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倫敦,我曾做過一份影樓的兼職工作,常常去給別人拍婚紗照或者去拍攝婚禮現(xiàn)場,因此經(jīng)歷了很多在英華人的婚禮。
他們的婚紗攝影與國內(nèi)沒什么區(qū)別,大多是選擇在倫敦市內(nèi)的標(biāo)志性建筑,像圣保羅大教堂、維多利亞廣場、西敏寺教堂等地穿婚紗拍照。如果是拍婚禮,則是上午趕到新娘所在的酒店,從新娘化妝開始,一直跟拍到晚上婚禮結(jié)束。
在我工作的過程中,有兩場婚禮印象特別深刻。
第一對新人都來自福建,來倫敦不到兩年。結(jié)婚時間是個周二,新娘新郎選擇在一個酒店租下幾個房間,親人朋友加上伴郎伴娘一共幾十個人,算是相當(dāng)熱鬧。兩位新人的父母在國內(nèi),所以并未出現(xiàn)在現(xiàn)場。
這場婚禮,程序和國內(nèi)幾乎沒有任何區(qū)別。先是新郎到新娘的房間里去敲門,一番熱鬧過后,兩位新人乘坐花車到白金漢宮前拍婚禮紀(jì)念照。接下來,再去唐人街的一家酒樓,其他親朋好友陸續(xù)前來,一共七八桌的樣子。然后主持人宣布婚禮開始,敬酒、勸酒,各種熱鬧。
我當(dāng)時特別奇怪,為什么他們會把婚禮選在周二而不是周日?為什么那么多親戚朋友還能參加婚禮?
同事陶陶告訴我:“這里的華人大多是福建人,多是周末上班,周一周二休息?!蔽疫@才恍然大悟:許多華人,特別是福建出來的華人在國外都做餐飲生意,因此休息時間是周一周二而非周末。這個與眾不同的時間選擇,足以折射出華人在海外打拼的辛苦。
另一個讓我奇怪的問題是:新郎新娘來英國時間并不長,怎么會有那么多家人朋友來參加婚禮?
陶陶再次解答了我的困惑:“福建這邊的華人,大多是一個村子一個村子出來的,很多客人可能是他們的老鄉(xiāng)。”
另一對新人dLYvPUy23mDSSDdi8zpsHgyv05iuOFDM7GewVWMSUdc=的組合也非常有意思,女孩的老家是大連,十年前來英國讀書并在畢業(yè)后留下工作,男孩是BBC(英國出生華人),看起來完全像中國人卻說不了中文,只能依靠新娘的翻譯來與岳父母溝通。
中午12點,新娘出門乘坐花車到教堂,新郎及其家人在此等候。接下來由牧師主持婚禮。再接下來,所有親友被拉到泰晤士河畔的一個華人酒樓。新人先向坐在臺上的父母及親友敬茶,然后是親友講話。晚餐完畢后是兩位新人“第一支舞”時間,之后客人可以隨意起舞,非常歡快。
所有節(jié)目結(jié)束后,新人來到酒店門口的泰晤士河畔燃放孔明燈- - -這大概是象征著他們共同擁有的中國文化傳統(tǒng)吧。一大群只能說英語的年輕華人聚在河邊,興致盎然地為每一個升至空中的孔明燈歡呼。
這樣的場景,讓我回想起自己在老家襄陽經(jīng)歷過的同樣的畫面。同樣是中國人面孔,同樣是夜色,同樣是孔明燈,不同的是,這里是英國的泰晤士河邊。
不論形式如何,新人的幸福是相同的。而兩對新人的婚禮,讓我感受到了華人及其祖輩在外打拼的艱難,在心中向他們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