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月仙
(山西省文水縣人民醫(yī)院,032100)
高脂血癥是導致動脈硬化、冠心病及腦血管病的重要因素之一。在中醫(yī)學文獻中沒有本病的相應記載。在臨床工作中,很多高脂血癥病人口服西藥降血脂藥,對肝臟有中重度損害,迫使患者停服降血脂藥。筆者在臨床工作中,選用經(jīng)實踐證明具有降脂作用的中草藥組合成固定的降脂復方,應用于臨床。筆者臨床體會,高脂血癥病人癥狀多樣不一,形體有肥瘦之差,脈象有沉緩滑澀細弦之別,病機有寒熱虛實轉(zhuǎn)化之異。因此,對本病的治療,須根據(jù)《素問·至真要大論》“謹守病機,各司其屬。有者求之,無者求之,盛者責之,虛者責之”的辨證施治原則,結(jié)合單味降脂中藥的藥理作用,采取辨證和辨病綜合治療措施,方能收到良好效果。
高脂血癥的發(fā)生與脾胃肝膽功能失調(diào)密切相關。脾主運化,由于飲食不節(jié),過食肥甘厚味,損傷脾胃,脾失健運,痰濕內(nèi)生,混于血脈之中,使脈絡阻塞,血行不暢而發(fā)本病。腎藏精,主水液,因年老體虛,腎氣漸衰,腎陽虛不能溫煦脾土而衍生痰飲脂濁;腎陰虛則能生熱化火,煉液為痰,熬血為脂。肝主疏泄,膽為中精之府,能分泌精汁,凈脂化濁。若七情內(nèi)傷,情志憂郁,或長期精神刺激,使肝氣郁結(jié),疏泄失職,膽氣郁遏則清凈無能,脂濁難化;肝木乘土則脾胃運化功能障礙,升降失常,清濁難分。此外,稟賦不同,某些遺傳因素也是導致高脂血癥的原因之一。
由于血液中脂質(zhì)成分異常增高是高脂血癥各型共同的病理變化,所以降脂為每一型的共同治法。利用現(xiàn)代藥理學研究成果,選擇降脂作用較好的中藥,如山楂、何首烏、石菖蒲、決明子、澤瀉、黃精、丹參、茵陳等加入辨證方藥中。癥狀輕微時也可選少數(shù)幾味藥泡茶飲。
根據(jù)高脂血癥病人臨床表現(xiàn)及其常見并發(fā)癥,分為5型。
1.脾虛痰濁型:平素嗜食肥甘,久坐多臥,形體肥胖,常感頭昏不爽,胸脘痞悶,怠倦乏力,肢體沉重,舌苔白膩或厚膩,脈象弦滑。本型以痰濁標實為主,多見于高脂血癥初、中期。治療:健脾助運,祛痰化濁。常用七味白術散合滌痰湯加減。藥用黨參、蒼術、白術、薏苡仁、砂仁、葛根、木香、陳皮、半夏、制南星、枳實、茯苓、竹茹、石菖蒲等。
2.痰滯瘀阻型:見胸痞悶脹,隱隱作痛,或痛如針刺而固定,心悸氣憋,舌苔白膩,舌質(zhì)紫暗或有瘀點,脈象沉緩而澀或結(jié)代。本型常合并冠心病、心絞痛。治療:祛痰通絡,活血宣痹。常用:瓜蔞薤白半夏湯合血府逐淤湯加減。藥用:瓜蔞、薤白、半夏、陳皮、當歸、川芎、桃仁、紅花、赤芍、枳殼、桔梗、丹參、郁金、枇杷葉等。
3.肝陽痰火型:素體肝陽偏旺,頭脹跳痛,急躁易怒,口苦心煩,夢多寐少,舌苔厚膩或灰黃而厚,脈象弦勁而滑。本型常合并高血壓,由于肝陽暴漲可導致中風。治療:平肝潛陽,清化痰熱。以建瓴湯、天麻鉤藤飲、清氣化痰丸為常用方。藥用:代赭石、川牛膝、石決明、天麻、鉤藤、決明子、生地黃、生白芍、梔子、黃芩、瓜蔞、枳實、膽南星、陳皮、半夏、貝母等。
4.脾腎陽虛型:癥見神疲乏力,面色淡白,形寒肢冷,面肢浮腫,納減便溏,腰膝酸軟,舌淡胖,邊有齒痕,脈象沉弱或沉澀。本型多見于繼發(fā)性高脂血癥。常見于甲狀腺功能減退或慢性腎病過程中。治療:健脾益腎,溫陽化濁。常用濟生腎氣丸合保元湯加減。藥用:附子、肉桂、熟地黃、山藥、澤瀉、牡丹皮、茯苓、懷牛膝、車前子、巴戟天、仙靈脾、黃芪、人參、菟絲子等。
5.陰虛陽亢型:形體不肥反瘦,頭暈耳鳴,夜間口干,腰膝酸軟,或肢體麻木,少寐多夢,記憶力減退,舌紅少苔,脈象弦細。本病常合并動脈粥樣硬化。治療:滋陰潛陽,祛濁揚清。常用知柏地黃丸加減。藥用:熟地黃、山萸肉、山藥、枸杞子、何首烏、黃精、桑寄生、懷牛膝、生白芍、澤瀉、牡丹皮、茯苓、葛根、菊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