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研究缺血性腦卒中患者血清hs-CRP的影響因素。 方法 選擇缺血性腦卒中患者為研究對象(ISS組),以正常人為對照組(CON組),分析兩者間hs-CRP的差異及與臨床病理因素的關(guān)系。 結(jié)果 ISS組患者血清hs-CRP顯著高于CON組。缺血性腦卒中患者血清hs-CRP在性別、年齡、腦卒中部分及分布中的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均>0.05),在吸煙史、高血壓史、糖尿病史、TC、TG、LP(a)、LDL和HDL中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均<0.05)。 結(jié)論 缺血性腦卒中患者血清hs-CRP顯著高于正常健康人,與吸煙史、高血壓史、糖尿病史及血脂密切相關(guān)。
[關(guān)鍵詞] 缺血性腦卒中;hs-CRP;影響因素
[中圖分類號] R575.2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3-9701(2013)13-0153-02
缺血性腦卒中的發(fā)病機制主要與動脈粥樣硬化有關(guān),其發(fā)生發(fā)展及轉(zhuǎn)歸過程中與炎癥因子的激活密切相關(guān),炎癥因子在缺血性腦卒中診斷、病情及預后評估中具有重要臨床價值[1,2]。CRP主要在肝臟內(nèi)合成,感染或炎癥反應可激活其合成及分泌,越來越多的研究證實CRP是缺血性腦卒中的預后標志物[3]。本研究回顧分析腦卒中患者的臨床資料,分析腦卒中后睡眠障礙危險因素,為腦卒中后睡眠障礙的預防及治療提供證據(jù)。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0年1月~2012年12月我科診治的50例缺血性腦卒中患者為研究對象(ISS組),所有患者均為首次發(fā)病,入院時間為發(fā)病24 h內(nèi),經(jīng)臨床表現(xiàn)、癥狀體征、體格檢查及CT確診,符合第6次全國中西醫(yī)結(jié)合神經(jīng)科學術(shù)會議中腦梗死的診斷標準,排除意識障礙、語言智力及記憶障礙,既往無器質(zhì)性腦病史。其中男31例,女19例;年齡35~80歲,平均(62.6±11.5)歲。另以同期門診健康體檢的正常健康人為對照(CON組),其中男30例,女20例;年齡30~75歲,平均(61.8±10.9)歲。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方面具有可比性,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 0.05)。
1.2 檢測指標及方法
所有研究對象均檢測以下指標:①血壓:連續(xù)兩次在靜息狀態(tài)下檢測收縮壓和舒張壓,收縮壓≥140 mm Hg和(或)舒張壓≥90 mm Hg診斷為高血壓;②空腹血糖:空腹血糖≥7.0 mmol/L診斷為糖尿??;③血脂:空腹12 h后,于次晨取肘靜脈血,檢測總膽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高密度脂蛋白(HDL)、脂蛋白(a);④hs-CRP采用酶聯(lián)免疫吸附法檢測。
1.3 統(tǒng)計學分析
數(shù)據(jù)處理和統(tǒng)計分析采用SPSS11.5完成。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兩組間采用t檢驗,三組間均數(shù)檢驗采用SNK檢驗。P < 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jié)果
2.1 兩組研究對象血清hs-CRP對比
ISS組患者血清hs-CRP為(4.2±1.5) mg/L,CON組為(0.8±0.3) mg/L,ISS組患者血清hs-CRP顯著高于CON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2 缺血性腦卒中血清hs-CRP影響因素分析
缺血性腦卒中患者血清hs-CRP在性別、年齡、腦卒中部分及分布中的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均P > 0.05),在吸煙史、高血壓史、糖尿病史、TC、TG、LP(a)、LDL和HDL中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均<0.05),有吸煙史、高血壓史、糖尿病史、高TC、高TG、高LP(a)、高LDL和低HDL患者血清hs-CRP高于無吸煙史、高血壓史、糖尿病史、低TC、低TG、低LP(a)、低LDL和高HDL患者,見表1。
3 討論
動脈粥樣硬化是引起缺血性腦卒中的最常見病因,目前認為動脈粥樣硬化動脈內(nèi)層緩慢的炎癥性疾病過程,血管內(nèi)皮損傷是其始動因素,在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吸煙等多種危險因素的作用下,血管內(nèi)皮受到損傷,氧化應激及炎癥反應啟動動脈粥樣硬化過程,反過來加重內(nèi)皮細胞的損傷,最終引起動脈狹窄,發(fā)生腦血供不足而發(fā)生缺血性腦卒中[4]。在動脈粥樣硬化過程中有多種炎癥因子參與,包括hs-CRP、IL-1、IL-6及IL-8等,其中hs-CRP是最常見的炎癥因子,通過多種途徑參與動脈粥樣硬化過程中的各個階段[5]。研究證實,缺血性腦卒中患者血hs-CRP顯著高于正常人。徐忠祥等[6]檢測96例腦卒中患者CRP,發(fā)現(xiàn)腦卒中組CRP顯著高于對照組。進一步的研究表明,hs-CRP腦卒中的近期預后不良的獨立影響因素。王普[7]研究腦卒中患者急性期hs-CRP不同水平與預后關(guān)系,發(fā)現(xiàn)入院時CRP水平升高增加3個月、6個月死亡和3個月死亡/殘疾的風險。本研究中,缺血性腦卒中患者血清hs-CRP(4.2±1.5)mg/L,正常健康人(0.8±0.3)mg/L,缺血性腦卒中患者血清hs-CRP顯著高于正常健康人,證實腦卒中患者血清高炎癥反應狀態(tài)。
hs-CRP在越來越多的研究中被證實與腦卒中的診斷、病情及預后評估密切相關(guān)。彭梅等[8]采用免疫比濁法測定腦卒中患者發(fā)病24 h內(nèi)血清CRP水平,發(fā)現(xiàn)隨著病情嚴重程度的增加,CRP的異常率及含量依次增高,好轉(zhuǎn)后的CRP異常率明顯低于無好轉(zhuǎn)組患者,認為CRP有助于判斷腦卒中患者的病情嚴重程度及預后。基于hs-CRP、動脈粥樣硬化及缺血性腦卒中的關(guān)聯(lián),研究hs-CRP的影響因素并針對性預防對改善缺血性腦卒中患者的發(fā)病及預后有重要意義。本研究中,缺血性腦卒中患者血清hs-CRP在性別、年齡、腦卒中部分及分布中的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均>0.05),在吸煙史、高血壓史、糖尿病史、TC、TG、LP(a)、LDL和HDL中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均<0.05),有吸煙史、高血壓史、糖尿病史、高TC、高TG、高LP(a)、高LDL和低HDL患者血清hs-CRP高于無吸煙史、高血壓史、糖尿病史、低TC、低TG、低LP(a)、低LDL和高HDL患者,而這些因素均同樣是動脈粥樣硬化發(fā)生的危險因素,基于該事實,我們認為對缺血性腦卒中患者應降低血脂,積極治療糖尿病及高血壓以改善缺血性腦卒中患者的預后。
[參考文獻]
[1] 梁汝慶,丁新生. 炎癥因子與缺血性卒中神經(jīng)損傷研究進展[J]. 神經(jīng)損傷與功能重建,2011,6(2):147-151.
[2] 趙建勇. 急性腦出血不同炎癥因子與周圍腦組織水腫的相關(guān)性比較[D]. 河北醫(yī)科大學,2010.
[3] 王春娥,吳國榮,陳國千,等. 超敏C反應蛋白在急性腦卒中時與頸動脈粥樣硬化及病情的關(guān)系[J]. 中國實驗診斷學,2012,16(8):1452-1454.
[4] 申亞巍,王玉芬,張麗芳,等. 急性腦梗死患者顱內(nèi)與顱外動脈粥樣硬化的相關(guān)性分析[J]. 中國全科醫(yī)學,2012,15(30):3473-3475.
[5] 李晶,裘毅鋼,張蓉,等. 炎癥因子在人動脈粥樣硬化組織的表達分析[J]. 中國循證心血管醫(yī)學雜志,2012,4(3):215-217.
[6] 徐忠祥,袁勝山,張駿,等. 急性腦卒中患者早期血清C反應蛋白水平的臨床觀察[J]. 中華老年心腦血管病雜志,2010,12(3):270.
[7] 王普. 腦卒中急性期高敏C-反應蛋白水平與預后關(guān)系的研究[D]. 瀘州醫(yī)學院,2012.
[8] 彭梅,甘健,李麗,等. 腦卒中患者C反應蛋白升高與預后相關(guān)性觀察[J]. 檢驗醫(yī)學與臨床,2011,8(24):3009-3010.
(收稿日期:2013-0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