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延忠
摘 要:就如何通過高度整合教學資源,解決難于理解的知識點進行了探討,并結合“分子和原子”這一課例,為學生創(chuàng)設多樣的教學情境,采取多種教學方式,使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迅速領悟知識。
關鍵詞:情境;數字;多媒體;實驗;生活實際;史料;趣題
當今的化學科學發(fā)展迅猛,化學技術日新月異,對我們生活的影響也越來越突出。初中化學教材展示的只是學生學習最基礎的知識,因此教師就要豐富教學內容,使學生獲取更多的化學知識。然而,盡管可利用的化學教學資源非常豐富,但由于受教學時間的限制,教師不可能把所有的資源都引進來。因此,在注重效果的基礎上,選擇什么內容,選擇內容的多少,所選的教學資源如何進行有效的整合,是一個值得分析的問題。
那么,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如何選擇、整合豐富的教學資源才能達到最優(yōu)化的效果呢?下面僅以《分子和原子》一課加以說明。
《分子和原子》一課,教材內容比較簡單,而分子、原子這些看不到、摸不到的微觀粒子對初中學生來說的確有些抽象、難懂。學生學起來往往感到難于理解,難于掌握,難于應用。如果按照教材知識介紹,不加以豐富,則不能讓學生在腦子里較好建立分子、原子的概念,不能使學生較好掌握好分子、原子的知識,不能使學生較好運用好分子、原子的知識。因此要豐富教學內容,可采用如下教學策略:
一、創(chuàng)設情境,因勢利導,引出新知
1.把一瓶打開的空氣清新劑放在講臺上,然后問學生:“你們能聞到什么氣味嗎?”“為什么會聞到香味呢?”
2.把糖放入水中,攪拌,為什么糖會“消失”?學生都產生了疑問,同時也積極思考這個疑問。
二、引用數字,形象地比喻,體會分子、原子的大小
1.一滴水有多少個水分子?有13萬億億個水分子。如果10億人來數一滴水里的水分子,每人每分鐘數100個,日日夜夜不停地數下去,要3萬年才能數完。
2.分子體積很小,把一滴水里的全部水分子像項鏈一樣緊緊排列起來,它的長度大約相當于從地球到太陽距離的兩倍。
3.原子很小,如果把原子放大到跟你的小拇指指甲一樣大的話,再依照這個比例放大你的手,你的手就可以大到握住地球了。
三、通過多媒體,展示微觀世界,展示分子、原子
1.展示苯分子的圖片。
2.展示金表面、硅表面以及在晶體表面移走硅原子獲得帶有當今最小的兩個漢字“中國”字樣的圖形。通過展示,讓學生明確分子、原子盡管很小,但都真實存在。
四、做好實驗,為學習分子、原子的性質建立感性的認識
1.同樣多的石塊和沙子混合、等體積的水和等體積的著色酒精的混合實驗(演示)。
2.碘的升華和凝華(演示)。
3.“空中生煙”(蘸有濃氨水和濃鹽酸的兩根玻璃棒互相靠近)實驗(演示)。
4.品紅的擴散(學生分組實驗)。
5.氨分子的擴散(學生分組實驗)。
6.對液體、氣體受壓情況的觀察(學生實驗)。
五、圖片引導及Flash演示,微觀變宏觀,抽象變形象
1.明確原子定義:用示意圖說明氧化汞分子的分解,這對理解這個反應的本質有很大好處。若條件許可,最好采用投影儀(或磁性黑板)用硬幣或小圓紙片代替原子,即可很好演示氧化汞受熱分解的情況。通過講解分子的“分”和原子的“合”,得出原子的概念,并為今后打下基礎。
2.明確分子的定義:演示Flash動畫《水分子分解過程》及《水的三態(tài)變化》。
六、回歸生活,體會知識的力量
1.在加油站附近可聞到汽油味;路過花店時,可聞見花香;打開香水瓶會聞到香水味;在面包店、麥當勞、肯德基會聞到相關的氣味……這些現象說明了什么?
2.氣體加壓時體積縮小,減壓時體積增大;物體受熱時體積膨脹,遇冷時體積收縮;不同液體混合時體積不能相加……這些現象又說明了什么?
3.乒乓球癟了,為什么用熱水泡一下就可以復原?
4.新建馬路時,為什么要分成許多塊,塊與塊之間的間隔冬天和夏天為何不一樣寬?新建鐵路時,為什么每節(jié)鐵軌之間要留有空隙?
七、開展討論,升華認知
用分子、原子的觀點解釋化學變化、物理變化、混合物、純凈物。這些概念學生已在前面建立,但前面是從宏觀方面建立的,如何從分子、原子的角度認識這些概念,可讓學生分組討論,口頭匯報。對討論中提出的錯誤觀點、認識、理解,讓學生去爭論、去評說,最后教師歸納總結。
八、借用化學史的史料,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
簡單介紹人類認識分子、原子的漫長歷程以及兩位有名的科學家——道爾頓、阿伏伽德羅,通過對兩位科學家及其研究成果的介紹,引導學生不只是了解原子—分子論的發(fā)展史,而且了解并逐步學會這樣的科學方法,樹立這樣的科學態(tài)度。
九、再次設疑,激發(fā)新的學習熱情,拓寬知識面
學完本課后,可安排學生探討一些生活中常見而又有趣的問題:
1.濕衣服在陽光下為什么比在陰涼處容易干?
2.相同條件下,為什么汽油比水揮發(fā)得快?
3.鐵和木頭能“揮發(fā)”嗎?生活中有像水一樣能揮發(fā)的固體嗎?
4.試一試,把兩塊金屬壓在一起,一段時間后兩塊金屬會出現什么現象?……
通過對以上問題的提出,促使學生去思考、去查閱有關的資料,使學生進一步認識到分子的運動與溫度有關,與分子本身的大小有關……從而拓展學生的知識面,為今后進一步學習打下基礎。
本教學案例,分子和原子的知識屬于比較抽象的概念知識,難于直接感知。如果采取單純的知識講授形式,一來學生在理解上有相當的難度,二來課堂的學習氣氛也會相當枯燥沉悶。我在教學中采用了高度整合教學資源的方法,通過情境引入新課,迅速抓住學生的注意力,使其產生強烈的學習動機;通過形象的比喻、多媒體、直觀的實驗演示以及簡單的學生實驗,使知識又變得鮮活起來;通過聯系生活實際給學生準備充分的感性材料使知識又變得親切起來;通過提出趣味性的思考題,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并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使課堂教學真正從學生實際出發(fā),充滿了時代感,對今后特別是一些化學概念、化學理論知識的教學及教學研究都有明顯的借鑒作用。
參考文獻:
[1]王小明.化學教學實施指南[M].湖北: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04.
[2]安桂清,徐晶.課例研究報告的撰寫[J].人民教育,2011(2):43-46.
(作者單位 廣東省廣州市蘿崗區(qū)九佛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