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菊珍
(蘇州農(nóng)業(yè)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江蘇 蘇州,215008)
什么是成功課堂?怎樣的課堂教學又算是成功的?很多人認為,成功的課堂就是“滿”?!皾M”真是一個無法描述的字眼。課堂節(jié)奏快,教學容量大,教學時間精準,學生全神貫注。每次聽到這樣的課,我都特別的羨慕,也非常佩服這樣的老師。他們的課堂節(jié)奏很快,教學“容量”很大。在短短的四十分鐘之內(nèi),每一分鐘要做什么,每一個環(huán)節(jié)做什么,都做到了充分、準確的利用。這些教師對課堂時間的把握極其精準,這種狀態(tài)一直到教學內(nèi)容結(jié)束,前后不會相差一分鐘。
但反之從學生的角度考慮看看,他們能否承受如此“滿”的課堂,我們是不是給了他們過多的壓力呢?我說不出更多的更好的,但我認為課堂有一條是必須的,那就是應該有時間“讓同學們想一想”,給他們學習思考的時間,讓學生的思維在課堂中得到喘息,簡單來說就是課堂教學中讓學生有足夠的時間去思考,去消化學習中遇到的每一個問題。課堂應該是張弛有度的,課堂應該是在能讓學生輕松的去思考,嚴謹?shù)膩砘卮鸬摹?/p>
我們的日語學習課堂應該在哪些方面留下時間讓學生“想一想”呢?下面是我關(guān)于日語教學中課堂“喘息”的幾點思考。
外語學習是從閱讀開始的。讀是一切學習活動的開始。在平時的日語學習課堂上,讀書是必不可少的。而我們的高職日語教育,由于過分強調(diào)能力考試的通過率,往往把大量的課堂時間花費在單詞以及語法的講解上,忽視了對學生閱讀能力的提高。學生對文章的理解只是建立在對一段段拆分開來的語法結(jié)構(gòu)的理解上,往往要把整個句子或者段落結(jié)合起來的話就有些困難。而課堂上老師也往往采取灌輸?shù)哪J缴险n。語法上花很多時間,到課文中就簡單講解一下。這樣長期下來的結(jié)果就是:學生們也是只注重語法的學習,看輕閱讀的重要性。
可是細想,讀都不會讀,如何談得上理解呢?所以,在我們的課堂教學中,這種教學方法可得改一改了。無論學生課前有沒有預習過,課堂上的讀課文,也要放很長的時間,讀準、讀流利。讓學生有足夠的時間去讀,可以讓他們練習發(fā)音,也可以給予學生足夠的時間去思考,把握課文主要內(nèi)容,提出問題,形成主要問題,為精讀課文打基礎。
并且,還可以組織學生定期開展讀書研討會,對所學的內(nèi)容進行歸納總結(jié),同時還要求他們與其他同學相互交流。這樣一來,一方面,可以充分發(fā)揮學生的自我思考能力,最重要的是,可以全方位提高他們的口語和閱讀能力。
讀課文時,讀中有所思考,讀出情感,讀出語感,讀出方法,讀出語言的積累。因此,給學生充裕的讀的時間和想的時間。這是魅力課堂中產(chǎn)生的智慧之舉,魅力老師才會更顯智慧,課堂才會充滿智慧。
在課堂教學中,我發(fā)現(xiàn)這樣一些問題:我們很多老師都有這樣的習慣,提出的問題如果沒有人回答,就會一遍又一遍的重復,沒等學生進行充分的考慮最后就自己給出了答案?;蛘邔W生的答問有一些迫不急待。如果,這個學生答對了,我們就馬上進入下一個教學環(huán)節(jié);如果學生答錯了,于是馬上換人,一路下來,張三、李四、王五只要有人答對,教學又進入了下一個環(huán)節(jié)了,真可謂環(huán)環(huán)相扣,精彩絕倫。
我在思考,這樣的一個過程,學生真正參與了嗎?他的思考完成了嗎?老師或同學的答案他認可嗎?他還有沒有別的想法嗎?這一切都被扼殺了。不同程度的學生,他們對問題的理解,肯定需要不同的時間;他們考慮問題的角度也各有不同。我們在教學中是否注意了這一點,讓每一個學生都有思考的時間呢?當我們將教學繼續(xù)下來的時候,是不是還有學生還在剛才的問題中沒有擺脫出來,或者還沒有沉進去呢?古人說一葉知秋,可是今天我們不能用“一答知眾”。
我認為,我們問題的提出一定要給學生思考的時間。簡單的、不用思考的問題,可以不給學生時間,甚至不用提問,教師自己總結(jié)都行。可是真正讓學生去思考的東西,需要他們運用思維的時候,我們就應讓他們的思考得具體,更全面。也應讓每一個學生都真正參與到我們的教學中去。
其實,充滿智慧和生命的課堂不需要花哨,我們要能理解并以同課堂教學中學生沉默思索的狀態(tài),給他們沉默思索的時間。
學問,學問,在學中問,在問中學。愛因斯坦說:“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痹诮虒W中進行質(zhì)疑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所以課堂上,老師是非常喜歡鼓勵學生大膽地問,勇敢地質(zhì)疑的。而在教學實踐中,我們發(fā)現(xiàn),學生自主發(fā)問時往往浮于表面,如我們的日語教學中,學生往往會對一些字音、字義的理解,或者是一些重復的問題上提出疑問。發(fā)問變得有量而無質(zhì)。學生缺少對問題的思考,是導致孩子發(fā)問沒有質(zhì)量的重要原因。而課堂上,我們老師往往為了節(jié)約時間,讓學生提問質(zhì)疑的時間非常的少,學生又沒有掌握質(zhì)疑的方法,所以造成他們學不會、不會問的現(xiàn)狀。
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其實應該留有足夠的時間去訓練孩子提問,質(zhì)疑。教會學生質(zhì)疑,主要是在“問什么”和“如何問”上下功夫。教會學生掌握提問的形式如“是什么”、“為什么”、“怎么樣”這三種最簡單的提問形式。在平時的每一堂課中,學生對教材都會有疑問,鼓勵學生們劃出教材中“不理解的句子、詞語”。對學生來說,“不理解”的地方是各不相同的。如何幫助學生找到自己的疑惑點呢?我在引導學生“畫出自己不理解的詞語”時是這樣做的:先讓學生讀讀生字詞語,說一說自己明白的地方,再談談自己不理解的地方,再聯(lián)系課文內(nèi)容讀一讀,如果還是不明白,聽聽同學是如何理解掌握的。教會學生關(guān)注質(zhì)疑的點,質(zhì)疑的點有很多,如標題,內(nèi)容,重點的詞語等。當然,僅僅靠一兩堂課的訓練就讓學生掌握質(zhì)疑的技巧,那是遠遠不夠的,需要老師把時間花在平時,拿出更多的時間來訓練。
訓練學生從眾多的問題中歸納出主要問題,要求提問圍繞中心,抓住要點,有思考價值,訓練孩子提出高質(zhì)量的問題。需要老師留有足夠的時間讓孩子去想一想如何來更好的質(zhì)疑。
古人云:“不動筆墨不讀書”,“好記性不如爛筆頭”。讀書動筆,能夠幫助記憶,積累資料,特別是能夠加深理解,透徹把握書中精髓。蘇霍姆林斯基也曾經(jīng)說過:教師要善于在學生面前打開通往周圍世界的窗口,在學生的腦力勞動中,引導學生借助詞語來思考,進行生動的創(chuàng)作,認識客體、事物、現(xiàn)象和周圍世界,并且認識其細微的差別,深入思考這些差別。
在引導學生思考完后,適時的讓學生在書本上劃劃寫寫,留下足夠的時間讓他們找出課文中關(guān)鍵的字詞句,并圈圈點點畫出來。劃的過程實際上也是一種理解的過程,同時是檢驗學生是否一邊讀一邊想的依據(jù)。讀的過程中遇到不懂的地方劃出來,做好記號,等老師講課時,學生就可以有針對性地聽講了。對老師沒有講到的,則馬上提出來,請教師當堂給予詳細地講解。
同時,應鼓勵學生多寫寫感想文。現(xiàn)在,很多學生聽到用日語寫文章就覺得害怕。其實,寫作就是通過語言表達你自己的思想而已。當學生對一門外語的詞匯和語法有了一定的掌握,就可以用它來表達相對復雜的思想。學生往往覺得要自己寫文章是遙不可及的。那可以從基礎開始,如果寫不出長句就寫短句,寫不出長篇大論就寫短文??梢越ㄗh學生注意語言的積累,留意常用詞和句型的用法。另外,有時間的時候?qū)憣懭照Z的日記,也可以幫助提高寫作能力。美國某大學有一句名言:“我聽見了,就忘記了;我看見了,就領會了;我做過了,就理解了?!闭n堂上有針對性地滲透“寫”的實踐活動,有利于學生在講練結(jié)合中逐步提高自己的語言素養(yǎng)。這樣就能把知識、能力、情感等教育目標通過練習有機地溶合在一起,使教師的講解和學生的接受自然天成,入木三分。
不要讓預設的教學內(nèi)容把課堂塞得滿滿的,如果塞得太滿,教師難免會為了完成教學任務而趕時間,忽視或較少關(guān)注學生的表現(xiàn),使教學變得程序化,影響學生的學習主動性,使課堂教學失去應有的生機和活力。給學生留出些時間,使他們在課堂中得到喘息,會讓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沉著、冷靜地思考、傾聽,大膽地生成新的教學內(nèi)容和步驟,會使課堂真正成為學生成長發(fā)展的“生命過程”。
教師的責任就是點燃火把,讓它燃燒。這火光不需要沖天,但應該是持久的。學生在思索中成長起來,成熟起來。老師的腳步再慢一些,留給孩子思考的時間再多一些,讓這思索的火光能更長久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