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通過實驗研究,結合四位一體課堂教學方法和圖式理論,試圖構建閱讀教學新模式,并探討此模式對大學英語閱讀教學成效的影響。新閱讀模式在四位一體課堂教學過程中灌輸了大量的背景知識、激活學生原有的圖式、訓練了學生閱讀策略技能、建立結構圖式、豐富和鞏固了語言圖式。統(tǒng)計分析表明:與對照班相比較而言,實驗班的閱讀成績得到了顯著的提高。
【關鍵詞】英語閱讀教學 四位一體教學法 圖式理論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3)11-0114-02
一、引言
四位一體課堂教學法(4P教學法)是包天仁結合國外先進的教學理論創(chuàng)建的。它認為外語學習應包括四個階段:1)準備階段(preparation):掌握學習新語言必備的知識并初步了解新知識,為進入呈現(xiàn)階段打基礎;2)呈現(xiàn)階段(presentation):包含復習、引入、示范和操練四個環(huán)節(jié);3)練習階段(practice ):在介紹新的語言項目之后所進行的旨在訓練語言技能的活動,包括說、讀、寫、譯等技能練習;4)產(chǎn)出階段(production):是學習的終點,是創(chuàng)造性運用所學知識技能進行交流活動的階段。[1]
圖式理論是訓練心理學家在上世紀80年代提出的。該理論認為圖式(schema)是認知的基礎,人們在接受新信息前頭腦中已經(jīng)儲存了很多知識——圖式,而這些知識有助于讀者正確理解所閱讀的材料。讀者的閱讀能力和對材料的理解程度有三種圖式階段:內(nèi)容圖式、結構圖式和語言圖式。內(nèi)容圖式是指關于文章內(nèi)容的背景圖式,能激發(fā)讀者的興趣、思維和想象;結構圖式指文章的布局結構知識,即讀者對文章體裁的熟悉和了解程度;語言圖式則指文章中的語言知識,包括詞匯、語法等。4P教學法與圖式理論相一致的地方就是它們都符合人的認知規(guī)律。
閱讀教學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地位舉足輕重。《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明確指出英語教學的重點是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和自學英語的能力。然而,我們2012年對某學院大二學生的閱讀調(diào)查顯示:接近50%的學生表示大學英語閱讀教學效率不高,學不到東西。他們不懂得閱讀策略,無法讀懂外文文獻。要突破制約學生閱讀能力的瓶頸,必須改變傳統(tǒng)的以教師為中心的閱讀教學,注重學生策略和技能的培養(yǎng),同時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yǎng)和自主學習能力。故豐富閱讀教學理論,扭轉傳統(tǒng)教學模式、探索英語教學新思路是高校英語教學的重要任務。此篇的目的旨在通過實驗研究,結合4P教學法和圖式理論,構建大學英語閱讀教學新模式,并探討此模式對大學英語閱讀教學成效的影響。
二、研究設計
(一)研究對象
本研究對大二兩個理科班的學生進行試驗。兩個班分別是61 和63 人,從高考和一年級期末考試成績來看,兩個班的英語成績沒有顯著差異(P>0.05),其中A班為實驗班,B班為對照班,兩個班的英語課由同一教師擔任。在實施新閱讀教學法中,教師對兩個班采取了不同的教學管理策略。
(二)研究方法
1.問卷調(diào)查法。調(diào)查問卷主要涉及六個方面:閱讀動機、閱讀興趣、閱讀時間、閱讀策略、閱讀體裁及閱讀效果。在實驗前后對這124名學生進行調(diào)查。共發(fā)放問卷124份,實際收回124份,回收率為100%,均為有效問卷。
2.實驗研究法。對實驗班使用4P原則和圖式理論結合的新閱讀模式,即64學時必修閱讀+32學時自主閱讀的模式。拓寬背景知識、講解閱讀策略、強化詞匯語法、定期補充專業(yè)閱讀材料。對照班用傳統(tǒng)的以教師為主的閱讀模式,實驗時間為一個學期。
(三)研究過程
心理學家布魯納認為知識的獲得是一個主動的過程,學習者不是信息的被動接受者,而是知識獲取過程的主動參與者。[3]因此,在閱讀教學中教師應當首先幫助學生意識到英語課程的信息特點以及個體在英語學習過程中的主體地位,理解4 P教學法實施的過程和目標。
實驗班的教學采用4P教學法與圖式理論相結合的原則。大學英語第三冊課本的1-8單元按4P教學法的四個步驟進行,同時有意識地在第一階段增加英美文化等背景知識;第二階段側重閱讀策略培養(yǎng),理解文章布局;第三階段鞏固學生的詞匯和語法知識;第四階段增加本專業(yè)所需要的英語知識,培養(yǎng)跨文化意識與實際運用能力。
1.準備階段幫助學生激活內(nèi)容圖式
準備階段是閱讀課的“序幕”,如同電影、戲劇一樣,序幕如何拉開直接影響到學生的學習興趣、情緒、注意力等。Kant認為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應該采用多種教學方法來加大背景知識的輸入量,幫助他們把已有的內(nèi)容圖式與閱讀材料中的文字信息聯(lián)系起來,構建新的款式。[4]豐富的背景知識是快速有效閱讀理解的前提。背景知識包括與課文相關的英美文化及意識形態(tài),英美歷史、政治事件、圣經(jīng)、希臘及羅馬神話、詞語的文化內(nèi)涵等等。本階段的教學方法包括:1)學生參與法。把學生的采訪、演講和表演作為課堂教學的引入,讓學生有成就感;2)視聽法。利用多媒體和網(wǎng)絡教學,通過對圖片和視頻的提問和描述,既可以擴大學生的知識面,又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開啟他們的求知欲;3)創(chuàng)設情景法。采用問題、猜謎或講故事的方式創(chuàng)設情景;4)破題法。對題目進行分析預測,讓學生帶著問題去閱讀。
2.呈現(xiàn)階段幫助學生建立結構圖式
建立正確的結構圖式可以幫助學生明確作者的寫作思路及論證方法,抓住文章主旨和一些重要信息。整個過程采用鑒別閱讀法。鑒別閱讀主要通過調(diào)節(jié)閱讀思維程序來控制視覺運動速度,從而達到快速閱讀目的的一種方法,是基于句子和段落層面上的一種快速閱讀法。教學步驟為教師給出關鍵詞或關鍵句子——確定詞和句子的意思——理解每一段大意——劃分文章結構——寫出閱讀中存在的問題。
首先在定位關鍵詞時,教師要灌輸閱讀的技巧和策略,如訓讀、略讀和跳讀。關鍵詞的詞性基本是實詞,如形容詞和名詞。根據(jù)語篇特點,關鍵詞位置一般在每段段首和段尾,同時要注意一些邏輯關系詞,如轉折、因果、遞進等。其次,在確定意思時,要結合上下文關系,進行推理和猜測。找出主旨大意時,首先進行口頭訓練,要求學生借助關鍵詞用以兩句話說出每段的大意。教師此時可以指導和幫助學生,教學生如何組織語言,并為學生做出示范。最后,為了把握主旨,加快閱讀速度,還可以采用計時閱讀、無聲閱讀、意群閱讀等。最后劃出文章結構,讓學生標記出難懂的知識點進行提問。
3.練習階段幫助學生豐富語言圖式
擁有豐富的語法基礎知識和較強的語感可以保證讀者比較容易地對文章的詞語、句子和段落做出有效的預測,從而達到閱讀純熟的程度。因此在這個階段要根據(jù)知識的難度和學生的接受程度對重要的句型、語法知識和新的詞匯進行講解,豐富學生語言圖式。講解新單詞時可以用簡單的英語釋義或近義詞、同義詞使學習者的詞匯圖式受到激發(fā),再通過大量例句的展示使其感悟到新詞匯的形、義和用法,將新詞納入圖式框架之中從而進一步形成新的圖式。
4.產(chǎn)出階段幫助學生鞏固圖式
本階段的目的是擴大閱讀面和閱讀量,實際應用并內(nèi)化閱讀策略和技巧,培養(yǎng)閱讀自主能力,鞏固強化內(nèi)容圖式、結構圖式和語言圖式。產(chǎn)出主要是在課外完成,教師應設法讓學生自覺地將這種策略運用到課內(nèi)閱讀和課外閱讀上面,養(yǎng)成良好的快速閱讀習慣。練習方式為每周安排4篇左右的專業(yè)英語(ESP)文章,讓學生填寫鑒別閱讀表格,上課前檢查提問或提交作業(yè)。
三、結果與討論
(一)問卷調(diào)查結果
實驗一學期以后的調(diào)查結果顯示:學生的閱讀興趣得到了提高,79%的學生認為新閱讀模式對教學有明顯效果,被試的閱讀動機更加明確,75%的學生每周堅持進行二次至三次的自主閱讀。對于第一階段的文化歷史知識和課文背景拓展,90%的學生覺得有意思;對于第二階段的篇章閱讀法和閱讀策略,有50%的學生會采用閱讀策略,不再從頭到尾逐字逐句讀,也改掉了有聲讀、不斷回頭讀的習慣,閱讀速度加快;第三階段的練習階段,學生會循序漸進、系統(tǒng)地掌握語法知識、理解語法概念、結合各種策略去記憶詞匯和猜測詞匯;第四階段,65%的學生認為課后閱讀材料有用,會用心去讀和整理;閱讀過程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是作業(yè)多、沒有時間閱讀;詞匯是學生閱讀的絆腳石,挫敗了學生自主閱讀的興趣;課后閱讀沒有老師指導,造成學生遇難而退。
(二)實驗數(shù)據(jù)統(tǒng)計
我們在實驗前后分別采用四級考試閱讀題(共35分),對實驗班和對照班進行測試、批閱試卷、收集數(shù)據(jù),然后用社科統(tǒng)計軟件SPSS進行統(tǒng)計、對比分析,使用獨立樣本平均數(shù)差異的顯著性檢驗(t-test),重在考查4P和圖式閱讀教學法對學生閱讀學習和自主能力的培養(yǎng)是否有作用,將大二開學初的閱讀測試成績和實驗一學期后的四級閱讀成績進行對比后,獨立樣本t檢驗結果如下:
表一 實驗前后成績對比
表一顯示實驗班和對照班在實驗前Mean(平均分)相差只有1.0分,兩個班成績幾乎平行;而實驗后實驗班平均分比對照班高3分,成績有了提高。Sig(2-tailed)為雙尾均值檢驗的顯著性概率。兩個班開學閱讀測試成績顯著性概率為0.788,大于0.05的顯著水平,表明兩個班大二開學初閱讀成績無顯著性差異。而實驗后的四級閱讀考試成績顯著性概率為0.005,表明兩個班實驗后成績差異顯著。
(三)討論
4P教學法和圖式理論相結合的教學模式講求基礎知識學習和運用能力形成的協(xié)調(diào)統(tǒng)一,使四位一體教學理論更加明確化和系統(tǒng)化,增強了可操作性。第一階段的目的是激發(fā)原有圖式、擴充新的知識;第二階段是提高閱讀技能、構建結構圖式;第三階段為操練鞏固基礎知識、豐富詞匯圖式;第四階段為運用圖式,培養(yǎng)自主閱讀能力。
從統(tǒng)計結果可以發(fā)現(xiàn),結合4P教學法和圖式理論的64+32 學時教學模式對英語教學產(chǎn)生了積極的影響,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fā)了他們的學習動機。學生掌握了基本的閱讀技巧和技能,閱讀速度加快,正確率提高,對英美文化有了一定的了解,還可以讀懂一些專業(yè)英語文章,應用能力得到加強。這一教學模式對學生最根本的影響在于提高了他們的閱讀能動性,將被動閱讀轉化為積極主動的閱讀,讓學生自己去經(jīng)歷閱讀理解的過程,培養(yǎng)了他們的認知閱讀能力。
4P教學法和圖式理論相結合的閱讀教學模式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也暴露出一些問題。如閱讀必修課時有限,所要求掌握的技能和知識特別多,因此上課講解免不了時常蜻蜓點水,未能進行深入分析和賞析,如英美文化知識的講解,學生只能零散地掌握一些作者的學派和寫作風格,學習不夠系統(tǒng)全面;在幫助學生構建圖式時,一些基礎差的學生根本無法根據(jù)老師的要求確定關鍵詞、抓住大意。在鞏固圖式時,學生自主學習能力不夠,作業(yè)完成情況不是很樂觀,有學生抄作業(yè),草草了事。新閱讀教學模式對今后的閱讀教學的啟示如下:1)選取適當?shù)拈喿x材料和授課模式,既要強調(diào)語言基本功的重要性,也要強調(diào)背景知識的輸入,讓學生大量地閱讀有關西方國家文化背景的資料,以開闊眼界,擴充知識,建立豐富的內(nèi)容圖式;2)采用閱讀策略,如快速閱讀法、獲取文章主要信息,預知和推斷作者意圖和態(tài)度;3)注重語篇教學,了解文章宏觀和微觀結構,弄清內(nèi)在的邏輯關系,掌握類似于單詞、句子、句群的語言單位,這與國家英語教學大綱和四、六級考試的要求是一致的。
四、結束語
閱讀理解是一個復雜的動態(tài)過程。傳統(tǒng)的閱讀教學以教師為主導,忽視學生認知規(guī)律,上課單調(diào)、缺乏樂趣。我們結合4P教學法和圖式理論,找出了影響閱讀理解的主要因素:語言圖式、內(nèi)容圖式和結構圖式,為學生認識閱讀理解、提高閱讀理解能力提供了理論依據(jù),也為閱讀教學提供了系統(tǒng)的、操作性強的理論。新閱讀教學模式注重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更重視人文教學和能力培養(yǎng)。學生閱讀興趣增強、自主能動性得到了發(fā)揮,閱讀成績顯著提高。閱讀是一個需要不斷完善的系統(tǒng)工程,要想全面實施新閱讀教學模式,專業(yè)化的教師隊伍、優(yōu)質的教材、學生的分層都需要同時配套進行。
參考文獻:
[1]韋愛榮.運用4P教學模式優(yōu)化英語教學結構[J].教學研究, 2010(2): 13-15.
[2]楊曉燕. 圖式理論及其在外語閱讀理解教學中的應用[J]. 中小學英語教學與研究, 2000 (2): 52-56.
[3]鄧立龍. 鑒別閱讀在英語閱讀教學中的應用[J].中小學外語教學, 2006 (11): 41-43.
[4]曾建湘. 以學生為中心的課外閱讀模式——大學英語教學研究之四[J]. 邵陽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 2002 (3): 79-81.
作者簡介:
余玉秀(1978-),女,湖北云夢人,講師、碩士,主要從事二語習得及英語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