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研究肌電生物反饋治療在腦梗死偏癱患者中的臨床療效。 方法 選取我院2011年11月~2012年10月的106例急性腦梗死偏癱患者,平均(63.15±10.63)歲。其中男66例,平均(60.64±11.41)歲;女40例,平均(67.24±10.63)歲。所有患者的心腦血管疾病病程1~15年,采用療效對比實驗的方法,按照1∶1的人數(shù)比例將患者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實驗組病患在給予藥物治療的基礎上增加肌電生物反饋治療,對照組患者僅給予常規(guī)藥物治療,實驗結(jié)束后比較兩種療法的臨床效果。 結(jié)果 治療前兩組肌電值比較無明顯差異(P > 0.05);治療后兩組肌電值比較具有明顯的差異(P < 0.05)。治療前兩組NIHSS評分比較無顯著差異(P > 0.05);治療后兩組NIHSS評分比較具有顯著的差異(P < 0.05),治療前兩組ADL評分比較無顯著的差異(P > 0.05);治療后兩組ADL評分比較具有顯著的差異(P < 0.05)。結(jié)論 肌電生物反饋治療配合藥物治療能夠有效提高腦梗死偏癱患者的康復水平,值得臨床推廣。
[關(guān)鍵詞] 肌電生物反饋治療;腦梗死偏癱;臨床療效
[中圖分類號] R743.3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3-9701(2013)25-0135-03
Effect of treatment by EMG biofeedback in patients with cerebral infarction
WANG Ling1 ZHANG Yunling2
1.Department of Neurology, Jinhua Central Hospital in Zhejiang Province, Jinhua 321000, China; 2.Department of Encephalopathy, Bei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Oriental Hospital, Beijing 100078,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EMG biofeedback therapy in stroke patients with hemiplegic in clinical efficacy. Methods Our hospital from November 2011 to October 2012, 106 patients with acute cerebral hemiplegic patient, patient's age distribution range of 48 to 79 years, mean age (63.15±10.63) years of age. Including 66 males, mean age (60.64±11.41) years; 40 females, mean age (67.24±10.63) years of age. All patients with cardiovascular disease during the course of the disease ranged from 1 to 15 years, using the comparative efficacy of experimental method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proportion of 1:1 were divided into experimental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the experimental group had given medical treatment based on added to give EMG biofeedback treatment, the control group of patients treated with conventional therapy only, after the end of experiment compared the clinical effects of differences in both treatments. Results Before treatment, EMG showe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P > 0.05), statistically insignificant; Emg compare two groups after treatment with significant differences(P < 0.05), statistically meaningful. NIHSS score before treatment showe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P > 0.05), statistically insignificant; after treatment NIHSS score compared with significant differences(P < 0.05), statistically meaningful. ADL scores before treatment showe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P > 0.05), statistically insignificant; ADL scores compared two groups after treatment has obvious difference(P < 0.05), statistically meaningful. Conclusion Mega biofeedback therapy with drug treatment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rehabilitation of patients with hemiplegic cerebral level, worthy of promotion.
[Key words] EMG biofeedback; Cerebral hemiplegic; Clinical efficacy
腦梗死等心腦血管疾病發(fā)病突然,發(fā)病率高,后果嚴重。腦梗死引發(fā)的偏癱更是臨床上治療的難點。傳統(tǒng)上對于腦梗死偏癱采取單純藥物治療,但效果不甚理想。目前有報道顯示肌電生物反饋治療加藥物治療對于腦梗死偏癱患者具有更好的臨床療效,我們據(jù)此利用我院收治的部分腦梗死偏癱病患展開臨床實驗?,F(xiàn)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1年11月~2012年10月在我院進行治療的106例急性腦梗死偏癱患者。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國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診治指南2010》中規(guī)定的診斷標準[1],并按照國立衛(wèi)生研究院卒中量表進行評分和病因分型?;颊吣挲g48~79歲,平均(63.15±10.63)歲。其中男 66例,年齡 48~75歲,平均 (60.64±11.41)歲。女 40例,年齡52~79歲,平均 (67.24±10.63)歲。所有患者的心腦血管疾病病程1~15年,兩組在年齡、性別、病因、病程、生活環(huán)境和家庭背景等一般資料方面相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入選標準[2]:①腦梗死引起原發(fā)性偏癱,腦卒中前無偏癱病史;②局部灶性神經(jīng)功能發(fā)生缺損;③急性腦梗死癥狀和相關(guān)體征持續(xù)6 h以上,發(fā)病后48 h送至我院就診且在入院前沒有進行過溶栓處理;④經(jīng)過CT和核磁共振成像檢查證實沒有出現(xiàn)腦部出血;⑤心臟、肝臟和腎臟功能正常;⑥不存在高級皮層功能障礙。意識正常能夠有效配合治療;⑦患者及其家屬同意參與本次實驗并且簽署知情同意書。
排除標準[3]:①偏癱并非腦梗死導致,存在其他的原發(fā)性癱瘓因素;②經(jīng)過實驗確診,患者的偏癱部位神經(jīng)系統(tǒng)完全壞死,不存在人體電流電壓,不具備進行生物機電反饋治療條件;③患者腦梗死后存在意識障礙,喪失自我控制能力,不能夠有效配合實驗治療;④存在其他可能影響實驗結(jié)果或者不宜參與實驗因素。
1.2 研究方法
1.2.1 偏倚控制 偏倚控制是確保實驗結(jié)果準確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我們嚴格依據(jù)實際需要選擇實施肌電生物反饋治療的腦梗死患者納入實驗范圍。對于入選的腦梗死患者,利用電腦軟件隨機生成數(shù)字表,并利用密封信封隨機隱藏分組。實驗期間內(nèi),所有腦梗死患者的手術(shù)和治療均由同一醫(yī)師主刀,手術(shù)前后的護理操作均由同一醫(yī)療小組進行處理,手術(shù)方案和護理方案均依照統(tǒng)一藍本制定。實驗期間的整個治療和護理流程均按統(tǒng)一標準進行,由于身體和病情的變化不能夠繼續(xù)適用治療藍本的患者將被剔除。患者的治療和護理數(shù)據(jù)均由同一人員采集,數(shù)據(jù)提取和處理人員與臨床治療人員分離,不參與臨床治療[4]。
1.2.2 對比治療 我們將106腦梗死偏癱病患按照1∶1的人數(shù)比例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對照組病患給予常規(guī)藥物治療,實驗組病患在常規(guī)藥物治療的基礎上增加肌電生物反饋治療。對照組的常規(guī)藥物治療包括:5%規(guī)格的葡萄糖溶液或這0.19%規(guī)格的氯化鈉溶液250 mL;叮咯地爾,規(guī)格012 g加5%規(guī)格的葡萄糖或019%規(guī)格的氯化鈉250 mL;胞二磷膽堿200 mg/次,每日1次,采用靜脈滴注[5]。實驗組采用GFA-2A型中風偏癱肌電反饋治療儀,其肌電生物反饋治療包括[6]:①準備工作,治療前,向病患詳細介紹腦梗死偏癱病患進行肌電生物反饋治療的必要性和主要治療方法,以謀取病患的配合;②電極放置,在病患癱瘓肌肉上等距離放置3個電極,肌電信號電極放置在兩端,干電極放置在中間;③量程選擇,根據(jù)病患的身體情況以及治療需要選擇合適的點擊檔位,硬癱病患在可接受的程度內(nèi)使用最大檔,軟癱患者使用最小檔;④在進行反饋治療時,向病患如實說明儀器的運行狀態(tài)及其電流情況,引導病患體會電流引起的身體變化;⑤療程控制,肌電生物反饋治療每天需進行1~2次,每次持續(xù)時間以半個小時為宜,10~15次為一個療程。
1.3 評價標準
肌電值是反應人體運動時肌肉電流情況的重要指標,也是評判病患腦梗死癱瘓部位肌肉運動能力的重要依據(jù)。實驗期結(jié)束后,我們以實驗治療前后收集的病患肌電值、NIHSS評分和日常生活能力ADL評分等情況作為評價兩種不同療法臨床療效的重要依據(jù)[7]。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應用 SPSS 11.0 軟件進行統(tǒng)計學整理和分析,計量資料比較采用t檢驗,P < 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jié)果
2.1 兩組肌電值比較
通過兩組治療前后肌電值對比分析,治療前兩組肌電值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治療后兩組肌電值比較具有顯著差異(P < 0.05)。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前后肌電值對比分析(x±s, μv)
2.2 兩組NIHSS評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NIHSS評分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治療后兩組NIHSS評分比較具有顯著差異(P<0.05)。詳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NIHSS評分比較(x±s,分)
2.3 兩組日常生活能力評分比較
通過兩組的日常生活能力(ADL)評分比較,治療前兩組ADL評分比較無明顯(P>0.05);治療后兩組ADL評分比較具有顯著的差異(P<0.05)。詳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ADL評分比較(x±s,分)
3討論
腦梗死即為我們通常所說的中風。主要是由于各種原因?qū)е麓竽X部分組織的血液供應出現(xiàn)困難,部分腦組織出現(xiàn)缺氧甚至壞死,相應的神經(jīng)功能出現(xiàn)損害,患者的相應身體部位出現(xiàn)麻痹[8]。急性腦梗死的發(fā)生多數(shù)十分突然,一旦發(fā)病,致死率非常高[9]。有些時候,患者雖然能夠存活,但是由于大腦組織的壞死無法逆轉(zhuǎn),神經(jīng)功能無法恢復,相對應的身體部位會出現(xiàn)癱瘓,給患者的生活帶來了極大的不便。尤其值得關(guān)注的是,隨著人們生活質(zhì)量的不斷提高以及不健康生活方式的影響,急性腦梗死的發(fā)病率呈現(xiàn)上升的趨勢,特別是長期抽煙和酗酒的人群,更容易突發(fā)急性腦梗死[10]。
目前臨床上對于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應用最廣的病因分型是TOAST分型。分型后,醫(yī)護人員能夠針對臨床提供的各種治療靶點,對患者實施更加個性化和專業(yè)化的治療。由于CISS分型的應用逐步推廣,卒中發(fā)病機制成為臨床神經(jīng)科醫(yī)師更加著重的研究熱點,各級各類醫(yī)療機構(gòu)對于如何規(guī)范治療急性缺血性腦卒也有了更好的認識。有學者認為急性期治療的核心是抗栓治療,尤其對于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患者來說更是如此。腦血管疾病的病因是十分復雜的,但是不管病因如何,我們都要認識到腦血管疾病最終的后果都是腦神經(jīng)的損傷以及病患相應肢體部位的麻痹。目前臨床上所使用的改善微循環(huán)、抗血小板聚集以及抗凝藥物只能緩解病患身體中缺血灶的血液循環(huán),促使病灶組織的自我代償,但是并不能夠促進受損神經(jīng)系統(tǒng)的有效恢復。所以,僅僅進行抗栓抗凝治療并不能夠完全治療急性腦梗死患者的身體病癥,要在抗栓抗凝的同時更加重視緩解病患的肌肉痙攣狀況,才能從根本上緩解急性腦梗死病患的病情,促使其身體恢復[11]。
近年來,以生物反饋學說作為理論基礎的生物反饋療法逐漸推廣開來。該療法主要通過模擬人體電壓電流的儀器設備,放大和監(jiān)測患者由于腦梗死導致癱瘓部位肌肉的生理功能,將患者肌肉的生物信息記錄和顯示為讀數(shù)和信號,讓患者本人能夠意識到自己身體中正在發(fā)生的如下變化,并有意識的將其進行關(guān)聯(lián)。如果這種實際產(chǎn)生的生理變化和大腦意識能夠持續(xù)強化,反復進行,就能夠在很大程度上促進患者神經(jīng)系統(tǒng)對于癱瘓部位肌肉的控制能力,從而達到促進癱瘓部位肌肉功能恢復的作用。據(jù)有關(guān)資料顯示,腦梗死導致的肌肉癱瘓并不是完全不能逆轉(zhuǎn),已經(jīng)癱瘓部位的肌肉仍然存在某些神經(jīng)電流和電壓活動,并且能夠在患者的控制下向癱瘓部位肌肉發(fā)出指令[12]。肌電生物反饋治療儀器設備能夠有效地發(fā)現(xiàn)和放大病患體內(nèi)現(xiàn)存的這種神經(jīng)脈沖信號,將其通過反饋系統(tǒng)顯示出來,即為肌電值。讓患者意識到自己體內(nèi)肌電值正在發(fā)生的上述變化后,引導患者觀察儀器設備中肌電值的變化,并有意識地向癱瘓部位的肌肉反復發(fā)出運動指令。如果這樣的動作能夠反復進行,患者癱瘓部位肌肉的運動能力就能夠通過有意識的訓練和反復大大增強,微弱的下意識的神經(jīng)脈沖就能成為病患有意識的自主神經(jīng)活動,患者癱瘓部位肌肉的肌電值就會有效降低,癱瘓部位的運動能力就有可能逐漸恢復[13]。
通過本次實驗期間我們搜集的主要數(shù)據(jù)可以看出,對比治療前,實驗組和對照組病患的癱瘓部位肌肉肌電值情況大體一致,出入很小。但是實驗組患者在經(jīng)過生物機電反饋治療和藥物治療后,癱瘓部位肌肉的肌電值大大降低,而對照組患者的肌電值降低幅度則極為有限。由此可見,生物機電反饋治療配合常規(guī)藥物治療能夠明顯提高腦梗死偏癱患者康復水平,值得臨床推廣。
[參考文獻]
[1] 姜艷,趙琳蕾. 肌電生物反饋療法治療腦癱患兒腕背屈功能障礙療效觀察[J]. 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2008,14(8):767-768.
[2] 李瀛,高慧娟,樊留博,等. 鎮(zhèn)肝熄風湯與補陽還五湯對腦卒中早期康復的療效比較[J]. 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2008,14(5):469-470.
[3] Nudo R,Wise B,Sifuente S,et al. Neural substrates for the effect of rehabilitative training on motor recovery after ischemic infarct[J]. Science, 2006,272(1):1791-1794.
[4] 劉玲玲,馮珍. 肌電生物反饋的臨床研究及應用進展[J]. 中國康復醫(yī)學雜志,2012,27(3):289-292.
[5] 陸建. 操作性肌電生物反饋療法在偏癱康復中的應用[J]. 醫(yī)學綜述,2011,17(23):3587-3589.
[6] 陳杰,陳慶華,代新年,等. 肌電生物反饋聯(lián)合作業(yè)療法治療腦梗塞上肢功能障礙[J]. 實用醫(yī)藥雜志,2012,29(6):516-517.
[7] Wolf SI,Binder-MacLeod SA. Electromyographic biofeedback applications to the hemiplegic patients:Changes in upper extremity neuromuscular and functional status[J]. Phys Ther,2003,63(1):1393.
[8] 唐穎,石躍林. 腦卒中偏癱患者早期康復訓練依從性相關(guān)因素分析[J]. 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2007,13(1):69-70.
[9] Mc Grady A. Good news-bad press:Applied psychophysiology in cardiovascular disorders[J]. Biofeedback Self Regal,2006,21(4):335.
[10] 顏華,張惠佳,李惠枝,等. 肌電生物反饋電刺激治療偏癱型腦癱下肢運動功能障礙的療效觀察[J]. 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2011,17(10): 986-989.
[11] 陸建霞,沈光宇,高璀鄉(xiāng),等. 操作性肌電生物反饋療法改善腦卒中患者運動功能的臨床研究[J]. 中國康復醫(yī)學雜志,2011,26(12): 1154-1156.
[12] 李建標,何錦照. 早期康復治療對急性腦梗死患者運動功能的影響[J]. 中國現(xiàn)代醫(yī)生,2012,50(7):157-158.
[13] 孫麗,謝瑛,李廣慶. 肌電生物反饋輔助步行訓練對腦卒中后亞急性期足下垂患者下肢運動功能的影響[J]. 中華物理醫(yī)學與康復雜志,2012,34(2):116-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