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范行軍
“以前都是這樣做的?!?/p>
“按照過去的方法一直都很順暢?!?/p>
“從來沒有人說過那個流程有問題?!?/p>
……
我們,不論在哪里聽過、說過與上面類似的話,訴求的目的只有一個:自己沒有過錯,或者無辜,或者冤枉。
當(dāng)現(xiàn)實的腳步與過往的規(guī)矩發(fā)生關(guān)系,不是摩擦起電,就是碰撞起火,這,不足為奇。奇怪的是,“以前”、“過去”……常常作為擋箭牌,將問題回避,而且堂而皇之。
難怪,魯迅先生當(dāng)年要發(fā)出憤慨:“從來如此,便對嗎?”
未必對。
因為,經(jīng)驗的記事本上閃耀著珍珠,也殘留著斑點——大多數(shù)會演變成桎梏行動的石頭。
其實,放棄“從來如此”的招牌,最好的出路就是——獨辟蹊徑。
獨辟蹊徑之“辟”字,就透露出了積極探求“外面的世界”的意義。
乍看“辟”字,看不出意思,但是,這一次,卻需要回到“過去”的那個金文時代,只見——兩扇關(guān)閉的門,紋絲不動。但有兩只手伸過來,開始用力推門,尋求打開。光陰荏苒,毫不懈怠的雙手,終于打開了“門”,探求到了“外面的世界很精彩”。那手掌上的紋路蔓延到了今朝,“辟”字的“門”,已經(jīng)蕩然無存了。
“辟”字的歷史,就是一條開辟新路的歷程。站在這條路邊,依然可以感受到從秦磚漢瓦到唐詩明月……一路之上那開拓的風(fēng)塵。
風(fēng)塵,也常常鋪張成故步自封的頑強勢力,豎起無形的厚重之門——經(jīng)驗的、吃老本的、約定俗成的、習(xí)慣成自然的……無時無刻不在。結(jié)果,有“才”的人在“門”里“閉”塞住了,渴望參天大樹之“木”在“門”里“閑”得無所事事……“從來如此”成為一句無解的咒語,禁錮了想象和創(chuàng)意。
所以,精彩的人生,當(dāng)以“辟”字為伴,攜手同行,遭遇過去的、經(jīng)歷的、“從來如此”的時候,輕輕說聲再見,而且,不帶走一片云彩。
恒:如月之美
人,都會有氣餒的時候,偉大的人物也會悲觀、沮喪,感到前途無望,希望渺茫。這個時候,不要急躁,不要彷徨,放下雜念,等待夜晚的來臨。當(dāng)心態(tài)漸漸平和了,抬起頭,靜靜地、靜靜地仰望天空,看那一輪明月……這個時候,人們會想到什么?
是“明月幾時有”,還是“月落烏啼霜滿天”,抑或“床前明月光”?
最好能夠看到“如月之恒”,那閃耀著亙久的月光之華。
好吧,就來看看這個“恒”字吧。
甲骨文之“恒”為“亙”。
日本漢字學(xué)家白川靜先生說:“上下兩橫之間為弦月?!对娊?jīng)·小雅·天?!酚小缭轮阒洌懔x指弦月之狀?!边@樣的解釋,不無道理。他進一步說:“想來,月亮由盈至虧、由虧至盈,無限循環(huán),雖變化不停,但永世長存,故名‘恒?!?/p>
中國漢字專家左民安先生認為,“上下的兩條橫線表示界限,這就說明月亮永遠在一定的范圍內(nèi)運行,體現(xiàn)永恒之意”。
綜合兩位學(xué)者的解釋,大體一致。
“恒”到了金文時代,中間多了“心”形,想必先民一定意識到了,“心”也要像月亮一樣亙久不變。
可見,“恒心”有月光之美。
讓我們把目光從月光下收回來,審視前進道路上
的那些半途而廢——顯而易見,都是沒有恒心的表現(xiàn)。例如,兩年的培訓(xùn)時間,剛剛過半,就感到了工作上的壓力、家庭的負擔(dān)、身體的疲憊……其實,通常只需再咬咬牙,嘗到的就不是苦澀的滋味了。諸如,一個項目到了關(guān)鍵的攻關(guān)戰(zhàn),頑固的堡壘赫然出現(xiàn),眼看著前面的努力前功盡棄,一時間開始懷疑最初的選擇是不是明智了,繼而彷徨了,動搖了……其實,困難常常在最后的階段就是個紙老虎:面對膽怯,它貌似強大;面對挑戰(zhàn),它會立刻被捅破,俯首稱臣。
拼殺職場,要堅決地從思想的“內(nèi)存”里,將“望而卻步”、“打退堂鼓”、“虎頭蛇尾”、“有始無終”、“功虧一簣”、“淺嘗輒止”、“一曝十寒”等,扔進“垃圾箱”,一概“清空”。
當(dāng)然,堅持“功到自然成”,也要注意方法和方向。
馬祖道一在南岳當(dāng)沙彌的時候,常常一個人獨自坐禪。
懷讓禪師問他:“你為什么要坐禪?”
馬祖回答:“為成佛?!?/p>
懷讓不語,拿了一塊磚頭到馬祖旁邊的石頭上磨。
過了好久,馬祖不解地道:“磨磚做什么?”
懷讓說:“想要做個鏡子?!?/p>
馬祖更不解了:“磨磚豈得成鏡?”
懷讓馬上說:“磨磚既不成鏡,坐禪豈得成佛?”
坐禪的功夫到了,方法不對,成佛還是遙遙無期。
好了,此刻,我們要做的,就是再次仰望星空,凝視著美麗之月,從中看到并體會出那種“如月之恒”的美,還有力量。
時:比沙漠多,比一棵樹少
你兩手空空,
然而,手中還是不斷地掉落,
你的一部分:時間。
上面的詩句,來自敘利亞詩人阿多尼斯的詩集《我的孤獨是一座花園》。
時間是生命的一部分。但是,正如詩人所言,許多時候,都從手中大把大把地掉落了,成為塵埃,隨風(fēng)飄去,不見蹤影。
時的繁體字是時。時=日+寺。
看到這個“時”,耳邊是不是響起了白“日”下那千年古“寺”的鐘聲,是不是想到了那句名言“當(dāng)一天和尚撞一天鐘”?
在這里,我們當(dāng)然要說,“不能當(dāng)一天和尚撞一天鐘”的了。
為什么關(guān)于時間的名言名句那么多?
認真思考的話,答案立現(xiàn):時間太寶貴了。
在中國,對時間的詠嘆,除了“一寸光陰一寸金”之外,怕就是清人文嘉那首著名的《今日歌》了:“今日復(fù)今日,今日何其少,今日又不為,此事何時了?人生百年幾今日,今日不為真可惜,若言姑待明朝至,明朝又有明朝事?!?/p>
現(xiàn)在,把“時”字拆開,時=日+寸,這就是在告誡我們,最好能夠把每一“日”都分割成每一“寸”來安排?!按纭敝?,不易保存,而易流失,這樣,我們就會覺得時間之緊迫、之珍貴了。否則,總會以為時間一大把一大把的,伸手就可以抓過來的。
“不著急,還有時間?!?/p>
“趕趟,再休息一會兒?!?/p>
“別急三火四的,不差這幾分鐘啊。”
結(jié)果,時間,就在“還有”中悄悄沒有了,在“休息一會兒”中流失了,在“不差”中走出了很遠——時間的腳步一旦與當(dāng)下擦肩而過,再想追,就追不上了。
抓住了時間,就抓住了今天,而只有今天,才是生命中最重要的一天——當(dāng)它在睡眠中成為昨天,與我們,還有多大的意義?
時間,
比沙漠多,
比一棵樹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