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翠玲
(張掖市幼兒園,甘肅 張掖 734000)
在一次家長會上,一位年輕的母親這樣說:“我不奢望孩子學到多少知識,只要求孩子的安全有保障!”或許這位母親的話略有偏激,但卻實實在在地反映出家長對孩子在幼兒園安全與否的關注。其實不僅僅是家長,幼兒的安全是所有的幼兒教育工作者,所有幼兒園所,乃至全社會普遍關心的問題。但是我認為關心幼兒安全的不應僅僅是成人,還有幼兒自己,要讓幼兒知道危險的存在,培養(yǎng)較強的安全意識。那么,如何對幼兒進行安全教育、培養(yǎng)幼兒的安全意識呢?經過實踐驗證,我認為應該做到以下幾點:
常常聽到家長抱怨:“這孩子一點記性也沒有,不讓他爬高,會摔的,就是記不住,這不,摔了吧!”其實這不能完全怪孩子。幼兒的記憶力和理解力還處于發(fā)展階段,對他們僅僅進行說教行不通,因為孩子聽后很快就忘,很難留下深刻的印象。那么,將安全知識作為活動主題對幼兒進行集中教育就是必不可少的了。
鑒于幼兒時期的認知具有直觀行動和具體形象的特點,集中教育活動可通過各種形式和多種渠道進行。如:向幼兒展示有關安全知識的圖片、音像資料;請消防員給幼兒講解火的危害及防火救火知識;開討論會;教師綜合講解等。讓幼兒在多種感官作用下,吸取安全知識,留下深刻印象。同時,由于幼兒辨別是非的能力較弱,對幼兒進行安全教育益采取正面引導。我們在教育活動中常常出現(xiàn)這種情況:一位小朋友要求上廁所,就會有更多的小朋友跟著說:“我也要上廁所!”他們也許不是真想去廁所,也未必故意搗亂,而只是模仿別人以引起老師的注意。如果這是老師對其中一位坐得好的小朋友進行表揚,那么其他小朋友就會向受表揚的小朋友學習,會坐得更好,而不再要求上廁所了。安全教育也如此。如果我們只是反復強調危險的不良后果(如:有個孩子不聽話玩火引起火災;另一個孩子碰倒開水瓶燙傷手等),難免孩子去模仿。但如果我們多舉一些小朋友注意安全的例子,這些正面材料會引導幼兒正確理解安全知識,避免盲目模仿。
安全教育不僅要在集體活動中集中進行,還要在日常生活中隨機進行,滲透在幼兒的一日活動中。結合幼兒在活動中出現(xiàn)的問題,給予必要的、合理的安全教育。
曾經有一次與幼兒外出遠足,發(fā)現(xiàn)幼兒對路邊花壇中種植的月季花特別感興趣,圍在花的周圍唧唧喳喳地討論,有的幼兒還去摸摸花瓣和葉片。我忽然想起月季花莖和葉上都有刺,便隨機對幼兒進行了有關預防植物有刺、有毒,應小心不要輕易接觸的安全教育。在幾天后的一次觀察活動中,帶幼兒觀察冬青。我用手捏住一片葉子請幼兒觀察,忽聽一名幼兒說:“不要亂動,它會不會有刺呀?”瞧,孩子已經把上次隨機教授的安全知識記在腦中了。
安全教育也是一個長期、連續(xù)的過程。幼兒園的孩子年齡小,自我保護意識差,每次活動前、放假前的安全教育都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在幼兒原有的認識的基礎上,應適時、及時地提醒幼兒,讓幼兒鞏固已有的知識并獲得更深層次的認識,讓安全意識逐漸在幼兒心里扎根。
曾經看過這樣一篇文章:一位旅游者租了一輛馬車,行至盤山路時,旅游者對馬車夫說:“您讓馬向路里邊走走,馬車要跌到山谷里去了?!瘪R車夫說:“馬是很聰明的,它也知道跌下去的后果。”我對馬車夫的話感觸很深。
作為成人,我們經常認為孩子年齡小,閱歷淺,什么也不懂。在教育他們時避開一切反面事物,生怕造成負面影響。特別是家長,生怕孩子受到傷害。每次送孩子只是反復叮囑,不能干這個不能干那個,不能吃這個不能吃那個,恨不能將孩子裝進一個銅墻鐵壁的堡壘里,使之不受任何傷害。老師也是如此,孩子一有出格的行為就非常擔心。但是,簡單說教并不能引起孩子的足夠重視,而且反復叮囑還會引起孩子的厭惡。此外,孩子整天關在教室或家里,對外面的世界一無所知,一旦放出他們就像久困的鳥兒出籠一般,什么都想去嘗試,這樣一來誰能保證不出危險呢?
以上這些都是很消極的做法,我們應適時適當地將“危險后果”告訴幼兒,通過各種手段和途徑來教育幼兒,讓幼兒從不同側面了解事物的本質。當然,讓幼兒了解的危險后果應有選擇,注意適可而止,更不能嚇唬幼兒,造成負面影響。只有這樣,才能讓幼兒真正學會如何去思考和分析事物,如何去面對這個大千世界。
如今的幼兒多是獨生子女,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爸爸、媽媽六個大人看這一個寶貝,真是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凍著,將孩子裹在層層愛的保護罩中。卻不知這種愛是溺愛,這種保護要么使幼兒更加膽小,不敢探索;要么更加好奇,從而盲目模仿。父母和老師保護孩子,不能保護一生一世,所以按現(xiàn)代教育觀念,應當引導幼兒正確認識世界,增強他們的自我保護意識,提高他們的自我保護能力,這就需要做好以下兩點:
孩子受保護越多就越容易出差錯,因為他們喪失了自我保護的能力,突發(fā)的難以預料的事很多,一旦遇到緊急情況,平??偸潜弧版i”在“保險箱”里的孩子就會束手無策。
2012年冬天的早晨,剛剛下過雪,路上的雪水都凍成了冰。一家三口在路邊走著,女兒要去滑冰,年輕的媽媽不同意,一個哭著非要去,一個呵斥著執(zhí)意不讓,在路邊又哭又喊地拉扯起來。這時年輕的爸爸抱過孩子,把她放在冰上,女兒馬上高興地笑著跑,一下子摔了個四腳朝天,爬起來再跑又連著摔了好幾個跟頭。年輕的媽媽埋怨起來,可是再看那個小女孩,不但沒有哭,還依舊爬起來,張開雙臂慢慢地試探著滑,再也不跑了,也就再也沒有摔倒。其實,這個小女孩在這短短的幾分鐘里已經經受了一次磨礪,學會了保護自己。
在幼兒園里孩子因滑倒而摔傷的例子隨處可見,其實這些孩子在摔倒時,只要用手撐一下地,受到的傷害就會小得多。因此,應該給孩子留一些小小的磨礪機會,讓孩子在磨礪中長大,在磨礪中積累必要的生活經驗,這樣在遇到必須獨自面對的問題時,他們才能避免受到傷害。
現(xiàn)代安全教育應該是集知識性、實用性于一體的全面教育。除了讓幼兒了解一些必要的安全知識外,還可以引導他們進行一些“實戰(zhàn)訓練”。例如:幼兒在了解火的用途和危害后,可以開展一些自救演習。像學習撥打119,學習簡單應急措施(用床單塞門縫,用濕毛巾捂嘴巴)等。
游戲是幼兒園安全教育的重要途徑,同時游戲也是幼兒喜歡的活動,還是幼兒學習的最佳方式。通過在各種不同的游戲活動中自然融入安全教育的內容,在有趣、愉快的游戲中嘗試解決各種問題,不僅使幼兒從中獲得力所能及的防災、避害和逃生、自救的方法及保護自己的經驗,而且可滿足幼兒情感的需要,獲得成功和信心。因此,通過各種游戲進行安全行為的練習,能取得顯著的效果。
角色游戲是幼兒期的孩子最喜歡玩的游戲之一,幼兒在生活中不知不覺地在扮演各種角色,幼兒通過角色扮演,創(chuàng)造性地反映現(xiàn)實生活。幼兒教師要充分挖掘角色游戲中蘊含的安全行為方面的表現(xiàn)及安全教育因素,尤其是發(fā)揮其安全教育的作用。比如:幼兒在玩“娃娃家”游戲時,老師一方面要創(chuàng)設自由、寬松、溫馨的游戲氛圍,讓幼兒充分享受游戲的樂趣,一方面可有意識地引申出“不給陌生人開門”、“不要吃陌生人的東西”、“不跟陌生人走”等游戲情節(jié);組織開展“紅綠燈”游戲,讓幼兒掌握“紅燈停,綠燈行”、“行人要走在人行道上或斑馬線上”、“過馬路要看紅綠燈”等有關規(guī)則。幼兒在愉快的游戲中吸收了豐富的安全知識,更重要的是,他們通過游戲性質的角色表演,獲得了深刻的自我保護意識,得到了自我保護行為的鍛煉。
生活中的意外事故防不勝防。幼兒反應的敏捷性、動作的協(xié)調性及手臂、大腿肌肉的力量,影響著幼兒安全自護。教師和家長可以有目的有針對性地組織一些體育游戲活動來提高孩子動作的靈敏性及反應能力。例如:可以通過“揪尾巴”、“老狼老狼幾點了”等有趣的游戲,增強幼兒躲閃、呼喊等快速反應能力;使幼兒面臨相應的危險事情時,因為經過訓練而有行為和心理的準備,增加自救逃生的可能性。
通過情境游戲活動,培養(yǎng)幼兒從小具有災難自救的意識,并能想出一定的辦法解決遇到的有關災難自救方面的問題,進一步提高幼兒戰(zhàn)勝災難的勇氣、信心和智慧。師幼共同創(chuàng)設一種模擬意外或災難的特定情境,讓幼兒設想、體驗身臨其境時的正確應對方法。它具有仿真性、情景性和角色性的特征。例如:創(chuàng)設一個“火場逃生”的場景:某處發(fā)生火災了,旁邊有水、毛巾、被子、衣服、門、窗等多種物品,幼兒當場進行保護自己的逃生演練。
《綱要》指出:要“密切結合幼兒的生活進行安全、營養(yǎng)和保健教育,提高幼兒的自我保護意識和能力”。結合幼兒的日常生活,讓幼兒學習一些自我保護的方法和技能,變消極躲避為積極預防,才能夠使各種意外傷害發(fā)生的可能性降低到最低。
要讓幼兒明確一日生活中各個環(huán)節(jié)和各項活動的具體要求,知道應該怎樣做,建立良好的生活秩序,避免出現(xiàn)幼兒的傷害事件。如:入園——不帶小刀、扣子等危險物品進園;進餐——安靜進餐、細嚼慢咽,不說笑(以免嗆著);睡眠——正確睡姿,不把雜物帶到床上玩,不含著東西睡覺;行走——行走時抬頭挺胸,手前后自然擺動,學會靠右行走,不猛跑(以免碰撞、摔倒);游戲等活動——遵守游戲規(guī)則和集體紀律;專題或滲透性的安全教育活動——知道日常生活中的安全行為;離園——有序活動,靜待家長,安全返家等。幼兒年齡小,自覺性和自制力較差,而習慣的養(yǎng)成不是一兩天就能奏效的。因此,除了提出要求和教給方法外,還要經常提醒,不斷強化,逐步形成幼兒的自覺行為,從而養(yǎng)成良好的常規(guī)習慣。
由于意外事故的殘忍性,在教育過程中無法將事件真實再現(xiàn),只能用言語描述,很難引起孩子的重視。例如告誡幼兒“不能獨自去游泳,可能會溺水”,幼兒是很難理解和重視的。因此,教師和家長在進行安全教育時要抓住契機,讓幼兒引以為戒。如針對孩子不遵守規(guī)則而發(fā)生摔傷事件,當孩子對摔傷的后果有清晰認識時,教師要不失時機地引導孩子思考:還有哪些情況會出現(xiàn)事故,會對身體產生哪些危害,應該怎樣預防,等等。
總之,我們對幼兒進行安全教育的目的是讓幼兒得到更多的發(fā)展機會,而不是剝奪幼兒的學習機會,讓他們“無所作為”。因此,我們不僅要教授給幼兒安全知識,讓幼兒知道哪里有危險,更要讓他們知道如何化解危險,在化解危險的過程中怎樣才能有效地保護自己。這才是真正的“安全教育”,只有這樣,才能使孩子的安全真正地有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