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語文教材中有大量文質(zhì)兼美的文學作品,是潛移默化地對學生進行審美熏陶的依托。學生在學習語文的過程中既應該提高語文素養(yǎng),更應該獲得心理上、精神上的審美愉悅。語文教師應該把這些理念落實在課堂上,把這些作品的情境展示出來,讓學生感受到作品的形象美、意境美、情感美。
【關鍵詞】情感 感受 激發(fā) 愉悅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3)11-0042-01
一、情感滲透的意義及作用
情感是伴隨著認識過程而產(chǎn)生的心理過程,它是人對客觀事物與人的需要之間關系的反應。在現(xiàn)實生活中,由于人的需要得到滿足或不滿足而產(chǎn)生各種情感,需要滿足了,會引起肯定性質(zhì)的體驗,能鼓舞人進行積極的活動。“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睂W生的心靈單純而美好,很容易被真情打動。語文教學如能注重情感滲透,以情動人,必然能打開學生心靈的門扉,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二、情感滲透對教師的要求
培養(yǎng)學生的情感要求教師營造寬松和諧友善的學習環(huán)境,在友善的環(huán)境中,學生的主體意識才能得到尊重,創(chuàng)造性才能得到發(fā)揮。教師必須在思想上平等地對待學生,把學生當作合作者,自己只做一條線,把學生像珍珠般穿起來,一個都不落下 ,才能使課堂形成其樂融融的學習氛圍,使學生敢于說話,想要說話,即使說錯,也會迎來溫暖的回應,讓學生的心弦不時地被撥動,愉悅感不時地被強化,課堂才是學生的課堂,才能真正實現(xiàn)“學習”的目標。為此,我始終帶著微笑走進教室,努力營造開放的課堂、和諧的課堂;用樂觀的心態(tài)、審美的眼光去觀照教材,觀照每一位學生,讓周圍的世界溫暖起來,讓學生從我的胸懷中感受到美好的情感。
三、語文課堂進行情感滲透的可行性策略
1.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情感
“情感總是在一定的情境中產(chǎn)生的,情境中的各種因素往往對情感產(chǎn)生綜合的作用,此即情感的情境觸發(fā)規(guī)律?!闭Z文教材中有大量文質(zhì)兼美的文學作品,那豐富多彩的生活畫卷,鮮活生動的人物形象,誘人探尋的自然奧妙,構(gòu)建出鮮活生動的繽紛世界。這不僅是對學生進行語文基礎知識和基本能力訓練的范本,也是潛移默化地對學生進行審美熏陶的依托。語文教師在教學中,應該把學生帶入文章特定的情境中 ,讓學生置身其境,產(chǎn)生見其形聞其聲嗅其味之感,形成對文章的審美化認識。我在教授《春》時,課前就在教室里播放音樂《春天在哪里》,上課時特意端了一盆迎春花走進教室,無須我解釋什么,學生自然先感受到了撲鼻的春味,溢滿了春天般的心情,對課文的學習自然而然就成為一種期待了?!抖铰犎返膶W習重點是作者對泉聲的精心描繪,我做課件時花了大量的工夫,搜集了各種泉水聲音的錄音,有的“嘩”、“嘩”、 “嘩”,有的“嘩嘩嘩”,有的配有婉轉(zhuǎn)的鳥鳴聲,有的伴有孩子們歡樂的笑聲,授課時播放出來,直到下課,學生都還沉浸在美好的自然之聲中。
2.巧設導語,優(yōu)化目標
萬事開頭難,教學也一樣,好的導入,能快速集中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自然而然進入學習狀態(tài)。學習《我的叔叔于勒》時,我采用了設置懸念的方法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凡是喜歡閱讀短篇小說的人,幾乎沒有不知道莫泊桑的;凡是莫泊桑小說的讀者,沒有不對本文的故事發(fā)出一聲嘆息的。因為它展示了微妙精彩的心靈之音。這究竟是怎樣一個故事呢?讀過之后你會有怎樣的情感波動呢?這個懸念立刻調(diào)動了學生的閱讀興趣,使他們很快沉浸到小說中去。
3.深情朗讀,撥動心弦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薄耙宰x帶析的教學優(yōu)勢表現(xiàn)在:學生需要自己去朗讀,去感知,去體悟,去分析,去概括,去揣摩,方能順利完成學習任務,這就是實實在在訓練學生語文學習能力的語文實踐活動?!比绻麑W生能把一篇課文讀得有聲有色,聲情并茂,那他們肯定是進入了學習的狀態(tài)。朗讀是所有同學都可以參與的教學步驟,投入的朗讀能激動心靈,使學生享受到審美的愉悅。深情的朗讀,可以直接給學生美的感受。在教《七律 長征》時,為了增強詩的表現(xiàn)力和感染力,我指導學生反復朗讀,我自己用飽含感情抑揚頓挫的語調(diào)范讀詩,極力再現(xiàn)紅軍樂觀豪邁的形象特征,并輔之以李默然老師生情并茂的朗誦,引起了學生強烈的感情共鳴,學生的感悟理解能力在朗讀中不知不覺得到了培養(yǎng)和提高。教《岳陽樓記》時,我引導學生從“悲”“喜”兩種情感中,體會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情懷以及“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抱負,讓學生感受體驗人性的崇高。教《紙船》時,我引導學生體會幼女對母親的情感,用柔婉的語調(diào)、輕緩的節(jié)奏朗讀課文,讀出溪水般的柔情,讀出春陽般的溫暖,讀出美玉般瑩潤的童心童趣。不但突出了冰心作品婉約的風格,也調(diào)動了學生品味親情的興趣。
4.挖掘文本,教出情感
許多文章都有著濃厚的人文氣息,能觸動學生的情感,語文教學的情境性目標之一就是教出情感,教師必須抓住課文本身的情感所在,并善于設置和挖掘教學的情感因素,激發(fā)學生的參與欲、表現(xiàn)欲,讓學生在學習和表達中獲得自信心,成就感和愉悅感,受到熏陶漸染。《社戲》中有一段雙喜和六一公公的對話,乍看平淡,細品精妙。當六一公公嗔怪孩子們偷豆踏壞了豆秧時,雙喜說:“是的,我們請客。我們當初還不要你的呢!你看,你把我們的蝦嚇跑了!” 我讓學生聯(lián)系自己幼年時的回憶,分析雙喜的話表現(xiàn)了兒童什么樣的心理:孩子氣的霸道,仗義的豪氣,反守為攻的機智,知道六一公公不會計較的狡黠……學生們對此理解得極為透徹 ,課堂也洋溢著童年般的輕松愉悅。再如經(jīng)典課文《背影》,文中父親翻過月臺買橘子的背影蘊涵著濃濃的父子之情,初次授課文時,我非常投入,想著自己遠方的慈父,情不自已,幾乎落淚,可是,學生卻反應平平,我透過淚水看到不少學生臉上無動于衷的笑容,對于這種教學效果極為不滿。經(jīng)過思考和了解才明白,這些自小嬌生慣養(yǎng)的孩子從沒離開過父母,生活又比較富裕,無法想象與父母分別的情景,也不能體會生活的艱辛,自然也就難以讀懂文中那個慈愛深情的“背影”。經(jīng)過一番琢磨,第二次上課時我精心制作了課件,穿插了背影圖片,選擇了歌曲《父親》配樂,圍繞“情”字做文章,緊緊抓住“攀”、“縮”等動詞,讓學生品味文中的細節(jié)描寫,感受樸實而厚重的父愛,體驗作者細膩豐富的情感。當學生用心揣摩“我的眼淚又流出來了”這幾句話的意境時,好多學生都忍不住流下了眼淚,全場一片寂靜,學生的情感得到了酣暢淋漓的宣泄,達到了“此時無聲勝有聲”的效果。從而使學生受到感性美的陶冶,他們的朗讀變得聲情并茂,催人淚下,表情也變得真摯凝重。我抓住契機讓學生暢所欲言,說出心中的感動,被感動的孩子們說出了許多催人淚下感情真摯的經(jīng)歷和感受,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語文教學是一種精神創(chuàng)造。語文教師創(chuàng)造一個充滿愉悅的情感空間,讓學生在審美愉悅中學習語文,必然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產(chǎn)生深刻的情感體驗,憑著自身的心理需要和興趣愛好,自覺地投入到語文學習中去,當我們走進充滿情感的課堂時,就會發(fā)現(xiàn),做一個語文教師是多么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