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富麗
膠質瘤是常見的腦神經瘤,源自神經上皮的腫瘤,惡性膠質瘤是分級在III~IV級的膠質瘤,占顱腦腫瘤的40%~50%,是最常見的顱內惡性腫瘤[1-2],主要包括間變性星形細胞瘤及多形性膠質母細胞瘤。其主要的臨床表現(xiàn)是患者出現(xiàn)逐漸加重的頭痛,早期主要表現(xiàn)為間歇性頭痛,而隨著腫瘤的增大,患者逐漸出現(xiàn)持續(xù)性頭痛,其惡性程度高,對患者的生命造成嚴重的危險[3]。這類患者預后相對較差,手術是常用的治療手段之一,但是手術存在術后生長較快,復發(fā)率高,患者生存率低。近年來,隨著放化療技術在臨床上廣泛應用,惡性腫瘤的預后得到顯著的改善[4],目前對于惡性膠質細胞瘤術后采用放化療治療效果并不明確,本研究旨在探討放療配合化療應用于惡性膠質瘤術后治療的臨床效果,為臨床上合理治療提供相應的指導。
1.1 一般資料 入選2009年2月-2012年11月在本院進行住院治療的惡性膠質瘤患者79例,其中男46例,女33例,年齡24~59歲,所有患者入院后經明確診斷后行手術治療,病理證實為惡性膠質瘤;患者術后各臟器功能基本正常,均未出現(xiàn)嚴重的并發(fā)癥。根據(jù)患者在住院期間選擇治療方式的不同將所有患者分為對照組(n=37)和觀察組(n=42),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發(fā)病、手術病理等方面的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手術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后完善相關檢查,均無手術禁忌證;手術方法根據(jù)患者病情決定手術方式,手術切除后的組織進行病理學檢查,其中間變性星形細胞瘤45例,占56.9%;多形性膠質母細胞瘤34例,占43.1%。
1.2.2 放療化療治療 對照組患者單純采用化學治療,其主要的治療手段為,患者在手術后3周左右時間開始接受替莫唑胺膠囊進行化療,4周為一個化療周期,每周用藥5 d,口服藥劑量為150 mg/m2,所有患者均完成為期6個周期的化學治療,在治療過程中根據(jù)患者臨床療效及在治療過程中是否存在不良反應調整患者用藥量,用藥期間監(jiān)測患者血常規(guī);觀察組患者在進行化療基礎上進行放療治療,DT60Gy。
1.2.3 觀察指標 所有患者在進行治療前均采用顱腦MRI檢查,判斷患者實體腫瘤情況,在治療期間監(jiān)測患者血常規(guī)、肝腎功能及進行常規(guī)體檢,評價放化療存在的副作用,并且根據(jù)結果調整用藥,治療后每個月對患者進行顱腦MRI檢查判斷腫瘤生長情況;評價指標:腫瘤無進展,腫瘤的最大直徑不超過放化療前的25%或無新的腫瘤形成;記錄兩組患者無進展生存時間和平均總生存時間,計算至隨訪結束時患者生存率。
1.3 統(tǒng)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7.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x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臨床效果比較 觀察組患者無進展生存時間、平均總生存時間分別為(10.9±6.27)周、(57.32±8.36)周均顯著高于對照組(4.78±1.42)周、(44.79±5.72)周,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隨訪結束時生存率為14.3%顯著高于對照組5.4%,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效果比較
2.2 兩組治療過程中出現(xiàn)的不良反應 患者在治療過程中均未出現(xiàn)嚴重的不良反應,出現(xiàn)的不良反應為消化道反應,包括惡心、嘔吐等,給予對癥治療后患者癥狀好轉;其中3例患者在治療過程中出現(xiàn)白細胞顯著減少,經減少用藥劑量后患者癥狀顯著改善;無嚴重肝腎功能不全者出現(xiàn)。
膠質細胞瘤是腦神經常見的腫瘤,大多數(shù)屬于良性腫瘤,其中惡性腫瘤主要包括間變性星形細胞瘤及多形性膠質母細胞瘤。手術是常見的治療手段,近年來隨著手術及其器械發(fā)展迅速,手術成功率顯著提高,臨床效果顯著,但是由于這類腫瘤惡性程度高,術后復發(fā)率高,患者生存質量差,術后生存時間縮短[5-6]。隨著放化療技術在臨床上廣泛應用,惡性腫瘤患者預后顯著改善,術后輔助放療或化療可以顯著改善患者預后,延長患者生命[7]。
在本研究中,采用單純化療或聯(lián)合放化療,觀察發(fā)現(xiàn),采用聯(lián)合治療者,其無進展生存時間、平均總生存時間均顯著高于對照組患者,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至隨訪結束時,觀察組患者隨訪結束時生存率為14.3%顯著高于對照組患者5.4%,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在術后結束后進行化療治療能顯著改善患者預后,但是采用聯(lián)合治療后,患者預后改善更顯著,并且患者在治療過程中不會出現(xiàn)顯著的不良反應。在本研究中,采用替莫唑胺膠囊進行化療,一種新的咪唑嗪類口服抗腫瘤藥物,對原發(fā)性和復發(fā)性的惡性膠質瘤均有效,在生理狀態(tài)下進行代謝,其發(fā)揮作用的主要物質為其代謝產物;并且替莫唑胺膠囊口服后吸收速度較快,廣泛分布于全身,不經過肝臟代謝,進行血液后可以通過血腦屏障,因而神經系統(tǒng)具有較高的藥物濃度,能發(fā)揮顯著的臨床作用[8]。近年來有研究顯示,替莫唑胺膠囊除具有對腫瘤細胞的殺傷作用,還對放療具有一定的增敏作用,兩者聯(lián)合應用,其臨床效果顯著增強[9-10]。
綜上所述,惡性膠質細胞瘤是神經系統(tǒng)常見的惡性腫瘤,由于惡性程度高,術后復發(fā)率高,患者預后相對較差;在放療的基礎上采用化療治療,臨床效果顯著,能顯著改善患者生活質量,改善預后。
[1]朱海峰,耿曉增,尤永平.腦惡性膠質瘤術后聯(lián)合放化療的療效觀察[J].臨床神經外科雜志,2007,4(4):157-159.
[2]王躍偉,劉建波,李會榮,等.腦惡性膠質瘤術后適形放療聯(lián)合不同形式化療的臨床觀察[J].鄭州大學學報(醫(yī)學版),2012,47(3):367-370.
[3]紀文元,梁平.兒童髓母細胞瘤術后放療、化療的治療進展[J].實用兒科臨床雜志,2011,26(11):884.
[4]常萍,劉孜, 王娟,等.順鉑對Hela細胞輻射增敏的體外實驗觀察[J].西安交通大學學報:醫(yī)學版,2011,32(4):462.
[5]段寶奇,李海林,樊練,等.替莫唑胺在惡性膠質瘤綜合治療中的臨床療效觀察[J].中國生化藥物雜志,2009,30(3):194-195.
[6]馬文斌,郭旭,王任直.美國NCCN神經系統(tǒng)腫瘤診療指南(2008)的介紹與解讀[J].中國神經精神疾病雜志,2009,35(6):323.
[7]鄧美玲,吳少雄,陳忠平.腦惡性膠質瘤放療治療臨床研究進展[J].中國神經腫瘤雜志,2008,6(4):265.
[8]鄭瑞鋒,尹繼云捫,楊波,等.腦惡性膠質瘤調強放療和三維適形放療劑量比較[J].鄭州大學學報(醫(yī)學版),2011,42(6):303-304.
[9]翟小明,顧科,王建平,等.成人腦惡性膠質瘤術后放療同步替尼泊甙聯(lián)合司莫司汀化療療效分析[J].中國放射醫(yī)學與防護雜志,2007,27(2):154-157.
[10]Sansi N,Berger MS.Glimas extent of resection and its inpact on patient outcome[J].Neurosurgery,2008,62(4):7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