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敬莉
才女汪惠不想也不必加班,可還是被同事“裹挾”了。她想著3歲的兒子是不是又被丈夫按在沙發(fā)上,手足無措地看著“灰太狼”視頻的暴力情節(jié),“要媽媽”的欲念漸弱。她看著寫字間的亮度,如窗外黯淡的光線斷裂、飄移,手指無力地擊打著鍵盤。她感到自己像老家榨油作坊里那尊半截沉入泥土的石磨,用倦怠證明工作著的存在。
一年輕人去應(yīng)聘新單位。招聘專員問:“簡歷上明明寫著畢業(yè)才兩年,你怎么會有三年工作經(jīng)歷?”年輕人認真回答:“加班時間算起來也有一年!”招聘專員立馬站起來與之握手,“同感,同感!”
小幽默嗎?一個推而大之的幽言默語,并非雷人得值得圍觀的奇葩。一項調(diào)查顯示:87.24%的人表示有加班,沒有加班反倒是“不正常”。
除勞模精神值得弘揚外,加班本是人事配置不適所造成的狀態(tài)。如果一個企業(yè)或員工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質(zhì)量,需要靠加班來實現(xiàn),那一定走向了“向管理要效率”的反面??鬃釉唬哼^猶不及。
認知心理學認為,影響人們情緒的不是做事結(jié)果,而是人與人的參照比。人家早來晚走,我晚來早走,那不是自找歇菜嗎?管理上有一個概念叫“會面時間”。無論何處,員工和上司碰面,印象都是雙向的。經(jīng)理判斷員工品質(zhì)和能力,員工會判斷經(jīng)理對自己的滿意度和信任感。處于“讓人看見”下風的員工,往往將“被動的會面時間”選擇在下班后。
別以為讓人羨慕忌妒恨的加薪晉級者,是靠加班而上位的。HR專家說,具有正能量的上司,對干才的心理預(yù)期永遠是增值,而不是減值。如果將加班視為常態(tài),那么加班輪回就是面子工程,而非心力專致于績效的執(zhí)行力。中槍加班的結(jié)果是,患了拖延癥 ——丟了“有能力”的面子 ——自我反抗的焦慮——能力更差。
聽一位優(yōu)秀企業(yè)家是怎么說的:“加班的壓力讓你心躁了,健康丟了,親情淡了,也削減了我公司人本文化的價值,讓我丟了面子。親,你們省省吧!”試想,哪家企業(yè)的汪惠們?nèi)绻麛偵线@樣的雇主,職涯心路上定然會姹紫嫣紅開遍:“歡天喜地上班來,謝天謝地不加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