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海平
(安徽科技學院 外國語學院,安徽 鳳陽 233100)
語法教學的地位歷來飽受爭議,傳統(tǒng)的語法能力的培養(yǎng)更是受到了挑戰(zhàn),從傳統(tǒng)的語法教學 (Traditional Grammar Teaching)中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模式到交際教學(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中的交際活動和任務為基礎,學習者獲得語言交際能力的過程,再到任務型教學(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中的教師通過在課堂上設計任務來進行的教學,無不體現(xiàn)了學者對語法教學和語法能力培養(yǎng)模式的探討,也體現(xiàn)了對語法能力培養(yǎng)的重視。
語法,不僅表現(xiàn)在寫作和翻譯中的應用,在聽、說、讀中的應用同樣也比較廣泛。一些美國學者做了一次實驗,在實驗中,將語法規(guī)則的講解置于一邊,即忽略了語法規(guī)則的傳授,淡化語法規(guī)則的習得,結(jié)果實驗表明,母語為非英語的學生的英語寫作水平和翻譯水平受到了較為嚴重的影響。“引人注意和令人信服的證據(jù)表明,無語法的教學,無論是以理解為基礎的,還是以交際為基礎的,只能導致蹩腳的不合語法的洋涇浜式的外語。”因此語法能力培養(yǎng)的重要性也不言而喻。
認知語言學是一種新的語言學科,興起于20世紀80年代,它把認知科學與語言學結(jié)合起來,以一個全新的視角對傳統(tǒng)的語言學理論,特別是向1950年代以來一直占主導地位的以Chomsky為代表的轉(zhuǎn)換生成學派提出了挑戰(zhàn)。生成語法認為在人腦中有一種先天性的語言習得系統(tǒng)和普遍語法規(guī)則,語言是一個自足、自主的系統(tǒng),語言學應該研究如何才能使得頭腦中固有的語法規(guī)則再現(xiàn),從而形成語言能力。而認知語言學則認為:語言是一個認知系統(tǒng),它是人類智力和心理結(jié)構(gòu)的一部分,即語言是人的智能活動之一,是認知活動的產(chǎn)物,是人類認識能力的體現(xiàn)?!罢J知語言學對外語教學的最大貢獻在于:它通過一個共同的概念基礎,在形式句法和形態(tài)學與語法的語義方面架起了一座橋梁,從而使得語言教學得以從內(nèi)容和形式的分離狀態(tài)中解放出來?!?/p>
王寅認為:“范疇化是一種基于體驗,以主客觀互動為出發(fā)點對外界事物進行主觀概括和類屬劃分的心智過程,是一種賦予世界以一定結(jié)構(gòu),并使其從無序向有序的理性活動,也是人們認識世界的重要手段?!盧osch及其合作者將范疇分成了三個層次,即上級層次范疇(super ordinate categories)、基本層次范疇(basic-level categories)和下級層次(subordinate categories),其中基本層次范疇主導了我們的認知,Rosch的三個層次的定義為英語中限定動詞有八種時體形式提供了理論依據(jù),我們知道,語法中有兩個時和兩個體,即現(xiàn)在時和過去時、進行體和完成體。時一方面可以單獨使用,另一方面也可和體一起使用,構(gòu)成英語中的八種時體形式。在這八種時體中,一般現(xiàn)在時和一般過去時為中心成員,其余的時體,即現(xiàn)在進行體、過去進行體和現(xiàn)在完成體、過去完成體以及現(xiàn)在完成進行體、過去完成進行體為次級時體形式。范疇化理論是一種幫助學生歸納、吸收語法知識的有效辦法。再例如,在形容詞范疇里,就其句法功能來說,可分為中心形容詞(Central Adjective)和外圍形容詞 (Peripheral Adjective),中心形容詞既可以作名稱修飾語,又可以作主語補語,例如clever,可以說the clever boys也可以說the boys are clever;它可以被程度副詞修飾,very clever;可以有比較級和最高級cleverer,cleverest。而外圍形容詞指的是只能作名詞修飾語或只能作主語補語的形容詞,不可兼顧;如:可以說,This is utter nonsense和This child is asleep。但The nonsense is utter和This is an asleep child則不可接受。其大部分外圍形容詞不能被程度副詞修飾,也沒有比較級和最高級。
隱喻(Metaphor),亦稱為暗喻,是指在兩個不同類對象之間進行比較。在學術界,隱喻有狹義和廣義兩種定義,狹義的隱喻是一種修辭手法,和其他修辭手法相區(qū)分,在廣義上,亞里斯多德在《詩學》中給隱喻的定義是,“隱喻是把屬于別的事物的詞借來做比喻,或借‘屬’做‘種’,或借‘種’做‘屬’,或借‘種’做‘種’,或使用類比”。 他認為,隱喻是用一種表達方式來替代另外一種表達方式,是一種語言的手段,它的主要作用是用來修飾。對隱喻特征的闡釋比較明確、系統(tǒng)的當屬英國修辭學家理查茲。他指出,隱喻是人類 “語言無所不在的原理”,隱喻不僅僅是一種語言現(xiàn)象,它還是一種思維方式。Lakoff等人的隱喻概念也比較寬泛,他們認為,隱喻作為一種修辭方法, 應包括明喻 (simile)、 換喻 (metonymy)、 提喻(synecdoche)、引喻(allusion)和反語(irony)等,Anttila 認為隱喻是關于兩事物功能上的相似性,可以包括通感(synaesthesi-a)、明喻(simile)、諷喻(allegory)、寓化(parable)等。 隱喻觀在語法教學中的應用也很廣泛,例如,當我們說起不可數(shù)名詞時,就會自然想到“water”,“oil”,“petrol”等詞,但又無法從理論上加以解釋,McCarthy和Carter指出:這些物質(zhì)的表面形態(tài)給人的一種錯覺是這些資源似乎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隱喻觀的理論對“過去時”現(xiàn)象也提供了理論依據(jù),過去時,顧名思義,當然表示過去時間。然而在許多情況下,過去時也可以用來表示現(xiàn)在時間或?qū)頃r間,即非過去時間,從而出現(xiàn)了語法形式與語法意義之間的一種矛盾。不過,如果從隱喻理論和認知語法的角度來解釋,這種貌似矛盾的語法現(xiàn)象又有理有據(jù)了。
皮爾士于19世紀末最早提出“象似性”的概念,他說,如果語言符號和它的所指對象之間的聯(lián)系表現(xiàn)在性質(zhì)上的某種相似性,這種關系就是象似的關系(iconic relation)。象似性,在《論語言符號象似性》一書中暫且被定義為:語言符號在語音、語形或結(jié)構(gòu)上與其所指之間存在映照性相似的現(xiàn)象。其中的距離象似性、順序象似性以及數(shù)量象似性在語法能力的培養(yǎng)上都有著廣泛的應用。例如,在學習形容詞時,出現(xiàn)的多個形容詞同時修飾名詞的形象令很多學生感到頭痛,無法正確排列這些形容詞的順序,但順序象似性為此提供了理論依據(jù),即,當多個形容詞共同修飾一個名詞時,形容詞和中心詞之間的距離由他們所表達的概念之間的距離決定。形容詞和中心詞在意義上聯(lián)系越緊密、越能闡釋其本質(zhì),那么它們之間的距離就越近。一般排列順序是:主觀形容詞+客觀形容詞,因為客觀屬性是事物的本質(zhì)屬性,所以更靠近中心詞,這樣理解起來就容易多了。不僅如此,象似性在動詞與其修飾成分之間的關系、限制性與非限制性定語從句、動賓距離等語法上都有著廣泛的應用。
在語法能力的培養(yǎng)中,我們應充分吸收傳統(tǒng)語法能力培養(yǎng)的優(yōu)點和精華,更應充分利用認知語言學的相關理論,不僅知其然,更重要的是要知其所以然。只有這樣,語法知識的學習才真正有理有據(jù),學生才更容易理解和歸納語法知識之間的邏輯聯(lián)系,才能更好地形成語法系統(tǒng),也才能真正培養(yǎng)好學生的語法能力。
[1]Ungerer F,Schmid H J.An introduction to cognitive linguistics[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1.
[2]Rosch et al.Basic Objects in Natural Categories[J].Cognitive Psychology,1976,(8):382-439.
[3]呂筠,董曉秋.用認知語言學理論來解釋英語研究型教學范式[J].國外外語教學,2006,(14).
[4]王寅.定量語義理論與語言教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1.
[5]王金巴.論第二語言教學的認知語言學原則與方法[J].云程學院學報,2003,(1).
[6]王寅.認知語言學[M].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6.
[7]韓成花.對改進專業(yè)英語語法課堂教學方法的幾點思考[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10,(154).
[8]姚嵐.漢語名詞范疇的結(jié)構(gòu)特征及其文化闡釋[J].皖西學院學報,2009,(107).
[9]侯奕松.隱喻研究與英語教學[M].北京市: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2011-08.
[10]陳崢嶸.隱喻在英語教學中的運用[J].安徽工業(yè)大學學報,2002,(107).
[11]撒忠清,董宏樂.從認知語言學和功能語言學角度看英語語法及其教學[J].山東外語教學,2007,(36).
[12]李耕科,牟玉新.象似性在英語語法教學中的運用初探[J].山東教育學院學報,2007,(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