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松麗
摘 要:中國的養(yǎng)老問題面臨巨大的壓力,探討了中國老齡化背景下,在養(yǎng)老機構中如何運用社會工作的方法和技巧介入老年社會工作,以及社會工作在機構老年群體中介入的主要范圍和內容,強調在關愛老年人物質生活的同時,更關注老年人的精神狀況,秉承“全人服務”理念全面改善老年群體的生活環(huán)境,并結合實際對目前養(yǎng)老機構老年社會工作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反思。
關鍵詞:老年人;社會工作;精神關愛
中圖分類號:C916.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3)16-0109-02
一、老年人口現(xiàn)狀綜述
中國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信息顯示,中國60歲以上的人口為177 648 705人,占人口總數(shù)的13.26%,其中65歲以上人口為118 831 709,占人口總數(shù)的8.87%,比2000年上升2.93個百分點[1],中國老齡化進程逐步加快。隨著中國經濟、技術、科技水平的逐步提高,中國很有可能成為第一個未富先老的大國,由于醫(yī)療技術等的迅速發(fā)展,中國老齡化的現(xiàn)象尤其明顯,計劃生育政策實施了三十余年,中國目前的老年人口結構中,空巢、失獨人口占的比例越來越高,發(fā)達國家是在經濟發(fā)展水平很高的情況下進入“銀發(fā)浪潮”的,在中國基本國情的背景下,中國的老年人安享晚年比之發(fā)達國家面臨著更巨大的壓力。
在2013年召開的兩會上,胡曉義給出了2012年我國城鎮(zhèn)職工基本養(yǎng)老保險基金收入1.97萬億元,支出1.55萬億元,當期結余4191億元,累計結余2.37萬億元的統(tǒng)計數(shù)據,胡曉義指出“在中央和地方財政補助支持下,總體上說養(yǎng)老保險基金收入大于支出,當期不存在基金缺口問題”。近幾年,中國政府不斷加大財政投入,上調養(yǎng)老金,著力解決老年人口的養(yǎng)老問題。老年人的物質生活比往常有了很大的提高,再加上子女的物質支持,老年群體經濟能力較之以前已經有了明顯的提高,但是老年人精神層面的需求長期以來一直被忽視,由于現(xiàn)代社會的發(fā)展,年輕人一般離家外出工作,老年人留居家中,生活環(huán)境逐漸閉塞,很難與外界有效交流,老年人物質生活不斷提高的同時,精神需求方面的問題也逐漸顯現(xiàn)出來。
二、老年關愛需求分析
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將需求分為五個層次,從低到高分別為:生理上的需求,安全上的需求,情感和歸屬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實現(xiàn)的需求[2]31。當較低的需求得到滿足以后,較高的需求就會涌現(xiàn)出來。目前我國的老年人大多能夠解決溫飽問題,也能享受到子孫的物質支持,物質需求基本滿足后,就更渴望精神層面的需求。老年工作的基本目的是“老有所養(yǎng)、老有所醫(yī)、老有所為、老有所教、老有所學、老有所樂”[3]116,對于身處困境的老年人,要幫助他們改善社會功能,提高生活質量,使老年人能夠從物質和精神雙層面安享晚年。為此,提出了“全人服務”[4]理念來介入老年人社會工作。全人服務提倡以人為本,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全人照顧,全人關懷,圍繞“以老人為中心”以達到“全人健康”為目標,充分利用一切資源和手段,全面關注老人的身體、情緒、心理、社會、環(huán)境、職業(yè)和心靈向度,充分利用一切實際資源和手段,對老人進行系統(tǒng)的、整體的全面照顧,全面關懷。全人服務可以分解為“身、心、社、靈”四個部分,身是指身體健康方面,通過關懷照顧,使老人在身體方面預防、治療身體疾病,緩解或者延緩各種病痛;心,是指心理方面,通過與老人溝通,使老人心情舒暢;社,是指社會交流方面,通過舉辦一些活動,使老年人了解社會信息,不致與社會脫節(jié),并通過與家人、社工、志愿者等的溝通交流,讓老年人感受到社會的關愛;靈,指的是心靈向度,全人服務目的是整合服務的模式達到全面的照顧。老年人的全人服務就是將老年人看成一個完整的人而為之服務。并在照顧的過程中充分體現(xiàn)出全人照顧的理念,最大限度地滿足老年人的物質精神等各種需求。
三、社會工作介入老年關愛范圍
老年社會工作者關注老年人的精神健康,就是要運用社會工作的相關理論、方法、技巧,秉承“全人服務”的理念,全面關注老年人的身體健康、病痛、社交、心理、生活等各方面的問題。緩解老年人的病痛,提高生活質量,使其自信樂觀地面對步入老年后的各種問題,改善生活環(huán)境,提高其生活質量。精神關愛貫穿著老年人從入院前到入院中以及入院后的全過程。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入院前工作
自然衰老是每個人必然要經歷的過程,自然衰老帶來了身體機能等各種變化,不同的老年人對此的感受也并不一樣,老年社會工作者不但要關注老年人身體健康狀況,更要關注老年人心理和社會環(huán)境的變化,身體和社會周邊環(huán)境的變化對老年人的影響相對于身體狀況而言,更難觀察,尤其要做好老年人入院前的評估工作。入院前能否做出正確的評估,關系到老年人入住后是否能順利適應機構內的生活,所以至關重要。由于老年人情況各不相同,一部分是年事太高,家中子女工作繁忙,無暇照顧,一部分是沒有子女或者是失獨的單身老人,大部分是高齡、生活半自理的老年人,由于老年人情況各異,經濟條件、身體條件、精神狀況、所居住的社區(qū)環(huán)境、老年人個人過往經歷都千差萬別,要在老年人入院前做好這方面的調查,對入住的老年人做出真實的評估判斷。多與老年人及其周邊鄰居親屬溝通,對老年人的心理和環(huán)境做出正確的評估,為老年人建立詳細的檔案,因人而異設計符合老年人個體服務需求的方案。
2.合理運用資源
入院以后,老年人相對入院前盡管吃飯穿衣等方面有了更好的照顧,但是相對入院之前,他的社交環(huán)境卻相對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入住養(yǎng)老機構等于進入了一個相對封閉的環(huán)境,嚴重缺乏與社會接觸的機會,子女親屬探望次數(shù)有限,嚴重缺少了與家人的溝通,社會工作者要運用社會工作專業(yè)價值觀,關愛老年人精神健康,精神關愛是對老年人的心理支持和精神慰藉。老年人的精神狀態(tài)直接關系到老年人生活質量,更關系到社會的和諧發(fā)展。老年社會工作者要運用社會工作的價值觀、工作技巧和工作方法,運用老年人的親情資源,結合周邊環(huán)境搭建一個社會支持網絡,比如可以搭建與親人溝通的平臺,對于親屬子女家在外地,不能常常探望的老年人,也可利用現(xiàn)代通信設備,利用網絡視頻,讓他們與家人經常“見面”。有效運用志愿者資源,積極構建社工和志愿者服務體系,使志愿者常常到老年人身邊與其談心交流,對老年人進行心理疏導,慰藉其心靈。利用社工自身助人自助的理念,積極為老年人服務,不斷呼吁倡導關于老年政策的改革和完善,促進國家老齡化建設,使老人安享晚年。
1999年世界衛(wèi)生日上,世界衛(wèi)生組織提出了積極老齡化的口號。所謂“積極老齡化”,世界衛(wèi)生組織指出:“積極”是指不斷參與社會、經濟、文化、精神和公民事務,不僅僅指身體的活動能力或參加體力勞動的能力。從工作崗位上退休的老年人和那些患病或殘疾的老年人仍能對其家庭、社區(qū)和國家做出積極的貢獻。在老年人中樹立積極老齡化的觀念,銘記老年人過去曾經為國家為社會做出的貢獻,鼓勵老年人繼續(xù)發(fā)揮余熱,促使老年人積極轉變社會角色,順利適應年老后的生活。使老年人“老有所為、老有所健、老有所學、老有所用、老有所樂”,最終實現(xiàn)“老有所成”。社會工作者不但要鼓勵老年人提高自身的意識,努力適應老年期的生活,發(fā)揮自身的價值,還要創(chuàng)造環(huán)境,不但滿足老年人物質方面的需求,更關注老年人精神層面的變化,促進老年人積極老齡化。
四、老年人關愛介入的方法
老年個案工作[3]147:是指老年社會工作者在個案專業(yè)價值觀的指導下,運用專業(yè)的知識和技巧為老年人提供服務和幫助。接案:在接案時要注意與老年人進行很好的溝通,讓老年人接納社工。社工可以在接案前做一些相關的準備,充分考慮到老年人的切身情況,準備一些輔助工具如老花鏡、助聽器等等,鼓勵老年人與自己交流,尤其要注意放慢語速,老年人年齡大了之后,聽力、反應力都相應地受損,要充分考慮這些情況。給老年人思考的時間。注意觀察老年人的肢體、神態(tài)的反應,以發(fā)現(xiàn)一些隱藏的問題。預估:在這個階段要綜合評價老年人的身體、精神、周邊社會環(huán)境等的狀況。特別關注老年人的精神狀況,給出一個正確的評價。制訂計劃:在這個階段里要充分吸收老人參與,尊重案主自決。老年人參與到計劃的制訂中,可以促進老年人積極實施計劃,取得更好的效果。
老年小組工作[5]89:是指針對老年人的心理、生理、社會適應等方面的問題通過提供不同目標模式的小組方案進行輔導與治療,增進老年小組成員的相互支持,改善其態(tài)度、人際關系和應對實際生存環(huán)境等的社會生活功能,以及滿足老年人工具性和情感性需求的過程。
老年小組工作的基本模式分為社會目標模式、治療模式、交互模式[2]189。
社會目標模式是指老年人參加有意義的社會活動,變得更有社會意識感和社會責任感,并因為參加了社會活動而變得更有信心,促進身心健康。社會目標模式中的小組成員一般招募身心比較健康的老年人,通過參加集體活動,讓他們關心社會中與老年人權益和福利相關的共同問題、提高自信心,提高社會功能。
交互模式是指讓老年人參與人際關系的互動以協(xié)助解決問題,強調尋求成員需求為共同基礎,發(fā)展小組契約。交互模式可以增強老年人應對生活轉變的能力,減少老年人的孤獨感,實現(xiàn)其最佳的身心調節(jié)。小組成員一般招募那些存在共同問題的老年人,通過小組活動,解決現(xiàn)存的問題,發(fā)展小組成員的友誼。
治療模式是以臨床性治療為目標,通過小組活動,幫助老年人解決生理、心理和行為問題,恢復身心正常功能。治療模式幫助老年病患者和不愿意與社會交往的老年人恢復適應能力。小組成員一般招募那些有較為嚴重的情緒問題、行為問題、人格問題、精神異?;蛘哂猩鐣钚袨榈睦夏耆恕?/p>
社區(qū)老年工作:社區(qū)老年工作強調以社區(qū)為介入點,比較重視老年人與社區(qū)的關系,強調發(fā)掘老年人的潛能,鼓勵老年人參與社區(qū)事務,改善社區(qū)生活。社區(qū)工作促進老年人與社會的接觸,加強老年人的社區(qū)參與,體現(xiàn)老年人的價值,而老年人也可在參與過程中發(fā)掘自己的潛能,減低孤獨感和喪失感,建立積極的人生觀。社區(qū)工作手法有助于把老年人的參與帶到社區(qū)層面,而通過組織老年人的集體參與,讓他們發(fā)揮能力去貢獻社區(qū),去建立和完善積極的晚年形象。
五、關于老年社會工作的反思
老年社會工作是針對老年人特定人群的工作,縱觀社會工作的發(fā)展,我國的學科理論均來自西方國家,本土化的過程緩慢且復雜,老年社會工作的發(fā)展還處在摸索前進的階段,真正適合于我國國情的社會工作方法還需要我們在不斷的實踐中總結和發(fā)展,雖然我們國家已經著重培養(yǎng)了很多的社會工作專業(yè)人才,但是相關理論的學習與實際的運用還處在脫節(jié)的階段,我們很多的畢業(yè)生進入工作單位以后并沒有把所學知識很好地運用到工作中,在日常工作的開展中,仍然存在很多的問題,我們更多地關注老年人的身體健康、就醫(yī)狀況,忽視了老年人的精神需求,我們盡自己的所能采用專業(yè)的理論、方法、技巧去干預老年人的生理、心理,使其能身心都得到慰藉,安享晚年,但在實際的工作中我們還存在一些不足甚至是誤區(qū)。比如我們更多地重視小組工作的開展,而輕視了個案,因為在養(yǎng)老機構中,老年人很多,更適合開展小組工作,而我們開展的小組工作多數(shù)也是傾向于老年人身體機能的鍛煉,延緩其機能的衰退。比如一些擲球類的活動,老年人的心理同樣需要干預,而在這方面我們的活動卻比較少。另外我們社會工作者所從事的工作性質多數(shù)情況下是隱性的,但現(xiàn)在某些部門和媒體卻對社工的工作進行了顯性的報道,使社工的工作逐漸顯現(xiàn)出浮華,不利于社工工作的更好發(fā)展。部分機構和社工做一些表面的文章,沒有把工作落到實處,沒有真正考慮到老年人的實際需求,只是一味地迎合相關政府部門的口味,例如,某機構讓一群老年人穿著戲服表演節(jié)目給領導干部和參觀者觀看,他們都是高齡老人,發(fā)展文藝興趣有助于豐富他們的精神文化生活,但是在這種場合下表演的確是沒有必要的。
我們要把社工的工作做到實處,對于老年社會工作者來說,如何走進老人的心里,讓他們接納你,愿意向你傾訴他們的苦悶與歡樂,不但讓他們吃穿有人照顧,精神和心理更有寄托,開心安享晚年才是根本。我們更要加大宣傳力度,使社會人士更關注老年群體,在政府、社會、機構和個人的共同努力下,真正促進積極老齡化,為我們的老人構建一個和諧的社會大環(huán)境、溫馨的家庭小環(huán)境,真正實現(xiàn)“老有所養(yǎng)、老有所醫(yī)、老有所為、老有所教、老有所學、老有所樂”,最后得到“老有善終”。
參考文獻:
[1]何雪松.社會工作理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31.
[2]王思斌.社會工作導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16-147.
[3]常華.創(chuàng)新全人照顧服務模式[J].社會福利,2010,(12):22.
[4]全國社會工作者職業(yè)水平考試教材編寫組.社會工作實務[M].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200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