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 強,胥 婧,張兆萍
(湖北醫(yī)藥學院附屬太和醫(yī)院,湖北十堰442000)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一種呼氣氣流受限為主要病理生理改變的慢性呼吸系統(tǒng)疾病,以咳嗽氣喘、呼多吸少、胸悶脹滿、痰稀難咳為主要癥狀,是目前最常見的發(fā)病率、病死率較高的疾病。據(jù)調查,此病死亡率高,已位居世界死亡疾病的第4位[1]。該病急性期及穩(wěn)定期治療主要是藥物治療,從而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但患者的預后并不理想。為減少發(fā)病次數(shù),增強自我管理意識和能力,提高生活質量,筆者對3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穩(wěn)定期患者實施肺功能康復并配合三伏灸治療,效果滿意。現(xiàn)報告如下。
選擇2009年10月~2012年10月我科門診及住院病人符合納入標準的COPD患者90例。將患者按隨機數(shù)字表分為3組,治療組、康復組和三伏灸組,各30例。3組患者性別、年齡、病程、病情程度等方面的差異無顯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詳見表1~3。
表1 3組患者性別、年齡、病程和病情構成比基本情況比較(ˉ±s)
表1 3組患者性別、年齡、病程和病情構成比基本情況比較(ˉ±s)
組別 例數(shù)性別(例)年齡(歲) 病程(年)COPD分級(例)男 女 Ⅱ Ⅲ治療組30 20 10 66.8 ±6.9 8.8 ±3.5 14 16三伏灸組 30 19 11 62.5 ±5.6 8.1 ±2.3 13 17康復組30 21 9 65.1 ±1.8 8.4 ±1.5 15 15
表2 3組患者治療前SGRQ評分、中醫(yī)癥狀積分和運動時最低氧飽和度比較(ˉ±s)
表2 3組患者治療前SGRQ評分、中醫(yī)癥狀積分和運動時最低氧飽和度比較(ˉ±s)
組別 SGRQ評分 中醫(yī)癥狀積分 遠動時最低氧飽和度(%)治療組57.94 ±7.64 20.13 ±5.39 84.6 ±8.5三伏灸組 58.06 ±1.35 20.05 ±4.54 84.5 ±6.7康復組57.48 ±8.56 19.95 ±7.39 83.91 ±1.2
表33 組患者治療前肺功能情況對照表(ˉ±s)
表33 組患者治療前肺功能情況對照表(ˉ±s)
組別FEV1 FEV1% FVC% MIP治療組1.08 ±0.12 50.39 ±2.71 64.75 ±6.91 4.15 ±2.01三伏灸組 1.06 ±0.32 50.19 ±2.85 64.25 ±7.31 3.98 ±4.35康復組1.09 ±0.11 50.14 ±2.86 63.97 ±1.54 4.21 ±1.15
西醫(yī)診斷標準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嚴重程度分級標準參照《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診治指南(2002年修訂版)》[2];中醫(yī)診斷標準參照全國高等中醫(yī)藥院校規(guī)劃教材《中醫(yī)內科學》[3]的“肺脹”疾病標準。
①符合診斷標準,且分級在Ⅱ、Ⅲ級的緩解期患者;②支氣管舒張試驗陰性;③年齡大于或等于50歲,小于或等于74歲;④簽署知情同意書。
①支氣管哮喘或除了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以外的慢性氣道疾病;②有心血管疾病系統(tǒng)、免疫系統(tǒng)和(或)血液系統(tǒng)等嚴重疾病者;③皮膚局部有皰、癤或有破損或瘢痕體質者;④對研究用藥物和敷料過敏者,短時間貼敷即會大量起泡者;⑤入選前4周內有糖皮質激素用藥史者;⑥拒絕合作者。
2.1.1 三伏灸療法 藥物制備:將白芥子、細辛、制半夏、甘遂、熟附片、延胡索按 4∶4∶1∶1∶1∶1 的比例共研成細粉末,然后將藥末和姜汁按一定比例調和,制成長、寬、高分別為1×1×1 cm3大小的藥餅,藥餅質地干濕適中,放于4×5 cm2的膠布上待用。取穴:大椎、定 喘(雙)、百 勞(雙)、肺 俞(雙)、腎 俞(雙)、膏 肓(雙)、脾俞(雙)。操作方法:以上諸穴于初、中、末伏及加強伏各治療1次,每次治療貼6~7個穴位,一般敷貼4~8 h,貼藥后避免擠壓,局部皮膚有灼熱、發(fā)紅或水泡等正?,F(xiàn)象切勿即去,若出現(xiàn)敷貼部位皮膚疼痛難忍,即可去掉敷貼,若局部皮膚出現(xiàn)水泡,囑患者不要弄破,必要時到醫(yī)院進行處理,水泡較大者,應及時處理。治療當天不宜冷水浴,治療期間禁食辛辣、生冷、油膩的食物及魚蝦等發(fā)物。一伏治療1次,四伏為一療程。
2.1.2 康復訓練療法 耐力訓練:每日早、晚飯后1 h各進行80 m/min的步行訓練20~30 min。呼吸訓練:①縮唇呼吸:囑患者經(jīng)鼻吸氣,然后通過吹口哨樣縮唇緩慢呼氣,呼氣、吸氣按節(jié)律進行,呼、吸時間之比為2:1或3:1,每天練習10~20次;②腹式呼吸:患者取半臥位、坐位或仰臥位以“吸鼓呼縮”的方式鍛煉,一只手放在腹部,另一只手放在胸部,經(jīng)鼻腔做深吸氣,同時向上隆起腹部,使在腹壁上的手感到運動,而在胸上的手使胸廓運動保持最小,可在腹部放一小重物表示阻抗訓練,呼氣時腹肌和手同時下壓腹腔,通過縮唇緩慢呼出氣體,每天2次,每次15~20 min,每分鐘7~8次;③上肢肌力訓練:運動時兩手各握一瓶礦泉水(質量約0.6 kg)做上舉運動,每次2~3 min,每天2次,也可用拉力器訓練;④有氧耐力訓練:每天有計劃地進行運動鍛煉,如定量步行30 min,登樓梯做呼吸操、太極拳等,每次30 min,以感到不疲憊為宜。每日治療1次,時間與三伏灸相同。
治療方法同治療組三伏灸療法。
治療方法同治療組康復訓練療法。
參照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頒布的《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4]:臨床痊愈:療后癥狀基本消失,癥狀積分為0~1分;顯效:療后癥狀明顯好轉,癥狀積分下降≥2/3;有效:療后癥狀改善,癥狀積分下降≥1/3;無效:未達到有效標準或病情加重。
根據(jù)咳嗽、咳痰、氣喘、胸悶、口干、乏力等,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5]制定。
采用肺功能儀,測定治療前后 FEV1、FEV1%、FVC%等肺通氣功能和呼吸肌疲勞指標(MIP)。
采用圣喬治呼吸問卷(St George's RespiratoryQuestionnaire,SGRQ)[6],記錄治療前后病人評分。
應用偉康公司動態(tài)脈搏血氧飽和度測定儀(Oximetor 8500MA)測定運動時最低氧飽和度(LSaO2)。
數(shù)據(jù)采用SPSS17.0數(shù)據(jù)統(tǒng)計軟計進行統(tǒng)計學處理,觀察指標采用ˉx±s表示,組間及組內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兩樣本率的比較用χ2檢驗,等級資料用秩和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表4 3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例
由表4可知:治療組總有效率為96.67%,三伏灸組為83.33%,康復組為76.67%,治療組與三伏灸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治療組與康復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
表5 3組患者中醫(yī)癥狀積分、SGRQ評分和運動時最低氧飽和度觀察指標比較
表6 3組患者肺功能比較(ˉ±s)
表6 3組患者肺功能比較(ˉ±s)
注:與三伏灸組比較,△P <0.05;與康復組比較,▲P <0.05。
指標 治療組 三伏灸組 康復組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FEV1 1.08 ±0.12 1.65 ±0.91△▲1.06 ±0.32 1.10 ±0.65 1.09 ±0.11 1.15 ±0.18 FEV1% 50.39 ±2.71 60.15 ±4.37△▲ 50.19 ±2.85 51.75 ±4.36 50.14 ±2.86 52.11 ±1.38 FVC% 64.75 ±6.91 72.39 ±4.36△▲ 64.25 ±7.31 65.14 ±3.78 63.97 ±1.54 64.98 ±2.31 MIP 4.15 ±2.01 5.14 ±3.56△▲3.98 ±4.35 4.11 ±1.20 4.21 ±1.15 4.65 ±1.06
由表5可知:3組患者治療前后中醫(yī)癥狀積分、SGRQ評分和運動時最低氧飽和度均有改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前3組患者中醫(yī)癥狀積分、SGRQ評分和運動時最低氧飽和度無明顯差異(P>0.05)。治療后,治療組優(yōu)于三伏灸組和康復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由表6可知:三伏灸組和康復組治療前后比較無明顯改善(P>0.05),治療組治療前后有明顯改善(P<0.05)。治療后肺功能各項指標治療組均優(yōu)于三伏灸組和康復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以慢性咳嗽、咯痰、氣促為主要臨床癥狀,是一種具有氣流受限特征的易反復發(fā)作性疾病。歸屬于中醫(yī)學“肺脹”、“喘證”、咳嗽等范疇。中醫(yī)學認為,本病的基本病機是多種外邪長期侵襲肺臟,致使肺宣降失司,痰濁內蘊,久而不愈,日久肺氣受損,繼則影響脾、腎,后期病及于心,如《靈樞·脹論》云:“肺脹者,虛滿而喘咳”。本病屬“本虛標實”,本虛以肺、脾、腎虛損為主,標實以痰瘀交阻為著[7]。有研究[8]發(fā)現(xiàn)肺、脾、腎氣虛與呼吸肌疲勞密切相關。
三伏灸是祖國傳統(tǒng)醫(yī)學的一種獨特治療方法,是以“冬病夏治”、“治未病”理論指導,利用三伏天氣炎熱,在局部穴位上敷以辛溫發(fā)散之藥,達到祛除寒邪、宣通經(jīng)絡、補益人體正氣之功效?!饵S帝內經(jīng)》曰:“人與天地相參也,與日月相應也。”春夏陽氣升發(fā)旺盛,三伏天為“陽中之陽”,陽氣最盛,因天人相應,人體陽氣在這個時候也是最盛,皮膚腠理開泄,機體代謝旺盛。此時貼藥,天人相應,且藥性最易滲入穴位、經(jīng)絡直達病所,對臟腑起扶正祛邪作用,此外三伏灸可使皮膚局部溫度升高,血管擴張,血流加速,促進局部的血液循環(huán),能通過經(jīng)絡調整全身氣血,祛除病邪,增強機體的抗病能力,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通過本次研究說明,三伏灸配合肺功能康復能更好的提高患者臨床療效,改善運動時最低氧飽和度、SGRQ評分、中醫(yī)癥狀積分、肺功能等指標,從而提高患者生存質量,延緩肺功能進行性下降。
[1] 陸慰萱,張一杰,胡波,等.應用St George's呼吸問卷評價我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生活質量的價值[J].中華結核和呼吸雜志,2003,26(4):195 -198
[2] 中華醫(yī)學會呼吸病學分會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學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診治指南(2007年修訂版)[J].中華結核和呼吸雜志,2007,30(1):8-17
[3] 田德祿.中醫(yī)內科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2:94-101
[4] 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S].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1-5
[5] 鄭筱萸.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M].北京:中國醫(yī)藥科技出版社,2002:392
[6] 高秀玲,李素引,崔朝勃.綜合干預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穩(wěn)定期的作用[J].臨床肺科雜志,2012,17(11):1960 -1962
[7] 劉志強,吳凱,劉長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呼吸訓練方法[J].中國臨床康復,2002,6(3):312
[8] 林琳.淺談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呼吸肌疲勞的中醫(yī)診治[J].江蘇中醫(yī)藥,2006,27(7):8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