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探討116例結核性腦膜炎患者的治療體會。 方法 選取我院2010年2月~2013年2月收治的116例結核性腦膜炎患者,依據(jù)患者的病情嚴重程度給予患者抗結核、激素、脫水、促進腦細胞技能代謝藥等有針對性的治療。 結果 治療后,116例患者中有66例患者痊愈,占總數(shù)的56.9%;50例患者好轉,占總數(shù)的43.1%,所有患者均沒有后遺癥,達到了100.0%的治療有效率。 結論 依據(jù)患者的病情嚴重程度給予患者抗結核、激素、脫水、促進腦細胞技能代謝藥等有針對性的治療能夠顯著提升對患者的治愈率及其治療的總有效率,值得臨床廣泛推廣。
[關鍵詞] 結核性腦膜炎;治療;體會
[中圖分類號] R529.3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3-9701(2013)25-0131-02
結核性腦膜炎是臨床的一種多發(fā)病,極為常見。近年來,結核性腦膜炎的發(fā)病率雖然有所下降,但是其預后也發(fā)生了極大的變化,在早期診斷和治療受到不利限制的情況下達到了15%~16%的病死率[1,2]。如果能夠做到早期診斷然后合理用藥,將會極大降低患者的病死率;如果沒能早期診斷,治療被延誤或臨床上不合理用藥,患者的生命安全將會受到嚴重的影響,病死率及傷殘率會大幅提升[3,4]。為了有效提高患者的治愈率和治療總有效率,探討結核性腦膜炎的治療方法,本研究回顧性分析了我院2010年2月~2013年2月收治的116例結核性腦膜炎患者的臨床資料,現(xiàn)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0年2月~2013年2月收治的116例結核性腦膜炎患者,所有患者均依據(jù)癥狀、體征、腦脊液檢查等綜合評判確診為結核性腦膜炎,入院時均有不同程度的腦膜刺激征和顱內高壓癥。其中女74例,男42例,年齡3~60歲,平均年(31.5±4.6)歲。12例為早期,104例為中晚期。24例患者有意識障礙,9例患者偏癱。在腦脊液改變方面,有18例患者為重度,糖在20 mg/dL以下,氧化物在600 mg/dL以下,白細胞計數(shù)在500/mm3以上,蛋白定性潘氏試驗(+++);92例患者為中度,上述指標均正常,但是并沒有達到上述程度;6例患者為輕度,上述指標中只有其中3項異常。
1.2 治療方法
1.2.1 抗結核治療 如果患者為輕度,則運用雷米封、利福平、鏈霉素3種抗結核藥聯(lián)合治療,患者早晨空腹口服雷米封0.6 g、利福平450 mg,每天1次,并給予患者肌肉注射0.75 g的鏈霉素,每天1次。如果患者為中重度,則運用雷米封、鏈霉素、利福平、吡嗪酰胺四聯(lián)抗癆治療,給予患者靜脈滴注雷米封0.6 g +液體500 mL,每天1次;然后給予患者肌肉注射鏈霉素0.75 g,每天1次;之后空腹口服利福平450 mg,每天1次;最后口服或胃管注入吡嗪酰胺0.75 mg,每天2次。
1.2.2 激素治療 輕度患者,口服強的松20~30 mg,每天1次;中重度患者,靜脈滴注地塞米松10 mg,每天1次,4周后減量,減完后讓患者口服強的松,療程為2~4個月。
1.2.3 脫水治療 給予患者快速靜脈滴注200 mL 20%的甘露醇,每6~8小時1次,如果患者具有嚴重的腦水腫,則給靜脈注射20~40 mg與速尿、甘露醇交替使用。
1.2.4 鞘內注藥治療 如果患者病重,且具有較差的治療效果,則應該在給予其全身抗癆治療的同時配合鞘內注藥治療,主要用50~100 mg INH+2~5 mg地塞米松,每周2次,14次為1個療程。
1.2.5 護理治療 如果患者有意識障礙,則應該給予其鼻飼、喂食開水、藥物并幫助其定時翻身、吸痰、導尿等護理治療。
1.3 療效評定標準[5]
如果患者的臨床癥狀消失,無體征,腦脊液完全恢復,則評定為痊愈;如果患者的臨床癥狀基本消失,無體征,腦脊液正常或輕度異常,則評定為好轉;如果患者的臨床癥狀沒有消失,有體征,腦脊液沒有變化甚至出現(xiàn)惡化的情況,則評定為無效。
2 結果
治療后,116例患者中有66例痊愈,治愈率為56.9%;50例好轉,占總數(shù)的43.1%,所有患者均無后遺癥發(fā)生,達到了100.0%的治療有效率。見表1。
3 討論
3.1 結核性腦膜炎概述
結核性腦膜炎在結核病中最為嚴重,由于其無特征性臨床表現(xiàn),同時腦脊液涂片具有較低的結核菌陽性檢出率等,因此很難早期確診。近年來,結核性腦膜炎的臨床表現(xiàn)主要有起病急緩不一、神志表現(xiàn)不一、熱型不一、腦脊液改變表現(xiàn)不一、可發(fā)現(xiàn)的腦外結核不多等,給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嚴重威脅,使患者出現(xiàn)失語、偏癱、意識障礙等。確診后治療成功及良好預后的關鍵是選擇最佳的治療方案。
3.2 結核性腦膜炎治療的最新研究進展
結核性腦膜炎雖然是一種常見疾病,但是由于缺乏特征性臨床表現(xiàn),同時醫(yī)院又無法普及開展某些特異性早期診斷技術,腦脊液涂片具有較低的結核菌陽性檢出率,國外有關醫(yī)學文獻報道的檢出率僅為15%,因此很難早期確診。同時,國內有關醫(yī)學文獻報道,結核性腦膜炎的平均誤診率在22%~32%之間,可能和近年來濫用激素等藥物導致結核性腦膜炎缺乏典型的臨床表現(xiàn)有關。國內有關醫(yī)學研究報道,結核性腦膜炎的治愈率在75%左右。大連醫(yī)學院附屬醫(yī)院報道,和治療半個月后相比,治療半個月左右患者具有較低的病死率,二者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說明結核性腦膜炎患者的預后與治療時機密切相關。此外,治療是否合理、病情輕重程度等也會影響患者的預后。
3.3 結核性腦膜炎治療過程中應注意的問題
結核性腦膜炎在抗結核治療中,由于有意識障礙的患者無法感受到左氧氟沙星有頭痛頭暈等不良反應,并且臨床很難區(qū)分其與神經(jīng)系統(tǒng)的表現(xiàn),因此應該盡量避免使用含有左氧氟沙星等的治療方案[6-8];在激素應用中,應該盡可能早地使用,但是應該保持循序漸進的劑量遞減幅度,幅度不可過大。這是因為在將強的松減到10 mg,或將地塞米松減到2 mg后患者極易出現(xiàn)反跳現(xiàn)象,應該盡量謹慎減量,必要的情況下加用免疫抑制劑協(xié)助減量。不應該使用過大的激素劑量,也不應該保持過長的療程,一般情況下以2~3個月為宜[9,10];脫水治療中,在結核性腦膜炎急性期應該對脫水機進行合理的使用,在鞏固期對利尿劑進行合理的配用,以對患者的腦積水癥狀進行有效的控制,將腦疝的發(fā)生率減低到最低限度。一般情況下應該在激素撤退完之后再停用脫水劑,采用用量逐漸減少的方法維持治療,將不良反應的發(fā)生率降低到最低限度[11-13]。在促進腦細胞技能代謝藥等治療中,還應該對患者的病情進行密切觀察,加強對患者各方面的護理和對癥治療,必要的情況下加用促進腦細胞功能恢復的藥物,只有這樣才能保持患者良好的預后,為減輕患者病痛、降低患者的病死率及傷殘率等奠定堅實的基礎[14,15]。
疾病早期由于腦膜、脈絡叢和室管膜炎性反應,腦脊液生成增多,蛛網(wǎng)膜顆粒吸收下降,形成交通性腦積水,顱內壓輕、中度增高。晚期蛛網(wǎng)膜、脈絡叢粘連,呈完全或不完全性梗阻性腦積水,引起顱內壓明顯增高。總之,依據(jù)患者的病情嚴重程度給予抗結核、激素、脫水、促進腦細胞技能代謝藥等有針對性的治療能夠顯著提升其治愈率和總有效率,值得臨床廣泛推廣。
[參考文獻]
[1]中華醫(yī)學會. 臨床診療指南結核病分冊[M]. 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10:19-23.
[2]馬玙,朱莉貞,潘毓萱. 結核病[M]. 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10:260-261.
[3]吳順芬. 小兒不典型結核性腦膜炎36 例誤診分析[J]. 現(xiàn)代預防醫(yī)學,2010,15(4):220-221.
[4]孫鳳艷. 78 例結核性腦膜炎的臨床治療分析[J]. 中國醫(yī)藥指南,2012, 2(10):11-12.
[5]?;蹫?,李峰,關琦. 結核性腦膜炎臨床診治分析[J]. 中國實用醫(yī)藥. 2010,14(10) :112-113.
[6]顧國容. 老年結核性腦膜炎誤診43例分析[J]. 中國誤診學雜志,2009, 21(18):4387-4388.
[7]周敏,李鳧堅. 結核性腦膜炎診治進展[J]. 浙江中西醫(yī)結合雜志,2009,5(2):16-17.
[8]李毅,王仲,王厚力,等. 結核性腦膜炎的早期診斷標準分析[J]. 中華內科雜志,2007,8(3):217-219.
[9]王巍,莊玉輝. 腦脊液檢測項目在結核性腦膜炎診斷應用中的若干進展[J]. 中華結核和呼吸雜志, 2008,9(5):303-305.
[10]趙紅麗,李炳杰. 結核性腦膜炎臨床特點分析[J]. 現(xiàn)代生物醫(yī)學進展,2011,21(5):62-63.
[11]李青,周曉薇. 新型隱球菌性腦膜炎與結核性腦膜炎的影像學鑒別診斷[J]. 中國現(xiàn)代醫(yī)生,2011,49(36):29-30.
[12]楊春艷. 兒童結核性腦膜炎治療探討[J]. 中國現(xiàn)代醫(yī)生,2010,48(2):131-132.
[13]李君,丁月荷,冶賡祉. 高海拔地區(qū)重癥結核性腦膜炎112例分析[J]. 廣東醫(yī)藥,2012, 33(17):2643-2644.
[14]黃玉寶,劉曉東,陳子祥. 重癥結核性腦膜炎的外科治療進展[J]. 山東醫(yī)藥,2012,52(47):89-91.
[15]畢美華,熊菀. 兒童結核性腦膜炎170例臨床研究[J]. 重慶醫(yī)學,2012,41(31):3273-3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