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方文
(淮北師范大學 文學院,安徽 淮北 235000)
羊是古代祭祀中不可缺少的祭祀用品。羊除了充當祭祀品之外,還用來給人類“替罪”,因此,便衍生出了“替罪羊”這個詞?!疤孀镅颉痹局傅氖仟q太人在贖罪節(jié)用于獻祭的羊,猶太人希望通過這種方式來清除掉自己的罪過。后來,引申指的是當人們處在危難當中或是社會處于混亂狀態(tài)時,迫害者為了恢復被損害的秩序或者他們所需要的秩序,煽動、蠱惑人群,使眾人相信受害者有罪,相信他們是造成危機的源頭,[1]從而將現(xiàn)實中所有的罪過都歸咎到受害者身上。因此 ,我們可以說,“替罪羊”一詞比喻代人受過的人。法國哲學家、人類學家勒內(nèi)·吉拉爾認為:尋找替罪羊首先是一種迫害行為,而人群具有迫害的傾向,他們急于行動,急于尋找易接近的、能滿足他們暴力欲望的原因,他們夢想在團體里清洗腐蝕團體的不純分子,清洗破壞團體的變節(jié)分子,他們總是相信一小部分人,甚至一個弱不禁風的人都可有極大地危害整個社會。人群總是潛在著暴力,一個順勢而為的口號就會使大家行動起來,而且肆無忌憚。[1]吉拉爾在他的著作《替罪羊》一書中也精辟地把對替罪羊的迫害歸為四類范式:“第一類范式,即一種普遍的混亂;第二類范式,即“混亂者”的罪行,第三類范式,即這些被指控犯罪的嫌疑者是否有被選定的特殊標記,第四類范式,即暴力本身。[2]199-201
勒內(nèi)·基拉爾以這四種范式來考察世界的神話文本,發(fā)現(xiàn)這些范式普遍存在于神話里,從而推論神話是一種迫害文本。
本文以神魔小說《西游記》為例,從勒內(nèi)·吉拉爾的替罪羊理論出發(fā),著重剖析書中眾妖的“替罪羊”形象,嘗試以一個全新的視角來解讀《西游記》。
吳承恩以豐富的想象力在《西游記》中塑造了大量獨具特色的妖魔形象,它們形成一個龐大的妖魔體系,在這個體系中,花木魚蟲、鳥獸器皿,皆可成精為妖。[3]作品對眾妖所充當?shù)奶孀镅蚪巧臅鴮?,便是對勒納·吉拉爾替罪羊迫害的四個范式的回應。
首先,眾妖聽說吃唐僧一塊肉可以長生不老,便在師徒四人取經(jīng)途中,擋其去路,給西行的取經(jīng)者們帶來了許多障礙,從而造成了一種混亂;其次,針對眾妖的一系列行為,唐僧師徒指出了眾妖阻礙他們師徒四人西天取經(jīng)的罪行;盡管眾妖變化多端,但他能夠透過妖怪的表面看出他們的本相,眾妖特殊的標記是他們作為嫌疑者的有力證據(jù),也是被選定為替罪羊的特殊標記;最后,眾妖或被唐僧的三個徒弟打殺,或被仙佛收服,總之都歸于失敗,也或多或少受到相應的懲罰,屬于集體迫害的內(nèi)容。
這些妖怪有的是獅、虎、豹、象等猛獸成精,占山為王;有的是蜘蛛、蜈蚣、蝎子等小動物得道,潛靈作怪;有的是神佛的童仆、坐騎背主出逃,興風作浪;有的是天上的星宿思凡下界,為非作歹。[4]作者豐富而神奇的想象力和獨具匠心的藝術(shù)構(gòu)思,使得《西游記》中的妖怪各具特點,但相同的是,他們都在其中扮演了替罪羊的角色。
總的來說,《西游記》中的眾妖大概可以分為兩類:無背景的妖怪和有背景的妖怪。
那些沒有背景的妖怪跟天庭和西方極樂世界幾乎沒有任何聯(lián)系,他們生于各地的叢山峻嶺、江河湖海,過著無拘無束的自由生活,他們作為替罪羊的最終結(jié)局無非是被收服或者被打死。其中,被收服的妖怪以黑熊怪為代表。黑熊怪本無心作惡,因看到觀音禪院起火,本為救火而來,后無意中看見唐僧的袈裟起了貪念,便由行善變成了作惡,后被觀音菩薩收服,菩薩見其頗有些禪意道分,便帶回南海做了守山大神。被打死的妖怪以白骨精為代表。唐僧師徒在取經(jīng)途中經(jīng)過白虎嶺,此處的白骨精為了吃到唐僧肉便三番變化來戲弄唐僧師徒,具有火眼金睛的孫悟空一眼就看穿了妖精的本質(zhì),識破了妖精的陰謀,于是不顧唐僧的阻攔,堅決消滅了白骨精。唐僧師徒西天取經(jīng)降服或殺死眾多妖怪的過程不僅是掃清取經(jīng)障礙的過程也是救贖自己罪行的過程。他們都是有罪者,需要借助取經(jīng)才能贖罪,進而得到拯救,再獲正果。于是,唐僧師徒一路跋山涉水、風餐露宿歷經(jīng)九九八十一難最終到達西天極樂世界取得了真經(jīng)、成了正果。佛祖也根據(jù)取經(jīng)中功勞大小和地位高低對他們進行了封賞,而那些沒有背景的妖怪以他們的受辱或死亡成就了唐僧師徒的贖罪事業(yè)并作為替罪羊被一一清除 。
有背景的妖魔從出身和淵源來看,大都與神佛存在著比較密切的關(guān)系。他們有的是神佛的親戚,有的是神佛的部下或門徒,他們下界的原因之一是神佛家法不嚴而私自出逃。這些出逃者基本上都是因為難耐天庭寂寞,貪慕人間血食或人世權(quán)勢富貴而偷偷下凡的。例如:金兜山的獨角兕大王,本是太上老君坐騎青牛,趁著牛童兒瞌睡之際,偷走老君的寶貝金鋼琢,私自下凡,并用計捉住唐僧、豬八戒和沙僧,套住孫悟空的金箍棒,將他打敗。孫悟空被金剛琢套走金箍棒后無奈向天庭搬來救兵,在數(shù)次連同救兵的兵器都被金剛琢套走而無可奈何的時候,最終在佛祖的指點下,尋到其主太上老君。雖然這類妖怪每每都被他們的主公救走,升天而去,并沒有因此喪命,但他們下界在與唐僧師徒的打斗中遭到了某種羞辱、受到了某種磨難,顯得頗費周折,而且神佛們只是直到他們危在旦夕的情況下才現(xiàn)身替他們說情,實際上,他們和那些沒有背景的妖怪一樣,充當了唐僧師徒的替罪羊。
那些有背景的妖怪除了私自出逃的之外,他們下界的另一個原因便是奉上級的指令。眾所周知,《西游記》一書與佛道都有著密切的關(guān)系。孫悟空大鬧天宮時玉皇大帝派出的十萬天兵都被戰(zhàn)敗,最后還是由道教請來佛教的如來佛祖才將他收服。從表面上看,佛道兩教合作得很好,但實際上,道家和儒家的合力很微弱。不可否認的是,該書的一項主要內(nèi)容便是反映了佛道之爭,佛道之爭主要體現(xiàn)在政權(quán)和教義之爭上。天庭的最高統(tǒng)治者玉皇大帝出自于道教,道教與佛教的關(guān)系是政府與教派的關(guān)系,從大鬧天宮表現(xiàn)出來的現(xiàn)實是佛教力量遠在道教之上,這就使原本平衡發(fā)展的佛道兩教失去了平衡,而且佛教還不斷向東擴張自己的勢力范圍,擴大自己的影響,比如差遣東土大唐的僧人前往西天取得真經(jīng),這使得道家的統(tǒng)治者產(chǎn)生了強烈的危機感,此時,道家的統(tǒng)治者采取一系列措施保持政權(quán)的獨立性是十分必要的。道教為了防止佛教勢力膨脹,于是就命令自己的部下或門徒化身為“人造妖魔”阻礙唐僧師徒西行。如:唐僧等經(jīng)平頂山,太上老君之金銀二童子,化身為金角、銀角二妖,計困孫悟空,攝取唐僧。后其主太上老君前來說情:“那兩個怪,一個是我看金爐的童子,一個是我看銀爐的童子,只因他偷了我的寶貝,走下界來,正無覓處,卻是你今拿住,得了功績?!钡菍O悟空還是不依不饒,要問他縱放家屬的罪名,于是老君便改口道:“不干我事,不可錯怪了人。此乃海上菩薩問我借了三次,送他在此托化妖魔,看你師徒可有真心往西去也?!边@前言不搭后語的回答不由使人懷疑其真正的目的。這些奉上級指令而下界為妖者,也不乏報私仇的。文殊菩薩的坐騎青毛獅子之所以下界為害,是因為烏雞國國王不識文殊菩薩變化的凡僧,將他捆了丟在御水河中浸了三日三夜。這青獅子作為文殊菩薩的坐騎,替主公找回面子那是必須的。因此,如來特差青毛獅子下界,將烏雞國國王推下井浸他三年,以報文殊菩薩的三日水災之恨。雖然最終這些奉上級的指令下界的“人造妖魔”并沒有死于孫悟空的棍棒之下,而是跟他們的主公回天了。但他們被神佛利用,而且在下界為妖的過程中為了對付唐僧師徒也吃了不少苦頭,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充當了神佛的替罪羊。
本文主要結(jié)合勒內(nèi)·吉拉爾的相關(guān)理論,分析了《西游記》中眾妖的替罪羊形象。眾妖的出場,造成了作品離奇、波折的情節(jié),展現(xiàn)了璀璨壯麗的奇幻世界。[5]1在整部小說中,無論是哪類妖精的替罪羊形象,都在唐僧師徒取經(jīng)途中起著不可或缺的作用,由此襯托出了唐僧師徒四人西天取經(jīng)的強烈決心,眾妖的結(jié)局無疑換來了更有價值事物的存在,那就是唐僧師徒的修成正果、功德圓滿。正是由于《西游記》成功地運用了類似“替罪羊機制”等多種技巧,塑造了眾多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妖魔形象,從而使這部優(yōu)秀的小說走向了世界,成為中華民族值得驕傲和珍視的寶貴的文學遺產(chǎn)。
[1]熊培云.尋找替罪羊[J].中國圖書評論,2011(10).
[2]郭霞.歷史的替罪羊:夏洛克[J].大學英語:學術(shù)版,2007(1).
[3]張慧瓊.論西游記中的妖魔[J].商丘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學報,2007(4).
[4]唐艷華.《西游記》中的神佛與妖魔關(guān)系之探析[J].新疆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1(4).
[5]鐘嬰.西游記新話[M].沈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