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安徽中醫(yī)藥大學,安徽 合肥 230038;2.安徽中醫(y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安徽 合肥 230031
韓明向醫(yī)案擷英
胡蝶1張念志2韓輝2陳煒2
1.安徽中醫(yī)藥大學,安徽 合肥 230038;2.安徽中醫(y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安徽 合肥 230031
國家級名老中醫(yī)韓明向教授,臨證經驗豐富,擅長治療各種疑難雜癥。文中主要列舉皮膚瘙癢癥、慢阻肺兩則醫(yī)案,論述其臨床診斷思路和治療特色。
皮膚瘙癢癥;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醫(yī)案;韓明向
韓明向系國家級名老中醫(yī),安徽中醫(yī)藥大學教授,香港大學榮譽教授,主任醫(yī)師,博士生導師。韓老先學西醫(yī),后習岐黃,中西匯通,能多角度、多維度思辨疾病,臨床療效卓著。余有幸跟診學習,深蒙教誨,擇其醫(yī)案兩則,以饗讀者。
2014年5月19日,宣某,女,48歲。自訴全身瘙癢多年,于多家西醫(yī)院診治無效?,F(xiàn)癥:全身瘙癢撓明顯,撓之則紅,夜間更甚,遇熱則加甚,納可,寐可,二便基本正常,舌淡,苔白膩,脈稍數(shù)。西醫(yī)診斷:皮膚瘙癢癥。中醫(yī)診斷:風瘙癢 血虛風燥證。處方:(顆粒劑)生地2袋,赤芍1袋,丹皮1袋,丹參1袋,水牛角2袋,黃芩1袋,苦參 2袋,柴胡1袋,荊芥1袋,防風1袋,甘草1袋,羌活1袋,黃柏1袋,梔子1袋,沸水沖服,1次沖開,分成兩份,早晚分服。5月26日,其子前來訴母親瘙癢癥狀明顯好轉,偶有全身癢,原方加地膚子1袋,白鮮皮1袋。后其同鄉(xiāng)慕名前來就診,訴其已經痊愈。
按:韓老云:患者風熱外襲,或嗜食肥厚味,情志郁結日久化火等,導致血熱內盛,熱盛則易耗傷陰津,生風動血,外發(fā)肌膚,而致瘙癢。所以治療上立涼血清熱、祛風止癢之法。方中生地,赤芍,丹皮,丹參,水牛角,“犀角地黃湯”加減,清熱涼血又活血解毒;黃芩、苦參、黃柏、梔子、柴胡清熱燥濕;荊芥、防風、羌活疏散風邪,善祛血中之風;甘草清熱解毒、調和諸藥。全方于祛風之中配伍以涼血、清熱、燥濕、解毒之品,使風邪盡去,濕熱得清,血脈相和,則瘙癢自消[1]。二診,訴病情大有好轉,驗不變法,在原方基礎上加地膚子、白鮮皮清熱燥濕,加強止癢。縱觀本案,切中病機,藥證契合,故能效如浮鼓,拯救頑苛。
甄某,男,69歲,2014年5月14日初診。患者咳痰喘30余年,曾診斷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多次住院。現(xiàn)偶有夜間咳嗽,痰多,泡沫狀,氣喘明顯,動則喘甚,尿頻,神疲,乏力,納可,大便基本正常,夜尿多,舌淡暗,苔薄,脈沉。西醫(yī)診斷: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穩(wěn)定期;中醫(yī)診斷:喘證 肺脾腎三臟虧虛證。處方:(顆粒劑)熟地2袋,五味子1袋,黃芪2袋,補骨脂1袋,白術1袋,茯苓1袋,陳皮1袋,麻黃1袋,射干1袋,細辛1袋,百部1袋,紫菀1袋,冬花1袋,白前1袋,法半夏1袋,白芥子1袋,杏仁1袋,甘草1袋,7劑,沸水沖服,1次沖開,分成兩份,早晚分服。二診,患者訴咳喘明顯好轉,訴仍痰多、咳泡沫狀痰,原方加干姜1袋,甘草改為炙甘草,繼服2周。三診,患者,泡沫痰減少,訴納差,無胃脹,上一方加黨參1袋。四診,患者訴咳嗽、咳泡沫痰、納差癥狀明顯減輕,流清涕,上一方減白芥子,加蒼耳子、辛夷。
按:《類證治裁·喘證》:“肺為氣之主,腎為氣之根,肺主出氣,腎主納氣,陰陽相交,呼吸乃和。若出納升降失常,斯喘作焉?!表n老認為,患者系年老體衰,久病咳喘,肺脾腎三臟已虧,肺失宣降,脾失健運,腎失攝納,蒸化不利,而致氣喘明顯,動則喘甚,神疲、乏力,夜尿頻頻等癥??人?、咳泡沫狀痰,又為寒痰停肺之征象。故擬培補攝納為大法[2]。方中熟地、補骨脂補腎填精,黃芪補益肺氣,五味子收斂固澀;白術、茯苓、陳皮健脾利濕、培土生金;麻黃宣肺平喘,射干降氣消痰,細辛溫肺化飲,百部、紫苑、冬花潤肺止咳,白前降氣化痰,法半夏燥濕化痰;白芥子溫肺豁痰,杏仁降氣止咳合麻黃恢復肺之宣降,甘草調和諸藥。二診,患者仍訴痰多、呈泡沫狀,說明溫肺化飲之力不夠,故加用干姜,合細辛、法半夏、麻黃、炙甘草,又有“小青龍湯”之意。三診,患者訴納差,無胃脹,即判斷此納差,為虛證而非實證,多由中焦虧虛、失于健運所致,故加黨參健脾益氣、兼有培土生金之意。四診,患者咳泡沫痰減輕,說明肺中寒飲漸化,又見鼻流清涕,體虛再感外邪,故去白芥子,加用辛夷、蒼耳子祛風散寒通竅??v觀本案,針對慢阻肺穩(wěn)定期關鍵病機,從肺脾腎三臟虧虛入手,主要選用補肺湯合射干麻黃湯、四君子湯加減化裁治療,方證相符,故能諸癥迅緩,手到回春。韓老告誡我們,慢阻肺病人多由吸煙日久,老慢支發(fā)展而來,內臟虧虛為本,邪實為標。在臨證時,要勸導患者首先要戒煙,其次避免風寒、飲食清淡,調暢情志,適當鍛煉,有條件的情況下可行“冬病夏治”穴位敷貼治療。而對于高血壓患者,可以用黃荊子或苓甘五味姜辛湯代替麻黃。
[1]鄧中甲.方劑學[M].北京: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2003:267-268.
[2]周仲瑛.中醫(yī)內科學[M].2版.北京: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2007:88-96.
(收稿日期:2014.07.05)
2014.07.05)
胡蝶(1989-),碩士研究生,E-mail:837782615@qq.com
張念志,博士,教授,主任醫(yī)師,碩士生導師,研究方向:中醫(yī)藥防治呼吸系統(tǒng)疾病,E-mail:zhangnianzhi6809@sohu.com
R249.27
A
1007-8517(2014)16-013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