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明
(武漢長江工商學院 管理學院,湖北 武漢 430065)
黨政領導干部是指在一切黨政機關、事業(yè)單位和群眾團體中擔任一定的領導職務,負責一定的領導職責,依法從事公務活動的國家公職人員。[1]
黨政領導干部素質(也叫領導素質)就是充當領導角色的領導者為完成其特定職能職責必須具備的個體特質,具有獨特性、綜合性、特定性和復雜性等特征。[2](p21-23)黨政領導干部素質測評的目的是通過評估達到對領導干部素質能力的提升。
自20世紀90年代初以來,我國就已開展有關黨政領導干部素質測評的研究,并在實踐中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領導干部素質測評思想和標準體系。這些思想和標準對加強和改善領導,增強領導干部領導力起到了十分關鍵的作用。但由于我國體制的原因以及在政務領域引入現(xiàn)代領導科學方法及其理論較晚,有關這方面的內容尚缺乏系統(tǒng)的研究,其主要表現(xiàn)在測評體系不完善和測評方法不科學。
本文希望在借鑒現(xiàn)代領導科學研究的基礎上,構建適用于我國黨政領導干部素質測評的指標體系和測評方法,為黨政領導干部選拔提供科學依據(jù)和參考。
黨政領導干部素質能力測評的內容是一項系統(tǒng)工程,其評價指標體系相對比較復雜。根據(jù)已有的研究,結合國家對黨政領導干部的素質要求,筆者依據(jù)全面性、重要性、代表性、獨立性、層次性的原則提出了如下的黨政領導干部素質測評體系:[4]-[6]
領導干部品德素質,就是對其政治表現(xiàn)和道德水平的描述,品德素質是履行黨的執(zhí)政能力建設的根本,它主要包括:
1.政治品德。主要是指領導干部在信念、作風方面應該遵循的行為準則,包括政治信仰、政治立場、恪守宗旨、廉潔自律、團結協(xié)作、作風民主等。
2.社會公德。主要是指領導干部在社會交往及生活中應該遵循的行為準則,包括文明禮貌、助人為樂、保護環(huán)境、遵紀守法等。
3.職業(yè)道德。主要是指領導干部在工作中應該遵循的行為準則,包括事業(yè)心強、責任心強、紀律性強、愛崗敬業(yè)、誠實守信、服務群眾等。
理論素質是指領導干部為把握事物變化規(guī)律而進行的理論學習、理論運用和創(chuàng)新的能力要素。它主要包括:
1.理論學習。包括系統(tǒng)學習科學理論體系,注意對實際問題的理論思考、理論探討和理論總結。
2.理論指導。包括靈活運用科學理論指導決策,注意實事求是地理論聯(lián)系實際。
3.理論創(chuàng)新。包括科學理解各理論之間的相互關系,敢于提出新思維,大膽進行新實踐。
黨政領導干部能力素質是黨政領導者借以開展工作和為領導崗位服務的個人內在條件和特殊本領,具有獨特性、綜合性、特定性和復雜性的特征,是一種綜合素質(Synthesized Quality)。根據(jù)國內及國外公認的領導者能力標準,黨政領導干部能力素質主要包括:
1.勝任能力。主要考察黨政領導干部能否勝任目前工作,通常包括計劃、組織、指揮、協(xié)調、控制、決策執(zhí)行能力等。
2.發(fā)展能力。主要考察黨政領導干部是否具有發(fā)展前途,通常包括學習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接受意見能力等。
3.危機處理能力。主要考察黨政領導干部適應不斷變化之環(huán)境的應對能力,通常包括危機應對能力、處理突發(fā)事件的能力等。
創(chuàng)新素質是領導干部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和創(chuàng)造性技能。創(chuàng)新能力的高低決定工作局面開拓的成效。創(chuàng)新素質主要包括創(chuàng)新人格、創(chuàng)新品質、創(chuàng)新思維和創(chuàng)新能力。
用人素質體現(xiàn)在選人、育人、用人的基本要素,它主要包括:
1.用人原則。包括人事相宜原則、德才兼?zhèn)湓瓌t、管住要人原則、環(huán)境用人原則和信任原則等,它是領導干部用人素質的基礎。
2.用人技巧。包括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揚長避短、各盡所能,賞罰分明、善于激勵,熱情關心、積極保護等。
心理素質(心理品質)是領導干部認知和把握自我的能力,它包括認識、情感、意志、氣質和性格等個性心理特征。當今社會,國內、國外形式變幻不斷增加,對領導干部要求也越來越高,因此,造成領導干部普遍存在心理壓力,因此,沒有良好的心理素質,就會在各種矛盾和壓力面前缺乏勇氣和毅力,難以擔當時代賦予的重任。它主要包括:
表1 黨政領導干部素質測評指標體系
1.心態(tài)平常。有堅定執(zhí)著、樂觀自信、沉穩(wěn)平和、奮發(fā)有為的良好心態(tài)和情緒;
2.心胸寬廣。包容團結、兼容并蓄、從善如流、胸懷開闊;
3.心志遠大。面對挫折和一時無法解決的困難,不是心灰意懶,不思進取,而是百折不撓,銳意進?。?/p>
4.心緒理智。面對各種質疑,處變不驚、臨危不亂,能夠堅韌、果斷、理智地處理各種問題,較少為情感左右。
把上述測評體系指標化,黨政領導干部素質測評指標體系如表1所示:
在人才素質測評的實踐中,常用的、科學的有關測評的方法主要有比較測評法、模糊綜合測評法等。
比較評判法是把評價客體與評價標準進行相互比較,進而作出高低、大小、優(yōu)劣等評價的一種方法,常用的方法有:代表人物比較測評法、兩級排序測評法。
表2 黨政領導干部素質測評分項代表人物統(tǒng)計
表3 兩級排序考評法測評結果統(tǒng)計表
表4 對被測評者G的測評結果人次統(tǒng)計
1.代表人物比較測評法。代表人物比較測評法是指在測評中把被考評的人員與代表人物相比較進而決定被考評者的等級。
假設領導干部A的測評指標、等級代表人物及數(shù)字標記如表 2所示(其中“優(yōu)秀”為 3,“稱職”為 2,“不稱職”為1)。
根據(jù)表2結果,被測評者A的最后考評的等級,我們用下列方法綜合給定(式1)。
如果我們規(guī)定3-2.5為優(yōu)秀,2.4-1.5為稱職,1.4-0為不稱職,那么被測評者A最后就應該考評為優(yōu)秀。當測評者為幾個專家時,式中Y則為平均分數(shù),w仍為各考評因素的權重。
2.兩級排序測評法。兩級排序測評法可以看作是“動態(tài)”的代表人物評價法。具體操作是:首先,給所有被測評者進行編號;其次,在所有被測評者中挑選出最優(yōu)秀與最不稱職的兩個被測評者,最優(yōu)秀的賦予數(shù)字1,排第一個位置,最不稱職的賦予最大數(shù)字N(假設有N個被測評者);再次,從余下的(N-2)個被測評者中重復第二步驟的工作,找出第“2”號位置與“N-1”號位置的人,余此類推,直到所有被測評者全都排好位置;最后,尋找兩個適當?shù)摹扒悬c”,把N個被測評者排好的序列劃分成“優(yōu)秀”、“稱職”與“不稱職”三個段。當然這里面需要注意的是,當測評者是幾個人時,最后的排序按平均數(shù)進行。例如,表3是3名測評者對7名被測者按照排序測評法測評的結果。
如果我們選擇“2”與“5.5”為兩個“切點”,即大于 5.5 為“不稱職”,小于2為“優(yōu)秀”,則B和C考評為“優(yōu)秀”,G和E考評為“不稱職”。
由于“黨政領導干部素質”這一綜合指標和二級、三級指標本身具有模糊性,很難像財務指標那樣有客觀的實際數(shù)值,因此,可采用模糊綜合測評法。其基本思想是[7](p18-22):構建評判矩陣Bn×m,用AHP方法求出n個測評指標的權重系數(shù)矩陣設為 A1×n,計算測評結果權重矩陣 C=A1×n·Bn×m,決定隸屬度和考評等級,即矩陣C中數(shù)值最大元素所對應的等級。
假定對測評者G的測評因素設為“能力素質”、“用人素質”、“品德素質”和“創(chuàng)新素質”四個方面,其權重集為W=(0.3,0.3,0.1,0.3)。10 名下屬,5 名直接領導與 1 名上級領導的測評結果如表4所示。
從表4中可以看出,10名下屬對“能力素質”考評為“優(yōu)秀”、“稱職”、“不稱職”的人數(shù)百分比分別是50%,30%,20%。根據(jù)模糊評價原理,則“能力素質”項的測評結果的模糊集可以表示成:Ax11=(0.5,0.3,0.2),同樣的可以得到下屬對其他三個因素測評的模糊集:Ax12=(0.5,0.2,0.3),Ax13=(0.2,0.3,0.5),Ax14=(0.3,0.5,0.2),則:
“標準化”處理后即得:Nx1=[0.41/(0.41+0.43+0.26),0.43/(0.41+0.43+0.26),0.26/(0.41+0.43+0.26)]=(0.37,0.39,0.24)。
同理可得到5名直接領導以及1名上級領導對G的模糊考評結果:Nx2=(0.33,0.33,0.33);Nx3=(0.5,0.5,0)。
設下屬、直接領導與上級領導的權重分別是0.3,0.3與0.4,則得總評權重矩陣 Mx=(0.3,0.3,0.4),那么被測評者 G的測評結果即為:Nx=Mx?Ax(這Ax為下屬,直接領導與上級領導三方共同考評矩陣)。
再設優(yōu)秀、稱職與不稱職所對應的分數(shù)為90、60和30分 (滿分100分),則該被測評者G的最后測評分數(shù)為:X=
值得注意的是,以上是把“能力素質”、“用人素質”、“品德素質”和“創(chuàng)新素質”等一級指標作為測評指標直接評價,而各一級指標下面還有二級指標,評價方法與上面類似,這里不再贅述。
1.選擇合適的測評模式。測評模式一般有2種,一是維度中心模式,即通過分解后的維度評分來進行測評。知識技能、能力測評、個性心理特征可以采用維度中心模式測評。另一種是任務中心模式,它是直接衡量領導者在情境模擬活動中的行為表現(xiàn),是以他們完成任務的程度及質量來評價的。對于創(chuàng)新技能、業(yè)務素質采用任務中心的測評更恰當些。[8]
2.定性定量方法相結合。因為有些測評指標(比如品德素質)不能量化,只能通過定性的評論來體現(xiàn),因此,在測評中必須注意定性定量方法相結合的原則,而不能一刀切。
3.指標權重機動性。不同部門來源的學員,其素質要求是不同的,我們應該“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針對不同部門來源、不同職務,設計不同的指標權重,以真實反映測評重點。
4.測評內容標準化、具體化和可操作化。測評內容的標準化,主要是建構素質測評標準體系。做到測評內容的標準化后,還要盡量使測評標準具體化、可操作化,這是測評體系應用到實踐的基礎。
5.測評手段現(xiàn)代化。測評軟件化是測評手段現(xiàn)代化的具體表現(xiàn),現(xiàn)在已經(jīng)在實踐領域有了一些運用,比如人機對話測評系統(tǒng)。目前常用的諸如領導者能力結構人機對話測評系統(tǒng),情景模擬人機對話測評系統(tǒng)等。[9](p45-47)
1.實施程序。測評的實施應把握好“橫向和縱向”兩方面的內容,即在橫向上要制定測評體系、實施測評、結果的分析與評定、反饋等。在縱向上要按組織層級逐級進行測評的程序。[10]
2.測評執(zhí)行者。這里的測評執(zhí)行者主要包括下屬、直接領導、上級領導。合格的測評執(zhí)行者應當充分了解被測評的性質、要求、標準以及有關政策,熟悉被測評者本人的表現(xiàn),并做到實事求是、公正客觀。
3.測評時間。測評時間并沒有唯一的標準。一般來說,測評不宜太密,周期不易太長,每季度或半年一次較為適宜。
4.測評后反饋。反饋的方式主要是面談,它需要一定的面談技巧。第一,對事不對人;第二,談具體,避一般;第三,不僅找出缺陷,更要診斷出原因;第四,要保持雙向溝通。
[1]蔣振宇.地級市干部素質構建的新探索[D].吉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7.
[2]申林.黨政領導干部素質測評體系與方法[J].領導科學與藝術,2003,(3).
[3]荊煒.關于建立領導人才測評體系的研究[J].陜西教育(理論版),2006,(Z1).
[4]何琪.黨政領導干部思想道德素質測評內容與方法[J].湖北大學學報(社科版),2003,(9).
[5]楊立茂.黨政領導干部考察評價標準體系研究[J].廈門特區(qū)黨校學報,2007,(4).
[6]趙海.高校干部隊伍素質測評體系構建研究[D].天津大學碩士論文,2007.
[7]李曉華,胡金秀,等.建立高校黨政管理干部模糊綜合評價模型的研究[J].河北工業(yè)科技,2003,(4).
[8]申林.黨政領導干部素質測評體系及其研究思考[D].2008年度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六屆學術年會文集(政治·法律·社會學科卷),2008.
[9]劉建洲.領導人才素質測評理論與方法的新發(fā)展及其中國化研究[J].上海行政學院學報,2003,(3).
[10]張寶貴.建立四項機制實現(xiàn)四個轉變努力建設一支高素質的工商行政管理干部隊伍[EB/OL].http://www.cedu.org.cn/web/jsp/news/detailNews.jsp?id=5321,2009-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