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萬軍 董艷軍 (江蘇省邳州市畜牧獸醫(yī)站 221300)
淺談常見豬病的臨床注射方法
郭萬軍 董艷軍 (江蘇省邳州市畜牧獸醫(yī)站 221300)
在實際臨床中,對豬病的治療需要注射不同的部位,筆者根據(jù)多年的臨床經驗,作如下的介紹。
(1)按豬的大小、肥瘦、注射種類、藥量,選擇適宜的注射器及針頭,以及消毒藥和所需用品。(2)檢查注射器是否有破損,金屬注射器橡皮墊是否密封,松緊度調節(jié)是否合適,針頭是否堵塞、銳利、與針管的結合是否嚴密。(3)所有注射用的器具,用前需清水洗凈,并煮沸消毒或高壓消毒。(4)抽取藥液前,先檢查藥品是否過期,有無混濁、沉淀、變質。兩種以上藥液混合注射,應注意有無配伍禁忌。(5)根據(jù)豬的大小、是否妊娠,不同的注射方法,采取不同的保定措施,要求保定安全、可靠、方便。(6)注射前對局部剪毛、消毒、注后撥出針頭再次消毒和壓迫注射針孔,嚴格遵守無菌操作。
(1)應嚴格遵守無菌操作規(guī)程,對所有注射用具、注射局部,均應嚴密進行消毒。(2)要看清注射局部的脈管,明確注射部位,防止亂扎,以免局部血腫。(3)要注意檢查針頭是否通暢,當反復穿刺時常被血凝塊堵塞,應隨時更換。(4)注入藥液前應排凈針管或輸液膠管中的氣泡。(5)混合注入多種藥液時注意配伍禁忌。油劑不能做靜脈注射。(6)注射的過程中,要經過常注意動物表現(xiàn),如有騷動不安、出汗、氣喘、肌肉戰(zhàn)栗等現(xiàn)象時應及時停止。
3.1 肌內注射 肌肉注射是一種常用的藥物注射治療方法,指將藥液通過注射器注入肌肉組織內,達到治病的目的。肌肉注射主要適用于:不宜或不能做靜脈注射,要求比皮下注射更迅速發(fā)生療效時,以及注射刺激性較強或藥量較大的藥物時。肌內注射是最常用的注射方法。因肌肉內血管豐富,吸收藥液較快,水劑、乳劑、油劑都可以肌內注射。(1)豬的注射部位:①耳根后方的頸側。②臀部靠近髖骨(十字骨)的上方。注射點不要向后下方移,防止刺傷坐骨神經而造成殘廢。(2)因豬皮下有較厚的脂肪層(肥膘),而脂肪層內血管很少,如將藥液注射在其內,很難被吸收,不僅不能發(fā)揮治療作用,而且延誤了病情。故作肌內注射時,一定要根據(jù)豬的大小。肥瘦,選用一定長度的針頭。原則是針頭的長度應小于豬的皮厚加脂肪層的厚度,至少還要長1cm,才能保證將藥液注射在肌肉內。(3)做好保定,不要打“飛針”。
3.2 皮下注射 皮下注射是將極少量的藥劑注射到皮膚表皮層之內。多用于某些疫苗及變態(tài)反應性試驗,如結核菌素試驗、預防接種。皮膚表面注射部位:(1)將藥液注入皮下結締組織內,經毛細血管。淋巴管吸收而進入血液循環(huán),再送至各組織器官。故吸收較慢,一般需經5~10min呈現(xiàn)藥效。如注射藥量過多時,應分多點注射。(2)豬多選擇大腿內側皮薄而皮下較疏松處,用較細長的5、7、9號針頭注射。(3)注射時先用左手將皮膚捏起,使成一皺格,再右手持針從韜基部插入針,并將針頭輕輕撥動,如感十分輕便,證明針頭在皮下,可注藥,注完后,撥出針頭時,用棉球壓住針孔,輕輕揉按。
3.3 靜脈注射 把血液、藥液、營養(yǎng)液等液體物質直接注射到靜脈中。靜脈注射可分短暫性與連續(xù)性,短暫性的靜脈注射多以針筒直接注入靜脈;連續(xù)性的靜脈注射則以靜脈滴注實施,俗稱“輸液”。(1)靜脈注射能迅速發(fā)揮藥效,能容納大量藥液,而且能耐受刺激性較強的藥液。少量藥液,可用注射器直接推注,但速度宜慢,嚴防過快。多量藥液則將藥液裝入50ml葡萄糖瓶內,并以輸液管和針頭連接,可用輸液瓶放置高度來調節(jié)輸液的速度,也可在輸液管中段裝以滴注玻管。(2)豬多采用耳靜脈注射。豬靜脈注射的難點,并不是靜脈注射的本身,而是豬的保定是否確切、安全。(3)35kg以內的豬,多采用橫臥保定。用人力先將豬側臥在平坦的地面,一人抓住兩后肢下部向后方拉緊,另一人用手或膝蓋脆壓住豬的頸側部;較大的豬則先關入“稱豬籠內”,如籠過寬,可用長形木板從籠的后方間隙中插入,從籠前方間隙穿出,可將豬擠緊于“稱豬籠”的一側;如籠身過長,為防豬前后移動,可用另一木板從側面插入,可防病豬前后移動。注射時,從頂部間隙抓出豬耳,按法靜脈注射。此法對種公、母豬,特別是懷孕母豬十分適用。如果種豬身長比“稱豬籠”長,則可在“稱豬籠”后方加長一截,上、下、左、右各用兩個活動反扣與“稱豬籠”連接。(4)靜脈注射前,先洗凈豬耳,抹平后消毒處理,由助手用手指捏住耳根部靜脈血管處,或用繩子繞耳根部一圈結一活結栓緊,使耳靜脈管充盈、怒張。如果陰雨天、豬舍內光線不太好,可用手電筒抵在豬耳腹側面,開燈后,從耳背側看靜脈血管十分清晰。術者左手把住豬耳,將其托平并使耳尖稍抬高,右手持針,使針尖與皮膚呈300到450角刺入皮膚及血管內,輕輕回抽注射器見有回流血液,此時用左手手指連同豬耳一起上下捏住在血管內針尖后方的針頭,這樣可防止豬騷動時,致針頭左右擺動,刺破血管壁。注藥前,先松開壓耳根手指或解開栓繩的活結,注射完畢后,拔出針頭,用消毒棉球壓迫針孔處,待不出血為止。
3.4 腹腔注射 (1)腹腔注射是將藥物注入胃腸道漿膜以外,腹膜以內.其吸收速度較快(2h左右)。當豬只較小而難以尋找耳靜脈時,或天冷皮膚血管收縮或豬處于貧血消瘦情況血管不明顯時,可以通過腹腔注射補液.以防脫水死亡,因下痢脫水1/3以上即有生命危險。(2)因腹腔能容納大量藥液并有較強的吸收能力,故可一次注入多量藥液。但必須是無刺激性的藥液,天氣寒冷又注入藥液量較多時,需將藥液加溫到38~39℃。如果較大的豬,因病致耳部發(fā)紺,無法看清血管時,也可作腹腔注射。(3)仔豬可提起兩后肢保定,較大的豬可使其仰臥,呈后高前低姿勢。注前先抖動豬后肢,使腸管向前部移。然后剪毛消毒。(4)注射部位在倒數(shù)第二乳頭外側約1.5cm處。針頭最好選用細長針頭,注射前先將皮向一側移開點點,再與皮膚呈垂直刺入針頭,這樣皮膚上的針孔與腹肌。腹膜上的針孔就不在一直線上,可防腹腔感染。針頭刺入腹腔后,回抽針心,看是否有腸內容物,若沒有即可注入藥液,速度不宜過快,注后撥出針頭,消毒。
3.5 胸腔注射 豬多用于治療氣喘病、胸膜肺炎,而將某些藥物直接注入胸腔內,兼起局部治療作用,此外,還作豬氣喘病疫苗注射用,亦可用來采取胸腔積液,供實驗室診斷用。注射部位在右側胸壁,倒數(shù)第6~7肋間與坐骨結節(jié)向前作一水平線的交點(即“蘇氣穴”)。沿倒數(shù)第6肋前緣與胸壁成垂直插入細長針頭。注射前需先剪毛消毒,左手將注射點處皮膚向前移動0.5-1cm,再插入針,回抽為真空,緩慢注入藥液,消毒局部。
3.6 穴位注射 這是一種中西醫(yī)結合的治療方法,既含有中醫(yī)的針刺穴位,調節(jié)動物機體的生理功能,又有西醫(yī)的藥物治療作用。(1)交巢穴注射:用于治療各種原因的腹瀉、麻醉直腸及陰道、減少豬的努責、注射豬傳染性胃腸炎和流行性腹瀉二聯(lián)滅活苗用。交巢穴位于尾巴提起后尾根腹側面與肛門之間的凹陷的中心點。注射針頭宜長針頭,注射前先用酒精消毒,針頭與皮膚呈垂直平衡刺入,嚴防針尖朝上或朝下,朝上則刺到尾椎骨上;朝下則刺入直腸內,不僅使注射無效,還操作了直腸,注射后消毒。(2)增食穴注射:用于治療豬消化不良,食欲不好,厭食。增食穴位于豬耳后方無毛區(qū)向下的凹陷內,左右各一穴。針頭垂直皮膚刺入約3cm即可。多數(shù)使用10%葡萄糖液、10%樟腦磺酸鈉、新斯的明、復合維生素B等藥物。(3)百會穴注射:用于治療后肢麻痹、腰胯痛、泌尿生殖道感染等。百會穴位于腰薦十字部凹陷處一穴。注射前局部剪毛、消毒,針頭垂直刺入3~4cm,注入藥液。常用的藥有硝酸士的寧、新斯的明、安乃近、慶大霉素、卡那霉素等。(4)蘇氣穴位注射。同胸腔注射。
S858.28
B
1007-1733(2013)12-0023-02
2013–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