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立建
關鍵詞:四逆湯;過敏性鼻炎;中醫(yī)藥療法
中圖分類號:R276.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7-2349(2013)06-0042-01
過敏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又稱變應性鼻炎,以鼻癢、反復性打噴嚏、流涕和鼻塞為主要癥狀,是以機體再次接觸變應原而呈現的鼻腔黏膜過敏性炎癥[1]。近年來,隨著工業(yè)化水平的提高,現代生活方式和人類生態(tài)環(huán)境的急劇變化,過敏性鼻炎的發(fā)病率明顯上升。筆者自2012年3月~2013年3月采用四逆湯加味治療該病60例,取得較好的臨床療效,現報道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本組60例均為門診患者,其中男33例,女27例;年齡最小l0歲,最大64歲;病程8個月~13 a。
1.2 診斷標準 參照《變應性鼻炎的診治原則和推薦方案的標準》[2]。(1)具有鼻癢、噴嚏、鼻分泌物和鼻塞4項癥狀中至少3項,常年性者在有癥狀的日子里每日累計達0.5~1 h以上。(2)鼻腔檢查可見鼻黏膜蒼白、水腫或充血、腫脹;花粉癥患者往往有明顯的結膜充血、水腫,嚴重者眼瞼腫脹;發(fā)作期鼻分泌物涂片和(或)結膜刮片嗜酸性粒細胞檢查陽性;變應原皮膚試驗呈陽性反應,至少1種為(++)或(++)以上。
2 治療方法
采用四逆湯加味治療,處方:制附子30g,干姜20g,炙甘草10g,辛荑花15g,黃芪20g,白術15g,細辛3g。鼻塞甚而汗出少者加麻黃、防風、蒼耳子;鼻癢明顯者加地龍、蟬蛻;鼻涕色黃久郁化火者加黃芩;血瘀者加桃仁、紅花。制附子與炙甘草先煎2 h后再下余藥。每日1劑,開水煎服。1周為1個療程,治療1~2個療程后,觀察療效。
3 療效標準與治療結果
3.1 療效標準 臨床痊愈:癥狀、體征消失,實驗室檢查陰性,常年性者3個月以上無復發(fā),季節(jié)性者1年以上無復發(fā);顯效:癥狀、體征明顯減輕,發(fā)作次數減少50%以上,3月以上有復發(fā);有效:發(fā)作時癥狀及體征減輕,發(fā)作次數減少;無效:癥狀、體征無明顯改善。
3.2 治療結果 臨床痊愈35例,顯效14例,有效8例,無效3例,總有效率95%。
4 典型病例
王某,男,30歲,于2012年4月2日初診。突發(fā)性鼻癢,噴嚏、伴流清涕10多年?;颊呓?0余年,每遇著涼或油煙等刺激,則出現鼻流清涕,噴嚏連作,早晚較重。曾到多家醫(yī)院診治,但未治愈,停藥后易復發(fā)。3天前因受涼后,上癥復作,遂到本院就診。診見:惡寒肢冷,腰背酸痛,夜尿多,神疲體倦,口不渴,舌淡胖嫩,脈沉細弱。鼻腔黏膜腫脹光滑、呈淡白色。分泌物化驗見有大量嗜酸性細胞。中醫(yī)證屬素體陽虛,感受風寒。治以溫陽益氣,活血祛風。處方:制附子30 g,干姜20 g,炙甘草10 g,辛荑花15 g,黃芪20 g,白術15 g,細辛3 g,麻黃6 g,川芎10 g,蒼耳子15 g,蟬蛻10 g。5劑后上述癥狀減輕,鼻黏膜腫脹消退。上方減麻黃、蒼耳子,加紅花、桃仁繼服5劑,病情好轉。半年后隨訪無復發(fā)。
5 討論
現代醫(yī)學認為過敏性鼻炎是特異性個體接觸致敏原后由IgE介導的介質(主要是組胺)釋放,并有多種免疫活性細胞和細胞因子等參與的鼻黏膜慢性炎癥反應性疾病。目前AR的治療主要是去除接觸粉塵、螨蟲等外界致敏原的基礎上,采用組胺H1受體拮抗劑,交感神經胺血管收縮劑和皮質類固醇等治療。然而,在大量臨床觀察中,發(fā)現西藥治療存在易復發(fā),副作用大等問題。在此情況下,祖國醫(yī)學治療AR具有療效好,副作用小等優(yōu)勢。
AR屬祖國醫(yī)學“鼻鼽”的范疇?!抖Y記·月令》曰:“季秋行夏令,則民病鼽嚏”之說。筆者認為本病的病機復雜,為本虛標實,虛實夾雜之證。多是肺脾腎不足感受風寒之邪,或風寒之邪郁久化熱所致。其臨床表現在肺,其根本在脾腎。肺開竅于鼻,腎絡通于肺,腎為諸陽之根,五臟之陽氣非此不能發(fā)。脾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脾運化水谷精微,肺吐故納新及肺與脾調節(jié)水液代謝功能的正常,都有賴于腎陽的溫煦、推動作用。若腎陽不足,則命門火衰,不能溫養(yǎng)脾肺,水液失于溫化和固攝,寒水上泛不能自收,內外邪濁結聚鼻竅,可致鼽嚏。清·鄭壽全在《醫(yī)理真?zhèn)鳌分兄赋觥昂霰橇髑逄椴恢?,噴嚏不休……乃先天真陽之氣不足于上,而不能統(tǒng)攝在上之精液故也,法宜大補先天之陽”。故治療上多以溫補腎陽,兼補脾肺為法,方用四逆湯加味治療。
四逆湯出自《傷寒論》,由甘草、干姜、附子3味藥組成,具有回陽救逆之功效。方中附子大辛大熱以壯腎陽祛寒救逆為主,陳修園曰:“附子味辛性溫,火性迅速無不到,故為回陽救逆之第一要藥?!蹦I陽得復則一身之陽皆足。干姜溫中散寒,可使脾陽得溫。干姜與附子同用,一溫先天以生后天,一溫后天以養(yǎng)先天,相須為用,相得益彰。甘草補元氣,通經脈,利血氣,并能制姜附之猛峻。黃芪、白術健脾益氣,細辛辛溫走竄,啟閉開竅,辛荑花祛風通竅。全方共奏溫腎益氣,通陽開竅之功。
參考文獻:
[1]韓德民,張羅.變應性鼻炎[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7:450.
[2]中華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雜志編輯委員會,中華醫(yī)學會耳鼻咽喉科分會.變應性鼻炎的診治原則和推薦方案[J].中華耳鼻咽喉科雜志,2005,4(3):166~167.
(收稿日期:2013-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