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群玲
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散文的閱讀與寫作永遠是重頭戲。如何去應(yīng)對高考中關(guān)于散文的閱讀與寫作呢?我想如果全面把握散文在行文結(jié)構(gòu),主題宗旨方面的特點,一切問題就迎刃而解,下面我將從五個方面具體介紹散文的特點。
一、形散神聚
人們常說,散文最大的特點就是“形散而神不散”,的確如此?!靶巍迸c“神”是散文的兩個基本元素。散文的“形散”具體表現(xiàn)為選材廣泛,行文方式多種多樣。它可以以意念為核心展示一個個片斷的畫面,或以情感為線索敘述一個事件的過程,或以特定的人物或事件為中心反映社會生活的變遷等等。而散文的“神聚”則表現(xiàn)在,所寫的片段也好,事件人物也好,還是社會生活也好,它們在字里行間滲透著作者的某種情緒思考感悟,如水流大海一樣,水流再散,其最終歸于大海,散文內(nèi)容再散,其最終表示所有的行為總會找到一個歸宿即主題,即神聚。如《動人的北平》從不同側(cè)面描寫北平的風物,看似一粒粒零散的珠子,實則被一條主線串聯(lián)起來,那就是北平的“動人”之處?!稘h家寨》的“形散”表現(xiàn)在旅途所見即莽莽戈壁,幾間破泥屋,一老一小兩人物,而“神聚”則表現(xiàn)為這所有一切風景中的“堅守”精神。
二、情理兼?zhèn)?/p>
散文是最善于抒情的文體之一,所以“情”是散文最核心的要素。它是散文的命脈與魂魄。散文的“情”,或深或淺,或隱或顯,不管寫人,敘事還是寫景,字里行間都充溢著作者的主觀意念,滲透一些感情因子。如陸蠡《囚綠記》里就是以“綠枝條”寄托作者的情思,郁達夫《故都的秋》中“北國的秋,卻特別地來得清、來得靜、來得悲涼”這一句,便是作者因“悲涼”而對所見景物的感受。還有《動人的北平》從頭到尾貫穿著一種極其深厚的感情,那就是學養(yǎng)豐厚的作者對文化故都和故都文化乃至中華文明的敬仰、贊美之情,而這所有的情感都是借抒寫眾多的動人之處表現(xiàn)出來的。
但是,散文之“情”的抒發(fā),除了情真、情濃之外,還要有思想和理性的支撐,即思想是理性化的情感。在散文中,理與情是相互依托的,朦朧的情感會由于理性的參與而得到深化與升華,潛在的理性又因為情感的浸潤而變得充實;更重要的是,在理性的指導(dǎo)下,情感有可能突破個人情感的局限性,進而與時代精神相通匯。如《動人的北平》作者贊嘆源于他對城市與人的比較思考,正是理性與情感得到了升華。
三、以小見大
“一粒沙里見世界,半瓣花上說人情”這里郁達夫?qū)ι⑽牡目偨Y(jié)。的確“以小見大”是作家抒寫散文常用的技法。
“以小見大”首先表現(xiàn)為散文選材雖“小”但蘊涵了博大深遠的意義。如史鐵生《合歡樹》,“合歡樹”何等普通,“合歡樹”便是作家從生活的細小沙粒中淘洗出來的“金子”,借助“合歡樹”選取幾個平凡的生活片段,寄予的卻是作者對母親那持久的愛與懷念?!昂蠚g樹”是平凡的,寄托的愛都是深沉的、博大的、動人的。
“以小見大”其第二層含義指的是角度,即從小處著墨,大處著眼,作家往往在一事一物的細小處下功夫,產(chǎn)生的都是出奇制勝,發(fā)人深省的效果,讓人在細微處領(lǐng)會到“大義”,從平凡中發(fā)現(xiàn)不平凡。
最后“以小見大”還指的是技巧。即以小喻大,滄海一粟,云龍一爪。一件小事,一個鏡頭,其實它反映的是時代的風云,社會的變遷;一個動作,一個眼神,一句話其實它是一個人的風貌和精神,世界的表現(xiàn)。
四、虛實相生
在現(xiàn)代散文中,所謂“實”指可見可感的人、事、景等形象,“虛”指的是這些未顯現(xiàn)的部分或滲透在這些形象里的復(fù)雜微妙的思考情緒。簡潔有力的“實”會激發(fā)讀者的想象,去補充勾畫潛含的一個個“虛”點,只有“實”十分充盈而富于暗示性,才可以向“虛”轉(zhuǎn)化和升華;“虛”的部分往往不能自我表達,只有依靠“實”的部分來呈現(xiàn),這便要由“實”而生“虛”或化“虛”為“實”。
五、疏密有致
在現(xiàn)實生活中,大到一座城市的布局,小到一間房子的擺設(shè)都有一個合理布局的問題,太疏就顯浪費,太密讓人難以回旋。同樣藝術(shù)作品的創(chuàng)作也是如此,古人作畫非常講究“疏”與“密”的布局,他們靈活處理“疏”與“密”的關(guān)系,在疏淡中見雅致,于濃密處見生動,各有韻味。散文創(chuàng)作也見如此,在素材的安排、筆法的運用上,名家都能做到收放自如,疏密有致,如汪曾祺的散文名作《葡萄月令》就是一篇“疏密有致”的佳作。全文整體機構(gòu)疏簡,隨意,娓娓道來,看似漫不經(jīng)心,從一月寫到十二月,不少段落自然簡潔,但在寫開花段落,作者寫道“都說梨花象雪,其實蘋果花才象雪,雪是厚香的,不是透明的。梨花像什么呢?——梨花的花瓣不是月亮做的”,這是疏中藏密,是屬于語“疏”而事“密”類的,在他的俊朗、清疏的字里行間都是非常豐厚的內(nèi)涵和意味。散文的“疏”與“密”就如前面所說的“虛”與“實”,“情”與“理”是一致的,他們彼此滲透相得益彰?!笆琛薄迸c“密”的處理實則是一種如何使散文更加得體、適宜的藝術(shù)。
總之,把握散文的基本特點,在閱讀欣賞方面我們就把握了作者創(chuàng)作的方法和技巧,閱讀就如按圖索驥,讀懂全文,高效答題,那就易如反掌;相同的,掌握了常見散文特點,我們在高考作文中,就可借鑒和運用,就可盡顯才情,贏得閱卷老師青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