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暢 楊 翠
(北京市朝陽區(qū)第二醫(yī)院內科,北京,100026)
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ies,DPN)是指在排除其他原因的情況下,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患者出現周圍神經功能障礙相關的癥狀和(或)體征,是DM常見的慢性并發(fā)癥和主要致殘因素之一,可累及感覺神經、運動神經及自主神經。DPN的發(fā)病原因和發(fā)病機制尚未完全闡明,其病因主要為代謝紊亂所導致的氧化應激、血管性缺血缺氧、神經生長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NGF)缺乏等,與自身免疫因素、維生素缺乏、遺傳和環(huán)境因素等也可能有關。80%的DM患者可并發(fā)DPN,且以感覺神經病變?yōu)樽畛R?,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是導致足潰瘍、感染及足壞疽的主要危險因素[1-8]。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我們采用腦心通膠囊(咸陽步長制藥有限公司生產,國藥準字 Z20025001,生產批號:091210/091257/100134/110639/110705/110803)聯合前列地爾(北京泰德制藥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10980024,生產批號:2099S/2030B/2220B/2080S/2130S/2210S)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并與單純使用前列地爾進行比較,療效滿意,現分析報告如下。
1.1 臨床資料
1.1.1 一般資料 選擇我院門診或住院確診的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90例,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各45例。治療組男24例,女21例;年齡40~72歲,平均(51±6.6)歲;DM病程5~21年,平均(11±3.5)年;DPN病程1~12年,平均(4±1.4)年。對照組男23例,女22例;年齡41~70歲,平均(50±5.9)歲;DM病程6~20年,平均(10±4.7)年;周圍神經病變史1~11年,平均(4.2±1.6)年。2組在性別、年齡、病程等方面的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1.2 診斷標準 兩組患者均符合中國醫(yī)師協會內分泌代謝科醫(yī)師分會制定的DPN診斷標準[1]。
1.2 方法
1.2.1 治療方法 兩組均予飲食控制,補充B族維生素、口服降糖藥或注射胰島素,使空腹血糖 <7.8 mmol/L,餐后2 h血糖<11.1 mmol/L。對照組采用前列地爾10 μg,加入到0.9%的氯化鈉注射液100 mL中靜脈滴注,1次/d;治療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加用腦心通膠囊,4粒/次,3次/d。兩組均14 d為1個療程,1個療程后對療效進行評定。
1.2.2 療效評定 1)顯著:臨床癥狀減輕明顯,深淺感覺及腱反射基本恢復,神經傳導速度及肌電圖恢復正?;蜉^前增加>5 m/s以上;2)改善:臨床癥狀減輕,腱反射及深淺感覺有好轉,神經傳導速度肌電圖較前增加<5 m/s;3)無效:臨床癥狀無改善,腱反射及深淺感覺無減輕,神經傳導速度無變化。
1.3 統(tǒng)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8.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學處理,計數資料比較采用卡方檢驗。
在治療組中療效顯著者有33例,改善者11例,無效者1例,有效率97.8%,療效顯著率73.3%;在對照組中療效顯著者有26例,改善者17例,無效者2例,有效率95.6%,療效顯著率57.8%。治療組與對照組均有較高的有效率,但療效顯著率有明顯差別,治療組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經卡方檢驗,治療組與對照組療效顯著率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果詳見表1。在治療過程中兩組均未見明顯不良反應。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例、%)
糖尿病神經病變可累及包括自主神經在內的所有神經。目前,對糖尿病神經病變發(fā)病機制尚未完全明確,一般認為與血管障礙、代謝紊亂及神經營養(yǎng)因子減少,導致以階段性脫髓鞘為主的神經纖維脫髓鞘改變及變性壞死有關。本研究中,我們采用腦心通膠囊加前列地爾治療DNP,其療效顯著率明顯高于單純使用前列地爾進行治療,療效滿意。前列地爾一方面具有強大的擴張血管作用,可改善神經病變組織的微循環(huán)和血流動力學;另一方面具有抑制血小板凝集作用,能降低血栓素水平,減低血液黏滯度,抑制血栓形成。這兩個方面的共同效應能使病變神經組織的缺血缺氧得到顯著緩解,避免損害加重[9-12]。腦心通膠囊活血、降低血黏度、改善血管內皮功能,擴張相關血管,抑制血栓形成[13-16]。前列地爾與腦心通聯合使用,改善微循環(huán)效果明顯,且未見不良反應,值得臨床推廣。
[1]中國醫(yī)師協會內分泌代謝科醫(yī)師分會.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臨床診療規(guī)范(征求意見稿)[J].中國糖尿病雜志,2009,17(8):638-640.
[2]朱憲彝.臨床內分泌學[M].天津: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1993:435.
[3]張穎,彭永德.硫辛酸和彌可保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研究[J].中國醫(yī)藥導報,2010,17(6):59.
[4]劉磊,邵政一.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發(fā)病機制研究進展[J].南通醫(yī)學院學報,2004,24(1):115-117.
[5]趙琳,張霞,王穎,等.2型糖尿病住院患者慢性并發(fā)癥危險因素分析[J].中國組織工程研究與臨床研究,2007,11(39):7729-7732.
[6]張?zhí)m,姜維娜,陳盛業(yè),等.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絡損”病機研究[C].第五屆國際中醫(yī)糖尿病大會暨國家中醫(yī)藥糖尿病臨床研究聯盟成立大會論文集,2011:174-180.
[7]李惠林,李金花.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中西醫(yī)治療概況[J].中醫(yī)藥信息,2010,27(2):100-103.
[8]劉志華,梁寶麗,王曉松.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中西醫(yī)治療進展[J].臨床合理用藥,2009,2(19):122-123.
[9]聶立紅,蔣亞斌,李國成.前列地爾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系統(tǒng)評價[J].廣東醫(yī)學,2007,28(6):988-989.
[10]錢峰,李辛,祝應俊,等.前列地爾治療2型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臨床分析[J].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11,14(1):31-32.
[11]魏薇,袁紅,馮媛媛.前列地爾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臨床觀察[J].中國醫(yī)藥導報,2012,9(12):76-77.
[12]孫希明.前列地爾聯合甲鈷胺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療效分析[J].中國醫(yī)藥科學,2011,1(23):99.
[13]方坤.步長腦心通膠囊藥物治療進展[J].中醫(yī)藥臨床雜志,2011,23(6):560-561.
[14]趙步長,武海勤,趙濤.腦心同治-心腦血管疾病防治進展[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6:205-338.
[15]潘小紅.腦心通膠囊治療糖尿病并發(fā)癥概況[J].浙江中醫(yī)雜志,2010,27(2):100-103.
[16]仲崇濤,閆洪泉.丹紅注射液加腦心通膠囊治療1期糖尿病足療效觀察[J].人民軍醫(yī),2010,53(9):687-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