詩”卻是北島對存在的再次承諾,是他在語言與心靈的坐標中尋找與迷失的宿命。就他選擇的詩歌,我們可以看到他對現(xiàn)代抒情短詩的鐘愛,這與他自身創(chuàng)作的傾向也是相符的。詩是靈魂最高的投注,北島對抒情的看重是對詩歌本質(zhì)的體認。他對文本、詩意或詩感的對應、語言張力的探求,細心抽繹出來,足以成為一架宏偉而精致的生命之橋,凌跨各種語言。它引發(fā)的對翻譯的探討余波蕩漾,在更高意義上是對詩的深刻的認定,這種譯是永無完結(jié)的。
“始于河流而止于源泉”,北島的詩歌語言轉(zhuǎn)向了對母語傳統(tǒng)的復歸及在多語背景下的凈化與交滲。詩人在失落的國土上放逐,在混雜的語言中漂流,“必須修改背景,才能重返故鄉(xiāng)”。但詩人未死,詩歌之路未竟,在歷史與語言的交纏中,開出時間的玫瑰。
① 劉溜:《北島:靠“強硬的文學精神”突破重圍》,《經(jīng)濟觀察報》2009年1月19日,第042版。
② 一平:《孤立之境——讀北島的詩》,《詩探索》2003年第3—4輯,第147頁。
③ 陳超:《中國探索詩鑒賞辭典》,河北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180頁。
④ 唐曉渡、北島:《我一直在寫作中尋找方向——北島訪談錄》,《詩探索》2003年第3—4輯,第169頁。
⑤ 北島:《時間的玫瑰》,中國文史出版社2005年版,第306頁。
⑥ 王寅:《北島:失敗者是沒有真正歸屬的人》,《第一財經(jīng)日報》2004年11月26日,第D03版。
⑦ 吳曉東:《從政治的詩學到詩學的政治——北島論》,見《現(xiàn)當代詩歌:中韓學者對話會論文集》,第11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