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繼文
( 山東師范大學 政治與國際關系學院,山東 濟南 250014)
胡錦濤在黨的十八大報告中,回首近代以來中國波瀾壯闊的歷史,特別是中國共產黨成立以來改天換地的歷史,強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黨和人民長期艱辛探索的根本成就,必須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他高度概括了不同歷史階段黨領導人民開創(chuàng)、堅持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貢獻,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黨和人民九十多年奮斗、創(chuàng)造、積累的根本成就,必須倍加珍惜、始終堅持、不斷發(fā)展?!雹佟吨袊伯a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文件匯編》,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1頁。這就是說,雖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在改革開放新時期開創(chuàng)出來的,但它是近現代中國社會百余年來發(fā)展的必然選擇,是中國實現現代化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有長遠的歷史和現實根據。以黨的十八大精神為依據,研究中國共產黨九十多年艱辛探索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關系,對于我們深刻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來龍去脈、精神實質和創(chuàng)新價值,更好地堅持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具有重大意義。
鴉片戰(zhàn)爭后,中國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外受帝國主義掠奪,內受封建地主階級統(tǒng)治。國家積貧積弱,社會制度腐敗落后。實現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和國家富強、人民富裕,是中華民族必須完成的兩大歷史任務。為救亡圖存,幾代仁人志士和廣大人民英勇斗爭,嘗試過多種救國救民的方案,主要有以太平天國起義與義和團運動為代表的農民反抗斗爭、地主階級的洋務運動、資產階級改良派的變法維新和資產階級革命派的辛亥革命。這些斗爭都失敗了,原因是沒有先進階級和政黨的領導,沒有找到正確的革命理論和道路。這從反面證明,不走社會主義道路就不能救中國。這也是先進的中國人從俄國十月革命勝利受到的鼓舞和影響。因此,中國共產黨成立后,堅定選擇、始終高舉馬克思主義和社會主義旗幟,為完成兩大歷史任務,不懈探索革命和建設道路。盡管不同歷史階段探索的主要目標不同,但90 多年來探索的主題和根本目標一以貫之。探索過程歷經艱難曲折,付出了沉重代價,積累了豐富經驗,不斷加深了對中國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的認識。探索的根本結論,是中國革命和建設必須走自己的道路,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只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才能發(fā)展中國。探索的根本成就,是開創(chuàng)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極大地改變了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命運,開拓了中國實現現代化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
從中國共產黨成立到中華人民共和國誕生,是黨帶領人民進行新民主主義革命,建立新中國,實現中華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的歷史階段。其主要任務是推翻反動統(tǒng)治,奪取政權,變革舊的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建立新的社會制度,為解放和發(fā)展生產力掃除障礙。在這個探索階段,以毛澤東為核心的黨中央創(chuàng)造性地提出和踐行一切從中國實際出發(fā)、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首創(chuàng)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指導原則,創(chuàng)立了毛澤東思想;研究中國社會發(fā)展的規(guī)律,認識到中國革命必須分兩步走,第一步是新民主主義革命,第二步是社會主義革命,論述了兩者的辯證關系;開辟正確的革命道路,創(chuàng)立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和路線,引導中國革命取得了勝利;建立新中國,確定了新民主主義國家和社會制度。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和新中國成立是中國人民謀求獨立和解放道路上最偉大的變革,是決定性一步,揭開了中國歷史的全新篇章。從此,極少數剝削者統(tǒng)治廣大人民、帝國主義奴役中華民族、戰(zhàn)亂頻仍、四分五裂的局面結束了,國家真正獨立、統(tǒng)一了,中國人站起來了,能夠按照自己的意志建設新國家、創(chuàng)造新生活了。新中國確立的共產黨領導的人民當家作主的民主政權、新民主主義經濟制度以及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為指導的思想意識形態(tài),為現當代中國的一切發(fā)展進步奠定了根本前提。這段歷史雄辯地說明,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在共產黨領導下經過新民主主義走社會主義道路是中國歷史的唯一出路。
從新中國成立到實行改革開放,是黨帶領人民建設新中國,建立社會主義制度,并初步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道路,追求國家強盛和人民富裕的歷史階段。其主要任務,是在新民主主義和社會主義制度下發(fā)展經濟、政治和文化,為國家獨立、安全和發(fā)展創(chuàng)造條件。新中國成立后,黨領導人民開展民主改革,建立新民主主義制度,恢復經濟和文化,各項事業(yè)朝氣蓬勃。1953年,毛澤東和黨中央提出社會主義改造和建設并舉的過渡時期總路線,開始向社會主義過渡,在1956年順利建立起社會主義制度。這是新中國歷史上的偉大變革,是現當代中國一切發(fā)展進步的制度基礎。由于我們黨缺乏建設社會主義的經驗,起初主要是按照蘇聯的社會主義理論和經驗搞建設,尤其是經濟建設和經濟體制受蘇聯模式影響較深,把實行全面公有制和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當作社會主義的本質。蘇共二十大后,蘇聯和東歐國家實行改革,我國也發(fā)現學習蘇聯模式帶來的問題,并進行了一定程度的改革。黨的八大前后,毛澤東提出以蘇為鑒,探索中國式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他指出,我們有了自己的初步實踐,又有了蘇聯的經驗和教訓,應當強調從中國的國情出發(fā),“進行第二次結合,找出在中國進行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正確道路?!雹賲抢湮?《十年論戰(zhàn)》,中央文獻出版社1999年版,第23頁。探索的代表性成果體現在黨的八大的文獻、毛澤東的《論十大關系》和《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等重要著作中,體現在經濟、政治、文化等領域的改革思想中?!按筌S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失敗后,毛澤東提出要探索社會主義建設規(guī)律,在我國社會主義發(fā)展階段、主要任務、所有制和分配制度、社會主義與商品經濟的關系等方面曾提出了一系列可貴思想。在1962年七千人大會上,毛澤東明確提出:“我們必須把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普遍真理同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具體實際,并且同今后世界革命的具體實際,盡可能好一些地結合起來,從實踐中一步一步地認識斗爭的客觀規(guī)律?!雹凇睹珴蓶|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02頁。以上思想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淵源,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第二次飛躍的準備。由于1957年后黨領導社會主義建設的指導思想犯了嚴重“左”的錯誤,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進程發(fā)生了重大曲折,后來發(fā)生了“文化大革命”。總的看,這20 多年的探索還是取得了重大成就,建立了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yè)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維護了國家獨立和安全,積累了正反兩方面的經驗。這為新時期開創(chuàng)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供了寶貴經驗、理論準備和物質基礎。這段歷史雄辯地說明,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但建設社會主義需要找到符合本國國情的道路,才能促進發(fā)展。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30 多年,是黨帶領人民實行改革開放,開創(chuàng)、堅持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歷史階段。其主要任務,是在堅持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前提下,以經濟建設為中心,通過理論創(chuàng)新、體制改革和擴大開放,全面推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yè),推動經濟社會科學發(fā)展,為在本世紀中葉基本實現現代化奠定更加堅實的基礎。胡錦濤在黨的十八大報告中,結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形成和發(fā)展,高度概括了以鄧小平為核心的黨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成功開創(chuàng)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以江澤民為核心的黨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成功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推向二十一世紀、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領導集體成功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堅持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歷史貢獻,精辟闡發(fā)了中國特色主義的科學內涵、主要內容、創(chuàng)新成就和發(fā)展要求,進一步深化了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fā)展規(guī)律的認識。改革開放使我國實現了從以階級斗爭為綱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從計劃經濟體制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從封閉到全面開放的歷史性轉變,形成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綱領、基本經驗和基本要求。改革開放使我國經濟總量達到世界第二位,使社會生產力、經濟科技實力、國家綜合實力和人民生活水平獲得了飛躍性發(fā)展,使國家的面貌發(fā)生了歷史性變化。這是我國實現現代化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程中的關鍵階段。改革開放的偉大成就,集中體現為超越了蘇聯模式,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確立和完善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這是依靠堅持社會主義制度,在以往幾十年社會主義建設的基礎上取得的。這段歷史雄辯地說明,只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才能發(fā)展中國,而改革開放是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抉擇。
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科學社會主義理論邏輯和中國社會發(fā)展歷史邏輯有機結合的產物,是幾代共產黨人帶領人民一步步接力奮斗、探索、總結出來的,是歷史的選擇、人民的選擇。中國共產黨九十多年的歷史經歷了幾個階段,但卻是一個整體,就是為了完成中華民族面臨的兩大任務。從根本上說,黨領導人民進行的革命、建設和改革都是為了實現這個目標。黨所領導的社會主義建設經歷了改革開放前和改革開放后兩個階段,這兩個階段緊密聯系又有重大區(qū)別,但本質上都是黨領導的建設社會主義的實踐探索,都是為了實現國家繁榮富強和人民共同富裕而不斷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改革開放前的探索是基礎,改革開放后的探索有新的發(fā)展,不能把兩者割裂開來,更不能對立起來。1982年,鄧小平在黨的十二大開幕詞中指出:“走自己的道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這就是我們總結長期歷史經驗得出的基本結論?!雹佟多囆∑轿倪x》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頁?!伴L期歷史經驗”,主要是改革開放前的歷史經驗。這就說明改革開放前的歷史經驗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形成的基礎和借鑒。從黨成立以來的奮斗歷史研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形成和發(fā)展,能夠使我們更深刻地把握其規(guī)律,更清醒地認識當代中國社會發(fā)展的性質、方向、矛盾和出路。
胡錦濤在黨的十八大報告中指出:“道路關乎黨的命脈,關乎國家前途、民族命運、人民幸福。在中國這樣一個經濟文化十分落后的國家探索民族復興道路,是極為艱巨的任務。九十多年來,我們黨緊緊依靠人民,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實際和時代特征結合起來,獨立自主走自己的路,歷經千辛萬苦,付出各種代價,取得革命建設改革偉大勝利,開創(chuàng)和發(fā)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從根本上改變了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前途命運?!雹凇吨袊伯a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文件匯編》,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9-10頁。因此,他強調必須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倍加珍惜、始終堅持、不斷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他還指出:“我們一定要毫不動搖堅持、與時俱進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不斷豐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特色、理論特色、民族特色、時代特色?!雹邸吨袊伯a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文件匯編》,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2-13頁。這是總結黨九十多年艱辛探索得出的最重要的歷史啟迪。黨的十八大精神,說到底就是珍惜、堅持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第一,必須倍加珍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是說,我們一定要尊重歷史事實,遵循中國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倍加珍惜黨和人民的實踐創(chuàng)造,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根本方向。首先,要深刻認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來之不易。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近代以來中國人歷經千辛萬苦,付出各種代價,嘗試、比較過各種救國強國的方案所得出的歷史結論;是中國共產黨深入研究中國實際,堅持和發(fā)展馬克思主義,經過了長期革命、建設和改革開放的艱難考驗所做出的歷史選擇。為了國家獨立和人民解放,無數革命先烈拋頭顱,灑熱血,前赴后繼,英勇獻身。為了改變新中國落后面貌,捍衛(wèi)國家獨立和安全,黨領導人民頂住各種壓力和困難,接續(xù)奮斗,頑強拼搏?;仡欬h和人民九十多年的奮斗和探索,回顧近代以來中華民族更長時間的奮斗和探索,就是要使我們尊重歷史,珍惜黨和人民創(chuàng)業(yè)的艱辛,汲取歷史的智慧和經驗,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歷史源頭、歷史進程上認識其必然性。不珍惜、懷疑甚至否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就是無視黨和人民奮斗的歷史,就會失去立足之本,甚至會導致改旗易幟的悲劇。其次,要倍加珍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所取得的輝煌成就。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社會發(fā)生的根本變化、取得的舉世矚目的成就,有力表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受住了歷史和實踐的檢驗。這些年來,世界上一些社會主義國家發(fā)生劇變,許多發(fā)展中國家經濟貧困、政局動蕩,發(fā)達國家為嚴重經濟危機困擾,引發(fā)了世人關于發(fā)展道路、發(fā)展模式的高度關注。我國通過改革開放,不僅實現了經濟快速增長、綜合國力顯著增強、人民生活大幅改善和社會政治安定,而且形成和發(fā)展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道路、新理論和新的制度模式,形成和發(fā)展了黨領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基本路線、基本綱領和基本經驗。這是我們繼續(xù)前進的基礎,必須倍加珍惜。再次,要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和制度自信。信心是力量的源泉。在國際的橫向比較和中國歷史的縱向比較中,我們應堅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根植于中國大地、反映中國人民意愿、適應中國和時代發(fā)展進步要求的科學社會主義,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唯一正確道路。以前我們靠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取得了偉大成就,今后要想取得更大成就也必須依靠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當前,面對世界各種思潮的挑戰(zhàn),面對國內前進中的一些困難,我們應有這樣的信心和決心,不為任何風險所懼,不被任何干擾所惑。恰如黨的十八大報告所說:“只要我們胸懷理想、堅定信念,不動搖、不懈怠、不折騰,頑強奮斗、艱苦奮斗、不懈奮斗,就一定能在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年時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就一定能在新中國成立一百年時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雹佟吨袊伯a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文件匯編》,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5頁。
第二,必須始終毫不動搖地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倍加珍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為了毫不動搖地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首先,要毫不動搖地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既不走封閉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幟的邪路,而是堅定不移地走改革開放道路。自黨的十二大提出“走自己的道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以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就成為中國共產黨理論和實踐的主題、中國人民團結奮斗的偉大旗幟。旗幟指引航向,凝聚力量。動搖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就從根本上動搖了黨心民心,當代中國就會失去前進方向、思想基礎、安定團結的局面和凝聚社會的力量。那樣,已經取得的成就將會喪失,更不可能實現現代化和民族復興。其次,要毫不動搖地堅持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首先是社會主義,而不是其他什么主義;中國的改革開放是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的改革開放,是社會主義的自我完善和發(fā)展。這是黨領導改革開放的堅定原則,決定著當代中國發(fā)展的根本方向。所以,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首要的是堅持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和基本原則。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之所以完全正確、之所以能夠引領中國發(fā)展進步,關鍵在于我們既堅持了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原則,又根據我國實際和時代特征賦予其鮮明的中國特色?!雹谥泄仓醒胛墨I研究室編:《十七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中央文獻出版社2009年版,第9頁。當前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就要以黨的十八大精神為指針,堅持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綱領和基本經驗,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體系和制度的有機統(tǒng)一,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總布局和總任務。再次,要毫不動搖地從當今中國國情出發(fā),走科學發(fā)展道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之所以有生機活力,表現出強大生命力,重要原因在于我們在改革開放中找到了適合中國國情的發(fā)展道路和制度模式,實現了社會主義原則和民族特色的結合,賦予社會主義鮮明中國特色。我們堅持科學發(fā)展觀,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大力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民主政治、先進文化、和諧社會與生態(tài)文明建設,初步找到了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xù)的發(fā)展道路和模式,必須長期堅持和發(fā)展。
第三,必須與時俱進地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我國,建設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現代化和民族復興的使命艱巨繁重,需要長期奮斗。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一項長期的艱巨的歷史任務,必須準備進行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斗爭?!雹邸吨袊伯a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文件匯編》,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2頁。報告提出并論述了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奪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勝利必須牢牢把握的八項基本要求:必須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必須堅持解放和發(fā)展社會生產力;必須堅持推進改革開放;必須堅持維護社會公平正義;必須堅持走共同富裕道路;必須堅持促進社會和諧;必須堅持和平發(fā)展;必須堅持黨的領導。這些要求既體現了社會主義的基本原則和本質,又體現了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國情在當前的階段性特點和發(fā)展需要;既是歷史和現實經驗的總結,又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的緊迫任務。貫徹落實這些要求,就要以科學發(fā)展觀為指導,在深化改革開放、完善體制機制、轉變發(fā)展方式、調整利益結構上下大氣力,進一步解決發(fā)展中的不平衡、不協調、不公平問題,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創(chuàng)造好的條件,為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奠定好的基礎。這就要堅持和發(fā)展黨的思想路線,研究新情況和新問題,繼續(xù)推進理論、實踐和制度創(chuàng)新,堅持和拓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堅持和豐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這樣才能不斷有所發(fā)現、有所創(chuàng)造、有所前進,不斷豐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特色、理論特色、民族特色和時代特色,不斷加深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規(guī)律的把握。
總起來說,黨和人民九十多年的奮斗歷史充分證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歷史的選擇、人民的選擇,絕不是少數人主觀隨意的選擇;是經受住了實踐檢驗的可以實現中國現代化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絕不是一些人散布的什么“有中國特色的資本主義”、“民主社會主義”等等誤解。從大的歷史跨度,從國家和民族復興的角度,運用對比的方法,研究和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能夠使我們在這個大是大非問題上獲得更加厚重、深邃的認識。
中國共產黨九十多年艱辛探索的基本經驗,是堅持黨的正確思想路線,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實際和時代特征結合起來,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和大眾化,獨立自主地走本國革命、建設和改革開放的道路,分階段實現中國現代化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在民主革命時期,毛澤東總結中國革命成功和失敗的經驗教訓,在黨的歷史上率先批判教條主義錯誤,首創(chuàng)一切從中國實際出發(fā)、理論聯系實際、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強調把馬克思主義普遍真理同中國革命的具體實際相結合,制定符合中國國情的革命路線和政策,并提出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科學命題。他深入中國實際、調查研究,搞清了中國社會的性質、主要矛盾和任務,明確了中國革命的性質、力量、對象、道路和目標等基本問題,創(chuàng)立了新民主主義理論,領導中國革命取得了偉大勝利。1945年黨的七大總結黨的建設和中國革命的經驗,高度評價了把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實際相結合的重要意義,確立了毛澤東思想在全黨的指導地位。中國革命的勝利,實質上是黨的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的勝利。新中國成立后,毛澤東和黨中央從中國實際出發(fā),進行新民主主義建設,開辟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改造道路,成功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在建設社會主義過程中,當毛澤東和黨中央堅持黨的正確思想路線時,建設事業(yè)就能順利進行并取得顯著成就;當黨的正確思想路線受到破壞時,建設事業(yè)就受挫折乃至走向歧途。毛澤東晚年犯錯誤,重要原因是背離了黨的事實求是的思想路線,在什么是社會主義、如何建設社會主義這個基本理論問題上脫離了中國國情,也沒有與時俱進,最終沒有找到在中國建設社會主義、實現現代化的正確道路。其主要表現,是對中國社會主義發(fā)展階段和主要矛盾認識不準,對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后時代和世界的變化認識不清,沒有認識到19世紀產生的馬克思社會主義理論和20世紀兩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產生的蘇聯模式的局限性,因此,在建設實踐中不能實事求是地堅持和發(fā)展馬克思主義,沒有改革高度集權的公有制和計劃經濟模式,結果走了彎路。
改革開放以來,以鄧小平為核心的黨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以江澤民為核心的黨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和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領導集體,恢復和發(fā)展黨的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解放思想、與時俱進、求真務實,成功實現了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當代中國實際和時代特征相結合,為堅持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做出了獨創(chuàng)性貢獻。這主要表現為,結合新的歷史條件,對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國情的判斷更加清醒堅定,對當今時代和世界的變化有了正確把握,對什么是馬克思主義、怎樣對待馬克思主義,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建設什么樣的黨、怎樣建設黨,實現什么樣的發(fā)展、怎樣發(fā)展等重大理論和實際問題有了新認識。這就賦予黨的思想路線以新的時代內涵和內容,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fā)展新局面。
第一,正確認識國情和世情,把握當代中國和當今時代的主題。這是改革開放以來黨的基本理論、路線和綱領的立足點,是黨領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根本經驗。首先,牢牢把握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務。強調我國正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社會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是解放和發(fā)展生產力,實現國家現代化;搞清楚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最緊要的是搞清楚什么是初級階段的社會主義、在初級階段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結合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階段性特點,探索實現經濟社會科學發(fā)展的道路和規(guī)律。其次,正確判斷時代特征和世界變化態(tài)勢,緊緊抓住和平與發(fā)展兩大主題。利用世界高新技術革命、經濟全球化和政治多極化的機遇,走和平發(fā)展道路,實行對外開放戰(zhàn)略、科教興國戰(zhàn)略和可持續(xù)發(fā)展戰(zhàn)略,積極參與全球化發(fā)展,利用當代人類文明成果,走世界文明大道,加快發(fā)展步伐。再次,統(tǒng)籌國際國內兩個大局,正確處理國內發(fā)展和對外開放的關系。對內堅持黨的基本理論和路線,貫徹落實科學發(fā)展觀,實行改革發(fā)展、創(chuàng)新發(fā)展;對外堅持長期開放的基本國策,實行和平、合作、開放和共贏的發(fā)展戰(zhàn)略,促進各國共同發(fā)展,共創(chuàng)和諧世界。
第二,科學對待馬克思主義,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和時代化。這是改革開放以來黨的理論創(chuàng)新的重要經驗,是黨領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思想基礎。黨中央為了做到實事求是,突出強調解放思想,推進理論和實踐創(chuàng)新,以發(fā)展著的馬克思主義指導改革開放新的實踐。首先,強調正確認識馬克思主義,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則與當代中國實際結合起來,使之中國化、具體化。這就是依據馬克思主義的精髓實事求是、馬克思主義最注重發(fā)展生產力、馬克思主義堅持實踐觀點和群眾觀點等重要原則,結合我國現階段的主要矛盾和任務,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制度、政治制度、文化制度和其他方面制度的具體模式,探索實現科學發(fā)展的道路,并在這方面有大的創(chuàng)新。其次,強調以新的觀點發(fā)展馬克思主義,使馬克思主義與時俱進,實現時代化。黨中央在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創(chuàng)新實踐中,強調“馬克思主義必須發(fā)展”,①《鄧小平文選》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91頁?!榜R克思主義具有與時俱進的理論品質”;②《江澤民文選》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82頁。并在此基礎上明確提出了“馬克思主義時代化”這個重要命題,強調要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和大眾化。這是黨的思想路線的最新發(fā)展,是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深化。以前我們理解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側重于將馬克思主義已有理論運用于中國實際,使它具有中國形式和中國氣派。這是從馬克思主義民族化意義上認識其中國化,在長時間里我們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內容也需要發(fā)展認識不清楚。現在來理解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不僅包含其實現形式的中國化,更重要的是結合新的實踐經驗和現實需要,使其理論內容特別是社會主義建設理論時代化、當代化,也就是將馬克思主義與當代中國實際和時代特征相結合,提出新的思想觀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就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最新成果,為馬克思主義增添了新內容,為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供了新的理論指南。
第三,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創(chuàng)新社會主義理論和發(fā)展模式。這是改革開放的目標所在。我們黨總結歷史和現實經驗,認識到各國國情不同,社會主義沒有固定模式?!爸袊闵鐣髁x,強調要有中國的特色。”③《鄧小平文選》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13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但不以馬克思主義現成結論為教條;學習借鑒外國經驗,但不照搬外國模式;堅持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和原則,但不恪守某種模式;而是堅持實踐標準、發(fā)展標準和人民利益標準,不斷探索、改革和創(chuàng)新,走出適合中國國情和時代特征的新道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最大創(chuàng)造,在于突破了將計劃經濟與社會主義等同起來的傳統(tǒng)理論和模式,初步成功實現了社會主義制度與現代市場經濟的結合,并找到了科學發(fā)展之路。從盛行蘇聯模式的社會主義到形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世界社會主義歷史進程中的一次飛躍,是時代主題轉換以后社會主義理論和實踐與時俱進、多樣化自主發(fā)展的重要體現。④高繼文:《時代發(fā)展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創(chuàng)新》,《山東師范大學學報》2012年第4 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改革創(chuàng)新的經驗,對當代社會主義發(fā)展和人類發(fā)具有重要影響和啟發(fā)意義。