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益民
(湖南大眾傳媒學(xué)院 管理學(xué)院,湖南 長沙 410100)
湖南東北部外祖父母稱謂的地理語言學(xué)研究
孫益民
(湖南大眾傳媒學(xué)院 管理學(xué)院,湖南 長沙 410100)
外祖父母稱謂詞一般由區(qū)別宗親與姻親的語素和祖父母稱謂組合而成,其詞根語素雖然不會緊跟祖父母稱謂發(fā)展演變的步伐,但是具有與祖父母稱謂同步發(fā)展的動因。湖南東北部分布較廣的外祖父母稱謂主要有“外公/外婆”“家公/家家”“阿公/阿婆”等稱謂形式。就發(fā)展演變的先后次序而言,“外”類稱謂早于“家”類稱謂,“阿”類稱謂不會晚于“外”類稱謂和“家”類稱謂。
湖南方言;親屬稱謂;地理語言學(xué);外祖父;外祖母;語言地圖
H174
A
1673-9272(2014)06-0129-06
2014-10-18
湖南省2012年哲學(xué)社會科學(xué)基金項(xiàng)目:“湖南東北部漢語方言接觸研究”(編號:12YBA080);湖南大眾傳媒學(xué)院2014年院級科研項(xiàng)目:“湖南境內(nèi)湘方言和西南官話接觸研究”(編號:14YJ09)。
孫益民(1974-),男,湖南湘陰人,副教授,文學(xué)博士,研究方向:漢語方言學(xué)和地理語言學(xué)。
本文所指的湖南東北部包括湖南省的岳陽、常德、益陽、長沙、婁底、湘潭和株洲(攸縣、茶陵、炎陵三縣除外)七個市,介于東經(jīng)110°30′-114°15′,北緯27°11′-30°07′之間。面積74340.55平方公里,人口3060.16萬。這里不僅是湘、資、沅、澧四水交匯的地方,也是北方方言、湘方言和贛方言交融的地方。
外祖父母是己身母親的父母,其稱謂詞一般由區(qū)別宗親與外戚的語素和祖父母稱謂組合而成。進(jìn)入父系社會以后,外祖父母稱謂詞中的區(qū)別性語素多為“外”。例如
出妻之子為母期,則為外祖父母無服。(《儀禮·喪服》)
乃封太子外祖父昌成君廣漢為平恩侯。(《漢書·孝宣許皇后傳》)
外祖母以魏氏甥小而慧。(《晉書·魏舒?zhèn)鳌罚?/p>
母之考為外王父,母之妣為外王母。(《爾雅·釋親》)
君家外大父,聽獄代其憂。(《寄楊道孚》(北宋·張耒))
“外”類外祖父母稱謂,特別是“外祖父”“外祖母”等稱謂方式,一直活躍在歷代漢語書面語中,不過,它們并非人們在口頭交際中所使用的主要稱謂形式,歷代口頭交際中出現(xiàn)的外祖父母稱謂要豐富得多。筆者將立足于湖南東北部來探討外祖父母稱謂口語形式的地理分布及發(fā)展演變。為了繪制外祖父母稱謂的地理分布圖,筆者收集了245個方言點(diǎn)的材料,其中,235個點(diǎn)的材料來自筆者的實(shí)地調(diào)查(因篇幅有限,省略發(fā)音人名單)。
根據(jù)外祖父稱謂是否包含區(qū)別宗親與外戚的語素以及采用何種區(qū)別性語素,筆者將湖南東北部的外祖父稱謂分為以下五種類型(見圖1)。
該稱謂形式由區(qū)別宗親與外戚的語素“外”和表示祖父稱謂的“公”組合而成,廣泛分布于長沙、株洲、湘潭、婁底(新化縣除外)和益陽七市以及湘陰、汨羅兩縣。瀏陽與醴陵的“外公”一詞的“外”還保留了后鼻音聲母,分別念“[?ai]”與“[?uei]”。
該類稱謂有四種具體形式:
一是家公,由區(qū)別宗親與外戚的語素“家”和表示祖父稱謂的“公”組合而成,分布在安鄉(xiāng)、津市、澧縣、臨澧、石門、桃源、常德市區(qū)、漢壽北部。
二是家家,由區(qū)別宗親與外戚的語素“家”重疊而成,主要分布在臨湘、岳陽縣的西塘與公田以及漢壽的株木山、崔家鋪、三和、豐家鋪。上述方言點(diǎn)一般會在“家家”前邊添加一個用以區(qū)分性別的語素“大”。
三是家公爹,由區(qū)別宗親與外戚的復(fù)合詞“家公”和表示祖父稱謂的“爹”組合而成,存在于華容的梅田湖。
四是家家爹,由區(qū)別宗親與外戚的重疊詞“家家”和表示祖父稱謂的“爹”組合而成,存在于華容的萬庾、終南、注滋口、東山、洪山、塔市。
該稱謂形式由區(qū)別宗親與外戚的語素“毑”和表示祖父稱謂的“公”組合而成,存在于平江的黃金洞鄉(xiāng)天林村和瀏陽的張坊與大圍山。
該稱謂形式由區(qū)別宗親與外戚的語素“湖”和表示祖父稱謂的“爹”組合而成,存在于岳陽君山區(qū)的許市。關(guān)于這一稱謂形式的書寫方式,當(dāng)?shù)厝苏J(rèn)為是胡須的“胡”,其理由是外祖父一般都長有胡須。《漢語方言地圖集》(曹志耘 2008)記作“福爹”。筆者考慮到許市處在洞庭湖區(qū)而將該稱謂形式記作“湖爹”。
圖1 湖南東北部外祖父稱謂類型及其地理分布
該稱謂形式由區(qū)別宗親與外戚的重疊詞“婆婆”和表示祖父稱謂的“公公”組合而成,存在于新化的科頭、上梅、游家、孟公?!捌牌拧币辉~在新化的吉慶表示“外祖母”,筆者據(jù)此認(rèn)為,“婆婆公公”表示外祖母家那邊的祖父,以便與祖父稱謂區(qū)別開來。
該稱謂形式由區(qū)別宗親與外戚的語素“阿”和表示祖父稱謂的“公”組合而成,主要分布在岳陽縣和平江的中部與東部,其中,平江加義、官塘和三陽的“阿”念“[a]”,后鼻音聲母已經(jīng)消失。
此外,還有兩類不含區(qū)別宗親與外戚的語素或詞語的外祖父稱謂形式:
一是公公,存在于湘陰楊林寨,其祖父稱謂也是“公公”。楊林寨的居民全部是半個世紀(jì)以前從新化柘溪搬來的移民。
二是大爹,由區(qū)分性別的語素“大”和祖父稱謂“爹”組合而成,存在于岳陽縣的新開、筻口、張谷英、毛田以及臨湘的白羊田與詹橋,這里的祖父稱謂也是“大爹”。
根據(jù)是否包含區(qū)別宗親與外戚的語素以及采用何種區(qū)別性語素,筆者將湖南東北部的外祖母稱謂分為以下五種類型。見圖2。
該稱謂形式由區(qū)別宗親與外戚的語素“外”和表示祖母稱謂的“婆”組合而成,其分布區(qū)域和外祖父稱謂“外公”相同。
該類稱謂有四種具體形式:
一是家婆,由區(qū)別宗親與外戚的語素“家”和表示祖母稱謂的“婆”組合而成,主要分布在漢壽的坡頭、月明潭、百祿橋鎮(zhèn)朱家沖村以及華容的萬庾、終南、注滋口與洪山頭,其中,華容的外祖母稱謂實(shí)際是“家家婆”。
圖2 湖南東北部外祖母稱謂類型及其地理分布
二是家家,由區(qū)別宗親與外戚的語素“家”重疊而成,主要分布在常德市、臨湘、岳陽市區(qū)、岳陽縣北部以及華容的部分地方,其中,岳陽與臨湘會在“家家”前邊添加“細(xì)”,漢壽三和、崔家橋、株木山會在“家家”前邊添加“小”,漢壽豐家鋪會在“家家”前邊添加“[lia?]”。
三是家家爸爸,由區(qū)別宗親與外戚的重疊詞“家家”和表示祖母稱謂的“爸爸”組合而成,存在于華容的塔市。
四是家家妳媽(妳音[n]),由區(qū)別宗親與外戚的重疊詞“家家”和表示祖母稱謂的“妳媽”組合而成,存在于臨湘的黃蓋。
該稱謂形式由區(qū)別宗親與外戚的語素“毑”和表示祖母稱謂的“婆”組合而成,其分布區(qū)域與外祖父稱謂“毑公”相同。
該稱謂形式由區(qū)別宗親與外戚的“婆婆”和表示祖母稱謂的“妳妳”組合而成,存在于新化的科頭、上梅和游家以及湘陰的楊林寨,其中,楊林寨還存在另一外祖母稱謂“阿婆”。
該稱謂形式由宗親與外戚的語素“阿”和表示祖母稱謂的“婆”組合而成,其分布區(qū)域與外祖父稱謂“阿公”相同。
此外,還有三類不含區(qū)別宗親與外戚的語素或詞語的外祖母稱謂形式:
一是婆婆,存在于新化的吉慶和冷水江的潘橋。
二是細(xì)爹,由區(qū)分性別的語素“細(xì)”和祖父稱謂“爹”組合而成,其分布區(qū)域與外祖父稱謂“大爹”相同,這里的祖母稱謂也是“細(xì)爹”。
三是妳妳(妳音[ni??]),存在于新化的孟公,這里的祖母稱謂也是“妳妳”。
圖1和圖2所示,岳陽縣東部和平江東部的外祖父母稱謂分別是“阿公”“阿婆”。詞頭“阿”除了在平江加義、官塘和三陽等地念“[a]”外,均念“[?a])”。其實(shí),在跟岳陽、平江毗鄰的江西北部地區(qū)也普遍存在著“阿”類外祖父母稱謂。關(guān)于“阿”的本字,學(xué)界意見尚未統(tǒng)一(見表1)。
表1顯示,對于外祖父母稱謂中的詞頭“阿”,《岳陽柏祥方言研究》尚未考證本字,《贛東北方言調(diào)查研究》記作“外”,《客贛方言比較研究》記作“阿”。其實(shí)《南昌方言詞典》[4]和《黎川方言詞典》[5]也將“阿”類外祖父母稱謂的詞頭記作“阿”。
筆者認(rèn)為,上述外祖父母稱謂中的詞頭“[?a]”既不是“外”,也不是不可考證,實(shí)際上就是“阿”。理由有三:
一是“阿”的音韻地位與“[?a]”完全吻合。
“阿”在中古時的音韻地位是果攝開口一等歌韻平聲影母。王力先生將歌韻的中古音構(gòu)擬為“[ɑ]”,將喉音影母構(gòu)擬為喉塞音“[?]”[6]。喉塞音“[?]”的發(fā)音部位和舌根鼻音“[?]”非常接近。表1中“阿”類外祖父母稱謂的詞頭“阿”均讀陰平,聲母多數(shù)讀“[?]”,少數(shù)讀“[?]”。部分古影母字在岳陽、南昌等地讀“[?]”,特別是岳陽市和南昌市兩處方言點(diǎn),“阿”有文白兩讀,白讀“[?a]”,文讀“[a]”。見表2。
表1 岳陽柏祥與江西北部部分方言點(diǎn)的外祖父母稱謂
表2 部分古影母字在岳陽、南昌的讀音
二是“阿”類外祖父母稱謂中的“阿[?a]”和“阿[a]”毗鄰分布。
筆者認(rèn)為,如果已知詞“A”表示甲地的概念“X”,與詞“A” 語音相近的詞“A′”表示與甲地毗鄰的乙地的概念“X”,那么,“A”與“A′”是同一個詞。例如,武漢的祖父稱謂是“爹爹[tie55·tie]”[9],岳陽柏祥的祖父稱謂是“爹爹[tia33·tia]”(李冬香 2007),兩者的意義功能完全相同,語音相近,可見兩者是同一個詞。另如,湘陰的祖母稱呼是“娭毑[?ai33·?ia]”[10],長沙的祖母稱謂是“娭毑[?ai33·?ie]”[11],兩者也是同一個詞。筆者將詞形“A”和詞形“A′”的這種分布狀況稱為“毗鄰分布”,即一個詞在相鄰的甲、乙兩地的意義功能完全相同,語音不完全相同的情形,這種分布狀況也可以簡稱為“AA′”分布。
圖1和圖2所示,平江的梅仙、三墩、長壽等地的外祖父母稱謂分別是“阿公[?a33k??33]”“阿婆[?a33p??13]”,三陽、官塘、加義等地的外祖父母稱謂分別是“阿公 [a33k??33]”“阿婆 [a33p??13]”。兩種語音形式的外祖父母稱謂呈“AA′”分布。另如表1所示,黎川、宜黃的“阿”類外祖父母稱謂念“[a]”,南豐念“[?a]”,這三處地方靠近江西中東部,兩種語音形式的外祖父母也呈“AA′”分布。
三是“阿”類外祖父母稱謂是人們?yōu)榱丝桃獗磉_(dá)親近、親密等色彩意義而通過在祖父母稱謂前邊添加詞頭“阿”構(gòu)成的。
多數(shù)方言點(diǎn)的“阿”類外祖父母稱謂與相應(yīng)的祖父母稱謂的詞根仍舊相同,分別是“公”、“婆”。 見表3。
自進(jìn)入父系社會以來,除祖父母稱謂以外的漢語各類祖輩稱謂一般都是通過在祖父母稱謂前邊添加區(qū)別性語素的方式構(gòu)成的。祖父母是己身父親的父母,在傳統(tǒng)社會中一般與己身居住在一起,可謂朝夕相處,稱呼頻繁,因而其稱謂往往會采用不標(biāo)記的方式,這也符合語言的經(jīng)濟(jì)實(shí)用原則;外祖父母是己身母親的父親,在傳統(tǒng)社會中一般不與已身住一起,稱呼頻率遠(yuǎn)不及祖父母,因而其稱謂往往會采用標(biāo)記的方式。最常見的標(biāo)記方式是在祖父母稱謂前邊添加一個足以區(qū)分兩者的語素,如上文述及的“外”“家”“毑”等。有時,人們還會有這種心理:越是經(jīng)常見面或是越親近的人,其稱謂可以隨意一些,越是不經(jīng)常見面或是越不太親近的人,其稱謂往往不可馬虎,甚至還得刻意表示出親近或親密的意思來。用來表示外祖父母稱謂的詞頭“阿”雖然不具有“外”“家”“毑”等區(qū)別性語素的較為實(shí)在的概念意義,但是它因?yàn)槟軌蚪o人濃郁的親切感而具有較為明顯的色彩意義。
表3 平江冬塔、官塘及江西部分方言點(diǎn)的祖父母稱謂和外祖父母稱謂
圖1和圖2所示,“外”類外祖父母稱謂主要分布在湘江下游、資江下游以及因圍湖造田而形成的洞庭湖區(qū),“家”類外祖父母稱謂主要分布在沅水下游、澧水下游以及位于洞庭湖與長江匯合處的岳陽、臨湘。兩類稱謂的分布區(qū)域涇渭分明,圖1和圖2似乎難以顯示這兩類稱謂的演變過程及發(fā)展趨勢。
依據(jù)外祖父母稱謂在長江中下游的地理分布狀況,參照兩類稱謂較早出現(xiàn)的歷史文獻(xiàn),筆者推斷:在湖南東北部,“外”類稱謂先于“家”類稱謂出現(xiàn)。理由有二:
一是兩類稱謂在長江中下游地區(qū)處于“ABA”分布狀態(tài)(見圖3)。
圖3所示,“家”類外祖父稱謂集中分布在長江中下游兩岸地區(qū),“家”類稱謂的北部地區(qū)和南部地區(qū)則廣泛分布著“外”類外祖父稱謂,兩類稱謂處于“ABA”分布狀態(tài)。按“ABA”分布規(guī)律推斷,長江南北曾經(jīng)都是“外”類外祖父稱謂,后來,長江中下游沿岸地帶產(chǎn)生了“家”類外祖父稱謂,從而將“外”類稱謂隔開了。
二是含有“外”類外祖父母稱謂的歷史文獻(xiàn)早于含有“家”類稱謂的文獻(xiàn)。
本文第一部分所列的歷史文獻(xiàn)所示,先秦時期就出現(xiàn)了“外”類外祖父母稱謂形式。從目前能夠收集到的文獻(xiàn)資料來看,“家”類外祖父母稱謂較早出現(xiàn)于南北朝時期的作品《顏氏家訓(xùn)》(顏之推著),該書《風(fēng)操》篇有這么一句:“河北士人皆呼外祖父母為家公家母,江南田里間亦言之。以家代外,非吾所識?!焙笫牢墨I(xiàn)資料較少出現(xiàn)“家”類稱謂。
就外祖父母稱謂“外公/外婆”而言,它們也出現(xiàn)得較早,而且多見于唐代以及唐代以后的歷代文獻(xiàn)。例如
外翁①《漢語親屬稱謂研究》(胡士云)認(rèn)為“‘翁’由‘公’衍生而出。”七十孫三歲,笑使琴書欲遣傳。(《談氏小外孫玉童》唐·白居易)
扶床小女君先識,應(yīng)為些些識外翁。(《答友封》唐·元?。?/p>
我是汝外婆,本為汝家貧,汝母數(shù)從我索糧食。(《法苑珠林·債負(fù)·唐潞州人李校尉》)
到鄉(xiāng)事少閑,即常到省見外婆洎諸妗也。(《寶真齋法書贊·省見帖》宋·岳珂)
眾人都道這張小官比外公愈加老實(shí),個個歡喜。(《喻世明言·卷二十八》明·馮夢龍)
圖1和圖2所示,在岳陽及其周邊地區(qū),匯聚了“外”類、“家”類、“阿”類和“爹(音[dia])”類4種類型的外祖父母稱謂,其中,“外”類稱謂主要分布西南部,“家”類稱謂主要分布在北部,“阿”類稱謂主要分布在東部山區(qū),“爹”類稱謂主要存在于岳陽市區(qū)及周邊鄉(xiāng)鎮(zhèn)。
根據(jù)4類外祖父母稱謂的地理分布狀況,筆者推斷:岳陽及其周邊地區(qū)較早出現(xiàn)的外祖父母稱謂是“阿”類稱謂,其次是“外”類稱謂和“家”類稱謂,再次是“爹”類稱謂。理由有二:
一是“阿”類稱謂和“爹”類稱謂處于“周圈分布”狀態(tài)。根據(jù)“周圈分布”規(guī)律,存在于東部山區(qū)的“阿”類稱謂比出現(xiàn)于市區(qū)的“爹”類稱謂古老。
二是部分方言點(diǎn)有新老兩種外祖父母稱謂。圖1和圖2所示,平江南江、冬塔、虹橋、三墩、三陽、長壽、龍門等地的老派稱謂是“阿”類稱謂,新派稱謂是“外”類稱謂;岳陽縣張谷英、月田的老派稱謂是“阿”類稱謂,新派稱謂是“爹”類稱謂;臨湘詹橋、白羊田和岳陽縣筻口的老派稱謂是“家”類稱謂,新派稱謂是“爹”類稱謂。這些方言點(diǎn)顯示:“阿”類稱謂早于“外”類稱謂和“爹”類稱謂,“家”類稱謂也早于“爹”類稱謂。
“區(qū)別宗親與外戚的語素+祖父母稱謂”是外祖父母稱謂的最主要的構(gòu)詞方式。外祖父母稱謂詞一旦形式,就有較強(qiáng)的穩(wěn)固性。通常情況是:祖父母稱謂由A變成了B,外祖父母稱謂中的詞根語素“祖父母稱謂”在一定時期內(nèi)仍舊是A,并沒有緊跟祖父母稱謂發(fā)展演變的步伐。例如,長沙、益陽、常德等地的祖父稱謂早已變成了“爹爹(音[dia]”)[12],但是,外祖父稱謂是“外公”或“家公(家音[ka])”,其詞根語素仍舊是“公”,源于早期祖父稱謂“公公”。長沙和益陽的祖母稱謂分別是“娭毑[ai33·?ie]”和“妳媽[n33·ma]”(孫益民,2 010),但是,外祖母稱謂都是“外婆”,其詞根語素仍舊是“婆”,源于早期祖母稱謂“婆婆”。
圖3 長江中下游地區(qū)外祖父稱謂類型及地理分布
外祖父母稱謂盡管具有較強(qiáng)的穩(wěn)固性,但是,它們常常會受到“區(qū)別宗親與外戚的語素+祖父母稱謂”的構(gòu)詞方式的沖擊,因?yàn)槿藗兯坪跤袕?qiáng)烈要求外祖父母稱謂中的詞根語素與現(xiàn)實(shí)中的祖父母稱謂保持一致的愿望。也就是說,如果祖父母稱謂由A變成了B,人們會不由自主地將外祖父母稱謂的詞根語素變?yōu)锽。例如,華容塔市、洪山、東山、終南、注滋口北、萬庾和臨湘黃蓋的外祖父稱謂是“家家爹”,華容梅田的外祖父稱謂是“家公爹”,其詞根語素是“爹”,源自當(dāng)?shù)噩F(xiàn)在的祖父稱謂“爹爹”。臨湘黃蓋的外祖母稱謂是“家家妳媽”,其詞根語素源自當(dāng)?shù)噩F(xiàn)在的祖母稱謂“妳媽”;華容塔市的外祖母稱謂是“家家爸爸”,其詞根語素是“爸爸”,與當(dāng)?shù)噩F(xiàn)在的祖母稱謂一致。又如,新化孟公、游家、上梅(縣城)、科頭的外祖父稱謂是“婆婆公公”,其詞根語素是“公公”,與當(dāng)?shù)噩F(xiàn)在的祖父稱謂一致;游家、上梅(縣城)、科頭的外祖母稱謂是“婆婆妳妳”,其詞根語素是“妳妳”,與當(dāng)?shù)噩F(xiàn)在的祖母稱謂一致。
致謝:本文曾在第三屆中國地理語言學(xué)國際學(xué)術(shù)研討會(暨南大學(xué)漢語方言研究中心和佛山科學(xué)技術(shù)學(xué)院文學(xué)院,2014年8月7-10日)上宣讀,巖田禮(日本)、遠(yuǎn)藤光曉(日本)、張屏生(中國臺灣)、曾曉渝、胡松柏、鐘奇、丘學(xué)強(qiáng)、李冬香等先生提出了寶貴的意見,深表謝意。
[1] 李冬香.岳陽柏祥方言研究[M].北京:文化藝術(shù)出版社,2007:51-65,131.
[2] 劉綸鑫.客贛方言比較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xué)出版社,1999: 399-400,520.
[3] 胡松柏,等.贛東北方言調(diào)查研究[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9: 306.
[4] 熊正輝.南昌方言詞典[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5:52.
[5] 顏 森.黎川方言詞典[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5:14.
[6] 王 力.漢語音韻(2版)[M].北京:中華書局,1998:48,64.
[7] 方平權(quán).岳陽方言研究[M].長沙:湖南師范大學(xué)出版社,1999:72-87.
[8] 張燕娣.南昌方言研究[M].北京:文化藝術(shù)出版社,2007:27-37.
[9] 朱建頌.武漢方言詞典[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5:134.
[10] 孫益民.湘東北及湘中部分地區(qū)“祖母”稱謂的生態(tài)考察[J].中南林業(yè)科技大學(xué)學(xué)報(社會科學(xué)版),2010,4(3):25-30.
[11] 鮑厚星,等.長沙方言研究[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193.
[12] 孫益民.湘東北及湘中部分地區(qū)的祖父稱謂[A].曹志耘.漢語方言的地理語言學(xué)研究[C],北京:商務(wù)印書館,2013:233-243.
[本文編校:羅 列]
A Research on Geographical Linguistics of Appellation of Maternal Grandparents in the Northeastern Hunan Province
SUN Yi-min
(School of Management, Hunan Mass Media College, Changsha 410100, Hunan, China)
In general, appellation of maternal grandparents is composed of a morpheme being used to distinguish the paternal relatives and the maternal relatives and appellation of grandparents, and it often evolves with the evolution of appellation of grandparents. Although the former is more stable than the latter, but they tend to evolve synchronously owing to the inf l uence of the structure of appellation of maternal grandparents. Several pairs of appellation of maternal grandparents is widely distributed in the Northeastern Hunan Province, such as “waigong(外公 )/waipo (外婆 )”, “kagong(家公 )/kaka(家家 )” and “agong(阿公 )/apo(阿婆 )”. On the time order of diachronic evolution of maternal grandparents in above, the “wai(外 )”-appellation is earlier than the “ka(家 )” -appellation, and the “a(阿 )”- appellation is not later than the “wai(外 )”- appellation and the “ka(家 )”- appellation.
Hunan dialect; kinship terms; geographical linguistics; maternal grandfather; maternal grandmother; language map
中南林業(yè)科技大學(xué)學(xué)報(社會科學(xué)版)2014年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