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弘國
(延邊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吉林 延吉 133002)
思想品德課的性質(zhì)屬于“修身課”。所謂“修身課”的根本屬性決定思想品德課教學的過程具有區(qū)別于其他基礎教育學科教學過程的特殊性。正確地把握和應用思想品德課教學過程的內(nèi)在特性,對教師有效地組織好教學,提高教學質(zhì)量,正確引導學生樹立良好的思想品德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教育價值。
思想品德課教學過程是“學生接受知識的特殊過程”。所有的教學過程均以教學對象的一定的接受心理(求知欲)為基礎而展開的。然而,在思想品德課教學過程中所出現(xiàn)的教學對象接受心理是比較復雜而微妙的。這是因為,學生在思想品德課教學中接受教師所給的有目的性教學內(nèi)容之前,受到家庭和社會的諸多影響而形成了一定的“自我意識”。[1]這些自我意識雖然尚不成熟的觀念形態(tài)存在著,但它具有對教師的教學內(nèi)容不斷進行“過濾”的“特殊技能”。換句話說,它并不愿意全盤接受教師的教學內(nèi)容,有的認定,有的厭惡,有的刪除,甚至有的進行補充和修正。陳秉公教授把這樣的思想教育課堂形象地比喻為“一首教育詩”。他認為,這首教育詩的上闕由一個教師來做,下闕是由多個不同學生來做。完美的思想品德課教育詩,要求上闕做得好,下闕和得好。只上闕做得好,下闕和不好,算不上好的教育詩。
在思想品德課教學中,學生通過自我意識的“過濾”作用,不僅有區(qū)別地接受知識和信息,而且還不斷地分解和反省自我意識,即在教師有目的的知識傳授和影響下,在學生的自我意識中,逐步形成“理想的自我形象”和“現(xiàn)實中的自我形象”并且不斷以“理想的自我形象”對照“現(xiàn)實中的自我形象”[1]。例如,假設教師以“艱苦創(chuàng)業(yè)、開拓創(chuàng)新”為主題給學生講授理想教育。這時,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的自我意識中會浮現(xiàn)出“艱苦奮斗,開拓創(chuàng)新”的典型形象,以此來對照自己,反省自己,會找出自己的很多不足點。如果這時典型形象和自我形象之間的差距越大;同時教師所傳授的教學內(nèi)容的沖擊力越大,那么“自我意識”的分解和自我矛盾的反省過程就越快。
思想品德課教學過程的上述特征,對思想品德課教師的教學觀念產(chǎn)生極大影響,它促使思想品德課教師牢固樹立“學生學習主體觀”,(作者注:主張學習主體是學生的一種教育觀念。)正確地引導教學過程的流向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在思想品德課的教學過程中學生始終是學習和發(fā)展的主體。思想品德課教師必須把學生的學習當成把外部知識和信息主動納入學生知識結(jié)構的過程,當成學生的積極體驗過程和個性發(fā)展過程。教師是學生學習的最必要條件,但其作用必須通過誘導、啟發(fā)、輔導等形式,轉(zhuǎn)化成學生主體性增長的適宜條件,才能促進學生內(nèi)部矛盾正確有效地轉(zhuǎn)化。
思想品德課教學過程中內(nèi)含的這些特性,明確地提示到,思想品德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必須充分肯定學生的主體地位,善于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的必要性。這是因為,即使教師的知識傳授搞得再好,如果沒有很好地促進學生主體的自我意識的變化,也就無法達到預期的教學目的。
思想品德課教學是學生主體不斷培養(yǎng)情感、意志、信念的特殊的“情感教育”過程。思想品德課教學的基本目的是促進教學對象意識活動發(fā)展變化過程,樹立學生良好的思想品質(zhì)。要提高學生主體意識的發(fā)展和變化,必須要充分發(fā)揮直接影響意識活動的“理性”和“非理性”兩個因素的作用?!袄硇砸蛩亍逼鸬脚囵B(yǎng)意識主體的科學認知、邏輯思維等的作用;而“非理性因素”則是幫助意識主體培養(yǎng)情感、意志信念、人格等作用。美國著名心理學家特爾曼和希爾濟曾對一千五百多名智力超常兒童進行了長達半個世紀的追蹤觀察,在一千五百多名被試者中,至少有五分之一的人與成就最大的五分之一相比較,二者之間顯著差別不再于智力能力上,而在于個性品質(zhì)的高低,說明非理性因素也對其所能取得的成就起決定性作用。
從一般的邏輯上看,所有的教育學科在談論教學過程中的“認識問題”(即科學認知問題)和“情感問題”(即培養(yǎng)情感、意志、人格等問題)。實際上“認識問題”和“情感問題”是在一個特定的教學過程中已被自然融合,并相輔相成的兩個不同的側(cè)面。只是在教學過程中,要著重強調(diào)某一個側(cè)面,而省略另一個側(cè)面完全取決于不同學科的不同特點和屬性。例如,《數(shù)學》等純技能性學科,往往特別強調(diào)“認識問題”,把教學的著眼點放在學生接受知識的狀況和認識能力的培養(yǎng)上,卻不去談論或很少談論“情感問題”。相反,像語文、歷史、地理等富有社會性內(nèi)容的學科的教學,必然要多多談論“情感問題”。但是,從教學目的角度來考察,這些談論畢竟只是在教學過程中所要達到的教學目的的重要補充而已,決不是主要的教學目的。筆者認為,其他教育學科的主要的教學目的首先而且始終是培養(yǎng)學生主體的科學認知能力。
思想品德課教學過程具有區(qū)別于上述各學科教學過程的十分鮮明的特點。思想品德課教學過程中,解決“認識問題”是要解決“情感問題”的手段,而解決“情感問題”是解決“認知問題”必然要達到最終目的。這種手段和目的之間存在的內(nèi)在的相互依存性,必然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始終如一地把知識與理論的開啟與對意志、信念的培養(yǎng)緊密地統(tǒng)一起來。
思想品德課教學內(nèi)在的這些特性要求思想品德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必須重視知識和情感的相互作用,同時還特別要注意教師本身的人格魅力。因為學生主體健全人格的形成往往依靠教師所傳授的古今中外典型形象的感化作用,但有時還通過受到教師的人格魅力影響直接形成。這時,在學生心目中的教師形象,不單單是一個單純的傳授知識的形象,而是已經(jīng)提升為能夠起到感化作用的典型形象。因此,思想品德課教師不但要努力掌握豐富的理論知識,而且還要具備高尚的情感、信念以及情操,以淵博的理論知識魅力和高雅的人格魅力引導、教育學生,使他們達到高尚的思想道德境界。
思想品德課教學過程是學生形成價值觀的特殊過程。一般地說,所有的教學活動都必須引導和幫助學生培養(yǎng)“是非判斷”和“價值判斷”能力的過程。[3]所謂“是非判斷”能力就是指,認識主體對客體是否符合客觀實際的判斷能力。所謂“價值判斷”能力指的是,認識主體對客體是否能滿足自身需求而具有價值的判斷能力。培養(yǎng)“是非判斷”能力是培養(yǎng)“價值判斷”能力的基礎,而且是在任何學科教學過程中,必須首先要解決的基本的前提條件。但是在不同學科的教學中,“是非判斷”問題和“價值判斷”問題所占的比重和所起的作用,會顯現(xiàn)出各不相同的特點。一般的知識技能學科經(jīng)常把教學重點放在解決“是非判斷”問題上,并且解決“是非判斷”問題的過程直接表現(xiàn)為解決“價值判斷”問題的過程。譬如,假設教師給學生說明1/2=0.5的問題。這時,學生在教師的講解和教導下,很快認識到1/2=0.5是符合客觀實際的正確真理,同時認定這些運算方法和規(guī)則很有價值。到了這個程度,教師可沒有必要再花費更大的精力去引導學生進行另外的特別的“價值判斷”。因為學生主體通過科學認識過程,已經(jīng)判斷出這種科學知識很有價值。
思想品德課教學過程,是不僅解決“是非判斷”問題,而且還必須解決“價值判斷”問題的復雜而艱苦的過程。假如說,教師向?qū)W生講解“承擔責任、服務社會”這一內(nèi)容時,教師首先通過教學使學生正確認識“責任與角色”、“在承擔責任中成長”等的內(nèi)涵及其重要性,也就是說要解決“是非判斷”問題。然后,在此基礎上,教師要以豐富的理論知識和高超的教學藝術,要有說服力地啟發(fā)引導學生,讓他們在實際生活中主動成為“負責任的公民”的模范。從學生主體的角度看,這一過程既是從“真理性認識”轉(zhuǎn)換為“價值性認識”的過程,又是對特定事物或特定現(xiàn)象形成特定價值觀的既復雜又艱苦的過程。思想品德課教學中,解決“價值判斷”問題的過程復雜艱苦的根本原因是學生樹立價值觀念的過程,不是單純依靠認識能力,而是與學生的“需要”和“利益”密切相關。
思想品德課教學過程的這些內(nèi)在特性,對教師的知識結(jié)構,教學藝術等諸多方面,提出了相當高的要求。思想品德課教師為了搞好教學應該及時汲取當代科技發(fā)展和教育發(fā)展的最新成果,了解各新學科、邊緣學科的基本內(nèi)容,以便及時調(diào)整、充實、完善自己的知識結(jié)構,不斷增強教學工作的預見性。思想品德課教師不但必須有知識,而且必須有準確豐厚廣博的知識。“師生之間關系的確立,從根本上講不再于師生共在一個課堂,而在于教師與學生之間存在的信息差、知識差。”因為,一個道德高尚、教學水平高的老師,自然是更容易被學生接受,更容易被學生尊敬和信賴。
思想品德課的一大特點就是“講理”,即必須“通過講理論來(用邏輯的力量來)說服人,征服人?!币虼耍枷肫返抡n教師不斷地掌握和充實理論知識,但決不能只局限于把握一般的是非理論,而是要更加有效,系統(tǒng)地掌握和運用馬克思主義價值觀的理論知識,并且以出色的教學藝術和非凡的氣質(zhì),積極引導和幫助學生及時解決他們在實際生活中所遇到的種種利益矛盾問題。
綜上所述,思想品德課教學過程中所包含的上述三個方面獨特的特點,實質(zhì)上是思想品質(zhì)的形成規(guī)律在教學過程中的直接反映??墒?,形成一個人的思想品質(zhì)絕不是簡簡單單地經(jīng)過一兩次教學過程所能完成的,而是必須要經(jīng)過長期反復的教學過程和實踐過程,才能得到實現(xiàn)。所以,思想品德課教師不僅是一定要格外重視每一個課堂教學過程,而且還應該積極熱情地幫助、鼓勵、引導學生參加各種實踐活動,使他們在生活的實際體驗中磨練自己的氣質(zhì)和造詣,逐步樹立良好的思想品質(zhì)。
[1]陳秉公.論思想品德課改革的邏輯思路[J].高校德育科學,1996(9).
[2]李錚主編.心理學新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L·A.珀文著,周榕等譯.人格科學[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4]李弘國.淺談《概論》課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的若干途徑.社科縱橫,2011(12).
[5]義務教育課程標準試驗教科書.思想品德[J].九年級全一冊.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