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器樂教學 豎笛 教材開發(fā)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3)10A-0062-02
器樂教學是音樂教育的重要內容。美國當代音樂教育家默塞爾說:“器樂教學可以說是通往更好體驗音樂的橋梁?!币魳氛n程標準更是明確要求學生“學習課堂樂器的演奏方法,參與歌曲樂曲的表現(xiàn),并每學年能夠演奏樂曲2—3首”。有著音色優(yōu)美、表現(xiàn)力強、簡便易學、攜帶方便等優(yōu)點的豎笛,深受音樂教育專家的青睞。新音樂課程標準編寫的音樂教材在面向全體、貼近學生生活、適當降低難度、加強實踐與探究方面做出了巨大改變,特別是提供了許多優(yōu)美動聽的豎笛,深受廣大學生與教師的喜愛。學生在豎笛演奏的實踐活動中,興趣得到極大地提升,對音樂理解、表達和創(chuàng)作能力的提高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然而,在教學實踐過程中,筆者發(fā)現(xiàn)豎笛教材也存在著樂曲數量不足、個別曲目偏難、與學生生活有較大距離等現(xiàn)象。這就需要教師從兒童視角出發(fā),依據教材內容和學生認知發(fā)展規(guī)律進行合理的教材二度開發(fā)。那么,我們如何在教材與學生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呢?筆者認為,從兒童視角詮釋與開發(fā)豎笛教材,做到源于教材、高于教材、創(chuàng)造性地運用教材,能使豎笛教學更符合孩子的認知規(guī)律,從而激活教材,讓豎笛教學煥發(fā)出生命活力。
一、立足兒童認知規(guī)律,合理簡化與調整,降低豎笛學習難度
學生是教師教學的對象,是教學活動的出發(fā)點和歸宿點。因此,作為音樂教師除了要立足音樂課程標準,還要關注豎笛知識特點與兒童認知特點的協(xié)調。音樂教育專家明確指出:小學音樂教育中的器樂教學不是專業(yè)教育,它的目的不是培養(yǎng)演奏家,而是通過器樂學習多一條獲得音樂審美的途徑。因此,教師要從兒童視角出發(fā),看待教材中的每個知識點。對偏難、繁、復的內容進行合理刪減,降低難度,避免學生在不可能達到的目標前產生對豎笛學習的畏懼心理。
例如,蘇教版三年級下冊豎笛曲《春天來了》不僅音符相對上學期一下子偏多五個,而且還要進行聲部合作。再如《茉莉花》《可愛的家》兩首樂曲大部分音符都在豎笛的中低音位置反復,這對于剛剛在三年級上學期才學過“SOL、LA、SI”三個音的孩子來說掌握起來比較困難……面對這樣偏難的教學內容,如果完全按照教材進行教學,教學效果恐怕不理想。如果無視孩子的實際情況,一味嚴格按照教材進行,不僅使得教師的教學難度增大,也容易讓孩子在困難中喪失學習的勇氣與興趣。此時,我們就要合理簡化教材——讓教材從學生實際出發(fā),將豎笛學習的難度降到學生可以接受的程度。如在學習三年級下冊第一單元《春天來了》這首樂曲時,就可以采用教師演奏主旋律、引導學生用學過的三個音為樂曲進行單音伴奏的方式進行豎笛學習,這種方式不僅降低了學習難度,使學生在創(chuàng)作、伴奏的過程中對和聲有感性的認識與體驗,而且還能使學生體會到與教師合作的快樂。難度太大的《茉莉花》則可以調整到五年級、等學生有能力掌握的時候再學習。
二、基于兒童學習興趣,以“趣”字為原則,創(chuàng)新豎笛游戲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這是所有人都知道的常識,但能將這個道理真正落實到課堂并不容易。為什么豎笛教學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有些孩子不愛學?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教師一味要求提高演奏技巧,進行太多的機械訓練,使得豎笛教學太專業(yè)化,枯燥單調。因此,趣化教材在提高豎笛教學效率、讓學生在“樂”中學方面具有重要意義。
游戲是兒童喜愛的活動,也是兒童經驗構成的途徑。在豎笛的教學中,教師要堅持將豎笛技巧的學習與游戲緊密結合,創(chuàng)造出孩子們喜歡的練習形式。例如,學豎笛的第一天,讓學生在美妙的豎笛聲中按音樂節(jié)奏走路、拍手,學生就能在領略豎笛音色的同時培養(yǎng)節(jié)奏感。在學生學會吹第一個音“SOL”以后就讓其模仿教師吹出單音節(jié)奏進行“回聲游戲”、為歌曲用單音伴奏“伴奏游戲”等;學會“SOL\LA\SI”三個音以后就可以組織學生進行“接龍游戲”“句尾加花”……這些立足于教材而創(chuàng)造的游戲,難度都不大,而且可以照顧到每一位學生,讓所有同學通過努力都能達到。這樣,在有趣而又容易掌握的游戲中,學生興趣盎然地解決了基礎技能技巧的訓練問題。
三、貼近兒童生活,精心選擇,補充學生喜愛的教材內容
要想讓學生喜歡豎笛,讓他們演奏感興趣的樂曲是必不可少的。為此,筆者買了大量不同的豎笛教材,有意識地選擇一些既有藝術價值,但又不太復雜的、孩子們熟悉并喜歡的音樂作品讓學生演奏。同時,不斷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精心篩選。例如,學習豎笛高音“MI’FA’SOL’LA”時,可以選擇旋律簡單而又經典的、學生非常熟悉和喜愛的貝多芬的《歡樂頌》主題音樂。這種熟悉和喜愛可以讓學生在后續(xù)的學習、練習中保持高昂的興趣。再如,教“#4”時可以選擇流行歌曲《天空之城》……選擇孩子們感興趣的優(yōu)秀作品,不僅豐富了教材內容,開闊了學生的音樂視野,還可以使學生感受到自己演奏的音樂的美,獲得極大的滿足與自信。這種滿足與自信,將促使學生以更大的熱情投入到豎笛的學習中,形成一個良性循環(huán)。
四、關注兒童思維特點,有效整合多種實踐活動,豐富教材內容
器樂演奏是一個廣泛的學習領域,我們不能將其與其他音樂學習內容人為地分割開來。音樂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器樂教學應該與唱歌、欣賞創(chuàng)造等教學內容密切結合?!眱和乃季S是形象的、綜合的,人為割裂音樂學習內容對于兒童學習音樂來說是一種障礙。教師只有從兒童視角出發(fā),呈現(xiàn)多元化的知識背景與參與手段,立足現(xiàn)有教材,有效整合教材,才能使學生在豎笛模塊的學習中獲得更強的審美體驗,提高整體音樂素養(yǎng)。
1.與唱歌相結合。唱歌是小學音樂教育教學的重要內容之一,其中不乏優(yōu)秀的兒童音樂作品適合用豎笛演奏。當孩子們在演唱得意猶未盡時,用豎笛進行演奏,可以使學生的體驗更深一層。有些歌曲不適合用豎笛演奏,也可以用豎笛單音伴奏。這樣讓學生帶著對歌曲的興趣和感受進入演奏的音樂實踐,可以使豎笛教學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與欣賞相結合。欣賞教學是音樂教學的一個重要內容,編寫教材的專家們?yōu)閷W生精心編排了從世界名曲到具有民族特色的作品,包羅萬象。這是教材所提供的寶貴資源,我們要靈活運用。例如,五年級下冊欣賞班得瑞樂隊《春野》時,如夢如幻的主題音樂吸引著所有的孩子,教師可以因勢利導,讓學生演奏《春野》的兩個主題音樂;欣賞民族音樂《茉莉花》時演奏《茉莉花》,更讓學生在親身演奏時體會到江南絲竹音樂的魅力……這種結合,可以使學生在提高演奏豎笛能力的同時加深對欣賞音樂作品的理解,一舉兩得。
3.與創(chuàng)作相結合。新課程標準中指出:教師應將學生創(chuàng)造力的培養(yǎng),貫穿不同的教學領域,為學生提供開發(fā)創(chuàng)造性潛能的空間。然而,創(chuàng)作對于學生來說,最大的困難是音準。有的學生就是怕唱不準,所以羞于開口。豎笛是有固定音高的樂器,它可以幫助學生繞開音準問題,直接獲得美妙的音樂體驗。將豎笛教學與創(chuàng)作結合,可以降低創(chuàng)作的難度,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比如,學會單音時,可以讓學生變換節(jié)奏創(chuàng)作單音構成的旋律;學生學會幾個音以后,可以讓其按照教師提供的節(jié)奏填上音符,演奏屬于自己的音樂……在這樣的創(chuàng)作中,學生沒有了音準的困擾,創(chuàng)作起來更加自信。在這樣的創(chuàng)作中,學生不僅練熟了演奏技巧,還可以了解簡單的創(chuàng)作基礎知識,得到全方位的審美體驗。
4.與其他樂器相結合。器樂教學的一種重要形式就是合奏,在合奏中不僅能培養(yǎng)學生的音樂能力,還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能力。在實踐中筆者發(fā)現(xiàn),合奏比獨奏更受到學生的喜愛。在豎笛的初學階段,教師可以讓學生兩人一組進行簡單的“卡農”;當學生有點合作意識時,可以選擇一些好聽易學的二聲部樂曲,然后循序漸進地加大難度進行三聲部、四聲部樂曲排練。為了讓學習有困難的學生不喪失學習的信心與興趣,合奏也是一種非常有效途徑:讓演奏熟練的學生演奏主旋律,學有困難的學生用豎笛進行伴奏。這樣通過合奏進行分層教學,不僅保護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還培養(yǎng)了學生良好的音樂思維能力和合作能力。
筆者相信,只要我們在新音樂課程標準的指導下,從兒童的視角出發(fā),不斷探索,用心去開發(fā)與創(chuàng)造,一定能使豎笛教學更符合學生的需要。
(責編 黎雪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