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偉
摘 要:在中學體育教學中,有關太極拳這一內容的教學一直是個薄弱環(huán)節(jié)。從如何優(yōu)化太極拳課堂教學,提高太極拳教學效果等方面提出一些建議和意見。
關鍵詞:太極拳;教學目標;教學方法;課堂教學
太極拳是一項具有中華民族悠久歷史的傳統(tǒng)體育項目,它是中華武術的重要組成部分,承載了中華武術的精髓。隨著新課改的深入進行,體育教學大綱對于體育課的要求已發(fā)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從簡單的增強體質上升到強調對學生身心健康發(fā)展的要求,從而樹立終身鍛煉和終身學習的思想。但是,在中學體育教學過程中,太極拳的內容所占比例是微乎其微的。學生對這些民族傳統(tǒng)的體育項目從認知到興趣都很低,特別是許多學生對學習太極拳的意義的理解與認識還存在著許多觀念上的誤區(qū),從而導致學生學習積極性不高,達不到理想的教學目的。讓學生了解我國古代的文化思想,弘揚我國的傳統(tǒng)優(yōu)秀文化,是我們迫切需要關注和解決的話題。在中學階段,積極地開展太極拳教學,使學生在鍛煉身體的同時,多了解中體民族傳統(tǒng)體育項目,并對其進行傳承和發(fā)揚。本文結合筆者多年的教學經驗,從如何優(yōu)化太極拳課堂教學,提高太極拳教學效果等方面出發(fā)提出幾點個人的想法:
一、全方位引導學生了解太極拳的起源、演變和發(fā)展
任何一種武術,都有一個起源與發(fā)展的過程,那么太極拳是怎樣起源的?關于太極拳的起源與創(chuàng)始人,眾說紛紜,大致有唐朝許宣平、宋朝張三峰、明朝張三豐、清朝陳王廷和王宗岳等幾種。其中,流傳最為廣泛的是陳王庭創(chuàng)拳說,該說法認為是由陳氏九世的陳王庭創(chuàng)造了太極拳,世代相傳,到陳氏十四世的陳長興時,由他在祖?zhèn)魈珮O拳套路的基礎上進行精煉歸納,從而發(fā)展成為現(xiàn)在的陳式太極拳一路和二路。其中有名弟子楊露蟬,經過其出外的廣泛傳播,從而形成楊、吳、武、孫各個流派。
在太極拳教學開始階段,先以講故事的形式向學生介紹太極拳的起源、演變和發(fā)展歷程,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增強學生弘揚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責任心,在以后的太極拳教學過程中可以起到很好的教學效果。太極拳教學和做其他事一樣,首先要明確認識,對太極拳的起源、演變和發(fā)展有一個全方位的了解,是做好太極拳教學的先決條件。所以,如何對學生進行正確的引導,使其對太極拳有正確的認識,是我們有效開展傳統(tǒng)體育項目教學和推廣的重要前提。
二、多角度引導學生明確太極拳的教學目標
開展太極拳教學,首先要明確太極拳的教學目標,要了解太極拳自身的特點,了解太極自身有哪些要求,明確太極拳教學活動實施的方向和預期達成的結果,從而有效提高學生的學習質量。
教學主要圍繞三維教學目標展開:
1.知識與技能
樹立“健康第一”的思想,德、智、體全面發(fā)展?;菊莆仗珮O拳運動的基本知識、基本技術和基本技能,學習有關太極拳的理論知識,品味及了解太極拳的特有韻味及悠久歷史。培養(yǎng)對太極文化的興趣,學習太極拳套路。抓住太極拳運動的特點,注重太極拳的鍛煉價值和人文價值。養(yǎng)成自覺鍛煉習慣,為終身體育打下良好的基礎。
2.過程與方法
通過教師引導、小組協(xié)作的教學方式培養(yǎng)學生認真好學、互幫互學、團結協(xié)作的學習能力,養(yǎng)成良好的合作精神和體育道德。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通過理論教學加深對太極文化的了解,加深學生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認識,提高民族自豪感和愛國主義情結;樹立良好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培養(yǎng)學生熱愛祖國、熱愛集體、團結奮進的精神;培養(yǎng)學生參與體育運動的興趣,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
三、理實結合引導學生理解太極拳的動作攻防含義
太極拳套路是以技擊動作為基本內容的運動形式,攻防是太極拳的精髓,攻防技擊性是其基本屬性,有著極其豐富的技法。而教材中由于幾乎沒有攻防含義的拆解內容,影響到了教學的效果。
一些教師在太極拳的教授過程中,并沒有把動作內在的攻防含義向學生講解清楚,往往只是對動作的路線與動作標準的講述,從而使得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下降,課堂教學效果也不甚理想。大部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也只是簡單模仿動作,并不理解動作的內
在含義,他們認為打太極拳就是在做放慢了速度的廣播體操,久而久之學生對太極拳的學習就產生了片面的認識,從而失去學習興趣。
太極拳的動作攻防含義的演示是太極拳教學的基礎,在學會套路后應當進入拆解階段的學習,知其然再知其所以然。因此,將攻防含義解說清楚,進而使學生了解太極拳全貌是十分必要和有益的。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不但要讓學生在學習太極拳每一式動作之前先了解動作的內在攻防含義,更應使學生對所要學習的動作有直觀的了解,在腦海中形成對太極拳動作的初步認識與框
架,從而進一步明確學習目的,培養(yǎng)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進而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
四、靈活、合理地運用教學方法
太極拳教學過程由場地、器材、教師、學生、教學內容、教學手段等多種因素組成,它們相互聯(lián)系,相互制約,形成了太極拳教學的不同特點和結構,使其在教學過程中處于動態(tài)發(fā)展的狀態(tài)。
在太極拳教學過程中,教學方法是構成教學活動的重要因素之一,是連接教師教和學生學的重要橋梁。所謂“學無定法、教無定法、貴在得法”,好的教學方法對太極拳的整體教學能產生重大的影響。在太極拳教學過程中,我們選擇運用體育教學方法時要從整體出發(fā)、從實際出發(fā),充分考慮教學過程中每一個因素之間的關系,考慮到每一個體育教學方法的特性和適用范圍,用不同的教學方法通過有趣味性的活動把知識傳授給學生。只有做到形神兼?zhèn)?,綜合、靈活地選擇和運用體育教學方法,才能使教學效果達到最佳。讓學生在快樂中學會太極,在學習中品嘗快樂。只有這樣,學生才能領悟得快、學得快。我們必須從教學的整體出發(fā),了解各種太極拳教學方法的特性,并能夠根據(jù)教學實際,科學、恰當?shù)剡x擇使用各種教學方法,才能更好地完成教學任務,使教學效果達到最優(yōu)化。
太極拳的學習是一個持久的過程,達到通過太極拳修身養(yǎng)性的高度更需要時間的積累。我們在太極拳教學過程中,應遵循體育教學的基本規(guī)律,并結合太極拳自身運動的特點和運動規(guī)律進行。我們只有不斷地探索實踐教學經驗與規(guī)律,才能提高和發(fā)展教與學過程中的合理性和科學性,才能更好地實現(xiàn)太極拳教學效果的最優(yōu)化,才能更好地對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體育項目進行繼承與推廣。
參考文獻:
[1]江百龍,等.武術理論基礎.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1995-12.
[2]吳寶忠.太極拳的淵源及教學特點.太原科技大學學報,2006(1).
(作者單位 江蘇省宜興市張渚中等專業(yè)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