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中國古典文學作品中“新婦”一詞詞義豐富,分別歷經(jīng)新嫁婦、已婚婦女的泛稱、弟媳、兒媳等詞義演變。隨著時代的發(fā)展,“新婦”一詞逐步延伸出新的義項,新的義項的出現(xiàn)并不意味著對已出現(xiàn)的義項的完全替代,不同的義項之間存在著一定的競爭。對待處于新舊詞語交替以及詞語義項變更時期的文獻資料中“新婦”的解釋要采取謹慎的態(tài)度,如長篇敘事詩《古詩為焦仲卿妻作》中“新婦”出現(xiàn)次數(shù)多、涵義多樣,應仔細加以辨析。
關(guān)鍵詞:古典文學 新婦 詞義演變 《古詩為焦仲卿妻作》
詞匯是語言中最活躍的成分,任何一個詞的詞義在縱向時間軸上都處于不斷的發(fā)展變化之中。社會的發(fā)展、人們對事物認識的深化、詞義之間的相互影響等因素都能引起詞義的變化?!冬F(xiàn)代漢語詞典》“新婦”條:1.新娘;2.(方)指兒媳。我們亦可從方言中找到佐證,“新婦”的說法至今仍保留在閩、粵、客等方言中,多表示“兒媳婦”。在中國古典文學中“新婦”的詞義非常豐富,后人對古典文學作品中的“新婦”釋義不一,如《古詩為焦仲卿妻作》一詩中“新婦”出現(xiàn)共十例,不同的參考資料對其中“新婦”的釋義多種多樣,可見對“新婦”一詞進行詞義的辨析是十分必要的。
一、“新婦”的詞義演變
(一)原指新嫁婦
“新婦”并不“新”,它的歷史非常悠久?!靶聥D”出現(xiàn)之初應該是指新嫁婦。在上古文獻中“新婦”一詞并不多見,這可能與漢語詞語形態(tài)發(fā)展有關(guān),上古漢語以單音節(jié)詞為主,后逐漸轉(zhuǎn)變?yōu)殡p音節(jié)化。在先秦典籍里,“新婦”多指“新嫁婦”,如《戰(zhàn)國策·衛(wèi)人迎新婦》:“衛(wèi)人迎新婦,婦上車,問:‘驂馬,誰馬也?”這里,“新婦”問兩邊拉套的馬是誰家的馬?這里的“新婦”指“新嫁婦”?!秴问洗呵铩げ磺罚骸鞍坠绺嫒嗽唬骸擞行氯D者,婦至,宜安矜煙視媚行。豎子操蕉火而巨,新婦曰:‘蕉火大鉅。入于門,門中有斂陷,新婦曰:‘塞之,將傷人之足。此非不便之家氏也,然而有大甚者。今惠子之遇我尚新,其說我大甚者?!薄靶聥D”為新嫁婦義,“新嫁婦”提出了好的建議仍被批評,只因社會地位不高。
(二)漢代指已婚婦女
漢代“新婦”“新嫁婦”這一義項仍然存在,西漢焦贛《易林·同人·渙》“娶于姜呂,駕迎新婦”里的“新婦”仍指新嫁婦。東漢末,“新婦”多用來泛稱已婚婦女,漢應劭《風俗通義》:“樓上新婦,豈虛也哉!”此次“新婦”泛指已婚婦女,有后人校注為證:“漢魏六朝人通稱婦為新婦,故上文言婦,此又言新婦也?!薄靶聥D”的義域進一步擴大,從“新婚婦女”進一步擴大到“已婚婦女”,這是因為時間的推移,新婦變成已婚婦女,但人們已習慣稱其為“新婦”,這時“新”已經(jīng)失去了原來的意義。在一定的場合下,“新婚婦女”可以用來指稱“已婚婦女”,長期使用之后,“已婚婦女”便成為“新婦”的義項之一。
(三)增加義項,東晉指弟媳
東晉時期,“新婦”增加了新義項——“弟媳”?!稜栄拧め層H》曰:“女子謂兄之妻為嫂,弟之妻為婦?!睎|晉訓詁學家郭璞注曰:“猶今言新婦是也?!庇纱丝芍?,在東晉“新婦”為“弟媳”之義,同《爾雅·釋親》中所說的“婦”同義。
在以后的語言發(fā)展中,“新婦”承繼東晉新婦“弟媳”之義,用于面稱,唐崔令欽《教坊記》中“即所聘者,兄見呼為新婦,弟見呼為嫂也”。此處指出兄稱弟婦為新婦。
(四)增加義項,魏晉南北朝指兒媳
魏晉六朝時期是一個政治動蕩不安而思想極為解放的時期,這對當時的語言系統(tǒng)也是一個極大的沖擊,詞匯方面則發(fā)生了詞語義項增多、詞的主義項與次義項變動等變化。魏晉南北朝時期,“新婦”一詞所負荷的詞匯意義已基本完成。南朝宋時,“新婦”不僅承續(xù)了之前“新嫁婦”“已婚婦女的泛稱”的義項,還增加了“兒媳”這一新的詞義,“已婚婦女的泛稱”義也延伸出了“已婚婦女的自稱”的用法。
應該指出的是,漢魏六朝時期“新婦”各個義項都得到不同程度的運用,而不是單指某一義項,這從當時的文學作品如《世說新語》《后漢書》可以看出。1.保留“新嫁婦”、“丈夫?qū)ζ拮拥拿娣Q”等義項。劉義慶《世說新語》“新婦”出現(xiàn)凡十例,可表“新嫁婦”,如“于是王右軍往謝家看新婦,猶有恢之遺法:威儀端詳,容服光整”;又如“婦曰:‘新婦所乏惟容爾。然士有百行,君有幾?”“新婦”也可用于丈夫?qū)ζ拮拥拿娣Q,如《世說新語·賢媛》:“王公淵娶諸葛誕女,入室,言語始交,王謂婦曰:‘新婦神色卑下,殊不似公休。”此處“新婦”是王公淵對自己妻子的面稱。2.詞義擴大,可用于已婚婦女對丈夫及夫家長輩、平輩親屬謙卑的自稱?!靶聥D”作為古代已婚女子對自己的謙稱,在南北朝十分普遍。如《世說新語·規(guī)箴》:“郭大怒,謂平子曰:‘昔夫人臨終,以小郎囑新婦,不以新婦囑小郎?!贝颂幑献苑Q為新婦。3.增加新義項,兒媳。表“兒媳”,如《世說新語》中王渾妻仲氏云:“若使新婦得參軍,王兒也不啻如比?!贝颂帯靶聥D”指兒媳。
“新婦”表“兒媳”義這一事實可以南朝的其他書面文獻中得到驗證,如南朝宋范曄《后漢書》:“郁父偉謂阿曰:‘新婦賢者女,當以匡道夫。郁之不改,新婦過?!本渲小靶聥D”是周郁之父稱自己的兒媳?!靶聥D”一開始指“新嫁婦”,公婆亦稱其為“新嫁婦”,長期使用之后,“兒媳”便成為“新婦”義項之一。
(五)用于丈夫謙稱自己的妻子
宋王得臣《塵史·辨誤》:“按今之尊者,斥卑者之婦曰新婦?!奔瓷矸葑鹳F者稱呼卑者的妻子為“新婦”?!靶聥D”除了可用于卑者對尊者稱自己的妻子,還可用于丈夫在人前謙稱自己的妻子,如杜光庭《虬髯客傳》“李郎相從一妹,懸然如磐。欲令新婦祗謁,兼議從容,無前卻也”,句中“新婦”是虬髯客在人前對妻子的謙稱。
而唐宋時期,“新婦”的“兒媳”“妻子”“已婚婦女的泛稱”等義項使用亦非常廣泛,例如,辛棄疾詞有“滿床靴笏,羅列兒孫新婦,精神渾似個西王母”(表“兒媳”);王建有詩“遠行僮仆應苦饑,新婦廚中炊欲熟”(表“已婚婦女的泛稱”)。
《全唐詩》中,所稱妻子、兒媳者均寫作“新婦”,如元稹《有鳥十二章》:“君不見隋朝隴頭姥,嬌養(yǎng)雙鸚囑新婦?!保▋合保蝗缤踅ā短锛伊艨汀罚骸斑h行童仆應苦饑,新婦廚中炊欲熟?!保ㄆ拮樱?;如白居易《初除戶曹喜而言志》詩:“弟兄俱簪笏,新婦儼衣巾。”(妻子)
二、《古詩為焦仲卿妻作》中“新婦”的詞義
《古詩為焦仲卿妻作》“新婦”凡十例,用第三人稱敘述時,劉蘭芝被稱為“新婦”,如“府吏馬在前,新婦車在后,隱隱何甸甸,俱會大道口”。劉蘭芝亦自稱為“新婦”,如“卻與小姑別,淚落連珠子:‘新婦初來時,小姑始扶床”,有人認為:“新婦,即新婚不久的婦女?!保ㄑ鹦牵骸吨袑W教材全解·高二語文(上)》,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人教版高中語文第二冊注:“新婦,對當時年輕婦女的泛稱,‘新婦初來時,小姑始扶床的‘新婦指年輕婦女對夫家的長輩或平輩的自稱。”對種種說法,我們應加以辨析,辨析的關(guān)鍵就在于弄清“新婦”的詞義。
聯(lián)系上下文,“其日牛馬嘶,新婦入新廬”所描寫之時為剛結(jié)婚,但后文寫道劉蘭芝被“驅(qū)遣”時,與焦仲卿結(jié)婚已“二三年”,把文中出現(xiàn)的全部“新婦”都解釋成“結(jié)婚不久的婦女”恐怕不妥?!皬恼Z言上可以推測,《古詩為焦仲卿妻作》一詩應該是東晉時代所寫的”,“新婦”一詞的詞義發(fā)展已相當豐富?!靶聥D”在文中應當是劉蘭芝對自己的謙稱,如“新婦初來時,小姑始扶床”等,或是別人對她的稱呼,如“府吏馬在前,新婦車在后”;或是已婚婦女的泛稱,如“雞鳴外欲曙,新婦起嚴妝”?!豆旁姙榻怪偾淦拮鳌贰靶聥D”凡十例,其中一例為“新嫁娘”義(“其日牛馬嘶,新婦入新廬”),另一例為“已婚婦女”自稱(“新婦初來時,小姑始扶床”),其余八例均是“對已婚婦女的泛稱”(如“府吏馬在前,新婦車在后”)。
三、結(jié)語
對“新婦”一詞詞義的演變進行縱向歷時分析,我們可以看到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新婦”的詞義分別歷經(jīng)新嫁婦、已婚婦女的泛稱、弟媳、兒媳等演變。“新婦”最初指“新嫁婦”,擴大到“已婚婦女的泛稱”,再擴大到“弟媳”“兒媳”等,其詞義的漸變有以下兩個特點:首先是隨著時代的發(fā)展,“新婦”一詞逐步延伸出新的義項,指稱范圍不斷擴大,由事物本身的詞義開始不斷地引申,擴大其指稱范圍和義域,這中間人們的使用習慣發(fā)揮了極大的作用。其次是新的義項的出現(xiàn)并不意味著對已出現(xiàn)的義項的完全替代,不同的義項之間存在著一定的競爭。后出現(xiàn)的義項對先出現(xiàn)的義項的替換不可能一時完成,只能是一個漸進的過程。
對待處于新舊詞語交替以及詞語義項變更時期的文獻資料,如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新婦”的解釋,要采取十分謹慎的態(tài)度。分析清楚“新婦”詞義的演變,對古典文學作品該詞的準確解釋也有進一步完善的可能。
參考文獻:
[1]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編.現(xiàn)代漢語詞典[Z].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
[2] 朱東潤.中國歷代文學作品選[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3] 劉向編集.戰(zhàn)國策賀偉[M].濟南:齊魯書社,2005.
[4] 呂不韋等.呂氏春秋[M].沈陽:萬卷出版公司,2012.
[5] 劉義慶.世說新語[M].濟南:齊魯書社,2007.
[6] 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M].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1.
[7] 吳曾.能改齋漫錄(十八卷)[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9.
[8] 徐復.從語言上推測《孔雀東南風》一詩的寫定年代[J].學術(shù)月刊,1958(2).(此據(jù)王云路,方一新編.中古漢語研究[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1:1-15.)
作 者:鄭柔瓊,暨南大學文學院碩士,主要研究方向為漢語言文字學。
編 輯:郭子君 E?鄄mail:guozijun082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