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真
摘 要:隨著公民個人的權利意識逐漸增強,隱私權日益成為一項重要的人格權,權利與權利沖突亦日益突顯。尤其是艾滋病人這一特殊人群,在艾滋病人隱私權保護的過程中,他們的隱私權與特定人的知情權更是一個尖銳的問題。故須明確兩權的內涵以及兩者之間的沖突,淺析沖突原因,細解雙方利弊,平衡各方利益,并用法律的手段予以協(xié)調,從理論、實踐、立法三方面找到這些權利沖突的平衡點,使之和諧運行并造福社會。
關鍵詞:艾滋病人;隱私權;知情權;沖突;平衡
中圖分類號:D920.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3)22-0156-02
據(jù)衛(wèi)生部統(tǒng)計,中國自1985年出現(xiàn)第一例艾滋病病人以來,截至2011年9月底,累計報告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42.9萬例,其中病人16.4萬例,死亡8.6萬例,而不檢測不得而知的潛在感染者數(shù)量更是巨大。艾滋病不僅是對人的生命和尊嚴的嚴峻考驗,同時也影響了經(jīng)濟、倫理、道德等各個社會層面。
一、艾滋病人隱私權及其保護
隱私權(the right of privacy)一語最早出現(xiàn)于1890年在哈佛法學評論(第四期)發(fā)表的《隱私權》中的闡述,是自然人享有的對其個人的、與公共利益和群體利益無關的個人信息、私人生活和私有領域進行支配的具體人格權[1]。雖然我國在司法實踐中承認并保護公民的隱私權,但其依據(jù)并不是成文法,而是相關的司法解釋,直到2009年出臺《侵權責任法》,“隱私權”才成為我國法律中明文規(guī)定的公民權利。
隱私權是患者享有的眾多權利中的一項非常重要的人格權。雖然患者隱私權以一般意義上的隱私權為基礎,但是,它不是簡單地在自然人隱私權前面加上一個“患者”的名稱,而是能夠充分體現(xiàn)“患者”的特點和醫(yī)療服務的特殊性。因此,在結合各種觀點的基礎上,可將患者隱私權界定為:患者在醫(yī)療過程中避免身體特殊部位不當暴露或被觸摸,以及避免醫(yī)務工作者將其在醫(yī)療過程中所掌握和知悉的信息不當泄露的權利[2]。目前我國對于患者隱私權的保護有法律的明文規(guī)定:《執(zhí)業(yè)醫(yī)師法》第22條以及《護士條例》第18條都規(guī)定醫(yī)護工作人員要“保護患者的隱私”。
艾滋病人作為一類特殊的患者,他們的隱私更應得到完善的保護,這是因為:現(xiàn)實生活中人們對艾滋病缺乏必要的了解,盲目歧視艾滋病人,使他們孤立無援,有的甚至走上極端的不法道路,這將不利于社會穩(wěn)定,也不利于艾滋病的防治工作。
為尋求有效的以人權為基礎抵御艾滋病流行的措施,國際社會形成了艾滋病人人權保護的明確標準和艾滋病人的主要人權,其中就包括艾滋病人隱私權[3]。我國在保護艾滋病人隱私權方面也進行了相關立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實施辦法》第43條規(guī)定了醫(yī)務人員未經(jīng)批準,不得將艾滋病病人和艾滋病病原攜帶者及其家屬的信息公開。此外,《中華人民共和國艾滋病防治條例》第39條第2款也有類似的規(guī)定,該條例第56條規(guī)定了對于擅自公開艾滋病人隱私的行為依照傳染病防治法的規(guī)定予以處罰。
二、艾滋病患者隱私權與特定人知情權的沖突
根據(jù)《艾滋病防治條例》第38條的規(guī)定,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應當履行的義務包括“將感染或者發(fā)病的事實及時告知與其有性關系者”,由此可見,與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或艾滋病病人有性關系者享有知情權,這些特定人的知情權不可避免地與艾滋病人的隱私權產生了沖突,對于如何解決這種沖突,現(xiàn)行法律沒有明確規(guī)定。
隱私權與知情權是兩個相對的法律概念,所謂知情權(The Right to Know),亦稱了解權、知悉權,是1945年美國著名新聞記者肯特庫柏(Kent Cooper)首先使用的。知情權有狹義和廣義之分,狹義上的知情權,即知政權,是指獲取官方的消息、情報或信息的權利[4]。廣義的知情權不限于知政權,而是指人們有了解他應該知道的事情的權利,其對象范圍很廣,如有關個人的信息、政府官員的道德品質和財產狀況、社會上出現(xiàn)的新事物、國家的政治與經(jīng)濟的發(fā)展狀況等等,對于這些事務,人們都有了解的權利[5]。我國有的學者將知情權的內容分為五個方面,即:知政權、社會知情權、對個人信息的知情權、法人的知情權、法定知情權(即司法機關享有的了解與案件有關情況的權利)。因此,本文中所講的知情權是指廣義上的知情權。
隱私權與知情權產生沖突是由它們的不同性質所決定的:知情權是一種積極的動態(tài)權利,而在一定程度上隱私權是一種消極的靜態(tài)權利。知情權及其相關權利要求盡可能多地了解主體以外的信息(包括隱私),而隱私權的主體卻要盡力維護自己的隱私不被外界非法知悉、侵擾,使之維持在一種穩(wěn)定的消極狀態(tài),前者的能動性與后者的被動性形成鮮明對比,人們往往對于越是試圖隱藏的東西就越感興趣,從這一點看,知情權和隱私權兩者之間的沖突在所難免[6]。
隱私權和知情權都是公民權利的重要組成部分。艾滋病患者、艾滋病毒攜帶者享有個人隱私權不受侵犯的權利,同時知情單位和個人也都有保密的義務。但是,與艾滋病人有性關系的特定人有了解其病情并決定是否繼續(xù)保持性關系的知情權。眾所周知,艾滋病的傳播途徑包括血液、母嬰和性,并且目前沒有有效的根治藥物,因此,知情權關系到特定人的生命健康,艾滋病人隱私權與特定人知情權的沖突亟待平衡。
三、艾滋病人隱私權保護中的權利平衡
(一)理論平衡點
一般來說,“兩利相權取其重,兩害相權取其輕”是社會調整利益沖突所遵循的原則。對于如何解決權利沖突,按照陸平輝先生的觀點,當不同的權利之間發(fā)生沖突,而現(xiàn)有法律沒有對它們做出明確界定時,裁判者可以通過法律解釋對它們進行衡量和配置,其標準就是:價值量大的權利優(yōu)先;價值量相同時共同抑制,即雙方目標不能同時實現(xiàn),都要有犧牲和讓步;此外還要有社會正義原則作為補充。
這種觀點類似于日本法學界所提出的“利益衡量理論”。根據(jù)這一觀點,所以當艾滋病人隱私權和特定人知情權間相互沖突,但又不能使兩者同時滿足時,我們不得不做出選擇,以便形成法所期待的秩序,所選擇的標準只能是利益衡量標準。由艾滋病的傳播途徑及其不可治愈性所決定,特定人的知情權背后所隱藏的是其生命健康權,它所代表的利益要明顯大于隱私權,因此,艾滋病人隱私權對抗相關人員的生命健康權,它在此時應當做出適當讓步,但是這種讓步是有特定情形的,知情權人在其他情形下依然不得侵犯他人隱私權。
權利有界限,追求權利的行動“是被限制在統(tǒng)治階級的根本利益和社會普通利益之中的,是受到社會經(jīng)濟結構及社會文化發(fā)展水平制約的,即以社會承受能力為限度的”[7]。由此可見,法律對患者隱私權的保護并不是絕對的和無限的。
(二)實踐平衡點
我國衛(wèi)生部公布的2009年艾滋病疫情評估報告顯示:2009年度全年報告HIV感染者和AIDS病人498例,2009年感染者以性傳播為主,異性傳播215例,占43.2%,同性傳播138例,占27.7%,注射吸毒17例,占3.4%[8]。
由以上數(shù)據(jù)可知,性傳播是艾滋病傳播的主要方式,將艾滋病人情況及時告知與其有性關系者,使其采取相應的防護措施并進行相關檢測,這樣不僅保障了特定人的知情權及生命健康權,而且對于減少艾滋病傳播,降低艾滋病人數(shù)增長率,有效進行艾滋病防控具有重要意義。
(三)立法平衡點
《實施辦法》第43條規(guī)定了醫(yī)務人員未經(jīng)批準,不得將艾滋病病人和艾滋病病原攜帶者及其家屬的姓名、住址和個人病史公開??梢娽t(yī)務人員有保密義務,但是《實施辦法》第35條規(guī)定:“責任疫情報告人發(fā)現(xiàn)甲類傳染病和乙類傳染病中的艾滋病、肺炭疽的病人、病原攜帶者和疑似傳染病病人時,城鎮(zhèn)于6小時內,農村于12小時內,以最快的通訊方式向發(fā)病地的衛(wèi)生防疫機構報告,并同時報出傳染病報告卡?!贝藭r醫(yī)務人員有報告義務。醫(yī)務人員的保密義務是出于對艾滋病人隱私權保護的考慮,其報告義務則是從公共利益出發(fā)的,因此,當艾滋病人隱私權遭遇公共利益時需要向公共利益讓步。
但是,對于艾滋病人隱私權與知情權沖突時如何處理,我國法律沒有明確規(guī)定?!栋滩》乐螚l例》僅規(guī)定“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應當將感染或者發(fā)病的事實及時告知與其有性關系者”。此外,2009年11月9日甘肅省制定出臺的《甘肅省艾滋病檢測陽性結果告知工作規(guī)范(試行)》規(guī)定:“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病人在得知陽性結果后1個月內必須將自己的感染狀況告訴配偶或與其有性關系者,并負責促成配偶或與其有性關系者到當?shù)丶膊☆A防控制機構做咨詢和檢測?!边@首次將《艾滋病防治條例》中關于發(fā)病事實告知的規(guī)定具體化,但受各種因素的影響,這一規(guī)定在實踐中的可操作性很小。
這里是存在立法缺陷的:將告知主體規(guī)定為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無法有效保障特定人的知情權,并且也沒有任何的救濟措施。因此應當完善相關立法,從制度層面在保護艾滋病人隱私權的基礎上有效保障特定人的知情權。不能將特定人的生命健康完全寄托于艾滋病人及時主動地履行其告知義務,因此這里需要有公權力的介入。衛(wèi)生防疫機構是進行艾滋病防控的主體,它掌握了艾滋病人的各種信息,肩負艾滋病防控的重任,因此立法上應當規(guī)定衛(wèi)生防疫部門也有將艾滋病人情況告知與其有性關系的人的權利,并可以要求他們進行相關檢測;此外還應當明確要求特定人要尊重艾滋病人隱私權以及侵犯其隱私權的法律后果。
參考文獻:
[1]楊立新.侵權行為法[M].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768.
[2]曾瓊.論患者隱私權保護中的權利沖突及其協(xié)調[J].法商研究,2009,(6):85-92.
[3]蔡高強,賀鑒.論非洲艾滋病人的人權保護[J].西亞非洲,2005,(2):72-77.
[4]杜鋼建.知情權制度比較研究——當代國外權利立法的新動向[J].中國法學,1993,(2):45-50.
[5]王利明,楊立新.人格權與新聞侵權[M].北京:中國方正出版社,1995:423.
[6]楊愛華.論艾滋病人隱私權與知情權的利益平衡[J].理論學刊.2004,(10):97-99.
[7]張文顯.法理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16.
[8]劉少楠.艾滋病家庭內傳播及其影響因素的研究[D].濟南:濟南大學,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