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 茵 周志華 陸方陽 李 杰 (貴陽醫(yī)學院第二附屬醫(yī)院腫瘤科,貴州 凱里 556000)
原發(fā)性肝癌中晚期患者無法手術切除治療,或因高齡、嚴重肝硬化而拒絕手術,目前行放射介入治療已成為首選,其中肝動脈化療栓塞(TACE)、冷極射頻消融、無水乙醇消融臨床應用較多,且技術成熟。但是,上述治療方法單獨應用有較大局限性,因此臨床報道〔1〕TACE聯(lián)合射頻消融(RFA)治療應用較多,且效果良好。目前臨床關于RFA和無水乙醇化學消融(PEI)聯(lián)合治療的嘗試較少,本文對本院收治的部分原發(fā)性肝癌患者行TACE、RFA、PEI聯(lián)合治療,效果較好。
1.1 一般資料 選擇本院2007年1月至2010年1月收治的原發(fā)性肝癌患者70例,均經(jīng)臨床、病理及影像診斷確診,均無法行手術切除治療,而采取介入放射治療。全部患者按住院號奇偶數(shù)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各35例,研究組男30例,女5例;年齡(50.4±12.0)歲;腫瘤直徑(3.5±1.7)cm;肝功能Child分級A級20例,B級13例,C級2例。對照組男28例,女7例,年齡(51.6±13.3)歲;腫瘤直徑(3.3±1.5)cm;Child分級A級22例,B級10例,C級3例。兩組患者性別、年齡、腫瘤大小、肝功能分級均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患者對治療研究均知情同意,且經(jīng)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方法 兩組均行肝動脈栓塞化療,經(jīng)皮股動脈穿刺插管,行腹腔干、腸系膜上動脈造影,明確肝臟腫瘤供血動脈后,導管超選插入供血動脈,然后注入吡柔比星(40~60 mg)+絲裂霉素(8~10 mg)+5-FU 1 000 mg+碘油(5~40 ml)的混合物,注藥完成后采用海綿明膠顆粒適度栓塞供血動脈,造影檢查動脈栓塞完成后術畢。
研究組在上述治療的基礎上,肝動脈栓塞化療后2 w給予冷極RFA及PEI治療。用碘海醇與無水乙醇按1∶9的比例混合后,在CT引導下經(jīng)化學消融針注入腫瘤病灶內(nèi),行多點注射,每次治療注射20~50 ml混合物,至腫瘤完全浸潤為止。冷極RFA采用珠海市和佳醫(yī)療設備公司HGCF-3000冷極RFA治療系統(tǒng)Cool-tip冷循環(huán)射頻治療系統(tǒng),頻率460 kHz,功率200 W,設定常用的射頻條件為電極針溫度70℃ ~90℃,電壓40 V,水溫4℃ ~9℃,根據(jù)患者病變部位選擇俯臥位或者仰臥位,CT引導下,選擇穿刺點和進針方向,然后將電極針經(jīng)皮穿刺入腫瘤組織中心位置行RFA治療,治療時間為12~15 min/次。腫瘤直徑<5 cm者可一次根治消融,腫瘤直徑>5 cm者則調整射頻電極針的位置進行瘤體內(nèi)多點消融,多個病灶可多位點消融,治療完畢后重復CT掃描,確定有無肝包膜下出血及氣胸等并發(fā)癥,如病灶較大,間隔1~2 w后可再次行消融術。
1.3 觀察指標 患者治療后1個月行CT或DSA檢查,判斷腫瘤壞死及復發(fā)情況,如病變區(qū)CT掃描無強化,DSA造影無腫瘤染色為完全壞死;如CT平掃顯示增強面積增大,或DSA造影顯示有新的腫瘤染色灶為復發(fā)。全部患者術后隨訪3年,觀察患者生存情況;并采用肝癌患者生命質量評價量表評定患者生命質量情況〔2〕,主要包括軀體功能、心理功能、癥狀/副作用情況、社會功能,生命質量總分為上述四個指標評分相加,滿分220分,分數(shù)越高,表明生命質量越好。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7.0軟件,計數(shù)資料以百分率表示,組間比較行χ2檢驗,生命質量評分采用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
2.1 治療后1個月兩組腫瘤壞死及復發(fā)情況比較 研究組腫瘤壞死率(91.4%,32例)高于對照組(71.5%,25例),復發(fā)率(14.3%,5例)明顯低于對照組(40.0%,14例)(均P<0.05)。
2.2 兩組生存率及生命質量比較 研究組1、2、3年生存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研究組生命質量總評分、軀體功能評分、癥狀副作用、社會功能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 1、表 2。
表1 兩組生存率比較〔n=35,n(%)〕
表2 兩組患者生命質量評分情況比較( s,n=35)
表2 兩組患者生命質量評分情況比較( s,n=35)
研究組45.6±4.3 47.3±5.7 46.5±6.6 41.2±4.0 168.3±25.6對照組40.2±3.8 45.8±5.0 37.9±6.7 27.8±6.7 145.2±26.8 χ2值 3.749 1.021 5.397 8.638 10.409 P值 <0.05 >0.05 <0.05 <0.05 <0.05
原發(fā)性肝癌的主要供血動脈為肝動脈,行TACE治療后可選擇性引起腫瘤缺血壞死,對正常肝組織的影響較小〔3〕;但是臨床實踐發(fā)現(xiàn)由于腫瘤血管再生及異位供血,單純TACE治療后腫瘤完全壞死率,且復發(fā)率較高。
RFA是近年來用來治療實體腫瘤的一種新的微創(chuàng)技術,通過影像引導或手術直視下將射頻電極直接插入腫瘤組織并輸出射頻能量,通過改變流經(jīng)組織的電流強度產(chǎn)生分子水平的摩擦力,提高細胞內(nèi)的溫度(70℃ ~90℃),腫瘤細胞迅速發(fā)生蛋白變性并凝固形成壞死灶。RFA具有創(chuàng)傷小、痛苦少、療效確切、安全性高、并發(fā)癥少、恢復快、住院時間短,易于重復治療等特點。RFA對直徑<5 cm的小病灶可達到局部根治,對于較大病灶結合TACE仍然可以取得良好效果,并且可以減少腫瘤的醫(yī)源性轉移,在腫瘤壞死清除的過程中,會刺激機體的腫瘤免疫,抑制腫瘤的生長〔4〕。但是其局限性在于治療范圍有限,<5 cm小肝癌效果較好,對于腫瘤直徑較大的肝癌無法完全殺滅〔5〕;此外對于近膈面或大血管旁腫瘤組織無法充分消融。
PEI是腫瘤尤其是肝癌介入治療的重要方法,在CT引導下直接將乙醇等化學消融劑注入腫瘤中央,使腫瘤細胞及附近血管內(nèi)皮細胞迅速脫水,蛋白質變性凝固,導致腫瘤細胞壞死/缺血〔6〕。PEI造成腫瘤組織壞死的范圍較大,文獻報道顯示其最大可殺滅8 cm左右的肝癌病灶。因此,PEI與RFA聯(lián)合治療,可從物理化學方面提高腫瘤的殺滅率,加之TACE治療,效果更佳〔7〕,值得應用。
1 段訓柏,陳德基,何明基,等.原發(fā)性肝細胞癌綜合介入治療的臨床療效〔J〕.中國介入影像與治療學,2009;6(3):240-4.
2 萬崇華,方積乾,張燦珍,等.FLIC量表用于肝癌患者生存質量測定的對比研究〔J〕.中國行為醫(yī)學科學,2000;9(5):321-2.
3 牟 瑋,李 強,張 琳,等.射頻消融術聯(lián)合肝動脈化療栓塞治療肝癌的臨床效果〔J〕.第三軍醫(yī)大學學報,2004;26(14):1281-3.
4 Bin LV,Kong DM,LI XF.The value of cold circulative radiofrequency ablation combined with percutaneous hyperthermal distilled water injection therapy in the treatment of liver neoplasms after 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J〕.Med J Chin Peoples Health,2011;23(24):3007-8,3084.
5 岳軍艷,李玉俠,王清華,等.TACE聯(lián)合RFA與TACE聯(lián)合冷循環(huán)微波刀治療原發(fā)性肝癌的療效比較〔J〕.中國介入影像與治療學,2010;7(6):656-9.
6 唐茂舜,付小鳳,高文輝.經(jīng)導管動脈灌注栓塞化療聯(lián)合射頻消融和無水乙醇化學消融治療原發(fā)性肝癌近期療效觀察〔J〕.中華臨床醫(yī)學雜志,2007;8(5):18-21.
7 劉德鑫,李華東,李新豐,等.肝動脈栓塞化療聯(lián)合射頻及無水乙醇注射治療中晚期肝癌的評價〔J〕.介入放射學雜志,2009;32(5):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