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偏差與失效:村民自治制度實踐困境原因探析①

      2014-02-12 04:38:36李艷麗張雨亭
      探索 2014年4期
      關鍵詞:村民農民政治

      李艷麗,張雨亭

      (武漢理工大學政治與行政學院,湖北武漢 430063)

      20世紀80年代末,國家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村民委員會組織法(試行)》,試圖以村民自治制度來實現鄉(xiāng)村社會的善治并推動國家民主化。然而這一制度在實踐中卻遭到扭曲,目前“農村出現了嚴重的治理性危機”[1]。對村民自治制度在實踐中遭遇困境的原因,學界嘗試從多個視角進行解答,如制度視角②吳毅、蔣達勇、王金紅等學者從國家-社會關系分析范式出發(fā),分析村民自治制度在農村實踐中為何難以與原有國家政治制度接軌,出現部分功能扭曲甚至失效的原因。吳毅.村治變遷中的權威與秩序——20世紀川東雙村的表達[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蔣達勇,王金紅.反向民主對村民自治制度的影響——一個新的理論解釋[J].開放時代,2012(5).、經濟視角③袁方成、方麗華、盧福營等學者認為當前農村經濟和社會結構正發(fā)生著根本性轉換,經濟結構和社會結構發(fā)展不平衡不斷突破著村民自治的制度框架。袁方成,李增元.農村社區(qū)自治:村治制度的繼替與轉型[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1(1);方麗華,盧福營.論集體經濟式微對村民自治的鉗制[J].浙江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1).、文化視角④肖唐鏢、戴玉琴等相關學者認為村民自治制度在實踐中遭遇困境重要原因在于政治文化基礎不具備。肖唐鏢,邱新有.選民在村委會選舉中的心態(tài)與行為——對40個村委會選舉情況的綜合分析[J].中國農村觀察,2001(5);戴玉琴.政治文化視野下對村民自治發(fā)展困境的解讀[J].貴州社會科學,2007(6).以及社會變遷⑤徐勇等學者認為隨著農村社會變遷的深入發(fā)展,傳統的戶籍制度、人口流動、村莊居民的分層復雜化等因素都對村民自治制度的發(fā)展提出了新挑戰(zhàn)。徐勇.掙脫土地束縛之后的鄉(xiāng)村困境及應對——農村人口流動與鄉(xiāng)村治理的一項相關性分析[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0(2).的視角。這些理論分析和實證研究從比較宏觀的視野解釋了村民自治制度在實踐中遭遇困境的原因,給筆者以較大啟發(fā),但這些研究仍無法回答下列問題:為什么制度設計與其實踐結果之間存在偏差?這種偏差發(fā)生的原因又是什么?本文立足于規(guī)范與實踐偏差理論,嘗試從微觀角度,通過分析農民政治行動的特殊邏輯與國家普遍主義邏輯之間的偏差來探尋村民自治制度陷入實踐困境的原因。

      一、規(guī)范與實踐偏差:黃宗智與哈貝馬斯的理論梳理

      制度規(guī)范是什么?它為什么會在實踐中發(fā)生偏差?對于前者學界眾說紛紜、莫衷一是,但后者對現實更有啟發(fā)意義,更成為學界持續(xù)探討的重點。在這里筆者僅以對本文啟發(fā)頗多的黃宗智與哈貝馬斯的理論為基礎進行理論梳理。

      (一)黃宗智的“表達與實踐的背離”

      黃宗智先生為了要厘清清代法律的真正面目,他試圖用清代法律的實踐來檢驗其官方表達。通過對清代的法律史及司法實踐的考察,他敏銳地發(fā)現“清代的法律制度是由背離和矛盾的表達和實踐組成的,官方的表達和法律制度的實際運作,既矛盾又統一”[2]。這里的“表達”是指官方或國家政權話語體系。針對清代法律制度呈現出表達與實踐背離特征的原因,黃宗智先生認為這是因為清代法律制度同時具有官方的和民間的,以及道德的和實用的這兩個層面。黃宗智先生基于“實體理性”的概念分析了清代民法中實體主義和理性主義及官方審判和民間調節(jié)的矛盾結合,并認為這種矛盾結合與清代頗具矛盾特色的政治制度——世襲君主官僚制——密切關聯在一起。

      黃宗智對“表達與實踐”的區(qū)別,揭示了政治實踐中的一個普遍現象:為追求執(zhí)政的合法性,執(zhí)政者一般會反映某種道德訴求,這種道德訴求會使得“表達”具有某種道德完美性傾向。但這樣的政策可能具有一定的虛構性和欺騙性,如將屠殺行為美化為公共衛(wèi)生防疫行為[3]。這與真實現實總是存在差異,這種差異,既具有持久性,又具有普遍性。從現實層面來看,或者由于國家意識形態(tài)的內在價值沖突,或者由于其價值的正當性,或者由于其超越于現實,某些國家意識形態(tài)的道德性表達很可能無法以制度或法律的形式給以保障,缺乏可實現的基礎和事實支撐,因此對現實或實踐缺乏約束力,從而導致國家官方表達與實踐的巨大偏差。

      (二)哈貝馬斯的“事實與規(guī)范的張力”

      哈貝馬斯認為事實與規(guī)范之間的張力關系主要有三個層次:其一,社會政治現實與法律規(guī)范系統之間的張力;其二是內在于法律本身之內的那種事實性與有效性之間的張力,這是哈貝馬斯探討的核心層次;其三是社會交往行動理論中蘊含的事實性與有效性之間的張力。針對核心層次的法律的事實性與有效性之間的張力,哈貝馬斯從交往行動理論基本概念之中蘊含著的事實性與有效性之間的張力,即從內在于語言和語言使用之中的這種張力來分析。哈貝馬斯認為法律有效性涉及兩個維度:“一方面是根據其平均被遵守情況來衡量的社會有效性,另一方是對于要求它得到規(guī)范性接受的那種主張的合法性”[4],即法律事實有效性與法律規(guī)范的有效性。從理想狀態(tài)而言,這兩種有效性可以存在良好的互動。然而,在實踐中,法律有效性的這種雙重關聯使得法律共同體成員面對同一規(guī)范時可以選擇一種客觀化態(tài)度,或者選擇一種施為性態(tài)度,并采納相應的理解方式。也就是說,在實踐中法律規(guī)范有效性與事實有效性之間更多的是表現為一種緊張關系,一方面是因為法律不可能百分之百達到規(guī)范有效性要求;另一方面由于交往主體的理解,法律在實踐中被人們自覺遵守的程度也不同。

      通過對黃宗智和哈貝馬斯的理論梳理,筆者發(fā)現制度規(guī)范的有效性受到兩個維度的影響:其一,制度規(guī)范本身是否具有被實踐的可能;其二,制度規(guī)范實踐者對規(guī)范的認同、實踐程度。前者雖然從制度規(guī)范本身出發(fā),但仍然暗含了制度規(guī)范與制度實踐者的互動。一方面如果制度規(guī)范本身不具有正當性,很難得到實踐者的承認和實踐;另一方面即使制度規(guī)范本身具有正當性,但如果與實踐者的價值排序背離太遠,也很難被實踐。因此黃宗智、哈貝馬斯雖然從不同的角度分析了制度規(guī)范與制度實踐發(fā)生偏差的原因,但都強調了制度實踐者自身所持有的政治理念會影響到制度被接受及其被實踐的程度。

      二、特殊與普遍:農民政治行動的邏輯與村民自治制度規(guī)范邏輯間的偏差

      二十多年來,村民自治的發(fā)展一直是國家權威主導推動的,通過憲法、法律、行政規(guī)章、部門規(guī)章、司法文件和執(zhí)政黨文件等途徑對村民自治及其相關問題做出統一的、一般性的規(guī)定。那么村民自治制度在實踐中能夠平緩運行需要制度實踐者具備哪些現代的政治心理呢?而在實踐中農民的政治行動的邏輯又有何特征?二者的偏差又在哪里?筆者立足于實證調研數據來分析農民政治行動的特殊邏輯,以此分析村民自治制度在實踐中陷入困境的原因。

      (一)法治精神與倫常觀念

      20世紀80年代以來,村民自治的發(fā)展歷程就是相關法制建設不斷完善的過程。盡管現在學界對《村民委員會組織法》到底屬于基本法還是一般法存在爭議,但是以《憲法》第111條為依據而制定的《村民委員會組織法》卻是村民自治制度規(guī)范體系的總綱?!洞迕裎瘑T會組織法》在總則中第1條規(guī)定:“為了保障農村村民實行自治,由村民群眾依法辦理自己的事情,發(fā)展農村基層民主,促進農村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根據憲法,制定本法?!笨梢哉f村民自治制度的出臺的方式就強烈地體現了法治精神。同時,作為村民自治制度總綱的《村民委員會組織法》內容也體現了強烈的法治精神,例如《村民委員會組織法》第10條明確規(guī)定:“村民委員會及其成員應當遵守憲法、法律、法規(guī)和國家的政策,遵守并組織實施村民自治章程、村規(guī)民約,執(zhí)行村民會議、村民代表會議的決定、決議,辦事公道,廉潔奉公,熱心為村民服務,接受村民監(jiān)督?!币虼?村民自治制度從其建立方式及其制度規(guī)范本身就內在規(guī)定了這一制度在實踐中能平滑運行的關鍵就是制度實踐者應具備較強的法治精神。

      筆者通過實證調查發(fā)現,隨著國家現代化進程的不斷推進以及送法下鄉(xiāng)對農民法治意識的持續(xù)不斷地啟蒙,當前中國農民的法治意識已經有了很大提高。然而倫常觀念仍然是維持鄉(xiāng)村社會政治秩序的重要紐帶。在“您認為現在辦事主要靠什么”的問題調查中,受訪對象有15%的認為現在辦事主要靠法律,以及30.8%的認為靠黨的政策,但仍有45%的認為現在辦事主要靠人情以及請客送禮。同時,盡管目前農民的法治意識在增強,但對法的理解還比較含混,在對“是否認為缺德行為比違法行為更可恥”的調查中,持同意態(tài)度的受訪者達到68.3%,這說明法治意識還是以一種比較抽象的意識形態(tài)的觀念影響農民的政治行動,還沒有真正成為農民政治行動的深層邏輯。

      (二)權利意識與威權觀念

      盡管“權利”一詞在《牛津法律大辭典》中被注明為“該詞有很多濫用和誤用”[5],盡管對于權利相關的學理爭論層出不窮,但作為現代政治、法學中的一個核心概念,無論何種學派和學者都不可能繞過對權利問題的討論,將之作為自己理論大廈的基石,而且形成這樣一個共識:政治主體具備權利意識是現代民主制度能夠切實實踐的關鍵。村民自治制度作為中國實現村莊良好治理和民主化雙重目標的基本政治制度,其制度初衷就蘊含著對個人權利的平等保護。正如于建嶸所說:“在我看來,目前中國鄉(xiāng)村實行的村民自治,其立制的基本精神是以個人為主體的,村民是以‘個人’這一身份進入鄉(xiāng)村政治領域的。這種從家庭到個人的轉變,體現的不只是一種政治單元的轉變,更多的是對個人民主權利的承認?!盵6]例如《村民委員會組織法》第2條就規(guī)定:村民委員會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的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實行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jiān)督,而且《村民委員會組織法》中比較全面地規(guī)定了村民的選舉權、罷免權、財務監(jiān)督權等一系列權利,體現了強烈的權利意識。從另一個角度而言,村民自治制度如要平滑運行,村民應具有較高的權利意識。

      經過近二十年村民自治制度的實踐,村民的權利意識雖然已有發(fā)育,但命令與服從的觀念仍然有相當廣泛的分布。在對“國家大事都是當官的說了算,與我們老百姓無關”的命題判斷中,選擇非常贊成和有點贊成的受訪者總計為39.2%。針對“村里丟了一頭羊,村長決定每家搜”的問題調查中,對權利有明確認識的受訪者只有17.5%(包括“不讓他搜,他要硬搜就告他”選項),有36.7%的受訪者體現出較強的威權意識,表現出對權力的盲目服從(包括“沒偷,任他搜”和“他是村長,他有權搜”以及“他是村長,不樂意也得讓他搜”三個選項),而其他受訪者則對這個問題缺乏清晰的辨識。筆者的實證調研證明盡管目前中國農民的權利意識有所發(fā)育,但政治人格仍體現出強烈的權威主義人格特征,正如吳毅所言:“盡管存在著因日益擴大和加深的送法下鄉(xiāng)而萌生和增強的權利意識,但真正要在認識和行為之間做一抉擇,更為恒久的官民文化對農民意識與行為的塑造可能更起作用?!盵7]

      (三)制度精神與人治觀念

      制度精神是法治精神的延伸。現代民主國家治理都強調制度而非“人”的作用。對制度和程序的強烈偏好,甚至讓西方學者提出“程序民主”的概念。盡管以選舉為特征的程序民主遭到學界的批判與反思,但對制度與程序在實現國家良好善治的重要性上還是達成了共識。村民自治制度并非以國家政策而是以立法的形式出臺的。依據《憲法》經過全國人大常委會制定的《村民委員會組織法》具有較高的法律地位,它克服了政策的不穩(wěn)定性弱點,同時以法律的形式確立了村民委員會的選舉程序、村民委員會的職能、村民會議和村民代表會議的產生程序、組成和職能,而且相較于1998年的舊法,2010年重新修訂的新法完善了選舉委員會推選程序,增加了選民登記內容,降低了罷免的門檻。這一切都體現出以《村民委員會組織法》為總綱的村民自治強烈的制度精神,希望通過以較完善的程序設計實現村莊的善治與民主化的雙重目標。

      盡管現代性的滲入、市場經濟的啟蒙以及村民自治制度近二十年的實踐使得農民現代民主意識有所發(fā)育,然而村莊的熟人社會特征以及農村生產生活方式較遲緩的變遷使得村民政治行動邏輯更多仍然受以血緣為主的倫常意識的影響。對權威的依附,對法的工具性理解使得農民對制度、對程序的遵守比較淡漠,制度在政治生活中的重要性被忽視,人治思想影響仍然比較大。在“您是否同意只要他干得不錯叫他一輩子干都行”的問題調查中,只有39.2%的受訪者選擇不同意。在筆者調查的XZ村,其村委會主任盡管常年不在村里而是在縣城謀生,但由于其“混混”背景,被村民選舉上臺并長達十多年把持村委會主任一職。表明民主觀念還停留在農民認知的表面,干部產生的合法性不是源于現代選舉方式,而是依靠個人魅力、與被選舉者的關系,甚至源于某些黑惡勢力。

      (四)政治信任感的高與低

      盡管派伊認為概括促進政治發(fā)展的政治心理的要素是困難的,但他仍然根據許多學者的研究,總結出在大多數學者研究中出現的四大要素,排在第一位的就是政治信任感[8]。亨廷頓也認為共同體意即“信任的制度化”,“公共權威的關鍵性職能”就是“增加在全社會人們心中普遍存在的相互信任”[9]。村民自治制度在設計之初就假定了農民對村民自治組織及村民自治制度的較高信任度。農民對政府等公權力以及村委會組織的信任程度是村民自治制度能否有效整合社會資源、銜接村莊自治權和國家權力的關鍵,是其能否實現善治和民主化雙重功能化目標的重要影響因素。

      通過筆者的實證調查發(fā)現,農民對政府等公權力的政治信任仍然比較低,血緣以及朋友仍然是維系人們信任的主要紐帶。在對“您認為對自己幫助最大的人是誰”的問題的調查中,79.6%的受訪者選擇了家人和朋友,而選擇政府的只有9.6%。在對“您認為將來最應依靠的人是誰”的問題調查中,54.6%的受訪者選擇了家人和朋友,而選擇政府的只有10%。家人和朋友在農民心中顯然屬于“自己人”范疇。盡管“中國人的自我邊界伸縮有很強的情境性”[10],但經過筆者多年的實證調查發(fā)現,家人和朋友始終屬于農民“自己人”圈子的核心,是最值得信任的,這進一步表明以社會交往為基礎的農民的政治行動表現出濃厚的倫理性特征。

      (五)政治參與意識的積極與消極

      村民自治制度力圖實現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與自我服務,這都要求農民能夠積極參與進村莊的公共生活,包括村委會的選舉、村民會議、村民代表會議以及對村級財務的監(jiān)督和履行罷免權等等。可以說,農民是否愿意以及能否積極參與村莊的自治是村民自治制度能否運轉起來的又一個重要影響因素。盡管政治參與意識的積極與消極對于現代民主制度的運轉的影響并無定論。但阿爾蒙德的觀點還是頗具啟發(fā)性,他認為運轉良好的政治系統中的成員的政治文化應該是混合的,也就是說應該有一部分較積極的公民角色,也要有些較消極的臣民角色,過于傾向于某一極端,都不利于政治系統的運轉。

      調查發(fā)現,農民的政治參與意識總體比較消極,但一旦涉及自身具體利益時,政治參與意識相對較為積極,表現出典型的公平厭惡特征[11]。在“是否同意凡是還是少與人爭,能忍則忍,得過且過”的問題測試中,有68.8%的受訪者對這個觀點表示同意。而在“您在發(fā)現某項政策對自己的利益有損害時會采取何種行動”的問題測試中,只有13.9%的受訪者選擇消極的政治行為(包括“等等總會有人解決”,“忍了,想辦法補回損失”以及“體諒國家”三個選項)。而對村莊最典型的政治參與——投票選舉人大代表的調查中,只有19.6%的受訪者明確表示自己參加了最近一次的人大代表的選舉。通過實證調查農民政治參與意識整體呈現出消極性,這與村民自治制度需求的適度的政治參與是有相當差距的。

      村民自治制度在實踐中能夠平滑運行需要制度實踐者具備法治精神、權利意識、程序觀念、積極的政治參與意識以及對國家公權力的較高的政治信任感。然而,在實踐中,村民自治制度真正的實踐者——農民的政治心理卻呈現出法治與倫常觀念并存、權利意識不足、人治情結、較強的政治冷漠感以及政治信任感不高等特征。盡管影響村民自治制度陷入實踐困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作為這一制度真正實踐者的特殊的政治行動邏輯對其實踐有效性的影響絕不容忽視。

      三、扭曲與失效:農民政治行動邏輯與村民自治制度實踐困境

      盡管筆者的實證調研指標很難測度出農民政治心理水平與村民自治制度平滑運行所需的政治心理之間的偏差程度,但從已有的數據表明農民政治行動的邏輯顯然背離于村民自治制度所需求的現代民主政治心理,那么這種偏差會對村民自治制度的實踐產生哪些影響呢?

      (一)農民法治和制度精神的缺乏難以實現村民自治制度的秩序功能

      “政治制度不僅是社會政治進步發(fā)展的標志,而且還具有承載政治意識和規(guī)范政治行為的重要作用?!盵12]政治制度的出臺過程是執(zhí)政者將其執(zhí)政理念程序化、制度化的過程,也是政治信息的公開化過程。通過制度化,參與者能夠預測政治參與的可能成本,加上政治制度的權威性的雙重作用,能夠抑制政治參與者的機會主義,規(guī)范其行為,降低不確定性,從而實現其秩序功能。

      村民自治制度出臺于人民公社體制解體之后農村治理機制的缺失之際,是為了切合現代國家對鄉(xiāng)村資源整合與秩序重構的政治追求,是企圖以現代性“法治”理念實現村莊善治并推進中國基層民主化的一種努力。然而由于政治心理或政治文化的發(fā)育并不能與制度建設同步,加上在實行村民自治過程中,國家對農民的公共品供給存在“過密”和“缺失”[13]的悖論,無法有效解決與農戶生產生活相關的所有公共事務,血緣以及人情仍然是維系農民生產生活有序運轉的主要紐帶。農民政治行動邏輯體現出倫理性的特征。這一行動邏輯導致在制度與人情相沖突時農民比較傾向于犧牲制度而偏重于人情,村民自治制度在實踐中被不斷突破的情形時有發(fā)生。同時農民政治行動邏輯的倫理性特征使得農民即使在維權的正當行動中容易做出違法、犯法的行為。因此以法治和制度精神為基礎的村民自治制度在被體現出較強倫理性行動邏輯特征的農民實踐時發(fā)生功能扭曲甚至失效,既難以實現村民自治制度治理村莊之目標,也難以實現其推進民主之理想。正如哈貝馬斯所說:“一個自由的制度,若沒有一個習慣于自由的民眾的主動性的話,就會分崩離析。民眾的自發(fā)性是不能簡單地通過法律來強制產生的;這種自發(fā)性產生于那些熱愛自由的傳統,并在一個自由的政治文化的種種聯合體之中得以維持?!盵4](159)

      (二)農民的威權意識無助于村民自治制度自治功能的達成

      對權威的崇拜與依附是典型的權威性人格,這種人格特別強調權威的價值,重視以權力的地位來決定人的價值,重視命令與服從的關系,是一種典型的“逃避自由”[14]的人格。盡管村民的權威性人格能夠暫時有助于維持村莊的政治生活秩序,但對村民自治制度的兩大功能性目標——村莊的良好治理以及民主化——卻無甚助益。由于中國司法權力在某種程度上依附于行政權力,就農民而言,上訪比司法救濟來得便捷,在行政權獨大的情況下,農民始終相信政府比法院具有更大能量。由此農民在政治行動時更傾向于行政而非司法途徑。同時由于農民對各級政府的政治信任呈現“差序格局”,農民往往喜歡越級上訪。在維權過程中對行政途徑的偏愛以及越級上訪的慣性導致農村基層自治組織的治理功能在一定程度上被消解。

      村民自治制度設計初衷在于國家行政權力從村莊政治生活中的退出,以農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教育以實現村莊的善治和民主,并希冀以此推動中國民主化進程。這一制度目標達成的關鍵在于制度的實踐者是具有權利意識的獨立自主的個體。然而農民對行政權力的偏倚、對權威的尊崇,一方面難以實現行政權力從村莊的退出,另一方面村級組織(如村民小組會議等)的功能難以發(fā)揮,被行政化,村莊的自治功能、民主化目標便是鏡中月、水中花。

      (三)農民較低的政治信任感使得村民自治制度的創(chuàng)制化功能難以實現

      政治信任蘊含政治寬容、妥協、共識、合作的精神,能逐漸培養(yǎng)起按規(guī)則從事政治活動的觀念和合作的政治技術。派伊認為:“每一種文化都根據信任或不信任的模式進行區(qū)分。不信任傳統的存在似乎嚴重阻礙了各種對于國家發(fā)展至關重要的公共組織的創(chuàng)造?!盵8](22)立基于現代“權利-義務”觀念的村民自治制度能夠從文本落實到實踐的關鍵不在于文本自身的精美與否,而在于農民對這一制度的信任。然而實證研究表明,農民對基層組織到中央政府的政治信任呈現差序格局,對基層組織的政治信任感最低。農民對血緣而非公權力的政治信任一方面確實淵源于中國幾千年傳統政治文化的影響,另一方面也與村民自治制度近二十年的政治實踐現狀密切關聯,二者之間互為影響。農民政治信任感的這一特點使得農民與“他人”的政治合作意識不強。屬于“自己人”圈子,行動受“情”而非“法”主宰;不在“自己人”圈內,則很難包容與協作,這些顯然無助于現代民主制度的建立與實踐。孫昕等學者也在實證研究中發(fā)現村民對鄉(xiāng)鎮(zhèn)政府的政治信任感的高低是影響村民是否參與村委會選舉的關鍵性激勵因素[15]。

      (四)農民較消極的政治參與意識導致村民自治制度的社會化功能喪失

      制度規(guī)范實現有效性的關鍵不僅僅在于制度規(guī)范自身是否完美,而在于制度實踐者是否認同、實踐規(guī)范,由此必須對其進行政治訓練。這一過程就是政治社會化的過程。作為社會工作的一部分,村民自治在社區(qū)服務上扮演著重要的角色,適當的村民自治社會工作制度的介入將有利于承接政府轉移出來的社會職能,促進農村社區(qū)自組織的能力建設[16]。阿爾蒙德認為:“政治社會化是一個社會內政治取向和社會模式的學習、融合、傳播、繼承的過程,也是政治文化形成、維持和改變的過程?!盵17]也就是說,政治社會化是個人學習和建立政治取向和行為模式的過程,是一個政治的教育訓練過程,是把政治系統內所認同的政治取向模式和行為規(guī)范傳授給所有成員的社會過程,是把政治取向模式和行為規(guī)范代際相傳的過程。從政治社會化的內涵來看,無論是農民主動還是被動的社會化都需要農民參與到農村的自治實踐中來。

      盡管農民在經歷革命時期以及集體公社生活后,政治參與意識有了相當程度的發(fā)育,但分田到戶以及市場的經濟涌入,使得大部分農民更多關注自己的“小日子”,對公共生活缺乏熱情,被動甚至主動逃離公共生活的場域(調查中發(fā)現,一些村莊的村民會議和村民代表會議都大致處于停擺狀態(tài))。這種對公共生活的疏離和逃離使得農民自治制度的社會化功能難以發(fā)揮,難以通過政治實踐培育農民對自治制度的依戀及支持之情,以至于村民自治制度在農村實踐將近二十年,有的農民仍然不知其所為。由此在對農民缺乏有效政治社會化的情形之下,農民政治行動的邏輯仍受傳統政治心理的影響,由這樣的村民去實踐村民自治制度,無論是治理還是民主化的目標都只能落空。

      盡管制度規(guī)范與實踐之間的偏差是常態(tài),但是一旦這個偏差越過了某個閾值就意味著制度設計的失敗。目前雖然不能定論村民自治制度已然失敗,但陷入困境卻是不爭的事實。法治、權利、制度等觀念現在仍難以指導農民的政治行動,倫理、威權、人治等意識仍然是農民政治行動的內在指令。農民政治行動的特殊邏輯與立基于以“權利-義務”為核心的國家普遍主義邏輯之間這種偏差無疑是村民自治制度在實踐中遭遇抵抗、扭曲乃至發(fā)生功能失效的重要原因。正如曹錦清所言,“在中國農村已進入我們鄉(xiāng)村地方政治的諸‘外來術語’,只不過是漂浮在廣大深厚傳統文化與行為方式之上的點滴浮油而已,‘觀念更新’與‘制度建設’是既誤別人,也復自誤”[18]。村莊要走出治理困境的關鍵不在于宏大制度的建立,而要更多關注作為制度實踐者的政治心理發(fā)育水平,適度調適制度規(guī)范,使之不至于與農民政治心理水平之間的偏差過大,從而為鄉(xiāng)村實現良好治理奠定心理基石。

      參考文獻:

      [1]于建嶸.抗爭性政治——中國政治社會學基本問題[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204.

      [2]黃宗智.清代的法律、社會與文化:民法的表達與實踐[M].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1:10.

      [3]陳玥,唐靖.群體暴力后社會責任感缺失的問題思考[J].西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6):44-45.

      [4]哈貝馬斯.在事實與規(guī)范之間——關于法律和民主法治國的商談理論[M].童世駿,譯.北京:三聯書店,2004:37.

      [5]沃克.牛津法律大辭典[M].李雙元,等譯.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969.

      [6]于建嶸.村民自治:價值和困境——兼論《中華人民共和國村民委員會組織法》的修改[J].學習與探索,2010,(4):73-76.

      [7]吳毅.“權力—利益的結構之網”與農民群體性利益的表達困境——對一起石場糾紛案例的分析[J].社會學研究,2007,(5):21-45.

      [8]Lucian W.Pye and Sidney Verva.Political Culture and Political Development[C].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89:22.

      [9]亨廷頓.變化社會中的政治秩序[M].王冠華,等譯,北京:三聯書店,1989:26-27.

      [10]楊宜音.自己人——信任建構過程的個案研究[J].社會學研究,1999,(2):38-52.

      [11]楊華磊.公平厭惡、獲得性遺傳與貧富差距[J].西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2).

      [12]虞崇勝.政治文明論[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3:146.

      [13]蔣達勇,王金紅.反向民主對村民自治制度績效的影響——一個新的理論解釋[J].開放時代,2012,(5):82-91.

      [14]弗洛姆.逃避自由[M].劉林海,譯.北京:國際文化出版社,2007.

      [15]孫昕,徐志剛,陶然,蘇福兵.政治信任、社會資本和村民選舉參與——基于全國代表性樣本調查的實證分析[J].社會學研究,2007,(4):165-187.

      [16]郭榮茂.論社會工作在社區(qū)自組織能力建設中的介入[J].華僑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1):81-85.

      [17]加布里埃爾·A.阿爾蒙德,小G.賓厄姆·鮑威爾.比較政治學:體系、過程和政策[M].曹沛霖等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7:91.

      [18]曹錦清.黃河邊的中國[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0:77.

      猜你喜歡
      村民農民政治
      定點幫扶讓村民過上美好生活
      農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鈣與您同在
      張存海:帶領村民過上好日子
      “講政治”絕不能只是“講講”
      當代陜西(2021年1期)2021-02-01 07:17:56
      承包地收割時遭村民哄搶,誰來管?
      饸饹面“貸”富農民
      村民喊我去“摘些咱家的菜”
      當代陜西(2019年22期)2019-12-18 05:32:08
      “政治攀附”
      當代陜西(2019年12期)2019-07-12 09:11:52
      “政治不純”
      當代陜西(2019年8期)2019-05-09 02:22:50
      政治不過硬,必定不可靠——政治體檢不能含糊
      當代陜西(2018年24期)2019-01-21 01:24:06
      万荣县| 凤翔县| 阿拉善盟| 崇仁县| 奉新县| 雷波县| 甘洛县| 延长县| 美姑县| 金华市| 托克托县| 东乌珠穆沁旗| 泰和县| 黄骅市| 江孜县| 肇庆市| 全椒县| 格尔木市| 中超| 隆回县| 淅川县| 保康县| 怀宁县| 苍溪县| 彰化市| 汤原县| 宜丰县| 双鸭山市| 湖南省| 五大连池市| 昭通市| 新宁县| 白水县| 甘德县| 四平市| 延安市| 辉南县| 资中县| 安化县| 东阳市| 南京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