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瓊
語言文字,無處不在,在書本中,更在生活中。學生在課堂上徜徉于書本的文字世界里,而在課下吸取著生活的真知。教學中,如果教師能將生活中的教育資源與書本知識兩相融通起來,就有可能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他們就會深深地意識到自己學習的責任與價值,學習就有可能不再是一項枯燥無味且必須要完成的義務,而是一種樂在其中的活動了。
一、融入大自然進行語文教學
大自然,給人無窮的視覺空間和想象空間,是我們最原始也是最根本的教學資源,所有的奧秘都在這里張揚,所有的光華都在這里綻放。小學生正處于接受啟蒙教育的初始階段,是自然大師最佳的弟子人選。
蘇霍姆林斯基認為:“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是推動學生完成學習任務的重要動力?!鄙衿娴拇笞匀粫ぐl(fā)人們一切探索和求知的欲望。在教學蘇教版第三冊課文《夕陽真美》之前,正好看到夕陽染紅了天邊的云霞,這不正是我所需要的嗎?我向站在放學隊伍中的孩子們大喊:“瞧,夕陽正向我們揮著小手呢?!蔽乙龑W生一邊欣賞夕陽,一邊回顧課文。在這壯麗的景色前,有的學生情不自禁地說出課文的句子:“太陽已經(jīng)西斜,收起了刺眼的光芒……”“連綿起伏的西山,披著夕陽的余暉……”還有的則預言接下來的變化。太陽落山了,霞光依舊燦爛,孩子們惋惜地看著天空金色的余暉沉默了,沉浸在這美麗的夕陽畫卷中。第二天,有的學生畫了美麗的夕陽圖,有的寫了小隨筆,還有的摘抄了一些精彩的詞句。自然美景將這一課水到渠成、不露痕跡地進行了深化,教師不失時機地把握住學生情感升華的瞬間,無形之中又滲透了美育;自然界萬千姿態(tài)讓教材中的抽象文字變成了學生心中亮麗的風景,變化無窮的朵朵白云為他們學習課文展現(xiàn)了美妙的實景,讓他們感受到文字的魅力。
奧地利心理分析學家馬赫曾對聯(lián)想作過這樣精辟的論述:“在兩種突然同時迸發(fā)的意識內容中,一種內容在出現(xiàn)時,也喚起另一種內容?!?自然是偉大的,是人類最早的也是最好的老師,它所展現(xiàn)給我們的知識是無窮無盡的。只要我們細心觀察,一定會發(fā)現(xiàn)非常有價值的教學資源。
二、結合其他學科進行語文教學
為了提高學習效率,我們在教學中采用分科教學的方法,但這并不意味著學科之間是獨立存在的。其實,它們是知識的統(tǒng)一體,相互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在音樂、美術、數(shù)學、思想品德等課的知識中同樣也包含著許多語文知識。例如,在講《“黑板”跑了》時,課文中提到安培先“心算”,再“計算”,最后“演算”。對這幾個概念學生不容易區(qū)分。我靈機一動,出了幾道數(shù)學算式讓學生分別進行“心算”、“計算”和“演算”。沒過幾分鐘,這個難題就輕松解決了。學生興趣高漲,覺得在語文中學數(shù)學,在解決數(shù)學問題中理解語文是多么有意思啊。還有一次,讓學生預習《問銀河》一文,課堂上,我問道:“雄偉的斜拉橋是什么樣呢?”許多學生都說:“數(shù)學課中早見過了,由許多銳角和鈍角組成?!痹瓉頂?shù)學課學習角的時候用到了斜拉橋的圖片。還有的學生拿出自己設計的斜拉橋圖紙,給它配上動人的名字“高大的豎琴”、“天使的翅膀”等。
美術和音樂也能幫助我們學習漢字。學習象形字和會意字時,學生在寫寫畫畫的過程中自然能夠牢固地記住生字。學習《美麗的丹頂鶴》,學生能用畫筆畫出課文內容;學習寓言《蝸牛的獎杯》時,結合學生剛剛學過的兒歌《蝸牛與黃鸝鳥》,讓學生更深刻地理解蝸牛驕傲自滿所造成的悲慘結局。還有的課文,如《讓我們蕩起雙槳》、《歌唱二小放牛郎》和《快樂的節(jié)日》既是歌詞又是詩歌。教學時,讓學生先聽或唱這些歌曲,再學習課文,便能更輕松地進行理解和記憶。教學《二泉映月》讓他們欣賞音樂,不僅讓學生了解作者阿炳的創(chuàng)作背景及他所傾訴的情感,也欣賞了這首享譽世界樂壇的中國名曲。
各科知識的互通性、互補性能夠讓學生更輕松地積淀知識,將其遷移并進行深加工,點燃學生思維的火花。認知心理學認為:運用視覺、聽覺、運動覺和觸摸覺等多種感官協(xié)同記憶,比單獨用一種感官的效果要好。同樣,各科學習內容協(xié)同認知,也會取得更好的效果。
三、通過課外閱讀進行語文教學
在提高后進學生學習成績方面,蘇霍姆林斯基說:“我曾用過許多手段來減輕這些學生的腦力勞動,結果得出一條結論:最有效的手段就是擴大他們的閱讀范圍?!彼€認為,要使學生掌握深刻而牢固的知識,就要把知識建筑在一個廣闊的知識背景之上。對于閱讀較多的學生來說,在課堂上接觸到的任何一個新概念,幾乎都能夠納入他從各種書籍里吸取的知識體系里。這時候,課堂上所教的科學知識就具有特殊的吸引力。學生會感受到課堂學習是幫助自己把已有的東西弄得更明白的必不可少的手段。因此,我們教師要善于把課堂上要教的知識跟學生的課外閱讀結合起來,使兩者互相促進,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從而提高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例如,教學《梅蘭芳學藝》一課時,讓學生事先閱讀有關梅蘭芳的資料和故事,對主人公有了充分的了解,課堂上大家就會踴躍發(fā)言、各抒己見。學習《春聯(lián)》時,結合學生讀過的名聯(lián)佳對,了解對聯(lián)講究對仗,上下聯(lián)要字數(shù)相等、詞類相當?shù)奶攸c,初步練習對詞對句,這樣就能激發(fā)了學生們對中華文化的熱愛之情。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贝罅康恼n外閱讀,不僅僅擴大了學生的視野,更重要的是它能直接地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習慣。作為教師、家長,應該留給學生更多的閱讀時間。教師要通過指導學生閱讀,給他們打開一扇又一扇知識的窗口、文化的窗口,使學生養(yǎng)成自己主動閱讀的習慣。
四、提供自主空間進行語文教學
大家都知道,一個人只有在寬松的氛圍中,才會展現(xiàn)自己的內心世界,才會勇于表現(xiàn)自我。所以,我們教師要充分考慮到學生發(fā)展的各種需求,精心設計語文活動,使學生的思維最大限度地處于活躍狀態(tài),主動積極地動手、動腦、動口,自主學習。我們應關注學生的生命價值,給他們以主動探索、自主支配的時間和空間。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小學生好奇而又好問、好學。在教學中,我們應該盡量滿足他們此類要求,例如,唱歌、畫畫、游戲、做手工等。只要與學習相關,對成長有益,我們就適當將此類活動運用到教學當中。如教學《春筍》時,學生們扮演可愛的春筍娃娃沖破阻礙、節(jié)節(jié)長高,堅定了他們勇于克服困難的信心;排演《狐假虎威》課本劇,讓學生真切地理解“神氣活現(xiàn)”、“半信半疑”、“東張西望”等重點詞語和課文的寓意;教《采蓮曲》時,讓學生們自編歌曲和舞蹈,感受魚兒在蓮葉下自由嬉戲的歡暢;教生字和拼音時,采用學生們喜歡和容易接受的“兒歌記憶法”,將難以記憶的知識變成兒歌,如“j q x小淘氣,遇到ü眼就挖去”。在教生字時,學生容易將“游”字寫錯,通過唱兒歌“三點水,中間方,臥人底下子字藏”來增強識字效果。此類瑯瑯上口的兒歌能夠讓學生更輕松地掌握重難點。
如果課堂充滿活力、富有情趣和智慧,就能夠提高課堂效率。小學生在平時的生活中也能學到語文知識。在與人交流中、在看動畫片時、在游覽名勝古跡時,他們都能學到不少的知識。例如,為了讓學生不將學習查字典這一環(huán)節(jié)變成任務,我經(jīng)常讓每個學生都做一做小考官,將自己在路上看到的建筑名稱、廣告招牌等詞語做成卡片來考考其他同學。對不認識的字,我就適時指導他們查字典,讓他們在不知不覺中養(yǎng)成主動查閱字典的習慣。此類活動,學生的能力不僅得到鍛煉,還能提高語文學習能力,讓他們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币o語文教學引入活水,激發(fā)活力,就必須形成語文教學的開放系統(tǒng)。真正做到立足課堂,輻射課外,課內外相互促進,既走進教材,更走出教材,給學生更多自主思考與學習的時間,讓知識與能力相互增益。
(責編 韋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