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滿堂講”“滿堂問”這樣的課堂表面看“能出分數(shù)”“很是熱鬧”,但深層看總缺少一些東西。福建師范大學余文森教授就指出這樣的課學習方式太過單一,學生缺乏學習動力,教學偏離學生起點,學生只是課堂接收器、應答器、答題器。如何有效轉變學習方式,促進智慧價值提升,提高課堂教學質量?2006年開始,我們確立了“基于問導卡的自主學習研究”課堂改革方向。2008年以第一個省級課題為平臺,完成第一階段研究任務,主要建構了問導教學的基本內涵,形成了改革的基本思想框架;2009年以第二個省級課題為平臺,構筑了基于問導卡的課堂實施形態(tài)。現(xiàn)正步入第三輪以導學策略為重心的深化階段。本文著重介紹問導教學前兩輪的實踐與收獲。
二、問導教學的內涵建構
1.基本概念
問導教學就是學生基于問導卡自主先學,形成初步感知,產生學習疑惑或發(fā)現(xiàn)問題,再由問導卡引領,師生共同參與課堂學習,共同經歷問題解決的過程,實現(xiàn)知識、技能、學習力、學習態(tài)度和諧建構的教學方式。其核心理念是“以問導學,以學定教”。
問導卡是一個以學習問題為主要元素,驅動、指導、引領學生學習活動的載體。主要內容有“先學指導”“導學問題”“自主提問”“回頭再學”等方面?!跋葘W指導”主要是明確學習內容,建議學習方法以及提供一定的先學幫助?!皩W問題”主要是教師根據知識建構過程設計一個核心問題或幾個關鍵性問題,以引領學生對知識內容形成比較自由的初步思考?!白灾魈釂枴敝饕菍W生根據文本內容提出一些問題,形成自己理解文本內容的框架?!盎仡^再學”主要記錄先學時的認識及課堂學習后對新知識與學習過程的體會與收獲。
2.基本目標
讓孩子們經歷學習的過程,發(fā)展問題意識與思考能力;讓教基于學生的需要,改變教的方式,提高教學效益;打造“有序、有效、有趣”為特質的高效課堂。
3.實施策略
基于問導卡的學習基本流程及策略圖,見圖1。
基于這個基本流程,教學實施主要有如下策略。
(1)獨立思考,解決師問
教師主要進行一度備課,設計導學問題,有如下一些辦法。
第一,關鍵詞句品讀。導學問題旨在引發(fā)學生思考,引導學生進入與文本核心思想的對話環(huán)境,而關鍵詞句往往是文本核心思想內涵的最重要承載體,所以導學問題要拋開瑣碎,抓住關鍵詞句,引導學生深入品讀關鍵詞句,形成對文本的有效閱讀。如《用心靈去傾聽》一文,我們就抓住“用心靈傾聽”“湯米,我要到另一個世界去歌唱”等關鍵句,設置導學問題“你喜歡‘用心靈傾聽’這句話嗎?”“你是怎樣理解‘湯米,我要到另一個世界去歌唱’這句留言的?”
第二,核心要素解剖。一個學習內容總有一些核心要素,如文章的核心思想、核心意象、核心問題等,建構文本的閱讀見解或知識結構就依賴這些核心要素。導學問題就需要在這些核心要素上引起學生思考,以實現(xiàn)高質量的學習活動。如《索溪峪的“野”》,文章以“野”撐起了索溪峪的個性與魅力,所以問導卡設計就圍繞這個核心要素,我們設計了問題“索溪峪的山、水、動物、游人的‘野’是一樣的嗎?”
第三,基本經驗激活。著眼學生生活經驗設計問題。如“圖形的高”一課,數(shù)學上的“高”有其特殊的內涵,與生活經驗中的“高”不一樣,如身高、建筑物高度等。這些經驗與數(shù)學上的“高”有著關聯(lián)。所以,導學問題可以這樣設計:
①如果把下面的圖形當作物體的一個側面,你能在圖形中畫一條線段,并量出長度代表它的高(高度)嗎?
思考:你的這條線段與底這條邊是什么關系?
②看看書本上20頁,書本講的“高”是什么意思?請用自己的話寫一寫。
以導學問題為核心,給學生創(chuàng)設自由的獨立思考空間。主要有兩種方式:一是課外獨立先學。學生帶著問導卡在家中獨立思考,當天教師不安排其他鞏固性練習。二是課堂獨立先學。在集中交流前安排5分鐘左右時間,孩子完全依靠自己進行思考。
(2)主動生疑,提出問題
問導卡是鞭策學生主動提問的載體,孩子帶著疑問進課堂,增強了課堂期待。為有效引導學生主動質疑、提出問題,需要充分發(fā)揮問導卡的功能。
第一,文本簡析,引向深度對話。問導卡中特意設置“文本簡析”,讓學生借助“文本簡析”加速自讀進程。在基本把握文本內容的前提下,引導學生去深入品讀,從中激活學生的問題意識,生成問題。如《一面》一文問導卡的課文簡析,“這篇課文講述了1932年秋天,‘我’在上海內山書店見到魯迅先生的故事。課文分兩部分,先回憶‘我’同魯迅先生的一面之交,后講述‘一面’對我的影響”。學生自主提問,“內山老板是誰?我為什么要同情他?為什么說‘魯迅先生是同我們一起的’?我為什么會被人輕視?”。顯然,基于課本簡析,學生的閱讀視角完全進入到文本核心,并生成了一系列的疑問。
第二,目標展示,引發(fā)積極思考。目標是學習的方向,問導卡設計中我們基于導學問題會將學習的基本知識點明確呈現(xiàn)給學生。學生則會在對新知識的認知中形成自己的疑問。如“三角形分類”,問導卡明確了學習的目標——三角分類。在導學問題的引領下,學生自主按角與邊的特點分別嘗試著分類。產生了問題“為什么有些三角形按邊分哪一類都不是?等邊三角形也是等腰三角形嗎?按角分與按邊分有什么不一樣呢?”
第三,師問示范,引領個性思維。導學問題的主要作用之一是給學生一種問題示范,激勵學生主動提問,激活學生的思維,產生個性的問題。如《用心靈去傾聽》的導學問題是“你是怎樣理解‘湯米,我要到另外一個世界去歌唱’這句留言的?”學生自主提問,“蘇珊為什么要給‘我’留言?”“另一個世界去歌唱的‘另一個世界’指哪里?”
(3)小組合作,梳理問題
小組成員互幫互學,互相交流、學習自己的先學成果,能有效地梳理問題,讓孩子的問題更清晰。主要安排在課前或課堂開始階段進行小組合作,互相解答疑問,提出不同看法和意見。主要內容:一是交流導學問題的不同思考,二是自主提問尋求組內幫助。主要方式:一是展示個人的先學思考,成員通過交互問導卡瀏覽或現(xiàn)場陳述等展示思考;二是個人回思、自主提問,在組長帶領下形成組內的代表性問題與思考。
(4)二度導問,探索問題
問導卡中的導學問題是先學的引導,旨在引導學生產生問題。教師需要根據學生問導卡的反饋,確立課堂教學集中探討的主要問題,清理問題群,建立課堂推進的路徑性問題,形成比較完善的多條路徑式的教學活動方案。這樣才能保證教學真正基于學習需求,保證學生有較強的課堂參與興趣。
案例“折線統(tǒng)計圖”的二度導問設計。
師:小麗同學也決心提高雙飛成績,堅持了整整一星期七天時間。(出示圖)
師:你從這張折線統(tǒng)計圖中看出了什么?與同桌交流交流。
師:你是怎么看出來有變化的?后來每天都在進步,進步的情況一樣嗎?哪天進步最大?怎么看出來的?
先學中,學生對折線統(tǒng)計圖的組成要素,點、線的基本作用有了較好的認識。但對線的升降變化幅度所表示的具體意思不明確,所以二度導問設計就關注了這方面的問題引導。
(5)深度追問,破解問題
共學過程中學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思考,教學活動就在這種互動展示中進行。為了保證教學目標落實,需要教師把握機會,通過追問的方式將學生的思維真正激活,讓集中教學基于先學,實現(xiàn)真正意義上的提升。
案例“軸對稱圖形”中追問。
師:“請大家把自己的圖形,再沿著折痕對折一次,看看有什么新的發(fā)現(xiàn)?”
生:“兩邊一模一樣!”
師追問:“你明白他的意思嗎?兩邊的什么一模一樣?”
生:“折痕兩邊的形狀一模一樣!”
師追問:“你是怎么發(fā)現(xiàn)的?”
孩子舉起圖形演示再次沿折痕對折:“你看,這樣對折回去,兩邊完全合在一起,什么都一模一樣?!?/p>
先學中,學生對軸對稱圖形有了感知,但如何抽象軸對稱的意義?教學中教師順著學生的話語“兩邊一模一樣”,借機追問,把學生的思維引向了對軸對稱本質關系的探索上來。學生經過主動觀察思考發(fā)現(xiàn)了“圖形的大小、形狀完全一樣”的特點。
(6)自主完善,回望主問
在課堂上,當學生充分交流之后,每個學生都會有不同程度的收獲,在認識和理解上或多或少都有所提高,這時候就需要對問導卡進行修正和完善。這是知識再整理的過程,也是學習必不可少的一個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學著整合重組自己所得到的信息,又輸出了新的信息,當經歷這個過程之后,學生的理解和認識自然變得深刻了。
(7)再度思考,解決新問
學習的過程,是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即是反思的過程。問導教學課堂經常問:“剛才這個學習的過程中,你有沒有產生新的問題或新的想法?”在學習過程中,有些疑問還沒解決,或有新問題產生,這就需要課外再行思考深化。
案例《鄉(xiāng)下人家》中有這樣一句話:“雞,鄉(xiāng)下人照例總要養(yǎng)幾只的?!毕葘W提出疑問:“為什么鄉(xiāng)下人照例總要養(yǎng)幾只雞呢?”課堂結論:雞給鄉(xiāng)下人家增添了生機,鄉(xiāng)下人喜歡雞等,但是孩子們并不滿意這樣的答案,教師將這個問題的回學時間放到了課外。
再學中,孩子們充分挖掘了家長資源或網絡資源,了解有關鄉(xiāng)村人家養(yǎng)雞的情況,得到新的答案:雞是散養(yǎng)的,它自己可以找食吃,生的蛋是有機蛋,營養(yǎng)非常豐富;雞肉可以變成招待客人的美味佳肴;雞、雞蛋可以變成農家人過日子的零花錢??偨Y以上幾點,鄉(xiāng)下人家照例要養(yǎng)幾只雞。這些答案,解答了孩子們心中的疑惑,他們自己覺得很滿意。
三、問導教學的推進措施
1.培養(yǎng)學習習慣——讓孩子擁有良好的學習行為
(1)細化要求,打造動態(tài)有序的意境
學校全面細化了物品整理要求,做到“天天整理,清空書包,分類放置,朝向一致”,讓孩子天天經歷整理過程;要求“每節(jié)課先準備學習用品再下課”,也讓孩子不斷地重復整理行為,確保教室內呈現(xiàn)一種動態(tài)的有序意境。同時,“多元回學”給學生以每天做學習整理與反思的過程,實現(xiàn)對學習活動的有效整理,以此促進學生形成強烈的整理、反思意識。
(2)細心指導,打造行為轉變的情境
基本學習習慣養(yǎng)成的黃金期是低年級,所以學校將基本學習習慣的培養(yǎng)作為一、二年級的核心工作之一,從聽指令、交流、傾聽、作業(yè)完成等方面做強化指導訓練。全年級統(tǒng)一行動,任課教師全體參與,關注每次傾聽、發(fā)言、作業(yè)等,對不足之處予以細心指導并改正。通過各種情境創(chuàng)設,讓孩子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2.實施有效訓練——讓孩子擁有良好的學習興趣
“題海訓練依賴癥”讓許多教師走進了死胡同,讓孩子得到了分數(shù)卻失去了興趣。在問導教學推進中,學校明確提出要跳出題海訓練,做有效訓練,形成了“檢測模式”“設計模式”等訓練方式。
“檢測模式”就是依托問導卡讓孩子們自主先學,完成生字詞、基本題的掌握。這個過程充分發(fā)揮孩子們的自主性,讓孩子們自己選擇方式、決定時間量等。第二天教師組織檢測,檢測達標就不再做機械記憶訓練。這樣讓機械識記活動變成了孩子主動要求的活動,激活了學習內驅力。
“設計模式”就是學生的課時練習由教師自主設計。學校不再以統(tǒng)一作業(yè)本作為檢查教學的常規(guī)標準,而是檢查課時練習的自主設計情況。這樣,教師經過自主處理練習,增強了練習的針對性,降低練習的數(shù)量而提升了練習質量。通過這些訓練模式的構筑,在一定程度上解放了孩子,歸還了孩子的學習空間,促進了學習興趣的發(fā)展。
3.打破常規(guī)循環(huán)——讓孩子擁有良好的學習體驗
學習是“聽課—練習—考試”這樣的過程嗎?問導教學倡導“問題—探索—回顧”的循環(huán),因為學習者永遠是學習的主人。所以,問導教學用“獨立先學”替代了“家庭書面作業(yè)”,讓孩子從每天被迫行走在已學知識的題目陣中,走向自己尋求新認知的主動探問。碰到不認識的新字詞,自己查找資料;為了更好地理解作者的寫作用意,自發(fā)地去收集相關文章閱讀等。這個過程中,孩子們可能并沒有比原來清閑,甚至有時更忙碌,但這時候孩子的心理體驗是不一樣的,從原先的無選擇到現(xiàn)在的自主選擇,孩子們體驗到了學習的充實與快樂。
4.打造學科基線——讓孩子擁有良好的學習信心
問導教學追求有序、有效、有趣的課堂,其立足點是每門學科。為此,學校推出了學科基線?;€就是學校對學科發(fā)展的基本要求,是學科建設方向,突出了各學科的特點?!罢Z文”以閱讀積累為主,倡導大量閱讀;“數(shù)學”以思維發(fā)展為主,倡導經歷思考;“英語”以興趣激發(fā)為主,倡導情境創(chuàng)設;“科學”以觀察探究為主,倡導實驗活動;“體育”以體質發(fā)展為主,倡導有汗運動;“音樂”以情感感受為主,倡導多唱多跳;“美術”以觀察表現(xiàn)為主,倡導個性表現(xiàn);“思品”以品性修養(yǎng)為主,倡導感官刺激;“綜合實踐”以綜合發(fā)展為主,倡導主題實踐;“校本課程”以個性發(fā)展為主,倡導多元活動。
學校借助強烈的學科個性構筑了立體的課堂,學習形式上因學科而異,學習活動中多感官參與,學習內容上個性多樣化。
5.推行素養(yǎng)評估——讓孩子擁有良好的學習能力
為切實保障學科基線落實,有效達成課程目標,學校建立了以“素養(yǎng)評估”為核心的學業(yè)評價機制,不再單純地考評基礎知識技能,而更關注學生個性思維、表達交流等能力發(fā)展。根據學科特點,學校制訂了A類學科(語文、數(shù)學、英語、科學等)素養(yǎng)評估、B類學科(音體美等)素養(yǎng)評估兩套方案。A類學科素養(yǎng)評估:語文為“寫字、朗讀、閱讀、寫作”等,數(shù)學為“計算、數(shù)學思維”等;英語為“傾聽、會話”等;科學為“實驗操作、現(xiàn)象解釋”等。B類學科素養(yǎng)評估:學校明確了“抓課堂,看群體”的要求,學校考評整個班級群體的審美素養(yǎng)、身體素質,以此評價任課教師的工作成績。這樣,確保這類學科有正常的教學秩序,學科素養(yǎng)得以落實。
總之,通過良好習慣的培養(yǎng),讓孩子們能靜心有序地參與課堂學習;通過有效練習,讓孩子們在自我管理與適宜練習中掌握知識技能;通過新學習循環(huán),讓孩子們逐步形成積極動態(tài)的學習觀。當然,問導教學改革還在進行中,面臨的挑戰(zhàn)與問題還相當多,如課堂更有效對話、素養(yǎng)評估深化等,仍需不斷突破。
(作者單位:浙江省義烏市福田小學)
(責任編輯:馬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