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志君,張魯冀
(1.東北農業(yè)大學 經(jīng)濟管理學院,黑龍江 哈爾濱 150030;2.東北農業(yè)大學 水利與建筑學院,黑龍江 哈爾濱 150030)
人類社會進入信息爆炸的時代,知識更新的速度不斷加快。大學生作為知識的傳承對象及創(chuàng)新知識的主體,必須改變傳統(tǒng)的學習思維,變被動的自上而下的灌輸式學習為主動的上下互動的自主學習。大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是當代社會對人才的客觀要求,是終身學習社會的必要條件,是素質教育的題中之義。大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鍛造首先是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任務,這要求思想政治工作者明確自主學習的內涵,了解自主學習的影響因素,探索適合的、科學的方法與途徑解放大學生的思想,培育其自主學習的意識,提升其自主學習的能力。
自主學習是一種以人為本,以學習者為中心的人本主義學習方式,與自我教育的學習方式、學習內容密切相關,通過學習者自我選擇,自我內化,有目的、有計劃地提高各方面素質的一種自律、自主的活動。同時也是自我認識、評價、約束、激勵和完善的教育活動。自主學習重視個體差異,鼓勵學習者在教育工作者的指導下,充分發(fā)揮個人主觀能動性,使學習者處于積極的學習狀態(tài),自我選擇,自我提高。
大學生自主學習是指學生在教師正確引導下的自覺主動學習[1],學生根據(jù)自己的基礎和學習特點,自覺確定學習目標,制訂學習計劃,選擇適合自身發(fā)展要求的學習內容、學習方式、學習場所以及所需學習材料等,調控學習過程,評價學習效果,以實現(xiàn)自覺主動學習的學習理論和學習模式,突出了學生的自立性、自為性和自律性三個基本特征。
自主學習是大學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營造大學優(yōu)良學風氛圍的重要條件,是提高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的重要途徑。自主學習能力決定大學生的學習效果,進而決定了大學生是否能夠適應未來社會發(fā)展,是否能滿足個人發(fā)展需求。大學生正處于“以現(xiàn)代科技知識為基礎、以信息產業(yè)為核心”的快速發(fā)展的知識經(jīng)濟時代。新理論、新技術不斷出現(xiàn),知識不斷更新,特別是以信息高速公路為標志的信息技術革命的興起,使知識老化速度加快。當代大學生要適應未來社會的發(fā)展需要,則必須樹立“終身學習”理念。
自主學習強調學生在總體教學目標的宏觀調控下、在教師指導下,根據(jù)自身條件和需要,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源,通過自我選擇、自我規(guī)劃、自我努力完成學習任務。因而,學習效果上受多重因素影響。
大學生自主學習與掌握目標和成績接近目標存在顯著正相關。[2]實現(xiàn)理想是學生堅持自主學習的終極目標,學生對幫助理想實現(xiàn)的一切知識保持強烈的興趣并自我選擇,充分發(fā)揮個人潛能克服學習障礙,不斷接近并實現(xiàn)個人理想。理想從時間跨度上可分為長期目標與短期目標:長期目標可以持久地指導學生不斷進步;短期目標在階段內會對學習活動起到指導作用,但是,在既定短期目標實現(xiàn),沒有新的目標產生時,學生便會迷失自我,學習盲從。一些學生在中學時期往往以考入大學為理想,不斷努力,以優(yōu)異成績考入理想大學,但進入大學后,缺乏人生理想、學習目標的指引,不知道為什么學、學什么,大學就是簡單的混畢業(yè)證,學習動力缺乏,學業(yè)每況愈下,甚至不能完成學業(yè)。近年來學習無用論、60 分萬歲、拼爹等論調在學生群體中甚至成為部分學生的共識,這種混學位證、畢業(yè)證的群體在學生中占據(jù)一定的比例,由于這類特殊群體的存在,不僅導致這部分學生雖然經(jīng)過了四年大學生活的培養(yǎng),但在知識、能力、素質等方面卻沒有顯著提高,同時,還會給整體學習風氣的建設帶來沖擊。
自我效能(self-efficacy)是指人們對自己實現(xiàn)特定領域行為目標所需能力的信心或信念,簡單來說就是個體對自己能夠取得成功的信念,即“我能行”。自我效能感強的學生充滿自信心,具有更積極的學業(yè)成就定向,這直接激發(fā)了學生的內部學習動機,使得他們能夠主動地調整自己的學習方式去學習新知識。[3]在自主學習過程中,學生會主動選擇學習目標、學習內容,主動向學習障礙發(fā)起挑戰(zhàn)。而且,隨著每次成功,自我效能感會愈加強烈,從而形成在自主學習過程中不斷克服困難,不斷取得新成績、新突破的良性循環(huán);自我效能感弱的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往往存在逃避心理,不敢面對現(xiàn)實,學習依賴性強,而且每次學習失敗更會降低其自我效能感,學生的自信心達到了一觸即潰的邊緣,這就形成了自我效能感弱—自主學習信心不足—學習效果不佳—自我效能感降低—自主學習信心再次下降—學習效果嚴重不良這樣一個惡性循環(huán),這種惡性循環(huán)導致部分學生一次又一次降級甚至放棄學業(yè)。
學習動機是學生進行學習活動的推動力,又稱“學習的動力”。學習動機分為內部動機與外部動機:內部動機來源于學習者自我實現(xiàn)的需要,外部動機是由外界誘因引起的。無論是內部動機還是外部動機,都是推動學生進行學習活動的內在原因。相對于外部動機而言,內部動機更能保持學生學習信念的堅定,學習活動的持久性;外部動機受外界環(huán)境因素影響較大,不利于保持學習活動的持久性。當學生從思想上以追求真知、成長成才為學習動機時,便能長期保持對學習的興趣,能夠積極主動地、富有創(chuàng)造性地開展自主學習活動,不斷提高自身學業(yè)水平,努力拓寬自身知識面;而對于那部分僅以通過考試為學習動機的學生而言,則明顯表現(xiàn)出缺乏對知識的鉆研精神,存在僥幸心理,學習動力逐漸減弱甚至消失,出現(xiàn)補考、重修甚至考試作弊現(xiàn)象;當然,在學生群體中還存在學習動機嚴重缺失的現(xiàn)象,這部分學生往往認為自己是為父母或外界環(huán)境所逼迫才學習,這必然會導致學生對待自主學習產生無所謂甚至抵觸的態(tài)度。
學習策略是指學習者在完成特定學習任務時選擇、使用和調控學習程序、規(guī)則、方法、技巧、資源等的思維模式,這種模式是影響學習進程的各種因素間相對穩(wěn)定的聯(lián)系,其與學習者的特質、學習任務的性質以及學習發(fā)生的時空均密切相關,是一個有特定指向的認知場函數(shù)。[4]它既可以是內隱的規(guī)則系統(tǒng),也可以是外顯的操作程序與步驟。學習策略運用正確的學生,在自主學習過程中,能夠準確認知自我并分析學習任務特點,充分利用現(xiàn)有資源,合理安排學習計劃以及學習方式、方法等并進行適時調控,提高學習效率,取得較好的學習效果。不能正確運用學習策略的學生,在自主學習過程中則可能會出現(xiàn)對學習任務認識的模糊,對學習進程、學習計劃、學習方法的安排缺乏科學性、合理性,這種情況不僅會導致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顧此失彼,學習效果不盡人意,同時會帶來其他一系列不良影響,如由于學習效果不佳導致學生學習興趣的下降,學生對自我學習能力認識的偏頗,學生自主學習信心的不足,這種情況如不能得到及時的調整,甚至會使學生長期陷入無序的學習狀態(tài),嚴重影響學生在學業(yè)方面的成長。
課堂學習環(huán)節(jié)是學生自主學習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和組成部分,而傳統(tǒng)教學、多媒體計算機輔助教學是我國大多數(shù)高校現(xiàn)行的教學方式。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基本以課堂教學為主,采用“灌輸式”教學方法,盡管引入了多媒體教學,但一些教師并未真正就如何實現(xiàn)多媒體的綜合應用來提高學生課堂參與熱情進行有效設計。傳統(tǒng)的教學中過分注重知識傳承,難以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作用,學生處于被動學習狀態(tài),主體地位得不到充分認可,部分學生在學習實踐中表現(xiàn)出消極甚至抵觸情緒,影響了高校整體學風建設;由此,大學生課堂自主學習環(huán)節(jié)受到了來自教學方式的較大掣肘,這種掣肘主要體現(xiàn)在大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與教師是課堂教學的主導之間的矛盾。在傳統(tǒng)教學方式依然大行其道的今天,許多教師對如何真正體現(xiàn)大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如何發(fā)揮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的主導地位的理解存在偏頗,以至于主體變成了被動接受者,主導變成了強制灌輸者,主體的創(chuàng)造性、主動性思維并未被真正激發(fā),主導的引導和激勵功效嚴重缺失。在這種傳統(tǒng)教學方式的課堂中,學生學習興趣受到嚴重影響,同時會使學生養(yǎng)成較強的依賴心理,學生的探索精神、創(chuàng)造精神被扼殺。
自主學習改變了傳統(tǒng)的學習方式,學生的“學”占主體地位,學習環(huán)境、學習資源對學生自主學習效果存在較大影響。學生在“學”的過程中,必要的學習資源,譬如圖書館、網(wǎng)絡工具等是學生的必備工具;學習空間和學習氛圍是學生進行自主學習的必要環(huán)境。優(yōu)良的學習資源、濃郁的學習風氣能夠起到為學生提供和諧、上進的成長環(huán)境,能夠使努力求知、追求進步內化為學生思想中的自覺,能夠使學生在身心愉悅中去追求,去成長。反之,學習資源的匱乏與滯后,學習環(huán)境、學習風氣的淡薄,將從思想認識上影響學生對學習、成長的理解,甚至會導致學生將注意力集中在學習之外的事情上,養(yǎng)成不思進取的思想和無心向學的行為習慣。因此,學習資源是否配置合理,學習氛圍是否濃郁,對學生自主學習的效果將產生極大的影響,這也是當前許多高校注重加強圖書館、自習室等學習資源建設,并致力于優(yōu)良學風建設的原因所在。
自主學習強調學生的主動性(我要學)、獨立性(我能學)、自控性(我會學),學生的求知欲望、自立能力、自控能力對學習效果影響較大。自我意識的形成,能夠使人們主動地、自覺地調節(jié)、控制自己的行為,以更好地去實現(xiàn)某一目的。[5]另外,自我心理調節(jié)能力也對自我學習效果存在影響。學生在自主學習過程中,難免會遇到困難與挫折,而在困難與挫折面前,具有不同心理調節(jié)能力的學生往往會有不同的表現(xiàn)。自我心理調節(jié)能力強的學生,能夠冷靜分析、正確認識自主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困難與問題,能夠積極面對各種困難,及時自我調整學習狀態(tài);自我心理調節(jié)能力弱的學生,則會出現(xiàn)對挫折與困難的茫然無措,對問題產生的根源缺乏深刻、理性的分析,對如何進一步克服困難缺乏足夠的信心,對克服困難并積極推進下一步自主學習無法在短時間內自主進行相應的調整與部署,從而陷入茫然、逃避甚至屈從于困難的境地,久而久之,必將影響學習效果。
自主學習無疑是一種積極的學習態(tài)度。在教師積極引導下,充分調動學生主觀能動作用,必將提升學生的學習效果,為營造高校良好學習氛圍創(chuàng)建有效途徑。在我國現(xiàn)有教育體制下,增強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遠大的理想是學生進行自主學習的終極目標,正確的學習動機是學生進行自主學習的原動力,堅定的信念是學生進行自主學習的催化劑。
進入大學學習前,學生基本處于“應試教育”體制之下,教師教學、學生學習活動完全服務于高考需要;學生缺乏理想、信念教育,學生學習動機僅僅為了考取理想大學。因而,進入大學后,學生學習目標突然消逝,失去了學習的原動力;信念缺失更使學生遇到困難便產生逃避心理,學習狀態(tài)每況愈下。雖然,高校也在進行思想教育,鼓勵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堅定理想、信念;此外,簡單的課堂說教,并沒有打動學生,學生僅僅將相關課程看作是賺學分的工具,并未真正將課程內容內化為思想積極進步,部分學生對理想信念的認識仍處于混沌狀態(tài)。因而,高校應加強大學生思想教育工作,并探索有效途徑,使思想教育方式貼近學生生活,教育內容入心、入腦,促使學生以遠大理想為指引,堅定信念、端正學習動機,為提高自主學習能力提供基礎條件。
傳統(tǒng)以教師為主體的教學模式以及統(tǒng)一的教學計劃忽視了學生個體差異,限制了學生個性發(fā)展,造成部分學生厭倦學習、逃避學習;自主學習倡導學生自我選擇、自我計劃、自我發(fā)展,但即使等同于自學,也不意味著教師作為旁觀者參與教學活動。在課堂模式下自主學習過程中,教育方式由原來“滿堂灌”轉變?yōu)閱l(fā)式、主體參與教學法、雙主動教學法等,[6]指導學生學會思考、正確分析和解決問題,使學生獲取知識、提高能力的途徑轉變?yōu)閷W生通過自身努力實現(xiàn)。教師由“施教者”轉變?yōu)椤安邉?、引導者”、“監(jiān)控、評估者”、“促進、幫助者”、“反思、研究者”。自主學習課堂學習過程中,教師作為策劃引導者,應根據(jù)課程大綱要求以及學生特點,合理設計、策劃突出學習內容特點的教學活動,幫助學生制定相應的學習目標,指導學生合理選擇輔助學習材料;作為監(jiān)控、評估者,教師要隨時監(jiān)控、評估學生自主學習狀況,適時開展相應的測試活動,并對階段性學習效果進行評估;作為促進、幫助者,教師應及時對于學習效果好的學生給予肯定并激勵其更加進步,對于學習效果差的學生要及時幫助其分析原因、找出不足,完善學習策略,幫助其解決學習困難,并鼓勵他們充滿信心地學習;作為反思、研究者,教師應經(jīng)常性地對教學任務設計、學習目標設定、教學活動設計、評估結果等內容進行反思,對于不同知識結構、不同學習目標等群體,研究制定相應的教學活動方案、教學步驟,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學習策略教學是引導“學生學會學習”的必要條件,是提高學生學習效率、促進個體自主學習能力發(fā)展的重要途徑。學習策略與一般的學習方法不同,學習方法僅僅是學習策略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有些學生往往掌握了有效的學習方法,但學習效果并不理想,主要原因是沒有很好地運用學習策略。學習策略的運用是一個動態(tài)的過程,在運用的過程中,學生要根據(jù)學習目標、學習內容以及學習效果評價隨時調整原有的學習方法,使學習策略與學習目標相互融合,取得最大效果。學校應積極培養(yǎng)學生策略意識,通過科學教授學習策略,結合學科的學習策略教學、交叉式學習策略教學,提供足夠的練習機會等方式提高學生運用學習策略,促進學生樹立學習策略意識。
物質環(huán)境、人文環(huán)境、學習氛圍構成了學習環(huán)境的基本要素,對自主學習活動具有不同的教育功能。學習空間、設施設備等作為影響學習活動的物質環(huán)境;人際關系、指導形式、學習形式等作為影響學習活動的人文環(huán)境;學校的校風、班風、寢風、學風等作為影響學習活動的學習氛圍,對學生的學習將產生不同的影響。高校應注重加強基礎設施、圖書館、網(wǎng)絡系統(tǒng)、實驗室等硬件設施建設,為學生自主學習提供足夠空間以及必要的工具;加強校風、班風、寢風、學風建設,為自主學習營造良好氛圍;學生應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保持健康的心理環(huán)境,為自主學習提供基礎。
組建高校學生學習型社團,為新學習觀的實施提供科學的平臺,有利于大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養(yǎng)成。學校鼓勵其發(fā)展,并委派專門的指導教師進行指導、幫助?!盁釔凼亲詈玫睦蠋煟瑹o論什么方法離開了學生的熱愛和學習主動性,教學都不會取得理想的成績?!睂W生因為興趣參與社團活動,在活動過程中,學生能夠根據(jù)興趣愛好主動探索、學習相關專業(yè)知識;社團成員之間的彼此差異,為合作學習、團體學習提供了自然條件,社團成員間相互促進、相互幫助,促進了共同進步;指導教師以社團成員的角色參與社團活動,指導教師的主要任務在于“幫”而不是“教”,因為工作方法在于“引導”,而不在于“說教”,因而更貼近學生生活,更為學生所接受。教師在指導學生專業(yè)素質發(fā)展的同時,也能及時了解每個學生的情況,為開展自主學習提供基礎條件;學生積極參與社團活動過程中,不斷豐富自己的知識結構,不斷提升知識占有量,不斷超越自我,自我效能感會得到及時提升;學生的新思想、新思路在社團活動中得以不斷實踐,為創(chuàng)新能力培養(yǎng)提供了新基地。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敖獭钡哪康脑谟凇安唤獭?,大學生成長、成熟的標志在于學會了學習、具備較強的學習能力。教師在傳授專業(yè)知識、培養(yǎng)基本技能的同時,還應注重加強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訓練,使學生即使走出大學校門,也能勇敢接受新知識、新領域帶來的的挑戰(zhàn),為學生的終身學習奠定基礎。
[1]劉永康.“自主學習”的是與非[J].中國教育學刊,2011(9):53.
[2]周炎根,桑青松,葛明貴.大學生自主學習、成就目標定向與學業(yè)成就關系的研究[J].心理科學,2010(1):196.
[3]王靜瓊,張衛(wèi),朱祖德.大學生自主學習影響因素的中介效應模型[J].心理學報,2010(2):266.
[4]龐維國.自主學習:學與教的原理和策略[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192-193.
[5]周天梅.論學生自主學習發(fā)生的內部機制[J].中國成人教育,2010(10):145.
[6]陳樹文,孫宏超.大學生價值觀教育應把握“四個結合”[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0(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