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家有
摘要:近年來,我國接連發(fā)生食品、汽車等缺陷產品的召回事件,消費市場上頻頻出現(xiàn)的產品安全問題,使人們開始漸漸意識到缺陷產品召回制度在消費者權益保護、公共安全及穩(wěn)定經濟發(fā)展方面的重要性。文章在分析缺陷產品召回制度的概念及特點的基礎上,指出我國現(xiàn)有缺陷產品召回制度的不足,并針對不足提出了完善的建議,希望我國能盡快建立完善的缺陷產品召回制度,切實保護消費者的利益。
關鍵詞:缺陷產品;召回制度;消費者
對于產品召回制度,目前世界各國并沒有統(tǒng)一的定義,各國的規(guī)定都略有差別。一般說來,缺陷產品召回制度是指在產品存在缺陷有危害消費者安全與健康的危險場合,如果經營者自行或經他人通知發(fā)現(xiàn)這一情況,經營者(包括產品的制造者)應主動將此具有危險的商品回收,以免使消費者實際權益遭受實際損害;如果經營者發(fā)現(xiàn)該危險,但卻不加以處理,此時,為保護消費者權益,并維護消費者人身或財產安全,相關主管機關可強制經營者回收商品的制度。建立該制度的目的是維護消費者的合法權利和利益,規(guī)范生產商和其他市場參與者的行為,建立良好的市場經濟秩序。
缺陷產品召回制度具有以下幾個特征:從主體上看,缺陷產品召回的義務主體是產品的生產者和提供者。這一般包括產品的生產者、經營者、進口者等等。在客體上,召回的產品具有缺陷性。召回范圍是危及消費者的人身和財產安全的不合理危險的缺陷產品,所以任何一種產品都可能適用于此系統(tǒng)。對于缺陷產品召回,一般遵循信息宣傳,回收產品,采取修理,更換,銷毀流程。
一、中國產品召回制度的現(xiàn)狀
我國目前還沒有專門的缺陷產品召回的法律、法規(guī), 相關內容散見于《產品質量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條例及特定行業(yè)產品召回制度。雖然這些法律、法規(guī)為消費者提供了維權武器,但涉及缺陷產品召回方面的內容大多泛泛而言, 缺乏可操作性。例如:《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十八條規(guī)定: 經營者應當保證其提供的商品或者服務符合保障人身、財產安全的要求。經營者發(fā)現(xiàn)其提供的商品或者服務存在嚴重缺陷,即使正確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務仍然可能對人身、財產安全造成危害的, 應當立即向有關行政部門報告和告知消費者,并采取防止危害發(fā)生的措施。首先, 該條明確缺陷產品是指產品本身存在缺陷, 而非由于消費者的不當使用所引起的;其次, 該法律規(guī)范和《產品質量法》的內容相呼應,《產品質量法》規(guī)定了缺陷產品的實質標準,而《消費者權益保護法》規(guī)定了針對缺陷產品經營者應當采取的措施:經營者發(fā)現(xiàn)產品存在嚴重缺陷應當立即向有關行政部門報告并且告訴消費者,積極采取措施防止損害的發(fā)生,明確了經營者的告知義務和防范危害發(fā)生的義務。顯而易見,產品召回制度有著防患于未然的功能, 較之于被動保護有著明顯的優(yōu)越性。
二、我國缺陷產品召回存在的問題
(一)缺陷產品召回制度的立法缺失
目前我國關于缺陷產品的監(jiān)管立法主要存在兩大問題:一是出臺的法規(guī)不很完善,二是缺乏專門的缺陷產品召回法律規(guī)范。在我國現(xiàn)行的法律體系中,與缺陷產品管理關系最為密切的法律是《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但作為保護我國消費者合法權益的一項基本法律消費權益保護法也存在一些不完備之處。該法第18條規(guī)定經營者應當保證其提供的商品或者服務符合保障人身財產安全的要求經營者發(fā)現(xiàn)其提供的商品或者服務存在嚴重缺陷,即便正確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務仍然可能對人身財產安全造成危害的應當立即向有關行政部門報告和告知消費者,并采取防止危害發(fā)生的措施。這種規(guī)定是我們建立缺陷產品召回制度的基礎之一,但對防止危害發(fā)生的措施缺乏具體的操作程序比如向哪個具體行政部門報告、采取什么方式告知消費者等。另外在法律責任一章中的規(guī)定也不很明確如違反第18條的告知義務和采取防范措施義務經營者應承擔怎樣的法律責任。
(二)召回對象類型單一,范圍狹窄
缺陷產品能否被召回與缺陷的認定標準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 在歐美發(fā)達國家,凡是威脅到消費者的人身安全財產安全的產品都可以被認定為缺陷產品,其認定缺陷產品一般采用不合理危險的實質標準;而我國借鑒的是俄羅斯等國家的標準,采用的是 層層推進式的選擇性標準,采用這種標準極大地縮小了產品召回的范圍,因此,很難起到保護消費者權益的作用。與美國立法層次較高涵蓋范圍較廣的產品召回制度相比,我國目前關于產品召回制度的立法僅僅涵蓋了汽車、農機產品、藥品食品兒童玩具等范圍,因此,兩者之間差距很大。當然,我國的缺陷產品召回制度還處于低水平發(fā)展階段,將來還要向更高的水平邁進。
(三)相關責任人的召回責任不明,缺乏威懾力
關于產品提供者的法律責任承擔形式,發(fā)達國家采用比較多的是綜合責任形式,不僅承擔民事責任 ,還要承擔行政責任,甚至承擔刑事責任。美國企業(yè)在生產運營過程中如果不遵守缺陷產品召回制度的規(guī)定,等待它的將是高達上億美元,甚至數(shù)十億美元的懲罰性罰款?;仡^再看看我國現(xiàn)行的缺陷產品召回制度,除了行政責任的規(guī)定以外,別的什么責任都沒有,相關責任人即使承擔了行政責任,等待他的也不過就是數(shù)額較低的罰款。依據國務院《關于貫徹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處罰法〉的通知》(國發(fā){1996}13號)規(guī)定:國務院各部門制定的規(guī)章對非經營活動中的違法行為設定罰款不得超過1000元;對經營活動中的違法行為,有違法所得的,設定罰款不得超過違法所得的3倍,但是不得超過3萬元?!皩τ谧非蟾哳~利潤的企業(yè)來說,3萬元罰款實在無法起到有效的威懾作用;而相對于由于缺陷產品可能造成的嚴重情形,這3萬元更是微不足道,難以彌補損失。與國際通行的做法相比,處罰額度實在是有如隔靴搔癢?!?/p>
三、我國缺陷產品召回制度的完善
(一) 完善缺陷產品召回制度的立法體系
完善缺陷產品召回制度的立法體系, 首先要改變國內立法顧后不顧前的情況。從目前我國的立法情況而言,消費者保護更側重于將中國的立法重點放在侵權現(xiàn)狀的彌補和事后的制裁,不注重違法行為的事先預防和制裁。建立產品召回制度的前提是健全的經濟立法,沒有完善的經濟立法,建立產品召回制度是無法想象的。因為規(guī)范廠家的生產經營行為,按照有關法律規(guī)定,檢測確定按照法律強制廠家召回有問題的產品是一個產品召回制度的基本運作方式,綜觀實施產品召回制度的國家無一例外都是經濟立法高度完善的國家。
(二) 執(zhí)行主體與鑒定主體相獨立原則
即設立獨立、公正、權威的檢測機構, 成立專門的產品檢測中心, 制定產品質量檢測認定標準, 對產品缺陷是否構成召回程度獨立發(fā)表意見, 允許生產商、銷售商在合理期限內提出質疑并進行聽證。依聽證結果, 由專門的執(zhí)行機構, 如質檢局強制召回。差距不僅在立法和執(zhí)法的盲區(qū),令我國缺陷產品管理尷尬的是,還沒有獨立和公正的監(jiān)督機構,更沒辦法談及檢驗技術手段。第三方檢測、認定是召回制度建立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第三方機構不僅應具有技術屬性, 而且還應具有法律屬性, 屬于法律仲裁機構, 必須保持中立性和權威性。同時, 只有制定我國自己的產品質量檢測認定標準,才談得上對問題產品進行判定和處罰, 使廠商強制召回。只有制定我們自己的產品質量檢測認定標準,在我們談論對問題產品的判定和懲罰時,才能強制廠家召回有問題的產品。在制定過程中,我們可以參考國外的一些標準特別是歐盟的標準。
(三) 明確政府各職能部門的分工,嚴格執(zhí)行監(jiān)督職能
召回制度也有局限性,不可能完全杜絕市場上的隱瞞、欺詐行為,如果沒有強有力的監(jiān)管制度作保證, 召回很容易流為形式。由于歷史的原因我國形成了政府部門職權重疊交叉, 在缺陷產品的管理上有很多部門都在管。這就造成相關政府部門職權分工不清,嚴重影響政府的管理效力。而政府的監(jiān)管正是召回制度能否順利實行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