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你捧著彌散著油墨芬芳的本期《中國西部(教育)》雜志,靜心凝眸突降四川蘆山強烈地震之后的30多個日日夜夜,無論身處何處,陽光依舊照在你我的臉上,感動依舊溫暖你我心間。
總有一種力量促人前行,總有一種前行令人感動,總有一種感動發(fā)人深省。
在剛剛過去的時光渡船穿越的30多個日夜里,每周、每天、每小時、甚至每秒都在無聲地磨礪“萬眾一心、眾志成城,不畏艱險、百折不撓,以人為本、尊重科學”的抗震救災精神,如廢墟上升起的鐮刀和鐵錘,金光閃耀。
一切都還歷歷在目,一切都在井然有序,一切仍是堅定沉著。一個讓世人更加深諳你的名字——中國西部,從汶川到玉樹再到蘆山,同樣的地動山搖、生命危殆,同樣的萬眾一心、千里馳援,同樣的生命至上、大愛無疆。
災難無法選擇,就像人類無法選擇自己的生死。但是,在災難中,我們學會了從容、鎮(zhèn)定與堅強,這是世界在災難中讀出的中國精神。
感動于舉國動員的生死營救,感動于生命至上的價值理念,“把搶救生命作為首要任務,千方百計救援受災群眾,科學施救,最大限度減少傷亡?!薄皢适E象的也要把遺體抬出來?!?/p>
科學、理性,救災不只依靠單純的熱情。當出現(xiàn)忙亂和擁堵,國務院在震后第二天及時發(fā)布通知,要求單位團體未經(jīng)批準暫不進災區(qū)?!皫椭鸀膮^(qū),不一定都要趕赴現(xiàn)場”“不傳謠、不占路、不添堵,都是在奉獻力量?!?在舉國上下凝聚成共識。
在生命大救援中,億萬中國人激情釋放出的無畏精神令人感動:獨自搬開上百斤重預制板救出兒子的母親,徒手刨出被墻壁壓著母親的19歲男孩,含淚告別亡母即返醫(yī)院救治傷員的年輕護士。12歲的高詩琴在蘆山地震中被垮塌的建筑物砸中導致腹腔出血、失血性休克、脾臟破裂……一度生命垂危。什邡救援隊肩扛手抬把她送出山區(qū),解放軍醫(yī)生在帳篷中為她緊急手術,而北京的專家通過遠程診療系統(tǒng)指導,合力把花季少女從死神手中搶回。
在災區(qū),廢墟上,帳篷里,山路上,無數(shù)志愿者的身影,無數(shù)雙熱情打招呼的手,處處閃耀著令人感動的人性光輝。
每一個人都在送別,每一個人也在被送別。在送別與被送別之間,我們更加注重靈魂和精神的熔鑄,重建對生命、人性、社會的信心。
總有一種力量令人感動,在災區(qū),廣大干部群眾的英雄氣概和頑強拼搏的斗志,時刻都在鐫刻著一曲感天動地的救災壯歌。
這,既是奪取抗震救災全面勝利的精神支柱;這,也是新時期的強國之魂和富民之根;這,更是把中國夢照進現(xiàn)實的明亮的燈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