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衛(wèi)
摘 要:美術教育在陶冶情操、塑造人格、發(fā)展個性等方面意義非常重要。而我國小學基礎美術教育改革歷程曲折、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碰撞、理念與行為脫節(jié)。而讓擁有鮮活個性的受教育者一直被固態(tài)的教育結構與方式所拘役。
關鍵詞:小學美術;個性教學;評價
筆者認為,構建富有個性化的美術教學模式已是當務之急,尊重學生的個性,對其施以針對性的教育,從而強化其自我意識,完善獨立人格,使學生個性的揮灑有一個自由充盈的“場”。那么,如何理解與張揚學生在美術教育中的個性元素,筆者就此與有識人士分享我的一些見識和
做法。
一、在作業(yè)中張揚個性
1.讓研究性作業(yè)替代機械性練習
機械性練習雖然可以加強陳述性知識的記憶,解決知識的貯存問題,但它容易使學生掌握的知識成為死的、惰性的知識,難以靈活應用。以獲取信息為目的的作業(yè)設計,以課本為中心又不局限于教材,強調以解決生活實際問題的作業(yè)來取代虛擬情景問題的解決,可以促使作業(yè)功能從識記為主向理解運用發(fā)展,從而使學生掌握可以靈活應用的知識。
2.讓多層次性作業(yè)替代單一性作業(yè)
古有“因材而施教”一說沿襲至今,在作業(yè)中也應該注重學生的個性差異,變單一性作業(yè)為多層次性作業(yè)。如在教學行程應用題時,對于基礎弱的學生只要能根據(jù)題意找出數(shù)量關系并能列式解答就行,而對于基礎好的同學在上面的基礎上能根據(jù)所給的信息編應用題,這樣布置多層性作業(yè)實施的同時,各種程度的學生都得到了應有的發(fā)展。
二、也可以在評價中張揚個性
傳統(tǒng)的評價總是以教師為中心,教師的評價就像是金玉良言,學生都為之趨之若鶩,這對學生的個性發(fā)展顯然是很不利的,從而導致學生向同一化發(fā)展。學生是不同的個體,有不同的個性,要促使其個性化發(fā)展,育人者就需從各個方面去評價學生。
在和孩子們一起玩耍、交談過程中慢慢地發(fā)現(xiàn),即便是平時被我們認為繪畫較差的學生,在他的畫面中同樣有值得我們深思和欣賞的地方。孩子們畫畫從不去思考自己的表現(xiàn)方法和色彩,他們也沒有什么是不能畫、不敢畫的,他們表現(xiàn)的就是他自己——天真而純潔,張揚著他們的個性。然而,我們最容易犯的錯誤,就是在不經意間抹殺了孩子們的個性,并且自以為非常完美。為此我查閱了一些教育類書籍以期給自己更好的答案。
繪畫也許并不是每個人都喜愛的一種藝術表現(xiàn)方式,但它卻幾乎是所有的孩子都喜歡的表現(xiàn)方式。繪畫是兒童心理、人格、情感等方面的一種表征,也是兒童天性和個性的自然反映及流露,一幅完整的兒童畫,就需要有純真的童心流露。那么什么是個性?定義很多,但至今還沒有一個是大家公認的。哲學、社會學、心理學等學科無不研究個性問題,都有各自對個性的一套解釋,離達成共識還很遙遠。個性也叫人格,當時是指演員在舞臺上戴的面具,與我們今天戲劇舞臺上不同角色的臉譜相類似。后來心理學借用這個術語,用來說明每個人在人生舞臺上各自扮演的角色及其不同于他人的精神面貌。個性也指一個人在其生活、實踐活動中經常表現(xiàn)出來的、比較穩(wěn)定的、帶有一定傾向性的個體心理特征的總和,指一個人區(qū)別于其他人的獨特的精神面貌和心理特征。個性對于一個人的活動、生活具有直接的影響;對于一個人的命運、前途有直接的作用。
早從孔老夫子起,我們的同胞就知道,不同個性的人要使用不同的教育方法,而孔子就是最好的“代言人”。
孩子們是富有創(chuàng)造性的,他們頭腦中充滿了奇異的想象,他們喜歡無拘無束地標新立異。作為一名園丁,我們不能讓我們的花朵喪失了個性,每一個生命都有它存在的價值。天生我材必有用,只要我們能夠找到孩子的個性,并加以發(fā)掘,我們的孩子會像向日葵般茁壯成長!
參考文獻:
魏薇,史俊.小學語文“陽光課堂”的構建策略.當代教育科學,2010(02).
(作者單位 江西省玉山縣明德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