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憲禮 王改琴
【摘 要】隨著我國養(yǎng)殖產業(yè)的不斷發(fā)展,使越來越多的養(yǎng)殖戶不得不提升自身對疾病的防御意識,特別是對豬瘟的預防。豬瘟現象產生的原因是由于豬瘟病毒引起的,使家畜出現慢性、急性、高速傳染性的傳染病。是相關部門及養(yǎng)殖戶們所高度關注的問題。本文主要針對豬瘟產生的原因、產生的癥狀及預防措施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豬瘟病毒;產生原因;預防措施
1.豬瘟病毒流行特點
(1)從頻繁發(fā)生的大流行轉變?yōu)橹芷谛?,波浪式的地區(qū)性,散發(fā)性流行,通常3-4年一個周期。
(2)疫點增多,疫區(qū)縮小,多局限于所謂“豬瘟不穩(wěn)定地區(qū)”的散發(fā)性流行,局限于某些地區(qū)、某些豬場,在形式上類似于寄生蟲病的疫源地。
(3)其變化是世界性的,不局限于一時一地。
(4)既有急性、典型豬瘟,又有持續(xù)感染的溫和型、非典型豬瘟,以及無名高熱或隱性豬瘟。
(5)多發(fā)生于新生仔豬,且發(fā)病日齡日趨偏小。
(6)仔豬病死率較高,表現典型臨床癥狀與解剖變化。
(7)成年豬死亡率一般較低,常發(fā)生在接種過疫苗的豬群中,呈現非典型豬瘟經過。
(8)母豬潛伏期及病程較長、癥狀較輕、病勢緩和、發(fā)病率與病死率較低,出現了持續(xù)性感染,亞臨床感染,妊娠母豬帶毒綜合癥,仔豬胎盤感染。
(9)非典型豬瘟增多,必須依賴于實驗室診斷才能確診。
(10)臨床上豬瘟病毒持續(xù)性感染、隱性感染及帶毒現象增多。田間很難見到單一病原的豬瘟,更多見的是豬瘟病毒與其它病原混合感染的復合型豬瘟或叫混合感染型豬瘟。
(11)多數無臨床癥狀的豬場,一旦發(fā)生豬瘟往往病情嚴重,仔豬癥狀明顯,經濟效益損失大。
2.豬瘟病毒發(fā)生的原因
(1)病死豬的流動性大。豬發(fā)病后不能及時做到隔離,消毒,甚至有不少養(yǎng)殖戶將病死豬低價出售,販賣病死豬肉,使病原擴散。
(2)疫苗問題。疫苗生產質量不合格,凍干疫苗密封不佳而失真空,運輸保存不當,超過有效期等導致免疫效果不佳,豬瘟兔化弱毒真空凍干苗應在低溫條件下運輸和保存,稀釋后立即使用,并在兩個小時內用完。
(3)免疫程序不合理,免疫間隔時間過長。有的養(yǎng)殖戶在仔豬出生后至出欄僅接種一次疫苗;疫苗接種過早或過遲,弱毒苗都會被機體部分甚至完全中和,不能刺激機體免疫系統(tǒng)產生免疫應答。制定免疫程序要依據當地疫情,豬群的免疫狀態(tài)等實際情況,最好結合抗體水平監(jiān)測,確定免疫接種的最佳時間。
(4)免疫劑量不足導致產生的抗體不足以抵抗感染。豬瘟兔化弱毒苗不論豬品種、年齡、體重和性別一律皮下或肌肉注射4頭份。但在調查中有近50%的養(yǎng)殖戶不知注射多少劑量。
(5)疫苗接種方法不正確。防疫員一般對某一村養(yǎng)殖戶采取集中免疫,計算當日免疫頭數后,一次性稀釋疫苗,逐戶免疫,并且不更換針頭,造成疫苗效力可能降低或受到污染,針頭帶毒傳播。
(6)濫用抗菌藥物。豬瘟弱毒苗注射前后一周內應禁用能產生免疫抑制的磺胺類、呋喃類等抗菌藥及糖皮質激素類藥物。
(7)誤診。由于溫和型豬瘟不具備典型豬瘟的臨床癥狀和病理變化,按典型豬瘟的標準診斷,易把溫和型豬瘟誤診為其他病或漏診,并且溫和型豬瘟常與其他病并發(fā),臨床易誤診為其他傳染病,貽誤治療時機。
3.豬瘟病毒毒力與流行的關系
強毒力毒株通常在1-2周內致發(fā)病豬死亡,低毒力毒株主要引起仔豬的先天性感染,低毒力毒株有緩慢傳遍豬群的傾向;低毒力毒株引起無癥狀、非典型和慢性感染的比例高,而不易被發(fā)現;妊娠母豬感染低毒力毒株時通常無癥狀,常發(fā)生于外觀健康的仔豬或弱仔,可在數周或數月內不被發(fā)覺地大量排毒。
4.豬瘟病毒的感染
豬瘟持續(xù)感染豬分為兩種情況:豬體內有傳染性HCV存在,可用傳統(tǒng)方法分離到病毒;豬體內只有HCV基因組存在,一般無傳染性病毒產生,只有復活期(reactivation)才有病毒產生,這種情況又稱為潛伏感染(latentinfection)。潛伏感染和慢性生產性感染的界限很難分清。
豬瘟持續(xù)感染豬或帶毒豬常不表現明顯癥狀,但不斷向外排毒,能經水平和垂直方式傳播豬瘟。是造成目前豬瘟流行和免疫失敗惡性循環(huán)的主要原因。造成妊娠母豬帶毒綜合癥,所產仔豬常發(fā)生胎盤感染或免疫耐受(當遇到環(huán)境條件變化均可激發(fā)該?。?,豬場內其它仔豬因母乳抗體降低也可感染這些母豬排到外界環(huán)境中的病毒而發(fā)病。
5.豬瘟病毒的防制措施
(1)按照防疫程序注射豬瘟弱毒疫苗是控制該病的有效方法。
(2)淘汰帶毒母豬,慎重引種,定期監(jiān)測是凈化控制母豬豬瘟甚至消滅豬瘟的有效手段。
(3)自繁自養(yǎng),加強衛(wèi)生管理,定期消毒,制定科學的免疫程序。
(4)緊急免疫,發(fā)現疑似溫和型豬瘟,應立即隔離并大劑量注射豬瘟弱毒疫苗,注射劑量為8-15頭份/頭。
(5)豬瘟嚴重地區(qū)采用乳前免疫。乳豬出生后立即注射2頭份豬瘟疫苗,2小時后讓仔豬吃奶。
(6)定期抗體效價監(jiān)測。
6.豬瘟病毒的臨床表現
非典型性豬瘟在豬的不同階段表現出不同的癥狀:
(1)帶毒種豬:呈隱性感染,無明顯臨床癥狀但能垂直傳播危害下一代,導致胚胎死亡和仔豬成活率下降,新生仔豬免疫力下降。
(2)帶毒母豬:隱性感染的帶毒母豬,病毒能通過胎盤屏障傳給不同時期的胚胎。母豬產出木乃伊胎、死胎和弱胎。有的仔豬出生后表現精神沉郁、震顫、間歇性腹瀉。有的嘔吐和運動失調,皮膚出現出血斑塊、皮膚水腫癥狀,病仔豬常在2至30天內死亡,致死率很高。
(3)感染隱性豬瘟的母豬所產的仔豬:哺乳期內仔豬生長良好,但斷奶后仔豬連續(xù)出現癥狀,體溫升高達41攝氏度,厭食,頑固性腹瀉,糞便由褐色變黃色,后期肛門失禁,糞便沿著后腿淌下,惡臭異常。病豬迅速消瘦,腹下部及耳根皮膚呈紫紅色淤血,治療無效,病程1周左右,最后死亡。
(4)隱性帶毒的青年豬和育肥豬:此類型在生產中常見。病程長達1至2個月病情發(fā)展緩慢呈散發(fā)型。病豬體溫稽留在40攝氏度左右,癥狀時輕時重,食欲時好時壞,糞便時干時稀。病程長者皮膚出現淤血斑和壞死塊,以腹下部為常見。有時也出現紫耳朵、干尾巴、紫斑蹄。病豬的皮膚一旦破損或扎針后,局部淌血不止,血液凝固不良,也是本病的特征之一。病豬日益消瘦,日齡越小,病死率越高。部分育肥豬經1至2個月后可能耐過,但失去經濟價值。
7.豬瘟病毒發(fā)病時的處理
(1)隔離封鎖:一旦發(fā)生溫和型豬瘟應立即隔離病豬,封鎖疫區(qū),并對畜舍及其周圍進行大規(guī)模徹底消毒。
(2)緊急接種:對健康豬群或假定健康豬群(體溫正常,尚未出現癥狀)接種豬瘟兔化弱毒苗每頭4頭份。
(3)治療:早期可對病豬用豬瘟高免血清進行注射,療效較好。也可用豬瘟疫苗大劑量(30~50頭份)肌注。對癥治療,防止繼發(fā)感染??股乜蛇x用氟苯尼考、長效土霉素、喹諾酮類藥物,解熱可用安乃近或氨基比林注射液。另外注射維生素C、維生素K,以提高機體抵抗力和防止小血管損傷出血。中可選用大青葉、黃芩、黃柏、連翹、魚腥草、知母、桂枝等按一定比例混合煎汁灌服,有助于病豬康復。
8.結語
隨著畜牧業(yè)的不斷發(fā)展,已經被證實免疫接種是防治豬瘟的主要措施,但至今仍未能研制出十分有效的藥物來治療豬瘟疾病。養(yǎng)殖戶應做好預防工作的同時,還應該注意觀察,如有疫情及時處理,避免不必要的經濟損失。
【參考文獻】
[1]翁善鋼.豬瘟的流行史和現狀[J].中國豬業(yè),2011(03).
[2]李新生.為何要強調對豬瘟的超前免疫[J].畜禽業(yè),2003(04).
[3]張清潔,程根生,劉小燕,王強,易延彬,張愛平.引起免疫豬發(fā)生豬瘟的原因淺析[J].青海畜牧獸醫(yī)雜志,20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