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 id="yyy80"></tr>
  • <sup id="yyy80"></sup>
  • <tfoot id="yyy80"><noscript id="yyy80"></noscript></tfoot>
  •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南宋詩人戴敏生平、詩歌、版本及佚文

    2014-02-12 09:34:06吳茂云
    臺州學院學報 2014年2期
    關鍵詞:東皋石屏

    吳茂云

    (溫嶺市政協(xié)文史委,浙江 溫嶺 3175000)

    南宋詩人戴敏生平、詩歌、版本及佚文

    吳茂云

    (溫嶺市政協(xié)文史委,浙江 溫嶺 3175000)

    戴敏為南宋詩人戴復古之父,其祖上自福建遷來,到戴敏一代已經“詩書傳家”,他未參加科舉考試,追求閑適而安逸的生活,生有二子戴翼、戴(戴復古譜名)。戴敏詩歌存世雖少,但其詩“和、雄、新、遠”四體皆備,實為江湖派之濫觴。其詩生前未結集,僅有十首保存于《石屏集》中傳世。新發(fā)現(xiàn)的戴敏《一軒記》是應其姻親潘希梁之請,以“一”立論,持做人要專一、人心要統(tǒng)一于孝悌之旨。

    南宋詩人;戴敏;生平;詩歌;版本;佚文

    戴敏,生于宋建中靖國元年(1101),卒于乾道七年(1171)[1],字敏才,號東皋子,宋浙江東道臺州黃巖縣南塘(今浙江省溫嶺市新河鎮(zhèn)塘下)人,戴復古之父。

    一、家世生平

    戴氏世居南塘,始遷祖戴良鎰于唐末五代時為避戰(zhàn)亂從福建遷來?!澳咸链魇献娉跎踟毟M,操小舡取蠣灰海上。夜半泊浦溆門,見有鼓樂舡自海上來。比近岸,聞哭聲,燈燭熒煌,就視之,乃空舟也。戴怪之,束火入舟中檢視,金銀貨物以巨萬計,中有香火祀銅馬神,蓋劫海賊舡為敵兵剿殺,墮水死,獨遺其舟在爾。戴取之,立族南塘,子孫富盛,世世祀銅馬神,俗呼為銅馬神戴云”(見嘉靖《太平縣志·外志》)[2]。此后六傳至戴敏一代,已詩書傳家,其堂兄舜欽“宣和中上書言時政,上嘉其忠,授迪功郎,監(jiān)宣州合同茶場,任滿轉修職郎、南康軍戶掾”(見《戴忱墓志銘》)[3]。戴敏之父戴公弼,生于北宋熙寧元年(1068),卒于南宋建炎三年(1129),字清臣,生子三:譜名志捷、志操、志揆,都無事跡可考,其中長子志捷即戴敏,娶何氏,繼娶黃氏、楊氏。生子二:翼、復古。戴翼,生于南宋紹興二十六年(1156),卒于開禧元年(1205),字振之。戴復古生于南宋乾道三年(1167),卒于淳七年(1247),譜名,字式之,號石屏[4]。

    戴敏出生的年代正是大宋帝國興盛了一百多年后,由盛轉衰的時期,一代名臣王安石和司馬光都已于元元年(1086)卒,元符三年(1100)宋哲宗死,徽宗趙佶登基,這時蔡京掌權,黨爭不絕,邊患不斷。將諾大一個國家交給大書畫家來打理,也確實有點難為了他,于是國勢只能每況愈下了。建中靖國元年(1101)大文學家蘇軾擱下了如椽之筆,回歸道山。而戴敏就在這一年出生了。宣和二年(1120),方臘起義于青溪,攻睦州、杭州,東南大震。宣和七年(1125),金兵大舉入侵,徽宗禪位于欽宗,1127年4月,金虜徽、欽二帝北去。5月,康王趙構稱帝于商邱,是為高宗建炎元年,史稱南宋。北宋時由北而南的戰(zhàn)火還只在中原地帶蔓延,臺州離戰(zhàn)亂尚遠,到南宋已是“江淮百姓正流離”。到建炎四年(1130),金兵破定海(今屬浙江舟山)、明州(今浙江寧波),宋高宗趙構乘舟浮海南奔臺州(治今浙江省臨海市)、溫州避難,于是臺州也就被卷入戰(zhàn)火。戴敏就成長于時局變亂之中,直到紹興十一年(1141)宋金和議成,才逐漸安定下來。

    戴敏生平資料甚少,從其僅有的幾首詩中看,他的一生都只在家鄉(xiāng)活動,也許去過南宋首都臨安,也只是投親訪友,沒有參加過科舉考試。紹興十一年(1141)戴敏40歲,在亂世之中,讀書人一般只求茍全性命,而不求聞達,正象戴復古詩中所說:“有道行其志,非時做甚官。”所以戴敏不為舉子業(yè)也就可以理解了。

    臺州地處海隅,歷來為荒蠻貶謫之地,到唐代廣文博士鄭虔貶臺州后,辦學館、重禮儀,從此民風日純,士風漸進。宋都南遷臨安后,不少皇族宗親移居福建、浙江,當時的政治、文化重心南移,臺州上升而成為重要的輔郡,大批文人墨客也相繼來到臺州,像朱熹、陸游、尤袤等,帶來了濃厚的文化氣息。戰(zhàn)亂使戴敏不想仕進,而他的率真性格,更使他親近山水和自由,在宋金議和后的和平日子里,江南富庶的環(huán)境,能讓他過著富足又安樂的生活。

    “東皋”是指平野,陶淵明《歸去來兮辭》中有:“登東皋以舒嘯,臨清流而賦詩?!睆乃蕴枛|皋子上可以看出,他追求的是閑適而隱逸的生活,而他的一生也正是在飲酒和詩情中度過的:“卜筑成佳致,幽棲樂圣時。何如謝公墅,略似習家池。地暖梅開早,天寒酒熟遲。催租人去后,續(xù)得夜來詩。”(《后浦園廬》)[5]315這正是他日常生活的真實寫照。

    幾十年的詩酒生涯,使他從消極避世漸漸地轉入了以詩為業(yè)的境界:“唐人以詩名家者眾,近時文士多而詩人少。文猶可以發(fā)身,詩雖甚工,反成屠龍之技,茍非深得其趣,誰能好之?黃巖戴君敏才獨能以詩自適,號東皋子,不肯作舉子業(yè),終窮而不悔?!保ㄒ姟妒猎娂氰€序》)[5]393按儒家兼濟天下的目標來看,戴敏注重詩詞不求舉業(yè),的確有點離經叛道,錢鍾書先生曾指出“古代知識分子要得官,自隋唐以來實行科舉,明清尤烈,這是封建統(tǒng)治者禁錮思想、進行文化專制的重要手段。于是一些陋儒把學問與功名、詩詞與八股的矛盾判若水火,認為時文可以富人,文學能窮人,因而視制舉應試之外的學業(yè)為仇寇”[6]。南宋這種重時文輕詩詞的現(xiàn)象已十分普遍,而不圖仕進,唯求“外學”,的確是需要勇氣的。這種勇氣貫穿了戴敏一生,甚至還影響到戴復古的一生:戴敏“且死,一子方襁褓中,語親友曰:吾之病革矣,而子甚幼,詩遂無傳乎!為之太息,語不及他,與世異好乃如此。子既長,名曰復古,字式之。或告以遺言,收拾殘編,僅存一二,深切痛之,遂篤意古律……且言:吾以此傳父業(yè),然亦以此而窮”。戴敏死時長子十五歲,次子四歲,看來長子翼沒有多少培養(yǎng)前途,他想把希望寄托在六十六歲得子的復古身上,戴敏特為其取名復古,是希望其在詩學上能繼承其事業(yè),恢復漢唐之古樸詩風。但在戴敏一病不起時復古年僅四歲,所以他只能抱憾而終。好在其丈人黃家也是讀書人家,“君家圖書府,墨色照青嶂”(《石屏詩集》詩卷一《求先人墨跡呈表兄黃季文》)[5]1。戴敏的這位妻子也知書識禮,使戴復古幼年得到良好的啟蒙教育,后來復古得知父親的遺言,就決心繼承父業(yè),少年時就跟當?shù)氐脑娙诵鞙Y子、林景思學詩,長大后再奉陸游為師,終于卓然成家,實現(xiàn)了父親的遺愿。

    戴敏還擅長書法,有鍾、王筆意,“書名入御定書譜中”,可惜也沒有流傳下來,就是找現(xiàn)今存世的的幾種書譜,也沒有發(fā)現(xiàn)戴敏的名字。

    二、詩歌和版本

    戴敏的詩雖然留下的不多,但質量都不錯,他的人生和詩在兒子戴復古眼里是值得驕傲的:“我翁本詩仙,游戲滄海上。引手掣鯨鯢,失腳墮塵網(wǎng)。身窮道則腴,年高氣彌壯。平生無長物,飲盡千斛釀。傳家古錦囊,自作金玉想。篇章久零落,人間眇余響。搜求二十年,痛淚濕黃壤。”(見《求先人墨跡呈表兄黃季文》)他的詩該雄渾時雄渾,氣象闊大,如《海上》一詩:“萬頃鯨波朝日赤,滄洲四望無窮極。海山何處是蓬萊,遍問漁翁都不識。”寫出了海天的空闊。而該秀麗時又十分秀麗,如《小園》一詩。當時詩壇對他的詩也是肯定的,編撰《詩人玉屑》的魏慶之就十分稱賞。戴復古有《先人東皋子〈小園〉七言人多喜之浼秋房樓大卿作大字刻石》一詩:“父歿名隨泯,詩存世莫傳。敢求大手筆,為寫小園篇。詞翰成雙美,光華照九泉。托公垂不朽,鐫刻到千年?!睒乔锓渴菚?,作大字刻石,可見其受人喜愛的程度。詩人倪祖義就這樣評價他的《小園》一詩“詩和則歡適,雄則偉麗,新則清拔,遠則閑暇。東皋子詩云:‘小園無事日徘徊,頻報家人送酒來?!瘹g適也;‘惜樹不磨修月斧,愛花須筑避風臺?!瘋愐玻弧┣沓貪M,移個柴門傍竹開?!灏我玻弧嘀x有情雙白鷺,暫時飛去又飛回。’閑暇也。備是四體,一篇足矣,況鶴鳴子和,清唳徹九皋耶!”而趙以夫則推崇他的平和自然,有如天籟:“物以忘為適。腰適于帶,足適于屨,忘故也。東皋子一生嗜詩,工造妙境,而吟稿不存,膾炙而傳者僅十首,是真能忘于詩而適其所適者也。則其人之蕭散灑落,可想象見,豈比夫世之刻削嚼嚙于一聯(lián)半句間,沾沾自喜,期以能夸富者哉!”他的詩應該是和晉陶淵明、唐王維的山水田園詩一脈相承,但戴敏是從鄉(xiāng)村到鄉(xiāng)村,更其從容自然,不像陶、王的從官場中逃離,還經常要將官場與田園作對比,有一種城里人下鄉(xiāng)的味道,雖然驚奇喜悅,終隔一層,非是出于自然。比如王維的《竹里館》:“獨坐幽篁里,彈琴復長嘯,林深人不知,明月來相照?!笨赡苤挥幸凭拥洁l(xiāng)間的人,才會彈琴、長嘯,還會對明月相照也表示了驚喜。這是一種“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的感覺,如果是一位土生土長者,會習見為常,不再敏感。戴敏卻是生于斯,長于斯,他寫的就不一樣:“不行亭下路,護筍別開門?!保ㄒ姟段飨惥邮考摇罚榱吮Wo四處亂長出的新筍而另外開一扇門來行走,這是人與自然的融合,互相體貼入微,沒有長久在山村生活,就體味不到這種自然情調。味其詩,可知是其本真的流露,而不是像陶、王一樣的去刻意尋求:“遍尋山水自由身”(白居易詩句)。這就像五祖大師選法嗣時,神秀作的偈“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弗使惹塵埃”心境還要時時去打掃。而六祖慧能是“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更見其本性。就像陶淵明的“悠然見南山”,南山本自在,不待見也,而戴敏是“人行躑躅紅邊路,日落秭歸啼處山?!比吮驹谏街校槐卦僖?,人即是景,渾然一體。讓科班出身的音樂家去唱民歌,好聽是好聽了,但沒有了一股野味,要是追求原生態(tài)的東西,還是要去當?shù)芈犆耖g藝人的歌喉。他的詩雖然留下的不多,但開了戴氏家族詩人群的先河,也可以說是江湖詩派的濫觴,影響力是深遠的。

    戴敏一生作詩多少已無法考證,戴復古稍長從其老師徐淵子處得到父詩一篇:《小園》和《屏上晚眺》中的一聯(lián),曾向舅家表兄寫信求先人墨跡(見《求先人墨跡呈表兄黃季文》),還在江湖上處處留心搜集。到端平元年(1234)還沒有進展,“集首東皋子二詩,雖斑駁不完,而思致風骨概可想見”(見《石屏詩集·趙以夫跋》)[5]397。直到淳四年(1244)才找到10首,就將它刻于自己詩集卷首,并作小跋于其詩后,這就是本集所有的全部詩篇了。還有《初夏游張園》一詩,《千家詩》題為戴敏作,流布盡廣,為歷代讀者所熟悉,其實《千家詩》非宋人所編,為后人托偽,不足為據(jù)。后來《宋詩鈔·東皋集補鈔》也收入該首,應是誤收。各本均將此詩編入《石屏詩集·卷七》,當是戴復古所作。

    戴敏詩的流傳方式也是民間的,先是流行在朋友之間,本人家中也沒有個集子和抄本。后來戴復古著意去搜尋,20年后找到10篇,刻于石屏詩集卷首才得以流傳下來,所以《石屏詩集》的版本流變也就是戴敏詩的版本流變。在戴復古最初由趙蹈中選集于嘉定年間的《石屏小集》里,父詩還沒有放入。最早為戴敏詩作跋的是倪祖義,他在寶慶丁亥年(1227)見到只有《小園》一首。趙汝騰于紹定二年(1229)為之作的序言中也沒有提到其父的作品。最早將父詩刻于卷首的應該是袁甫編于紹定五年(1232)的《石屏續(xù)集》四卷本,因為端平甲午年(1234),趙以夫的《石屏詩跋》中已有“集首東皋子二詩”。淳二年,戴復古再找到父詩九首,寫信給陳,請他為父詩作跋,于是在淳四年陳寫了跋文:“歲紹定之己丑,叟來閩中,攜其先人遺稿,僅一篇一聯(lián)耳,俾余題其后,予已竊敬其事。后十三年,叟以書來,則又得十余首,與叟近詩合為卷矣?!边@個合為卷的本子應該是有吳子良作序的《石屏后集》,吳序作于淳三年,吳子良也應該看到過戴敏詩,但已有人專門為戴敏作跋,所以吳序里沒有提到。后來一些版本也都把這十首作為石屏詩集的卷首。到明弘治馬金編成的十卷本〈石屏詩集〉,也將戴敏詩十首單獨成卷置于卷首,于是這就成為定式,這個版本就成為此后歷代通行的版本。至于在另外一些版本體系里,如明萬歷潘是仁編入《宋元詩四十二種》的六卷本《石屏詩集》,僅選收戴復古的一人的部分詩詞,就沒有了戴敏詩。而清乾隆的《四庫全書》,收《石屏詩集》六卷,不收戴氏后人的詩和全部的序跋,但仍將戴敏詩十首置于卷首。清嘉慶宋世犖編的《臺州叢書》本,也就是本書的底本,編排體例仍與明弘治本大體無異。至于一些選本,有將戴敏詩十首單行的,象《宋詩鈔初集》,將戴敏詩名為《東皋詩鈔》,也有小序和詩十首。后又有《宋詩鈔補》,其第六冊有《東皋集補鈔》,內容僅《初夏游張園》和“人行躑躅紅邊路,日落秭歸啼處山?!币宦?lián),其《初夏游張園》詩應是戴復古所作,卻被編者錯抄了進來。今人重新整理而由浙江古籍出版社出版的《戴復古詩集》將東皋子詩十首作為附錄,放在戴氏族人詩之首位。北京大學整理出版的《全宋詩》則單立一作者作品:戴敏,詩十首。

    三、佚文:一軒記

    最近在翻閱1996年重修的《沈岙潘氏宗譜》時,看到卷十《藝文》里有一篇《一軒記》,下署戴敏,不知是否即戴復古之父,將其標點后,全文如下:

    沈山潘君希梁,素位而不愿外,定靜而不華逞,以一名其燕居之軒,請予以記。

    一之名義磋乎?一之為用大矣。天得一而清,地得一而寧,吾人得一而為誠。天以氣言,地以質言,而人則以心言。天不一則不清,地不一則不寧,日月何系焉,萬物何覆焉,華岳何不載重,河海何振不泄焉,則又奚論于人心。人心不一,志可不貳以二,意可不參以三亦鮮矣。

    人心之一何歸?子之事父,一于孝也,曾子之養(yǎng)志,子路之盡思,希梁之一于孝是歟。弟之事兄,一于悌也,君實之奉伯康,公權之事公綽,希梁之一于悌是歟。賓主之恭,賢否之哲,希梁處之不戾,何莫不由心之一也。引而伸之,一此心者,非一當人然,天下之人,上下皆當然。為天子者,一此心而天下治,為諸侯者,一此心而境內安,為大夫士庶人者,一此心身修而家齊矣。純一者,全此心而無外也,專一者,守此心而在內也,若希梁甫能守此心之一以名軒者,義正淵深也。且潘世為吾邑著姓,詩禮傳家,其先多隱君子,今希梁高尚其志,匱玉不炫,清靜自怡,蓋將登首陽之巔,涉富春之瀨,尋問餓夫狂奴遺事,不耀其采與光者也。

    古云:表之曲者影必斜,源之清者流必潔。守一于心,源清之得,于家尚已,一之稱,情何喙。

    同邑戴敏拜撰[7]

    這是戴敏應姻親潘希梁之請,為其居所所作之記,作者對潘氏用“一”來命名、并自號一軒大為贊賞。他認為做人要專一,人心要統(tǒng)一,要統(tǒng)一到孝悌上來,只有這樣才能做到身修家齊,所以潘氏以一來命名,是“義正淵深”。全文不長,但內容深邃,文筆老到,說理酣暢,對“一”的理解入木三分,確實是一篇言簡意賅可以傳世的好文章。

    沈岙潘氏世居溫嶺市大溪鎮(zhèn)小塘嶺下,距戴氏故里約三十公里,耕讀傳家。據(jù)該譜記載:

    一軒主人潘希梁“諱旨灝,名希梁,號一軒。仔芳公長子,生于宋元符庚辰年(1100)十一月十六日子時,性孝友,與從兄同心無間一膜,博極群書,熟悉古今成敗之跡,卒于紹興丁卯年(1147)五月初三日午時,配椒江安人林氏,合葬于白山西麓,子一,馨英?!?/p>

    “馨英字從華,號芍闌,希梁之子,生于宋紹興壬戌年(1142)八月十五日午時,性剛直,少游邑校,勤學好問,深得八行先生體用之學,以對策舉孝廉,不阿權貴,官終提舉洞霄宮。卒于慶元戊午年(1198)十二月十一日戌時,享年六十有五。配恭人林氏,合葬于獅巖前。”

    戴敏生于建中靖國元年(1101),比潘希梁少一歲,戴家與潘家數(shù)通婚姻,希梁之堂侄女舜英即嫁與南塘戴伯仁,堂侄馨蒙娶佛隴戴氏,因此,戴敏以姻親之家為同齡者作《一軒記》,是比較可靠的。

    唯恐修譜者誤將別人之文題作戴敏,筆者特將《全宋文》的篇目檢索了一遍,也未見《一軒記》,可見《全宋文》編者也未發(fā)現(xiàn)過此文,今特公之于眾,今后可作為《全宋文補輯》時的資料。

    歷代對戴敏的研究很少,都是在研究戴復古時略提一下其家學淵源,近人的研究更少,還未見獨立成篇的論文,但就其詩作的質量和對戴復古的影響,在地方文學史的研究中,戴敏應該是不可或缺的人物。因此不揣固陋,先拋引玉之磚,因存世之戴敏資料太少,本篇所述難免掛一漏萬,希各方專家學者予以批評指正。

    [1]吳茂云:新發(fā)現(xiàn)《戴氏家乘》中戴復古家世和生卒年[J].臺州學院學報,2013(2):47-48.

    [2]溫嶺市地方志辦公室整理,太平縣古志三種[M].北京:中華書局,1997:110.

    [3]吳茂云.新出土戴氏家族墓志與戴復古家世新考[J].臺州學院學報,2008(5).

    [4]四明桃源戴氏家乘[Z].寧波:1947(民國36年).

    [5]吳茂云.戴復古全集校注[M].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08.

    [6]錢鍾書論學文選第三卷[M].廣州:花城出版社,1990.

    [7]沈岙潘氏宗譜編委會.岙潘氏宗譜[M].1996.

    A Comment on Poet Dai Min’s Life Story,Poems,Versions and Lost Works of South Song Dynasty

    Wu Maoyun

    (CPPCC of Wenling Municipal Committee,Wenling,Zhejiang 317500)

    Dai Min,the father of poet Dai Fugu,lived in a literary family migrated from Fujian district.He pursued leisurely and easy life and had two son Dai Yi and Dai Gui.Though only a few poems left down,he was the founder of Jianghu school with harmonious,powerful,new and ambitious poems.Only ten poems were handed down in Shi Ping Ji with no exclusive poetry anthology.the poem Yi Xuan Ji was found to express being constant in conducting oneself and unified heart.

    poet of South Song dynasty;Dai Min;lifetime;poem;version;lost work

    10.13853/j.cnki.issn.1672-3708.2014.02.001

    1672-3708(2014)02-0001-04

    2014-03-12

    吳茂云(1957- ),男,浙江溫嶺人,溫嶺市政協(xié)文史委主任。

    猜你喜歡
    東皋石屏
    My Wonderful Schoolbag
    王志棟:無題
    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推介:石屏彝族剪紙刺繡工藝
    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推介:石屏烏銅走銀工藝
    舉 薦
    舉薦
    小小說月刊(2021年8期)2021-08-17 21:52:55
    王績
    云南石屏方言中的撮口呼研究
    石屏縣文化旅游產業(yè)發(fā)展的探析
    《東皋琴譜》研究成果及音樂特征①
    东山县| 三穗县| 惠州市| 闽清县| 明溪县| 华亭县| 绥德县| 将乐县| 抚宁县| 阜新市| 绥宁县| 兴宁市| 大新县| 朔州市| 上蔡县| 灵宝市| 寻甸| 财经| 南投县| 化隆| 怀来县| 扎兰屯市| 奉化市| 鱼台县| 章丘市| 蛟河市| 安图县| 密山市| 兰西县| 大田县| 南川市| 揭东县| 固安县| 香格里拉县| 丘北县| 阳江市| 兴和县| 海丰县| 林甸县| 崇文区| 新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